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李世亭 潘庆刚 +3 位作者 刘宁涛 沈峰 刘忠 管宇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手术疗效包括术后疼痛立即缓解、延迟缓解、明显减轻和无效。结果  6 2例患者起病时均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 ,但在术前 17例已经转变为不典型。术中发现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单纯接触 14例、接触和移位 7例、单纯粘连 15例、粘连和移位 18例、萎缩 8例。术后平均随访 14个月 ,疼痛在术后立即缓解 32例 (5 1 6 % ) ,延迟缓解 17例 (2 7 4 % ) ,明显减轻 11例 (17 7% ) ,无效 2例。结论 病程短、症状典型、以动脉压迫为主且能够充分减压的患者 ,术后多能获得好的疗效。相反 ,以静脉压迫为主 ,病程长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手术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激光与腔内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龚凯 黄道景 +2 位作者 张亚明 赵泽明 范跃祖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7期601-603,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0月将120例下肢静脉曲张按就诊顺序编号,每10例为一分配单元,1~10号为单纯激光组,11~20号为联合治疗组,以此类推,每组60例。单纯激光组:大隐...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0月将120例下肢静脉曲张按就诊顺序编号,每10例为一分配单元,1~10号为单纯激光组,11~20号为联合治疗组,以此类推,每组60例。单纯激光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后,用980 nm波长半导体激光腔内治疗大隐静脉主干、大隐静脉属支及曲张的静脉团;联合治疗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后,用980 nm波长半导体激光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主干,泡沫硬化剂5 ml(1 ml聚桂醇注射液及4 ml空气经三通器混合制成5 ml泡沫硬化剂,现用现配)静脉注射治疗属支静脉及静脉团。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单纯激光组痊愈5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联合治疗组痊愈58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1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834,P=0.404)。2组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6.7%(4/60)vs.3.3%(2/60),χ2=0.175,P=0.675]。腔内激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0%(21/60),联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2/6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9.417,P=0.000)。结论与单纯腔内激光治疗比较,腔内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症少,疗效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腔内激光 泡沫 硬化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足主要骨-韧带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杨云峰 俞光荣 +6 位作者 牛文鑫 周家钤 陈雁西 黄四平 王明鑫 程黎明 丁祖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2-546,551,共6页
目的:建立正常人体足主要骨-韧带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足部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字平台。材料和方法:获取正常青壮年男性的左足螺旋CT扫描图像,应用逆向工程原理,通过处理序列螺旋CT图片建立足部骨结构的三维几何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 目的:建立正常人体足主要骨-韧带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足部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字平台。材料和方法:获取正常青壮年男性的左足螺旋CT扫描图像,应用逆向工程原理,通过处理序列螺旋CT图片建立足部骨结构的三维几何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足部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和足底软组织通过解剖和文献数据模拟。同时,对7具新鲜尸体标本足作生物力学测试,分析计算有限元模型及生物力学测试中足部骨骼的应力、位移变化情况。结果:建立了包括170426个节点、118342个单元的关节、骨、软骨、韧带和足底软组织在内的正常人体左足骨骼及韧带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较客观地反映了人体足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与新鲜尸体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比较,位移变化有相同趋势。结论:运用逆向工程原理可有效构建人体足的三维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解剖和离体标本实验结果构建其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可用于足部生物力学变化规律的可视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自膨式镍钛记忆合金带膜食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冯靖 季强 +3 位作者 梅运清 王永武 周永新 蔡建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4-297,共4页
背景与目的:晚期恶性食管狭窄、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单纯吻合口狭窄、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所致的进食困难甚至出现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微创、简便、有效的治疗上述食管狭窄或食管气管... 背景与目的:晚期恶性食管狭窄、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单纯吻合口狭窄、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所致的进食困难甚至出现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微创、简便、有效的治疗上述食管狭窄或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一直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探讨国产自膨式镍钛记忆合金网状带膜支架治疗食管狭窄的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5年10月,我科采用国产自膨式镍钛记忆合金网状带膜支架治疗食管狭窄患者96例(其中食管恶性狭窄65例,包括食管气管瘘18例、食管纵隔瘘3例;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单纯吻合口狭窄26例;食管癌放疗后狭窄5例),男性71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70岁。所有患者均在X线辅助下行食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本组共置入食管内支架114枚,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近期疗效满意。随访1~60个月,无一例发生支架移位,术后平均生存时间8.6个月。恶性食管狭窄行内支架置入后联合化疗,中位生存期7.4个月。本组患者术后再狭窄率38.5%,予球囊扩张或再次内支架置入治疗(再次介入治疗29.2%)。结论:食管内支架置入是恶性食管狭窄的良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也适用于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单纯吻合口狭窄、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但如何降低食管内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食管狭窄 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Lemmel综合征诊治方法20年变化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朱风尚 张勤 +4 位作者 张俊杰 常义忠 张景涛 鲁星燧 杨长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3-587,共5页
目的探讨国内20年来Lemmel综合征诊治方法的变化,为今后规范该病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收集1998年1月-2017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23例及国内公开报道的384例Lemmel综合征患者,共计407例。按收治时间分为1998-2007年(A组,... 目的探讨国内20年来Lemmel综合征诊治方法的变化,为今后规范该病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收集1998年1月-2017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23例及国内公开报道的384例Lemmel综合征患者,共计407例。按收治时间分为1998-2007年(A组,n=139)和2008-2017年(B组,n=268)。记录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临床表现上B组患者较A组发病年龄升高[(67.8±17.8)岁vs(62.3±12.3)岁,t=-13.238,P=0.019]、胆管炎发生比例高(45.9%vs 32.4%,χ~2=6.903,P=0.009)。诊断方法上,B组多层螺旋CT(MSCT)(26.9%vs 8.6%,χ~2=18.576,P<0.001)、超声内镜(EUS)(15.7%vs 5.8%,χ~2=8.352,P=0.004)、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75.0%vs 33.1%,χ~2=67.303,P<0.001)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63.4%vs 36.7%,χ~2=26.377,P<0.001)使用比例明显增加,但误诊率并没有下降(22.8%vs28.1%,χ~2=1.385,P=0.239)。治疗上,和A组相比,B组以ERCP手术治疗为主,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为辅的治疗模式(χ~2=34.758,P<0.001)。内镜手术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χ~2=40.211,P<0.001),外科手术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χ~2=26.785,P<0.001),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科手术与内镜手术治疗组比,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5),但内镜手术治疗更具有微创、恢复快和经济优势。结论 Lemmel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不断增大,诊断上以MSCT、EUS、MRCP和ERCP及其联合方法为主,目前ERCP术为其首选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MMEL综合征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解剖及操作要点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建军 经巍 +4 位作者 李新平 姬舒荣 葛步军 范跃祖 刘文方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69-1071,共3页
目的近年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广泛开展,文中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入路选择、镜下解剖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录像。结果 64例手术成功,4例中转开腹,64例平均手术时间165min,平均... 目的近年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广泛开展,文中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入路选择、镜下解剖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录像。结果 64例手术成功,4例中转开腹,64例平均手术时间165min,平均出血量120ml,平均住院11d。术后大出血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肠管损伤1例,无吻合口漏及切口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效果较好;良好的暴露、恰当的入路、正确的层次和熟练的镜下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桂运 陈左权 +5 位作者 凌锋 李玉健 王岩 顾斌贤 吴春红 俞丽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55-358,共4页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或血管内栓塞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方法取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0~3.5kg),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结扎组和高脂饮食栓塞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配方...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或血管内栓塞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方法取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0~3.5kg),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结扎组和高脂饮食栓塞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配方为89%基础饲料+1%胆固醇+5%蛋黄+5%猪油,持续喂养12周。确定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病理检查,显示高脂饮食兔的主动脉弓和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通过结扎兔右侧锁骨下动脉或血管内栓塞左侧锁骨下动脉,模拟临床上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的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①高脂饮食结扎组造模前循环时间长于普通饮食组,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循环时间分别为(6.68±0.07)、(6.56±0.07)S,t=3.429,P〈0.01;但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则长于普通饮食组,亦长于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0±0.11)、(6.56±0.07)、(6.71±0.08)s,均P〈0.01。②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高脂饮食栓塞组造模后,右侧椎动脉循环时间、普通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3±0.10)、(6.60±0.08)、(6.75±0.05)S,均P〈0.01。结论该模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锁骨下动脉盗血时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海舰 李世亭 +1 位作者 潘庆刚 丁美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49,T002,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 4h ,72h、1周、3周、3个月 ...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 4h ,72h、1周、3周、3个月 )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 ,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 ,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 2 4h开始升高 ,1周达高峰 ,持续表达到术后 3周 ,3个月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 1周开始明显增加 ,一直维持到术后 3个月 ,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蛋白表达 ,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 ;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 ,可能是导致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血管生成 正常灌注压突破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星形胶质细胞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130例的护理 被引量:8
9
作者 冯少华 顾晓涛 +1 位作者 姚英 陆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0期775-776,778,共3页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 逆行 老年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囊癌nm23-H1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景涛 范跃祖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50-751,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胆囊癌 NM23-H1 P53基因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颈前路经颈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技巧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军 李立钧 +9 位作者 周炜 杨明杰 沈彬 严浩然 谢宁 周许辉 贾连顺 刘铁龙 滕红林 钱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技术,总结手术技巧。方法 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显微镜下共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271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单间隙178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22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脊髓前方压迫、压...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技术,总结手术技巧。方法 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显微镜下共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271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单间隙178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22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脊髓前方压迫、压迫程度轻到中度及轻度髓内改变。主要设备为脊柱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磨钻。高速磨钻磨除纤维环和部分椎体后壁,显露清理变性髓核,钩形剥离子提起后纵韧带后切断,再切除残余的后纵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结果 271例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手术时间(62±12.4)min,失血(126±29.4)ml,下地时间为术后(1.8±0.4)d。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改善率优69例,良157例,中27例,差18例。结论经椎间隙减压适用于椎间隙平面的病变,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及高速磨钻有利于手术成功,术后椎间隙结构更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突出 微创性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高速磨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出血类型与侧枝循环模式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戈鹰 张桂运 +4 位作者 潘友贵 韩洪杰 何育生 靳令经 聂志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52-656,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出血类型与侧枝循环模式的关系。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4月经DSA检查确诊的35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头颅CT检查将颅内出血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 目的探讨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出血类型与侧枝循环模式的关系。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4月经DSA检查确诊的35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头颅CT检查将颅内出血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类型,其涉及的侧枝循环模式分为:第Ⅰ型前组:扩张的眼动脉分支筛前、后动脉及镰前动脉穿过颅底供应额叶皮质;第Ⅰ型后组:大脑后动脉皮层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第Ⅱ型:由扩张和延长的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 A)和/或开放的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 A)→大脑后动脉→胼周后动脉和脉络膜后动脉→大脑前、中动脉深穿支;第Ⅲ型前组:脑膜中动脉和颞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代偿;第Ⅲ型后组:枕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代偿。分别使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和交叉列联表比较三种出血类型组间和组内侧枝循环模式构成比的差异。结果该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模式的侧枝循环占90.7%,不同出血部位组间侧枝循环代偿模式构成比有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70,P=0.011),即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各亚组侧枝循环的优势模式分别为第Ⅲ型前组、第Ⅱ型和第I型前组。结论第Ⅲ型前组、第Ⅱ型和第I型前组侧支循环模式分别可能是导致成人出血型烟雾病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侧支循环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脊柱微创手术的历史演变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研 吴洋春 程黎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103-105,共3页
智能计算机辅助微创手术的开展是人类工效学发展新概念术式的革新趋势,手术机器人作为新理念的智能载体,将虚拟现实术野三维动态地呈现在术者的感官世界中,配准跟踪术者手部动作,消除不自觉震颤的同时,快速精准地同步术野空间内的... 智能计算机辅助微创手术的开展是人类工效学发展新概念术式的革新趋势,手术机器人作为新理念的智能载体,将虚拟现实术野三维动态地呈现在术者的感官世界中,配准跟踪术者手部动作,消除不自觉震颤的同时,快速精准地同步术野空间内的加工器械,瞬时反馈给智能终端力、位移、速度等相关信息,经分析整合放大后,辅助手术程序中的精细化操作,消除人脑失误或操作不当带来的医源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微创手术 机器人辅助 历史演变 操作不当 人类工效学 计算机辅助 手术机器人 医源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巨大或大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三种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永东 李明华 +7 位作者 方淳 顾斌贤 程英升 王永利 赵俊功 高不郎 王珏 李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707-712,共6页
目的评价可脱卸球囊、可脱卸弹簧圈和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巨大动脉瘤20例,其中球囊/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9例,可脱卸弹簧圈动脉瘤腔填塞8例,覆膜支架治疗3例,另有2例为经弹簧圈... 目的评价可脱卸球囊、可脱卸弹簧圈和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巨大动脉瘤20例,其中球囊/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9例,可脱卸弹簧圈动脉瘤腔填塞8例,覆膜支架治疗3例,另有2例为经弹簧圈瘤腔栓塞治疗后复发,行覆膜支架治疗。随访9~83个月,平均(41.1±25.3)个月。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评价标准为:动脉瘤完全闭塞(100%),大部闭塞(95%~99%)和部分闭塞(<95%)。随访血管造影结果评价标准为:不变、血栓形成和再开放。结果所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1例,大部闭塞7例,部分闭塞2例,其中1例部分闭塞患者术后7 d再出血死亡。19例健在患者最终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5例,大部闭塞3例,部分闭塞1例。19例中,10例载瘤动脉保持通畅。长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8例改善。结论动脉瘤腔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低且再通率高;可脱卸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但牺牲载瘤动脉,有潜在或短暂的脑缺血事件发生;覆膜支架治疗操作简单、安全,且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巨大动脉瘤 载瘤动脉闭塞 可脱卸弹簧圈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
15
作者 薛桂平 叶钟泰 +3 位作者 魏红宇 许辉 多力昆.吾甫尔 木合塔尔.霍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5-688,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腮腺切口入路治疗髁突骨折的手术方法并作疗效分析。方法:通过类“S”腮腺切口,经改良的腮腺入路,直达髁突骨折处,对髁颈和髁颈下骨折27例34侧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月~5年复查,包括拍摄全景片,记录张口度...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腮腺切口入路治疗髁突骨折的手术方法并作疗效分析。方法:通过类“S”腮腺切口,经改良的腮腺入路,直达髁突骨折处,对髁颈和髁颈下骨折27例34侧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月~5年复查,包括拍摄全景片,记录张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外伤前后咬合力的改变,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1例1侧钛板断裂,2例2侧骨折未完全复位;6例7侧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其中,2例2侧部分恢复,4例5侧完全恢复。2例张口受限,轻度咬合痛,3例关节弹响。结论:改良的腮腺入路法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能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钛板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类“S”腮腺切口 坚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缪中荣 李宝民 +1 位作者 陈左权 赵宝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58-366,共9页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十分成熟的技术,具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2003年Wholey等发表的全球颈动脉支架文献回顾结果显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8.9%,手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十分成熟的技术,具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2003年Wholey等发表的全球颈动脉支架文献回顾结果显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8.9%,手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小卒中2.1%,大卒中1.2%,与手术相关死亡率0.6%;手术后第1、2、3年的再狭窄率为2.7%、2.6%和2.4%;手术后第1、2、3年的脑卒中再发作率为1.2%、1.3%和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后 文献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永新 梅运清 +4 位作者 尹晓清 王永武 蔡建志 孙益峰 胡大一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84-1385,共2页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指在浅低温条件下,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保持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下行心内的直视手术。它使心肌在手术中得到持续的氧合血的灌注,有效维持心肌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同时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指在浅低温条件下,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保持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下行心内的直视手术。它使心肌在手术中得到持续的氧合血的灌注,有效维持心肌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同时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也避免了高钾停跳液对心肌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低温 不停跳 心内直视手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Notch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飞 李世亭 +1 位作者 黄强 兰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9-772,共4页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发挥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 (0 .5、1、5和 10 μmol/L)的ATRA在体外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7d后 ,做NSE免疫荧光染色 ,计数分化为神经...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发挥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 (0 .5、1、5和 10 μmol/L)的ATRA在体外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7d后 ,做NSE免疫荧光染色 ,计数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用 1μmol/L的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于诱导前、诱导 3d和诱导 7d,提取细胞的总RNA ,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Notch1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ATRA能显著提高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P <0 .0 1)。其中 1μmol/L的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最高 ,为 (2 9.2 0± 1.0 9) %。Notch1基因在ATRA诱导后表达明显下调 (P <0 .0 0 1)。结论 :ATRA能显著提高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Notchl基因 表达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封管法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许剑蕾 覃健凤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7期22-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输液器直接快速输入封管法、生理盐水注射液封管法和肝素稀释注射液封管法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快速输入封管组(82例)、生理盐水封管组(59例)及肝素液封管组(59例),分别进行静脉留置针... 目的探讨输液器直接快速输入封管法、生理盐水注射液封管法和肝素稀释注射液封管法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快速输入封管组(82例)、生理盐水封管组(59例)及肝素液封管组(59例),分别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并记录留置时间,采用方差分析及Cox多因素模型,分析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封管法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1)输液器直接快速输入封管法、生理盐水注射液封管法和肝素稀释注射液封管法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P=0.0012),其中肝素稀释注射液封管法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少于其他两种方法(P均<0.05);(2)封管方法(X8)与留置时间显著相关(RR=1.222),影响静脉针留置时间多因素分析的Cox回归方程为h(t,x)=h_0(t)exp^(0.20063×X8)。结论封管方法是影响留置时间的独立因子,以输液器直接快速输入和生理盐水注射液封管法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封管方法 留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菌类毒素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晚期复发性乳腺癌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宗浩 党云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研究球菌类毒素制剂在提高晚期复发性乳腺癌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方法:78例有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应用球菌类毒素甘露聚糖肽(制剂名“力尔凡”由长春力尔凡药业有限公... 目的:研究球菌类毒素制剂在提高晚期复发性乳腺癌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方法:78例有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应用球菌类毒素甘露聚糖肽(制剂名“力尔凡”由长春力尔凡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联合法乐通治疗;对照组单用法乐通治疗。力尔凡应用方法:第1~7d皮下注射力尔凡10mg/d,第8~14d静脉滴注20mg/d,15~21d静脉滴注30mg/d,22~28d静脉滴注30mg/d,29~64d静脉滴注40mg/d。法乐通60mg/d,口服共64d。全部病例的疗效用显效(CR)、有效(PR)、无效(NC)、进展(PD)、有效率(CR+PR)等进行临床评估,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糖类抗原CA-153检测进行实验室评估。结果:全部病例均按要求完成治疗。治疗组总缓解率为94.29%,对照组为76.74%(P<0.01)。结论:力尔凡与内分泌治疗药物联合应用,能提高晚期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复发 力尔凡 内分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