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囊虫病发病过程中IgE和IgG介导的免疫反应 被引量:4
1
作者 闫玉文 张文玉 +1 位作者 朱丽贤 王文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22,共3页
本文对35例混合型囊虫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多项有关IgE和IgG介导的免疫反应指标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患者的总IgE水平(2.40±1.40mg/L)、特异性IgE的阳性率(88.57%)、组织胺含量(5.30... 本文对35例混合型囊虫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多项有关IgE和IgG介导的免疫反应指标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患者的总IgE水平(2.40±1.40mg/L)、特异性IgE的阳性率(88.57%)、组织胺含量(5.30±2.40μg/ml)、间接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阳性率(88.57%)、间接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阳性率(42.85%)、总IgG水平(18.23±6.45g/L)和特异性IgG的阳性率(91.43%)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指标的检测结果;而患者血清中C3水平(1342.50±467.90mg/L)却明显低于献血员的测定值。上述结果说明,囊虫的可溶性抗原能够强有力地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IgE和IgG,从而诱发这两种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机理 囊尾蚴病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β_1、β_3基因表达与肺鳞癌微血管密度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辉 胡成乙 +2 位作者 李野 王俊峰 李妍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周围血管的生成以及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是肿瘤具有恶性潜能的重要特征。在众多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因素中,整合素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整合素β1 mRNA、β3 mRNA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其... 背景与目的肿瘤周围血管的生成以及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是肿瘤具有恶性潜能的重要特征。在众多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因素中,整合素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整合素β1 mRNA、β3 mRNA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152例肺鳞癌中整合素β1mRNA、β3 mRNA和CD34的表达。结果整合素β1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MV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整合素β3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MV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β1 mRNA、β3 mRNA高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P=0.018,P=0.011)、远处转移(P=0.020,P=0.035)和T分期(P=0.025,P=0.015)有密切关系。β1mRNA、β3 mRNA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组(P=0.034,P=0.021)。MVD≥39的患者生存期显著短于MVD<39的患者(P=0.024)。结论整合素β1和整合素β3均参与肺鳞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并与预后相关。整合素β3与肺鳞癌血管的生成相关。整合素β1可能与肺鳞癌的早期发生有关。整合素β1、β3的表达可能作为判定肺鳞癌血管生成、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癌 整合素β1mRNA 整合素β3mRNA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凤蕴 赵育莹 +1 位作者 王文余 栾禄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3-64,共2页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3例4~7病日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并比较了联合抗过敏加输新鲜血浆疗法治疗前后的血清特异性CIC消长情况。结果表明,EHF病人可检出...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3例4~7病日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并比较了联合抗过敏加输新鲜血浆疗法治疗前后的血清特异性CIC消长情况。结果表明,EHF病人可检出EHF病毒抗原的特异性IgE型和IgG型CIC。联合抗过敏加输新鲜血浆治疗后的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型和IgG型CIC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循环免疫复合物 抗过敏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吸虫感染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平 李懿宏 +4 位作者 文景山 舒晶 高翔 任欢 李殿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51-853,86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感染肝吸虫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感染组40只,感染组大鼠口服肝吸虫囊蚴建立肝吸虫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灌胃后0、2、4、6、8和14周处死。对肝吸虫病大鼠的... 目的:探讨大鼠感染肝吸虫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感染组40只,感染组大鼠口服肝吸虫囊蚴建立肝吸虫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灌胃后0、2、4、6、8和14周处死。对肝吸虫病大鼠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粘附促进因子(RFER)及红细胞粘附抑制因子(RFIR)的活性分别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肝吸虫病大鼠RBC-C3bRR和RFER水平降低,而ICRR和RFIR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吸虫病大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和红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说明肝吸虫感染可损伤宿主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查肝吸虫病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对了解其免疫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吸虫病 红细胞免疫功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法标记高敏感性生物素化基因探针
5
作者 刘钟瑸 杨贵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6-158,共3页
非同位素 DNA 探针由于具有可长期保存、对人体无害、能缩短检测时间等优点,因而应用潜力很大。其缺点是检测敏感性较差,故在检测特定基因,特别是人基因组单拷贝基因时受到限制。我们曾报道运用化学方法将生物素标记在λDNA 上,探针检... 非同位素 DNA 探针由于具有可长期保存、对人体无害、能缩短检测时间等优点,因而应用潜力很大。其缺点是检测敏感性较差,故在检测特定基因,特别是人基因组单拷贝基因时受到限制。我们曾报道运用化学方法将生物素标记在λDNA 上,探针检测敏感性达到4pg,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一系列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和改进,又用该法制备了生物素化 IL-2R。基因探针和 IL-6 cDNA 探针,探针敏感性高达 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素化 基因探针 菌落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多糖与IL-2协同诱导PBMC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徐红薇 李波 田景先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研究了猪苓多糖(PUPS)与IL-2协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成为具有较高杀伤肿瘤活性的细胞,其培养体系总杀伤单位明显高于LAK细胞,其诱导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能与其分泌IFN和TNF有关,此研究为PUPS与... 研究了猪苓多糖(PUPS)与IL-2协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成为具有较高杀伤肿瘤活性的细胞,其培养体系总杀伤单位明显高于LAK细胞,其诱导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能与其分泌IFN和TNF有关,此研究为PUPS与IL-2协同诱导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多糖 白细胞介素2 单个核细胞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缺血脑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 被引量:28
7
作者 钟照华 李国忠 +6 位作者 李呼伦 赵文然 田野 李殿俊 谷鸿喜 王海涛 董秀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9-350,363,共3页
目的 :检测人缺血脑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 方法 :将 13例脑梗死的死亡病例按发病时间分成 <2d、3~ 5d、 >5d3个组 ,以非缺血侧半球作为对照 ,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结果 :人脑缺血后... 目的 :检测人缺血脑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 方法 :将 13例脑梗死的死亡病例按发病时间分成 <2d、3~ 5d、 >5d3个组 ,以非缺血侧半球作为对照 ,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结果 :人脑缺血后缺血病灶中TNF α和IL 1β呈高表达 ,与正常侧脑组织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TNF α和IL 1β表达细胞的分布与缺血灶相一致 ,呈局灶性分布。TNF α的表达高峰在病后 2d内。IL 1β表达高峰在病后 3~ 5d。在病后 5d ,缺血侧TNF α和IL 1β的表达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结论 :人类脑缺血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与动物实验的结果相似 ,提示TNF α和IL 1β参与了脑缺血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α IL—1β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敏胶囊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鼠IgE、IL-4及INF-γ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建民 张凤蕴 +3 位作者 高淑英 王丽群 贾宽 李殿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6-617,共2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精制特异性变应原的制备、抗组胺药、皮质激素药和B2兴奋剂的合成及应用,使Ⅰ型超敏反应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并没有得到扼制。祖国传统医药在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中药息敏饮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精制特异性变应原的制备、抗组胺药、皮质激素药和B2兴奋剂的合成及应用,使Ⅰ型超敏反应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并没有得到扼制。祖国传统医药在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中药息敏饮是经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而配制的验方,由白藓皮、蛇床子、地肤子、土茯苓、苦参、丹皮、生地、蝉蜕、芥穗、甘草、黄芪、赤芍及山楂等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敏胶囊 Ⅰ型超敏反应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IGE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芪对老龄机体细胞因子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文余 常金兰 +2 位作者 高静 田景先 赵育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7-169,共3页
本文以15月龄昆明鼠和60~72岁老龄人为对象,采用生物学活性检测法观察了北芪对老龄鼠脾细胞受ConA刺激后产生IL-2,TNF及IFN-γ水平的影响,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老龄鼠脾细胞上清中sIL-2R含... 本文以15月龄昆明鼠和60~72岁老龄人为对象,采用生物学活性检测法观察了北芪对老龄鼠脾细胞受ConA刺激后产生IL-2,TNF及IFN-γ水平的影响,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老龄鼠脾细胞上清中sIL-2R含量。实验结果证明老龄机体IL-2,TNF和IFN-γ分泌功能下降,sIL-2R水平增高。服用北芪后明显地提高了老龄机体的IL-2,TNF和rIF-γ水平,降低了sIL-2R水平,进而证明北芪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增强剂,能增强老龄机体抗肿瘤、抗感染,预防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及抗衰老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芪 细胞因子 老化 免疫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IL-7、IL-2体外协同诱导人PBMC增殖和PBMC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红薇 吴长有 +5 位作者 李波 任欢 钟照华 李呼伦 邢淑贤 田景先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研究了重组IL12、IL7、IL2协同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增殖和杀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IL2与低浓度IL2协同可引起PBMC明显增殖,若在该培养体系中加入低浓度的IL2,可... 研究了重组IL12、IL7、IL2协同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增殖和杀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IL2与低浓度IL2协同可引起PBMC明显增殖,若在该培养体系中加入低浓度的IL2,可使这种增殖效应显著增强。如果加大IL12剂量时会产生更强的细胞毒活性,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在此培养条件下的培养上清中亦检出了较高水平的IFNγ。对培养3~14d的协同刺激细胞表型分析显示,CD56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呈递增趋势,提示CD56+的NK细胞构成了产生增殖和杀伤效应的主要细胞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PBMC 增殖 细胞毒 肿瘤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结直肠癌细胞Ang-2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谷金宇 吕雪莹 +1 位作者 李大林 任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802-804,813,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细胞表达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2)的诱导作用,将其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靶点。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个结直肠癌细胞系及CRC肝转移标本的Ang-2及葡萄糖转运... 目的:探讨缺氧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细胞表达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2)的诱导作用,将其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靶点。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个结直肠癌细胞系及CRC肝转移标本的Ang-2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的表达,用CD31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HCT-116细胞系氧供正常时不表达Ang-2,缺氧可诱导其表达;LoVo细胞系仅在低血清缺氧培养48h可检出Ang-2mRNA表达;HT-29细胞系在氧供正常及缺氧情况下均可检出Ang-2mRNA,二者无显著差异。肝转移癌中心Ang-2表达水平最高,而MVD情况正相反。GLUT-1的表达模式与Ang-2相似。结论:缺氧在诱导CRC表达Ang-2中具有重要作用,低营养等其它因素与Ang-2的表达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2 缺氧 结直肠癌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家兔血清对家兔急性实验性血清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康洋 王文余 +3 位作者 徐红薇 王晓农 毕彦忠 李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1-124,共4页
根据补体具有溶解免疫复合物(CMSC)作用,本文应用家兔急性实验性血清病(AESSR)动物模型,用新鲜家兔血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新鲜血清可明显提高 CMSC 及 CH_(50)水平,明显降低 CIC,与阳性对照组比 P<0.01;肾脏损伤明显减轻,与阳性对... 根据补体具有溶解免疫复合物(CMSC)作用,本文应用家兔急性实验性血清病(AESSR)动物模型,用新鲜家兔血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新鲜血清可明显提高 CMSC 及 CH_(50)水平,明显降低 CIC,与阳性对照组比 P<0.01;肾脏损伤明显减轻,与阳性对照组比 P<0.05。在高峰期,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项指标除 CMSC 有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名项均无显著差异。本文证明应用新鲜家兔血清,可明显降低 AESSR 血清中 CIC 水平,减轻家兔肾脏病理损伤,为临床应用新鲜血清治疗免疫复合物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SR IC 免疫复合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辉 杨秋霞 +4 位作者 李殿俊 李呼伦 马建群 张欣 吕雪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 从与肺腺癌同源的正常组织中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以期从分子水平阐明机体抑制肿瘤发生的机制。方法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分别获得肺腺癌组织及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cDNA片段 ,并建立相应的cDNA文库。用肺腺癌组织及与其同源的正常组... 目的 从与肺腺癌同源的正常组织中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以期从分子水平阐明机体抑制肿瘤发生的机制。方法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分别获得肺腺癌组织及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cDNA片段 ,并建立相应的cDNA文库。用肺腺癌组织及与其同源的正常组织cDNA片段作为探针 ,分别进行逆向和正向斑点杂交 ,筛选与同源正常组织探针杂交而不与肺腺癌组织探针杂交的阳性克隆并测序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在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中 ,获得 12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 ,其中 4个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 ;8个与人类不同染色体的不同区域有较高的同源性 ,功能不详。结论 推测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中存在凋亡相关基因等 ,它们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细胞异常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 肺腺癌同源正常组织 差异表达基因 抑制性消减杂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IgE与IgE-CIC产生动态及影响CIC沉积和排除的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文余 张凤蕴 +1 位作者 赵育莹 常金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51-253,共3页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和PEG沉淀-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了EHF病人血清中IgE和IgE-CIC产生的动态水平。检测结果发现IgE水平于发病3~5天达高峰IgE-CIC于发病6~10天达高峰,此时机体RBC排除C...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和PEG沉淀-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了EHF病人血清中IgE和IgE-CIC产生的动态水平。检测结果发现IgE水平于发病3~5天达高峰IgE-CIC于发病6~10天达高峰,此时机体RBC排除CIC及补体溶解IC活性(CRA)功能低下,随着排除CC功能的恢复,CIC减少。如往病人血清中加入含补体血清时,CIC被溶解,CIC水平下降,提示给病人输注大量新鲜含补体血浆可达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补体 免疫球蛋白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I571对恶性多发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体外抑瘤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欢 李殿俊 Rainov NG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856-859,共4页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肿瘤生物学调节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探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在T98G,U87MG,LNZ308,RG四种胶质瘤细胞的表达;MTT法用于检查STI571/TMZ单独或联合应用对胶质瘤细胞的...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肿瘤生物学调节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探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在T98G,U87MG,LNZ308,RG四种胶质瘤细胞的表达;MTT法用于检查STI571/TMZ单独或联合应用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STI571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由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印迹杂交法用来探查STI571抵抗细胞的蛋白激酶网络变化。结果:所用胶质瘤细胞均不同程度的表达PDGF及受体。STI571与TMZ相互协同作用于胶质瘤细胞株T98G;10滋mol/LSTI571可部分抑制所测胶质瘤细胞增殖、可完全抑制其形成集落;高于10滋mol/L浓度的STI571可快速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或坏死;胶质瘤细胞株T98G与STI571长期共培养后,瘤细胞蛋白激酶网络有较大改变。结论:研究表明,PD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有较强的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GBM)增殖的作用并可能与其他化疗药物协同抗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157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恶性胶质母细胞瘤(G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TAP1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玉 李殿俊 +3 位作者 吕雪莹 杨秋霞 谷金宇 王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TAP1 基因克隆 表达载体的构建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CR克隆人IL-6、IL-10、IL-13和SCF等四种细胞因子膜外区cDNA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志刚 孙汭 +5 位作者 刘杰 张捷 张建华 田彤 明雨 刘钟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3-75,共3页
应用RT—PCR方法,体外扩增获得人IL—6、IL—10、IL—13和SCF膜外区蛋白质编码序列.又运用基因重组手段,将这些基因序列分别插入到表达性载体PBV220中,转化大肠肝菌DH5α,经过筛选和鉴定,获得了上述细胞因子膜外区cDNA克隆.SDS—PAGE和... 应用RT—PCR方法,体外扩增获得人IL—6、IL—10、IL—13和SCF膜外区蛋白质编码序列.又运用基因重组手段,将这些基因序列分别插入到表达性载体PBV220中,转化大肠肝菌DH5α,经过筛选和鉴定,获得了上述细胞因子膜外区cDNA克隆.SDS—PAGE和生物学活性测定证实:IL—6、IL—10和IL—13已在大肠肝菌中得到表达,尤其是IL—6获得了高效表达,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质含量的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IL-13 IL-10 细胞因子 高效表达 大肠肝菌 RT-PCR 克隆人 DNA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修饰法标记生物素化HBVDNA探针及其应用
18
作者 刘钟滨 高静 +6 位作者 王丽群 赵育莹 邢淑贤 王文余 王孔俊 沈佳禾 杨桂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1-113,共3页
采取将核酸用乙二胺作化学修饰后标记生物素的方法制备了生物素化HBVDNA探针.该探针的检测敏感性达到0.25pg。用它作斑点杂交检测血清HBVDNA,结果41份HBsAg和HBeAg阳性的血清有36份显示斑点阳性;在... 采取将核酸用乙二胺作化学修饰后标记生物素的方法制备了生物素化HBVDNA探针.该探针的检测敏感性达到0.25pg。用它作斑点杂交检测血清HBVDNA,结果41份HBsAg和HBeAg阳性的血清有36份显示斑点阳性;在9份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的血清中,有2份显示斑点阳性;而在5份HBsAg阴性的正常人血清中未检出HBV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探针 化学修饰法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内钙离子螯合剂抑制HSV-1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作用
19
作者 杨秋霞 姜洪池 +6 位作者 李斌 郗雪艳 刘玉 王兰 吕雪莹 谷金宇 李殿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 :探讨HSV 1在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 ,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及钙离子螯合剂对HSV 1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HSV 1感染Hela细胞后 ,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凋亡情况。用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内游离Ca2 + ,在不同时间观察细... 目的 :探讨HSV 1在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 ,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及钙离子螯合剂对HSV 1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HSV 1感染Hela细胞后 ,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凋亡情况。用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内游离Ca2 + ,在不同时间观察细胞内游离Ca2 + 浓度的变化。结果 :HSV 1感染Hela细胞后 ,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内游离Ca2 + 浓度在HSV 1感染Hela细胞后 12h达高峰 ;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出现在HSV 1感染Hela细胞后 2 4h。细胞内Ca2 +螯合剂能显著抑制HSV 1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结论 :细胞内游离Ca2 + 在HSV 1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 ,具有重要作用 ,此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V-1 HELA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内CA^2+ 螯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恒 傅振坤 +4 位作者 王丽虹 李大林 吴娜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微生物学教研室 章婕 李殿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CTLA-4基因多态性位点-1722T/C和CT60G/A与中国北方汉族妇女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328例中国北方汉族乳腺癌患者和32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CT-LA-4基因-1722位点和CT60位... 目的:探讨CTLA-4基因多态性位点-1722T/C和CT60G/A与中国北方汉族妇女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328例中国北方汉族乳腺癌患者和32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CT-LA-4基因-1722位点和CT60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乳腺癌患者CTLA-4基因CT60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在乳腺癌患者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7%比23.5%;P=0.0352,OR=1.30,95%CI=1.02~1.67);-1722C-CT60A单体型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大于病例组中的频率,有明显差异(P=0.0283,OR=0.77,95%CI=0.97~0.61),而在-1722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LA-4基因多态性-1722和CT60两个位点与我国北方汉族妇女乳腺癌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TLA-4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