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人类学与本土生态知识研究--杨庭硕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庭硕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3,共19页
作为一名国内知名、颇具国际影响的生态人类学家,杨庭硕教授的研究虽立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本土知识,关注的却是地球村时代的生态危机及其应对策略。在人与自然的寄生性关系中,他始终强调人对自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积极倡导生... 作为一名国内知名、颇具国际影响的生态人类学家,杨庭硕教授的研究虽立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本土知识,关注的却是地球村时代的生态危机及其应对策略。在人与自然的寄生性关系中,他始终强调人对自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他的学术思想更彰显了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深切的现实关怀。2015年11月1日,他应邀参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在6小时的深度畅谈中,杨先生以其深邃的生命体悟和鲜活的田野经验,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他对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之关系的思考。现将访谈辑录成篇,以期读者在他的学术发现中理解本土生态知识的特点及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人类学 知识研究 教授 访谈录 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 人与自然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人类学在当代中国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文英 罗康隆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4期18-23,共6页
尽管发展人类学在西方人类学界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但对中国人类学界而言,发展人类学似乎仍然是一个新鲜而带有些许陌生的概念。主要对发展人类学的基本内容以及发展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图使人类学的这一分支学科得到更... 尽管发展人类学在西方人类学界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但对中国人类学界而言,发展人类学似乎仍然是一个新鲜而带有些许陌生的概念。主要对发展人类学的基本内容以及发展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图使人类学的这一分支学科得到更大范围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发展的人类学 发展人类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野下的“游牧文明” 被引量:4
3
作者 罗康隆 谢景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97-102,共6页
游牧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永远不会退出人类发展的历史舞台,因而游牧文化的起源和中亚帝国兴亡史的探讨永远不会停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其现实价值永远存在着利用的空间。
关键词 游牧文明 草原帝国 游牧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4期13-17,共5页
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 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是希望使传统史学与时俱进,获得新生。历史人类学需要做的事,仅止于丰富和完善世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以利史学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史学需要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规范。这是一个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的跃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时空域 文化整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作为应用的中国生态人类学实践和反思 被引量:13
5
作者 吕永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2期16-22,共7页
中国的生态人类学发展虽说已将近30年,但发展速度与学科的潜力并不相称。重要原因是生态人类学有关应用的研究及实践相对滞后。为此,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展拓与深化生态人类学的应用研究成了该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的必由... 中国的生态人类学发展虽说已将近30年,但发展速度与学科的潜力并不相称。重要原因是生态人类学有关应用的研究及实践相对滞后。为此,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展拓与深化生态人类学的应用研究成了该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尝试将"地方性知识"作为开展应用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分析的线索,试图把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效条理化,从而全面揭示该学科的发展潜力。本文还就这一概念及相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反思,明辨其得失,以便引发学者同仁对生态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生态人类学 应用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以来苗族鼓舞文化的历史人类学透视 被引量:7
6
作者 成臻铭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5-31,41,共8页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闲暇文化生活形态,其象形动作在描绘苗民农耕生活情景同时又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规律,展示了云贵高原及周边山地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苗族鼓舞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既来源于苗族家庭生活又成为苗族家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以来 苗族 鼓舞文化 历史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彬 王绍帅 +1 位作者 张钢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3期2-7,共6页
中华蜂又称中华蜜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也是我国传统养蜂业独有的当家品种。自1896年我国引进西方蜜蜂的100余年,中华蜂种群数量、分布区域不断萎缩,并濒临灭绝。中华蜂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受到忽视,这将严重影响我国... 中华蜂又称中华蜜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也是我国传统养蜂业独有的当家品种。自1896年我国引进西方蜜蜂的100余年,中华蜂种群数量、分布区域不断萎缩,并濒临灭绝。中华蜂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受到忽视,这将严重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蜂 种群萎缩 文化生态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与反思:民族学视野下的湘西地区民族政策——以油茶种植的政策扶持变迁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麻春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4期23-29,共7页
长期以来,在湘西地区执行的民族政策,基本主题都是围绕"扶贫攻坚"的理念而展开。进入21世纪后,与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生态建设等新问题同样突出地摆到了民族工作者的眼前。因此,如何把这些新内容与此前曾经执行过的民族政策... 长期以来,在湘西地区执行的民族政策,基本主题都是围绕"扶贫攻坚"的理念而展开。进入21世纪后,与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生态建设等新问题同样突出地摆到了民族工作者的眼前。因此,如何把这些新内容与此前曾经执行过的民族政策做一番梳理,并从中归纳出有用的经验乃是时代所使然,也是民族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文章将以湘西地区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例,意在说明民族政策不但需要与时俱进,而且也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指导,而这正是可资推广和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地区 民族政策 经验 油茶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稻”转性研究:日本学者的利弊得失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合显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1期38-44,共7页
有关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日本学者确实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但日本学者将"野生稻"从根茎繁殖转为靠种子繁殖归因于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颠倒了内外因主次关系的理解... 有关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日本学者确实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但日本学者将"野生稻"从根茎繁殖转为靠种子繁殖归因于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颠倒了内外因主次关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日本学者关于"野生稻"转性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加于解读,澄清其利弊得失,从而推动稻作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栽培稻 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吴合显 罗康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05-1313,共9页
由农牧民创造并维护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深入认识这些因素在乡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可为乡村产业... 由农牧民创造并维护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深入认识这些因素在乡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可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可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二,充分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这集中体现在传统品种和知识技术的保护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利用,生态产品和现代社会消费群体的有效对接。其三,创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创新主要包括:创新消费对象,明确目标消费者的界定;创新服务功能,强化生态维护的价值;创新服务内容,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创新服务空间,推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各种资源;创新服务手段,发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国家政策充分结合的优势。总之,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创新,时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可选择不同途径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产业发展 保护、利用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与干热河谷灾变的关联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庭硕 伍孝成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4,共6页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习见的自然景观,以前对干热河谷灾变的研究主要是由自然科学工作者去完成,他们认为其灾变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结果。根据相关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干热河谷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其实早已存在,而且今...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习见的自然景观,以前对干热河谷灾变的研究主要是由自然科学工作者去完成,他们认为其灾变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结果。根据相关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干热河谷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其实早已存在,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存在。但干热河谷分布面积向高海拔坡面蔓延和扩大,展拓到海拔1000m乃至以上高度,自然原因则退居到次要地位;而且民族文化因受到周边社会环境扰动后,被迫采用了不适当的资源利用方式,才是干热河谷分布面扩大化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灾变 民族文化 变迁 文化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资源维护的失范与文化矫正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康隆 刘旭 麻春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6-102,共7页
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人们都希望水土资源更适应自己的需要。因此,人类对水资源的维护其实在于实现人类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而优化水土资源的匹配使之适应于不同的需要,以及因地制宜地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价值,这是不同文化下各民族所共同期待... 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人们都希望水土资源更适应自己的需要。因此,人类对水资源的维护其实在于实现人类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而优化水土资源的匹配使之适应于不同的需要,以及因地制宜地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价值,这是不同文化下各民族所共同期待的。但水土资源维护的目标与行为在各民族间出现偏离,进而会出现失范。这样的偏离与失范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失衡与生态危机。因此,对水土资源维护失范矫正的实质不是要另造水土资源,而是通过社会力量的努力保持水土资源固有结构的稳定,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维护失范 文化矫正 本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群体质与民族文化的交叉作用及其后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庭硕 谢景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54-59,共6页
在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中,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是两门研究任务、对象、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科。文化人类学致力于研究文化的建构、功能和演化,体质人类学则研究人类体质差异的时空分布及人类体质的遗传变异。这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 在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中,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是两门研究任务、对象、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科。文化人类学致力于研究文化的建构、功能和演化,体质人类学则研究人类体质差异的时空分布及人类体质的遗传变异。这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而,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不能简单地套用。然而,这两门学科的对象都是人,而人类又必然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并存,人类的这两种特性又会客观地存在于相关民族文化的建构中。人群的体质差异肯定会对民族文化的建构起作用。必然是文化建构中需要加以适应的客观对象。相反的,一种长期延续的民族文化,由于要直接规约着相关人群的社会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又会使相关的民族成员获得某些后天的体质特征。不注意到体质与文化的交叉作用,某些文化事实将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某些共同的后天体质特征也无法得到正确的说明。这两方面的研究不仅对文化人类学有价值,对体质人类学也有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有多重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 民族文化 交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生计的制度保障研究——以侗族稻作梯田建构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罗康隆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共5页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地的梯田建设制度,不仅维护了稻作梯田的规范使用,避免了使用权、所有权的纠纷,而且彰显了社区公益合作的人生价值,以为己利他的方式来保障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稻作梯田 制度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合显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95-100,共6页
传统村落保护需要立足于村落的文化生态特征,传统村落保护需要从人、文、地、产、景、史、神等7个维度进行保护,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生态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与启示:国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再认识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合显 李玮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4期121-129,共9页
从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至今,我国相关的申报工作进展很快,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影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 从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至今,我国相关的申报工作进展很快,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影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利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梳理国外的有关论著,了解其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以利于借鉴和启示,也就显得正当其时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耕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对人居环境的优化——以贵州省黄岗侗寨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麻春霞 罗康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2期24-30,共7页
利用本民族文化去优化本民族的生息环境,是民族文化在适应所处环境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重点应对的生存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必然是在该民族与其所处生态环境进行不断的磨合,经过多重的筛选和整合后,最终才能获得的优化成... 利用本民族文化去优化本民族的生息环境,是民族文化在适应所处环境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重点应对的生存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必然是在该民族与其所处生态环境进行不断的磨合,经过多重的筛选和整合后,最终才能获得的优化成效。一旦这一适应目标获得之后,那么该民族的生息环境必然会为个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最佳的物质与精神满足。同时,又能使得该民族生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环境优化 黄岗侗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虎患——以雪峰山区华南虎患为例
18
作者 杨庭硕 王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3,共8页
湖南省雪峰山区是华南虎的主要生息地,但该地的虎患却明显地呈现出时代性的差异和内涵上的差别,从而可以折射出相关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化对雪峰山区生态系统适应水平的高下,对虎患的加剧和虎患性质关... 湖南省雪峰山区是华南虎的主要生息地,但该地的虎患却明显地呈现出时代性的差异和内涵上的差别,从而可以折射出相关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化对雪峰山区生态系统适应水平的高下,对虎患的加剧和虎患性质关系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通过对典籍所载雪峰山区的各种虎患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揭示当地的生态变迁,也有助于说明不同民族对老虎生活习性认识和了解的深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文化 虎患 文化适应 生态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贫困与外来作物推广失误之间的关联性实证
19
作者 吴合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8,共6页
水稻、玉米和烟叶等外来作物是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推广的主要对象。然而,由于这些外来作物与武陵山区生态环境的兼容性差,以及武陵山区没有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历史文化积淀,盲目推广不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灾变,而且还在无意中扩大了贫... 水稻、玉米和烟叶等外来作物是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推广的主要对象。然而,由于这些外来作物与武陵山区生态环境的兼容性差,以及武陵山区没有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历史文化积淀,盲目推广不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灾变,而且还在无意中扩大了贫困的程度。为防止类似的推广失误的重演,在外来作物推广之前,需要综合考虑外来作物的属性与当地生态文化的兼容性,对外来作物做出生态文化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将这样的思路提升为"生态扶贫"的必备内容,因而有必要纳入我国新时期"精准扶贫"的规程里,作为"精准扶贫"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基本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作物 武陵山区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的因应协同: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行动取向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54-61,154,共9页
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日趋严重之势,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居高不下,防灾减灾机制亦存在诸多问题。新形势下,要针对该地区的区位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立足于农村灾害治理的实况和特征,研讨和摸索出一条适切性建设之... 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日趋严重之势,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居高不下,防灾减灾机制亦存在诸多问题。新形势下,要针对该地区的区位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立足于农村灾害治理的实况和特征,研讨和摸索出一条适切性建设之路。采用“因应—协同”的系统分析方法,多维系统地认识灾害问题,从战略规划、政策设计、资源整合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构建农村防灾减灾新体系,以期推动理论建构层面、政策操作层面和实践运行层面三个维度的融合,全面提升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当代中国正确处理民族地区发展与农村灾害治理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文化生态 防灾减灾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