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全人群听力障碍流行状况调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向阳 龙墨 +10 位作者 韩睿 周丽君 王芳 宫蕊 李鸿 郭翠瑛 孙学刚 杜波 潘滔 张绍兴 郑晓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以吉林省全人群为基础,调查听力障碍现患率、致病原因、康复需求和服务状况。方法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在吉林抽取36个社区/村调查点,于2014年8月~2015年1月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耳病和听力障碍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听力障碍、听... 目的以吉林省全人群为基础,调查听力障碍现患率、致病原因、康复需求和服务状况。方法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在吉林抽取36个社区/村调查点,于2014年8月~2015年1月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耳病和听力障碍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听力障碍、听力残疾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以及"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GB/T 26341-2010)。结果应查9909人,实查9246人(应答率93.3%)。听力障碍标准化现患率为16.41%,听力残疾标准化现患率为4.78%。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职业、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人口的听力障碍现患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民族人口听力障碍现患率无显著性差异。听力障碍主要致病原因为非感染性疾病(47.33%)、耳病(14.17%)、原因不明(13.89%)、噪声(8.59%)。听力障碍者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比例为11.02%,听力残疾人使用助听器的比例为5.58%,使用人工耳蜗的比例为0.67%。结论人口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因素对听力障碍现患率有显著影响。听力障碍致病原因以非感染性疾病、耳病和噪声为主。听力障碍患者服务利用率低,听力残疾人助听设备配戴率低,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障碍 流行状况 分布 干预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康复模式听障婴幼儿听觉言语能力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原皞 张华 +5 位作者 梁巍 王丽燕 孙学刚 池美芬 郭富贵 杨晓辉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0-634,共5页
目的 探讨康复模式对先天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听觉言语能力的影响。方法 依据康复模式将63例确诊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分为A组(21例,仅家庭康复模式)、B组(19例,仅康复机构康复模式)、C组(23例,家庭与康... 目的 探讨康复模式对先天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听觉言语能力的影响。方法 依据康复模式将63例确诊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分为A组(21例,仅家庭康复模式)、B组(19例,仅康复机构康复模式)、C组(23例,家庭与康复机构相结合康复模式),采用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对各组受试者听觉干预前(0个月)和听觉干预后(3、6、9、12个月)的听觉言语能力发展效果进行评估比较。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听障婴幼儿在听觉干预3-12个月期间,C组四种评估问卷得分均值明显高于A组和B组相对应的得分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与康复机构相结合的康复模式更有利于听障婴幼儿早期听觉言语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听力障碍 康复模式 听觉言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障婴幼儿听觉干预后短期听觉语言能力评估 被引量:11
3
作者 原皞 张华 +5 位作者 梁巍 王丽燕 孙学刚 孙雯 郭富贵 杨晓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8-60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助听设备及康复时间与听障婴幼儿听觉语言能力的关系,初步分析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的关系。方法共选取47例13-36月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按助听设备类型将其分为助听器组(25例)与... 目的探讨不同助听设备及康复时间与听障婴幼儿听觉语言能力的关系,初步分析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的关系。方法共选取47例13-36月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按助听设备类型将其分为助听器组(25例)与人工耳蜗组(22例),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分别在听觉干预的不同阶段(听觉干预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评估受试者言语听觉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时通过问卷方式获得其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 use ofspeech scale,MUSS)和《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 EARS Auditory Questionnaire)得分。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听觉干预时间的推移,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助听器组和人工耳蜗组在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用相关性分析得知,言语识别率与CAP、IT-MAIS和Littl EARS得分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语言年龄与SIR得分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与MUSS得分之间无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助听听阈进入言语香蕉图范围的前提下,助听设备对其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的影响不存在差异。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互为参考,但不可完全相互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听力障碍 听觉语言能力 助听器 人工耳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