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土壤地理学教学实践
1
作者 董莉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0期160-163,共4页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基于毕业要求,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以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1班学生成绩为例,课程目标1、2和3的分目标达...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基于毕业要求,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以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1班学生成绩为例,课程目标1、2和3的分目标达成度平均值分别为0.80、0.78和0.92,总目标达成度为0.80。学生末考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遵循面向学习效果和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专业认证 土壤地理学 课程思政 目标达成度 教学内容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泾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封建民 郭玲霞 +1 位作者 刘宇峰 文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6,共8页
[目的]了解近20多年来泾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情况,探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为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NDVI、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 [目的]了解近20多年来泾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情况,探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为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NDVI、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泾河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1)2000-2021年,泾河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全区平均增速为0.059/10 a。(2)气温、降水与NDVI总体均呈正相关关系,气候变化有利于植被改善,且降水变化对NDVI的影响大于气温的影响。(3)人口密度变化与NDVI变化趋势呈负相关,流域人口密度的减小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改善。(4)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变化是NDVI变化的主要原因。NDVI显著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关中平原耕地NDVI的减小,而NDVI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草地、林地以及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塬区耕地NDVI的增加。[结论]研究时段内,气候变化对泾河流域植被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政策的实施是植被覆盖上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的数据融合 被引量:1
3
作者 廖世芳 刘长星 包富华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0-905,共6页
针对因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数据特征间差异性较强、存在噪声影响,导致数据融合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的数据融合方法。采用SLIC算法设定融合区域标准阈值,融合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 针对因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数据特征间差异性较强、存在噪声影响,导致数据融合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的数据融合方法。采用SLIC算法设定融合区域标准阈值,融合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同属性数据,采集同属性数据集中所有极小值点和极大值点,建立拟合曲线并计算数据点在曲线上的幅值,将幅值较高的数据点视为噪声点,并对其进行去噪处理,不断迭代该过程,直到均匀曲线中的所有噪声点被处理完。分析去噪后数据的一维和二维信息熵值,提取不同维度的特征参数,利用这些特征参数进行数据的趋同性和趋异性融合。仿真数据证明,所提方法数据融合精准度高,能耗始终在0.3 J以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传感网络 数据融合 信息熵 低空遥感 粒子群搜索算法 欧氏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渭河流域NDVI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封建民 刘宇峰 +1 位作者 郭玲霞 文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2-29,共8页
渭河流域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同时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监测该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建设成效、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 渭河流域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同时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监测该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建设成效、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量、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渭河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渭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全区年平均增速为0.004。年际尺度上,NDVI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月尺度上,NDVI与4月和8月的气温、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7月气温呈弱的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变化与NDVI变化趋势呈负相关,流域人口密度的减小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改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变化是植被NDVI变化的主要原因。NDVI显著减少区NDVI的减少趋势主要由关中平原耕地NDVI的减少引起,NDVI显著增加区NDVI的增加趋势主要由草地、林地以及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塬区耕地NDVI的增加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 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态氮诱导细胞分裂素强化燕麦锶富集机制的研究
5
作者 亓琳 包云 +2 位作者 杨莹博 王晓凌 赵威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82,共9页
为探明硝态氮对燕麦锶富集能力的影响,以燕麦内蒙科艺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施加3个水平的金属锶(0、400和800 mg·kg^(-1))和两个水平的硝态氮(0和100 mmol·L^(-1))处理,在硝态氮处理30 d后,研究硝态氮在锶污染条... 为探明硝态氮对燕麦锶富集能力的影响,以燕麦内蒙科艺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施加3个水平的金属锶(0、400和800 mg·kg^(-1))和两个水平的硝态氮(0和100 mmol·L^(-1))处理,在硝态氮处理30 d后,研究硝态氮在锶污染条件下对燕麦锶的富集和分布特征,生长指标以及叶片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燕麦幼苗的干重随着锶浓度的升高呈现降低的趋势,硝态氮缓解了金属锶对燕麦生长的抑制作用;2)燕麦富集锶的能力表现为根>叶>茎,硝态氮促进了燕麦对锶的富集作用,提高了燕麦对锶的转运系数;3)细胞分裂素含量随着硝态氮施加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胞分裂素含量与转运系数呈正相关。综上所述,燕麦根部富集锶的能力最强;硝态氮可以诱导燕麦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促进其对锶的抗性。此研究可为强化植物修复锶污染土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富集 细胞分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视角的陕西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冯黎妮 许晓婷 韩申山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40-244,共5页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依据经济补偿制度构建原则设计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运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2种视角计算2022年陕西省各市(区)耕地盈亏量,在此基础上将陕西省各区域划分为盈余区(即补偿区)、亏损区(即付款区)、平衡区。结果表明,...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依据经济补偿制度构建原则设计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运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2种视角计算2022年陕西省各市(区)耕地盈亏量,在此基础上将陕西省各区域划分为盈余区(即补偿区)、亏损区(即付款区)、平衡区。结果表明,从粮食耕地盈亏量来看,2022年陕西省粮食耕地总体上呈亏损状态,全省粮食耕地亏损量为34.029×10^(4)hm^(2);榆林市和渭南市的粮食耕地盈余情况较好,分别为11.250×10^(4)hm^(2)和0.758×10^(4)hm^(2),西安市亏损最严重,为20.823×10^(4)hm^(2)。从耕地生态盈亏量来看,2022年陕西省总体呈亏损状态,全省亏损为42.751×10^(4)hm^(2),其中,榆林市和延安市呈盈余状态,分别为33.314×10^(4)hm^(2)和12.706×10^(4)hm^(2),西安市亏损最严重,为22.701×10^(4)hm^(2)。2022年陕西省耕地发展权理想值为612.585元/m^(2),补偿标准理想值为12.993元/m^(2),补偿标准实际值为3.734元/m^(2)。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缓解陕西省耕地资源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模式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鄂尔多斯地台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曦涛 胡智峰 +2 位作者 乔培 张瑜 王馨爽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4,共5页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基于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鄂尔多斯地台局部区域76景Sentinel-1影像,利用SBAS-InSAR和CR-InSAR技术,通过形变时序信息分析研...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基于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鄂尔多斯地台局部区域76景Sentinel-1影像,利用SBAS-InSAR和CR-InSAR技术,通过形变时序信息分析研究区地表异常形变趋势并验证其精度,并结合高分二号遥感影像解译识别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野外验证,对两处确定的典型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获取毫米级精度的地表形变结果,根据《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指南》(T/CAGHP 013—2018),精度从Ⅱ级提升至Ⅰ级;研究区83%的区域在监测期间形变速率为-20~20 mm/a,处于稳定状态,剩余17%的区域则存在灾害隐患;共解译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野外查证,准确率为73.2%;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其中滑坡灾害21处、崩塌灾害4处、不稳定斜坡5处;典型滑坡灾害隐患点位存在明显异常形变信息,形变速率为-21~21 mm/a,单点最大累计形变量为-25~25 mm;形变受气候、地形、人为活动影响大,有较高风险隐患,加强人工巡视、加大监测力度与频率,对早期地质灾害识别保证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地质灾害识别 地表形变监测 鄂尔多斯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与乡村发展类型 被引量:1
8
作者 安彬 宁悦文 +2 位作者 肖薇薇 陈皓 刘宇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41-47,共7页
利用湖北省2003—2017年81个县域的粮食产量和农业劳动力数据,运用粮劳弹性系数模型方法,分析了湖北省粮劳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应耦合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7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整体呈现稳中有增态势,呈“中高周低”“中增周减”空间特征... 利用湖北省2003—2017年81个县域的粮食产量和农业劳动力数据,运用粮劳弹性系数模型方法,分析了湖北省粮劳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应耦合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7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整体呈现稳中有增态势,呈“中高周低”“中增周减”空间特征,高产区集中在鄂西北中部与江汉平原南部;农业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呈“东多西少”“东增西减”空间特征,密集区集中在江汉平原东部和鄂东北丘陵西部。2003—2017年湖北省最典型的粮劳耦合变化模式为粮增劳减型(60.49%),其次为粮劳同减型(23.46%)和粮劳同增型(11.11%),粮减劳增型占比最低(4.94%)。受地理条件和农业政策的影响,湖北省乡村发展类型呈现多样化并存的格局:中部多分布外延扩张型和农业现代化型县域,东部和西部多分布产业转移型和种养一体化型县域;2010年前后两时段县域乡村发展类型转换较为复杂,维持不变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农业劳动力 耦合模式 乡村发展类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添加发酵桂闽引象草对金陵花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志朝 杨莹博 +5 位作者 易显菊 甘锐桓 陈政谕 庞天德 易显凤 邓素媛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6-60,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桂闽引象草对金陵花鸡屠宰性能、肉品质、肌肉理化特性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0.83±0.01)kg的8周龄金陵花鸡母鸡144羽,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鸡。对照组(CK)饲喂基础饲粮,GG...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桂闽引象草对金陵花鸡屠宰性能、肉品质、肌肉理化特性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0.83±0.01)kg的8周龄金陵花鸡母鸡144羽,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鸡。对照组(CK)饲喂基础饲粮,GG5组和GG8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 g/kg和80 g/kg的发酵象草。预试期1 w,正式试验期12 w。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GG8组的宰前体重、屠体重显著降低(P<0.05),腹脂率降低幅度较大(P>0.05);GG5组和GG8组的肌肉滴水损失分别降低了18.57%、27.99%(P>0.05),且呈线性降低趋势;GG5组和GG8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提升(P<0.05),粗脂肪、亚麻酸和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GG8组胸肌的肌苷酸、谷氨酸等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GG5组和GG8组胸肌的氨基酸总量、组氨酸、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GG8组提升幅度更大。研究表明,添加80 g/kg发酵象草可以提高金陵花鸡肉品质、肌肉氨基酸含量以及鸡肉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象草 金陵花鸡 屠宰性能 肌肉风味 肉品质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15种木本植物叶片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的权衡关系
10
作者 寇萌 尹秋龙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3,共6页
理清植物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目前,关于上述性状权衡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枝条,而对于较难测量的叶片,其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仍存在争议。我们选取了黄土高原15种木本植物,包... 理清植物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目前,关于上述性状权衡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枝条,而对于较难测量的叶片,其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仍存在争议。我们选取了黄土高原15种木本植物,包括6种乔木和9种灌木,测定其叶片单位质量导水率(K_(leaf-mass))、单位面积导水率(K_(leaf-area))及导水率降低50%时叶水势(P_(50)),分析叶片中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3种指标在乔木与灌木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_(50)与K_(leaf-mass)和K_(leaf-area)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黄土高原木本植物叶片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不存在权衡关系。这种效率与安全之间权衡关系的缺失在干旱环境中可能是有利的,允许植物同时具有较高的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考虑加强干旱地区植物水力性状的研究,同时将叶片、枝条、树干及根系的水力性状相结合,从植株整体上探讨植物水力性状权衡关系及其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适应性 叶导水率 叶水势 水力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川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11
作者 吴江莉 寇萌 +1 位作者 王蕊 朱万勇 《当代农机》 2024年第11期20-22,共3页
选取铜川市红土镇农田、废弃堆煤场、荒坡面、梯田退耕4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主要研究结果:不同土壤深度的重金属浓度趋势因土地利用类型而异;土壤中铬、镍、铜、锌、铅的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 选取铜川市红土镇农田、废弃堆煤场、荒坡面、梯田退耕4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主要研究结果:不同土壤深度的重金属浓度趋势因土地利用类型而异;土壤中铬、镍、铜、锌、铅的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镉均含量高于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可以采用客土深翻、生物修复、施加石灰的方法来控制土壤中的镉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镉污染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玲霞 刘宇峰 +1 位作者 封建民 贺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1-795,共15页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基于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基于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指数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呈波动变化,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呈现“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相对发展阶段呈现“新型城镇化滞后→同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滞后”的演变态势,东部地区处于城乡融合发展滞后状态,中部和西部地区逐步迈向同步发展状态;③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教育投入对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度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融合发展 耦合协调发展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熵值法 面板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陕西省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封建民 刘宇峰 文琦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41-149,共9页
从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及其10个地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了两者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 从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及其10个地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了两者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陕西省及其10个地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化、生态化水平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的趋势,集约化水平的增长速度快于生态化水平;2012年以后,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普遍高于生态化水平;(2)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的协调度在各个时期均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019年西安市和渭南市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为中级协调,其他8个地市均为初级协调,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影响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障碍度整体上表现为土地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可持续利用程度>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的障碍度大幅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障碍度则大幅下降,而影响土地利用生态化的障碍度表现为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污染控制>污染现状,其中污染治理和污染控制的障碍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而污染现状和环境质量的障碍度则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集约化 生态化 协调度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地碳中和空间服务范围及其模拟预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新萍 李晶 +1 位作者 余玉洋 邓晨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431-9441,共11页
在当前碳中和背景下,秦岭山地碳中和的量化及其空间服务范围的测算对于碳中和合理规划和快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UEMS(Intelligent Urban Ecosystem Management System)系统对秦岭山地的固碳量进行核算,利用DMSP/OLS(Defense Meteor... 在当前碳中和背景下,秦岭山地碳中和的量化及其空间服务范围的测算对于碳中和合理规划和快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UEMS(Intelligent Urban Ecosystem Management System)系统对秦岭山地的固碳量进行核算,利用DMSP/OLS(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和NPP-VIIRS(Net Primary Productivity-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夜间灯光数据和各地市的能源消耗数据通过模型拟合对秦岭山地碳排放量进行空间量化,基于固碳量和碳排放量得到秦岭山地空间碳中和量。利用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模型模拟了2030和2050年的碳中和空间分布,结合常见气体扩散系数计算得到常温常压下秦岭山地碳中和对周边区域的服务范围。结果表明:2000—2020年秦岭山地固碳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固碳速率呈正向趋势,空间上秦岭山地中西部区域固碳量整体较大;对秦岭固碳量影响较大的地形特征为海拔1200m左右、斜坡、半阳坡和半阴坡;研究区内碳排放量空间上整体较低,碳排放低值区面积占到了秦岭总面积的90%,碳排放较大区域主要位于秦岭北坡的城区区域,时间上碳排放量最大值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000—2050年秦岭山地碳汇服务范围为174—262.63km,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逐渐扩大趋势,2030年后其扩大程度将略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汇 碳排放 IUEM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平原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
15
作者 许晓婷 王思恩 +1 位作者 焦俏 邢东兴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75-79,共5页
为有效解决陕西关中地区耕地撂荒问题,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以横贯关中平原东西部的带状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撂荒率、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撂荒耕地以旱地为主,整体撂... 为有效解决陕西关中地区耕地撂荒问题,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以横贯关中平原东西部的带状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撂荒率、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撂荒耕地以旱地为主,整体撂荒率不高,但撂荒率在持续上升;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千阳县、陇县和凤翔县。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核密度中高密度区和高密度区;高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东北部丘陵和千阳县北部山地区,中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千阳县和凤翔县,中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低密度区在各县均有分布。研究区撂荒耕地存在空间集聚性,撂荒耕地冷点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大荔县、蒲城县和富平县,冷点较低集聚区分布在中部各县,热点较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热点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陇县和千阳县。可通过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制定相关助农、利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等措施解决关中平原耕地撂荒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分布特征 空间自相关 粮食安全 关中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数据的渭北旱塬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建模与地貌反演
16
作者 杨波 杨晓锋 +3 位作者 谢瑞莲 李萌 任怡童 程江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73,共5页
关中唐十八帝陵是古代中国留给后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千年以来帝陵遗址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破坏了帝陵景观。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本文以某唐帝陵为对象,使用卫星和无人机影像产品,估算53年来司马道冲沟的发育速率,建立了帝陵遗址区的水... 关中唐十八帝陵是古代中国留给后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千年以来帝陵遗址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破坏了帝陵景观。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本文以某唐帝陵为对象,使用卫星和无人机影像产品,估算53年来司马道冲沟的发育速率,建立了帝陵遗址区的水土流失体积-面积关系模型。结果表明:①遗址区受益于还林换草工程,坡耕地减少,草地林地增加。司马道下游林区NDVI指数达0.8,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等级转为轻度。②渭北旱塬地区,发育为卵状冲沟与其垂直面的切沟,周长与面积有良好的拟合关系。③唐帝陵遗址区的沟道发育模型,面积和体积之间有良好的幂函关系,即y=0.0405 x 1.4936,决定系数R 2=0.82,53年来的切沟年发育为0.36 m/a。可将上述模型作为渭北旱塬地区沟道发育模型。④遗址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沉积体积比率为38.5∶1,产生的侵蚀和土壤沉积面积比率为1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侵蚀 黄土丘陵区 地理信息系统 唐帝陵遗址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背景下黄土高原蒸散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归因 被引量:5
17
作者 白萌 莫淑红 +5 位作者 莫兴国 邢东兴 李晓华 封建民 郭玲霞 许晓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344-8358,共15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黄土高原地表环境和水碳通量发生显著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植被界面过程(VIP)遥感蒸散发模型,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蒸散量(ET)时空变化格局进行模拟研究...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黄土高原地表环境和水碳通量发生显著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植被界面过程(VIP)遥感蒸散发模型,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蒸散量(ET)时空变化格局进行模拟研究,揭示了近20年黄土高原水碳通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黄土高原ET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倾向率为3.77 mm/a,其中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ET增长最为显著,而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宁夏银川平原南部等农业区则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5.68 mm/a;(2)气候变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ET显著上升区的区域平均贡献分别为14.7%和78.6%(其中人类活动贡献为70.5%),而对ET显著下降区的区域平均贡献分别为-58.4%和-31.5%(其中人类活动贡献为-31.6%),表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分别主导了ET显著上升区和ET显著下降区的蒸散变化;(3)在气候变化主导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能量受限区和水分受限区ET增加的主导气象因子,而气溶胶浓度升高导致的日照时数和地表风速下降对作物碳同化和蒸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成为农业区ET下降的主导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蒸散发 VIP模型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演化定量分析及在盆地模拟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油层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尚婷 王斌 +4 位作者 杨庆坤 楚美娟 康锐 张晓磊 白嫦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3-856,共14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分析,结合物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和成岩序列进行系统研究,并进一步对储层孔隙演化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利用定量的孔隙演化... 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分析,结合物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和成岩序列进行系统研究,并进一步对储层孔隙演化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利用定量的孔隙演化结果进行油气运聚模拟恢复。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岩性为粉砂岩夹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在成岩作用特征和成岩史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统计资料,并以现今孔隙度作为约束条件,定量恢复出了成岩期的孔隙演化过程,综合所得的孔隙演化的定量模拟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较为吻合;利用定量化的孔隙演化结果,运用PetroMod软件进行油气运聚模拟恢复,得出盆地石油充注开始于晚侏罗世(J_(3))末期,生排烃和聚集量均达到峰值出现于早白垩世(K_(1))末期,到白垩世末期时仍具有较高的聚集量,聚集量显著减少为现今阶段。同时,将该研究模型与实际钻探成果相叠加,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合理,可将其推广应用到同类型其他油田中,对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合水地区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盆地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5—2021年黄土高原地区相对湿度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1 位作者 刘宇峰 刘全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39-1950,共12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该区相对湿度(RH)时空演变及其与地理因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全面了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基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90个气象站点逐日RH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敏感性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 黄土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该区相对湿度(RH)时空演变及其与地理因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全面了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基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90个气象站点逐日RH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敏感性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1960—2021年及生态工程实施前后RH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黄土高原地区年均RH为57.66%,以-0.376%·(10a)-1速率显著减少(P<0.05),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年代际变化特征;除秋季以微弱幅度增大外,其他季节皆呈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春季最高[-0.945%·(10a)-1],冬季最少[-0.194%·(10a)-1]。(2)空间上,黄土高原年及春夏秋季平均RH皆呈自南向北逐渐降低,而冬季表现为南部最高、中北部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年均及四季平均RH变化趋势空间态势各异。(3)在黄土高原生态工程实施后,年及春夏冬季平均RH不同程度减少,年及夏冬季的趋势变化皆由增大转为减少;所有时序RH均值及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最典型的趋势变化组合类型是一致偏低型。(4)引起黄土高原年均RH长期变化的主要季节因素是春季,空间上则主要是春季主导型、春夏季组合主导型。(5)黄土高原年均及四季平均RH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夏季平均RH受各地理因子的协同作用最为明显;年及春夏季平均RH对平均气温最为敏感,秋冬季对风速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RH) 年代际变化 季节贡献率 敏感性分析 生态工程实施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7年黄土高原不同等级寒冷日数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2 位作者 朱妮 刘宇峰 单治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7-335,共9页
为正确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不同等级寒冷天气日数的变化特征,利用1960—2017年黄土高原58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分析了不同等级寒冷(严寒、大寒、小寒、轻寒、微寒、凉)和总寒天气日数时空演变和波动特征,并探讨其对Hia... 为正确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不同等级寒冷天气日数的变化特征,利用1960—2017年黄土高原58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分析了不同等级寒冷(严寒、大寒、小寒、轻寒、微寒、凉)和总寒天气日数时空演变和波动特征,并探讨其对Hiatus现象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寒冷等级的降低,1960—2017年黄土高原不同寒冷等级日数逐渐增加,且表现出明显空间差异特征,研究期黄土高原多数区域以大寒日数为主,其次是轻寒和凉日数。(2)黄土高原严寒、大寒、凉和总寒日数多呈减少趋势,小寒、轻寒和微寒日数均以增加趋势为主,且总寒日数减少主要是由大寒日数减少导致的;变暖停滞(Hiatus)现象发生后,严寒、大寒、微寒和凉天气日数变化趋势均以偏高为主,小寒和轻寒日数变化趋势均以偏低为主,总寒日数变化趋势偏高与偏低分布相当。(3)黄土高原寒冷日数的变异系数随着寒冷等级的升高逐渐变小,各等级寒冷日数的波动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复杂;Hiatus现象发生后,小寒、轻寒和微寒日数波动变化以偏低为主,大寒日数以偏低为主,总寒、严寒和凉日数波动偏高和偏低大致相当。综上,未来需要提防黄土高原地区小寒、轻寒和微寒对农业造成的低温冻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等级 寒冷日数 时空演变 变暖停滞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