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索拉非尼为基础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苑珩珩 白玉贤 +1 位作者 张婷婷 黄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背景与目的: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因SHARP(Sorafenib HCC Assessment RandomizedProtocol)和ORIENTAL(Sorafenib in Patients in Asia-pacific Regio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2项Ⅲ期临床试验证实能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 背景与目的: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因SHARP(Sorafenib HCC Assessment RandomizedProtocol)和ORIENTAL(Sorafenib in Patients in Asia-pacific Regio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2项Ⅲ期临床试验证实能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延长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progression,TTP)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2008年被批准为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本研究观察索拉非尼单用或联合TACE治疗30例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1月,符合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或病理诊断的患者30例,每次口服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至少口服2个月以上,其中20例联合1~9次TACE,10例单用索拉非尼治疗。按RESIST标准,每2个月评价疗效,随访TTP和OS。结果:30例患者部分缓解(PR)3例,疾病稳定(SD)16例,疾病进展(PD)11例,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为63.3%。其中10例单用索拉非尼组PR 1例,SD 5例,PD 4例,CBR为60.0%;20例联合治疗组PR 2例,SD 11例,PD 7例,CBR为65.0%。27例患者生存3个月,24例6个月,21例9个月,9例1年以上,全组TTP为7个月,OS为9个月。联合组患者TTP为7个月,OS为14个月,单用索拉非尼组患者TTP为6个月,OS为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用药1~2周开始出现不良反应,手足皮肤反应23例,腹泻24例,高血压14例,乏力24例,脱发9例,出现3度不良反应10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能完成治疗。结论: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较单用索拉非尼治疗可延长患者的TTP和OS,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非尼 TACE 晚期肝细胞癌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宁合并化疗治疗骨继发性恶性肿瘤98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晓莉 贾素文 张丽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8-229,共2页
关键词 骨继发性恶性肿瘤 博定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素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蔡莉 王艳 +1 位作者 张清媛 苍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1-361,共1页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提高晚期乳腺癌化疗效果乃当今重要研究课题。我院自1995年11月,用泰素(Taxo)联合表阿霉素治疗5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取得...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提高晚期乳腺癌化疗效果乃当今重要研究课题。我院自1995年11月,用泰素(Taxo)联合表阿霉素治疗5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泰素 阿霉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82
4
作者 蔡莉 朱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896-900,共5页
大量的临床前实验表明,黄芪多糖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荷瘤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促进脾细胞产生IL-2并恢复至正常水平,从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黄芪多糖体内外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旨在为黄芪多... 大量的临床前实验表明,黄芪多糖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荷瘤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促进脾细胞产生IL-2并恢复至正常水平,从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黄芪多糖体内外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旨在为黄芪多糖的临床研究提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体内外实验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15-3在乳腺癌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清媛 李贺书 +2 位作者 王树滨 刘旭 赵毓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乳腺癌 诊断 监测 CA1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对A549细胞凋亡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复辉 曲宏岩 隋广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68-372,共5页
背景与目的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是新发现的一个IAP家族中的主要成员,是IAP家族中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它可直接抑制caspases并可多途径调节细胞凋亡。XIAP基因在大多数的肿瘤细胞株中过表达... 背景与目的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是新发现的一个IAP家族中的主要成员,是IAP家族中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它可直接抑制caspases并可多途径调节细胞凋亡。XIAP基因在大多数的肿瘤细胞株中过表达,其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复发、预后以及肿瘤化疗的耐药密切相关。研究通过RNAi方法下调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NIC-A549的XIAP基因表达后,研究XIAP siRNA特异序列在NSCLC细胞凋亡和化疗敏感性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A549细胞中XIAP mRNA基因的表达,设计并构建XIAP干扰性小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序列的表达载体,转染siRNA载体至A549中。荧光纤维镜确定转染效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及化疗药物对细胞杀伤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酶切和DNA测序证实XIAP siRNA构建成功。荧光纤维镜显示阳性转染组及阴性转染组的细胞转染效率无差异。半定量RT-PCR法示阳性转染组较阴性转染组、未转染组细胞XIAP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顺铂对阳性转染组XIAP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阳性转染组细胞增殖在24h、48h、72h、96h明显受抑制;细胞杀伤率、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XIAP基因在NSCLC中表达增高,可抑制NSCLC细胞凋亡,导致NSCLC化疗耐药。XIAP siRNA序列可特异性地抑制NSCLC细胞增长,下调XIAP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增加NSCLC化疗敏感性。XIAP siRNA序列有可能成为NSCLC治疗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XIAP RNA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G1与胃肠道间质瘤 被引量:2
7
作者 隋杏玲 郝旺 孙秀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lph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基因突变,在免疫表型上95%表达...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lph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基因突变,在免疫表型上95%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但仍有5%的GISTs缺乏KIT表达。DOG1(discovered on GIST 1)是一种新型的更加敏感而特异的标志物,选择性高表达于GISTs,且其表达并不依赖于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状态,而与CD117的总体敏感性几乎相同,在GISTs的诊断中加入DOG1将使患者更加受益,本文就DOG1在GISTs中的表达及意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DOG1 KIT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受体1在缺氧性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美玲 张一娜 +1 位作者 裴立春 张艳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受体1(EP1)在缺氧性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出生24h内的大鼠子鼠皮质神经细胞,给予缺氧再给氧处理,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测定神经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c...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受体1(EP1)在缺氧性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出生24h内的大鼠子鼠皮质神经细胞,给予缺氧再给氧处理,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测定神经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质的表达。结果:EP1激动剂17-pt能明显降低缺氧再给氧后神经细胞的生存率,细胞生存率呈浓度依赖性,17-pt预处理组与单纯缺氧再给氧组相比,17-pt能明显增加由于缺氧而引起的细胞死亡率,细胞凋亡率增高,caspase-3蛋白质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EP1参与了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有可能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新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元 受体 前列腺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