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析气象观测设备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锦顺 刘洋 张劲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10期143-144,共2页
科技高速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已经进入了自动化模式,各类现代化气象观测设备给地面气象测报业务带来极大便利,也对气象台站设备系统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因为气象台站观测设备防抗雷电电磁脉冲以及雷电感应过电流的能力较为薄弱,一... 科技高速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已经进入了自动化模式,各类现代化气象观测设备给地面气象测报业务带来极大便利,也对气象台站设备系统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因为气象台站观测设备防抗雷电电磁脉冲以及雷电感应过电流的能力较为薄弱,一旦气象台站防雷措施不到位,势必会使得气象观测设备因为雷击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对气象观测数据的正常采集以及传输造成不利影响。文章阐述了雷电给气象观测设备带来的主要危害,探究了气象观测设备雷电灾害防御关键技术,为更好地开展气象台站防雷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观测设备 雷电灾害 防御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农业抗旱飞机增雨作业过程分析——以2021年6月1日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晓梅 李茂仑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23期60-63,共4页
利用土壤湿度仪、地基微波辐射计、机载云粒子谱仪CDP(2~50um)、机载云粒子谱仪CIP(25~1550um)、机载降水粒子成像仪CDP(100~6200um)、AIMMS20机载综合气象仪等设备,对2021年5月31日全省10cm土壤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发现吉林省中西部地区... 利用土壤湿度仪、地基微波辐射计、机载云粒子谱仪CDP(2~50um)、机载云粒子谱仪CIP(25~1550um)、机载降水粒子成像仪CDP(100~6200um)、AIMMS20机载综合气象仪等设备,对2021年5月31日全省10cm土壤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发现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壤缺墒严重;2021年6月1日上午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对长春-辽源-长春沿线土壤缺墒严重的部分乡镇实施农业抗旱飞机增雨作业,经飞机机载探测数据、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和作业后48h内自动站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作业效果明显,飞机作业航线影响区部分乡镇雨量达到中雨级别,对缓解春播后期农作物补水保苗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云粒子谱 抗旱 飞机增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农业雷电灾害的发生与防雷对策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嘉欣 任菲莹 +1 位作者 樊嘉璐 刘洋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300-302,共3页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设施农业在农业生产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我国设施农业开展全面建设的过程中,雷电灾害是影响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对设施农业雷电...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设施农业在农业生产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我国设施农业开展全面建设的过程中,雷电灾害是影响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对设施农业雷电灾害的产生与防雷对策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设施农业雷电灾害的类型和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雷电灾害的防御策略,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提高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雷电灾害 类型和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偏振雷达在农业增雨防雹减灾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茂仑 汪晓梅 +1 位作者 谷笑楠 尹东昊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97-103,共7页
本文以影响吉林省农业生产干旱、冰雹2种重要气象灾害为例,以吉林省最新布设的CINRAD/CC-D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抗旱人工增雨和防雹减灾作业过程中的天气监测预警、作业条件识别为切入点,对2024年6月8日、6月11日长春地区雷达观... 本文以影响吉林省农业生产干旱、冰雹2种重要气象灾害为例,以吉林省最新布设的CINRAD/CC-D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抗旱人工增雨和防雹减灾作业过程中的天气监测预警、作业条件识别为切入点,对2024年6月8日、6月11日长春地区雷达观测资料和增雨防雹作业资料进行针对性拓展研究,结论:传统在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虽然较以前天气雷达进步明显,但仍不能分辨降水粒子相态(冰相、液相或冰水混合),难以判别降水粒子大小和形状(球形、圆锥形、椭球形),定量估测降水精度不高(降雨、降雪),难以区分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如地物杂波),回波数据质量不高(衰减影响),识别冰雹能力有限,识别龙卷能力不足;新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采用最新技术,具备估测降水精度较高,0℃层亮带特征显著,抗地物杂波干扰能力强,回波数据质量高,更容易判别降雨/降雪,识别冰雹能力大幅提高,提高了识别龙卷能力;采用回波偏振参量强度Z H、差分反射率因子Z DR、差分相移率K DP、相关系数ρHV、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联合探空温度T、湿度RH、温度露点差T-Td等参量,对影响长春地区的天气系统进行连续观测,有效识别了增雨作业条件、防雹作业条件,通过雷达偏振参量和地面增雨、降雹情况记录,验证了新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等为农服务中的监测预警、作业条件识别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雷达 人工增雨 人工防雹 差分反射率 条件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吉林粮食安全中的作用简介 被引量:2
5
作者 汪晓梅 李玥 李茂仑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4期57-60,共4页
近10a来,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跨上350亿kg、400亿kg 2个大台阶,2021年达到403.92亿kg,总产量居全国第5位,并集全省之力,启动了新增500亿kg粮食工程宏大目标。成绩的取得与吉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率先启动建设国家粮食... 近10a来,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跨上350亿kg、400亿kg 2个大台阶,2021年达到403.92亿kg,总产量居全国第5位,并集全省之力,启动了新增500亿kg粮食工程宏大目标。成绩的取得与吉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率先启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持续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全力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等有力举措分不开。本文从吉林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自1958年至今持续不断地服务吉林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角度入手,阐述了人影高质量发展,不断适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需求的重要性,分析了吉林人影在农业抗旱、防雹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时剖析了吉林人影服务能力与吉林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间的差距和不足,并给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粮食工程 农业生产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构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晓静 姚继东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9期72-73,共2页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现代气象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防灾减灾领域,减轻了气象灾害带来的农业减产问题。因此,气象部门需持续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气象工作,为广大农民群体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充分发挥气象对农业防灾减灾...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现代气象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防灾减灾领域,减轻了气象灾害带来的农业减产问题。因此,气象部门需持续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气象工作,为广大农民群体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充分发挥气象对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服务作用。基于此,分析了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现状,展开了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农业 防灾减灾服务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涡背景下积层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演变
7
作者 孙钦宏 马洪波 +1 位作者 张景红 谭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2-1023,共12页
利用2021年8月24—25日吉林靖宇微雨雷达反演的垂直探测资料,结合雨滴谱仪、雨量计等地面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麓一次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微物理特征参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雨量计、雨滴谱仪探测地面雨量与微雨雷达反演的15... 利用2021年8月24—25日吉林靖宇微雨雷达反演的垂直探测资料,结合雨滴谱仪、雨量计等地面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麓一次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微物理特征参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雨量计、雨滴谱仪探测地面雨量与微雨雷达反演的150 m高度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观测值与反演值存在一定偏差。Gamma函数对地面雨滴谱拟合优度达到0.99,拟合效果优于微雨雷达,对微雨雷达反演的大雨滴数浓度拟合值明显偏小。不同直径(D)雨滴对不同高度微物理参量贡献不同,小雨滴(D≤1.0 mm)对雨强、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总数浓度贡献率一般随着高度降低而降低,中雨滴(1.0 mm<D≤3.0 mm)和大雨滴(D>3.0 mm)对参量贡献率基本随着高度降低而升高。不同降水阶段的雨滴蒸发、碰并作用不同,降水前期气温高且湿度低,雨滴下落过程中蒸发作用较强,而降水集中期相对湿度接近饱和,雨滴碰并增长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雨滴谱 微雨雷达 垂直特征 微物理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JRA55、ERA5大气驱动场和潮汐对黑潮热输送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尹路婷 孙晓磊 +2 位作者 张宇 于杰 樊嘉璐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2,共9页
利用妈祖·海流海洋数值模式(MaCOM)构建了一个水平分辨率为1/48°的西太平洋数值模拟系统,使用该系统开展了3个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有无潮汐、更换大气驱动场对黑潮流系上7个关键断面热输送数值模拟能力的影响。分析结... 利用妈祖·海流海洋数值模式(MaCOM)构建了一个水平分辨率为1/48°的西太平洋数值模拟系统,使用该系统开展了3个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有无潮汐、更换大气驱动场对黑潮流系上7个关键断面热输送数值模拟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潮汐对于黑潮热输运的影响力约是更换大气强迫场的两倍。台风对所经过的黑潮断面热输运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仅局限于中心附近海域和台风经过期间,未发现类似近惯性振荡波在时空上的延续。在高纬和浅海区域,体积输运的演变规律和热输运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热输运的季节变化略平缓。MaCOM模拟的黑潮主流热输运年均值与季节变化趋势和再分析数据以及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台风 数值模拟 热输送 妈祖·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雷达联合判识农业生产关键期冰雹天气过程的研究
9
作者 汪晓梅 李茂仑 +1 位作者 尹东昊 谷笑楠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2期100-103,共4页
双雷达是指CINRAD/CC-D型C波段双线偏振全相参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以下简称双偏振天气雷达)和GEF(L)1型二次测风雷达(配备GTS14型数字式探空仪)(以下简称L波段探空雷达)。本文选取2024年6月8日长春地区双偏振天气雷达和L波段探空雷达观... 双雷达是指CINRAD/CC-D型C波段双线偏振全相参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以下简称双偏振天气雷达)和GEF(L)1型二次测风雷达(配备GTS14型数字式探空仪)(以下简称L波段探空雷达)。本文选取2024年6月8日长春地区双偏振天气雷达和L波段探空雷达观测资料,结合长春地区农安、榆树、九台、公主岭等部分相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以下简称人影作业站)防雹作业数据,对大气层结状态、大气温度露点差(以下简称T-Td)、大气水汽饱和程度进行解析,并结合双偏振天气雷达回波强度Z、速度V、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传播相位差分KDP、差分相位ΦDP、回波相态、垂直剖面RHI等物理量进行联合分析。结论:强对流云团不一定是冰雹云;冰雹云一定是强对流云团;双雷达联合观测可有效把握大气垂直气象要素分布状况、大气水汽饱和度、云中水凝物分布等信息,从而判识冰雹云天气过程,为科学防雹作业、减少冰雹灾害损失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雷达 探空雷达 相态识别 雷达回波 人工防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积雪典型年的大气环流综合分析
10
作者 张炜 汪晓梅 +1 位作者 宗振涛 李茂仑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6期54-61,共8页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分春秋冬3季探讨了各个季节积雪深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积雪偏多、偏少年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认为前秋累积雪深对冬季累积雪深的影响较为明显;春秋季积雪偏多年时极地南下的冷空气活动偏强,配合低层西南...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分春秋冬3季探讨了各个季节积雪深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积雪偏多、偏少年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认为前秋累积雪深对冬季累积雪深的影响较为明显;春秋季积雪偏多年时极地南下的冷空气活动偏强,配合低层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水汽输送较常年更加明显,易造成春秋季东北地区降雪偏多。冬季积雪增量偏多年时低层水汽通道主要有2条,冬季积雪偏少年时高空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水汽条件较常年偏弱,导致东北地区气候干冷降雪少。分析对于春季农业生产科学利用桃花水和适时开展春播抗旱人工增雨作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积雪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angle网络的群智感知隐私保护激励方法
11
作者 牟星宇 陈晖 +3 位作者 徐昕 江晓玲 李云峰 张鑫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8-1145,共8页
针对现有群智感知激励方法难以满足分布式环境下用户的隐私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Tangle网络的群智感知隐私保护激励方法TNIP(tangle network incentive policy)。首先,基于隐私保护思想,感知网络采用Tangle网络框架,分布式记录方式保... 针对现有群智感知激励方法难以满足分布式环境下用户的隐私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Tangle网络的群智感知隐私保护激励方法TNIP(tangle network incentive policy)。首先,基于隐私保护思想,感知网络采用Tangle网络框架,分布式记录方式保障网络安全性;其次,为防止恶意竞争和区块链带来的PoW(proof of work)门槛等问题,设计了PoW控制算法,降低参与门槛和恶意竞争;接着,借助基于ECDSA(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的数字签名方法增强了感知数据保护,使数据更安全;然后,利用量化评估模型对隐私泄露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再通过可信的里程碑交易控制网络风险,增强感知网络隐私性;最后,利用真实数据集,通过仿真试验对该文提出的TNIP方法的激励效果和隐私保护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TNIP方法在三类任务的平均参与率较CSII(cross-space multi-interaction-based-dynamic incentive scheme)方法和TCS(tangle-net crowd sensing)方法分别提高了8.79%和5.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保护 群智感知 激励方法 数字签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麓东北冷涡天气系统降水云系特征
12
作者 王秀娟 齐彦斌 +2 位作者 江晓玲 于冬佳 王天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84,共13页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发生前6 h首先出现中高云,水汽、云液态水含量对东北冷涡强降水的发生与维持至关重要。东北冷涡强降水发生前5 h,6 km高度以下水汽出现跃升,1.0 km高度以下水汽密度增加至12~14 g·m^(-3);5~6 km高度温度层结为-5℃至-10℃,云液态水含量为1.0~1.6 g·m^(-3),有助于冰雪晶的形成;在温度层结-6℃至-16℃内存在中高云,云底高度从5.5~7 km陡降至地面,出现干冷空气侵入现象,相对湿度急剧下降,这些特征一直持续至强降水发生;在东北冷涡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发生前6 h,云系为中云,5~6 km高度的云液态水含量为0.4~0.8 g·m^(-3),但并未出现水汽跃升、相对湿度下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微波辐射计 降水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夏季长白山麓雨滴谱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钦宏 马洪波 +1 位作者 齐彦斌 王秀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6-347,共12页
利用2021年6—8月吉林靖宇Parsivel2型雨滴谱观测数据,研究长白山麓夏季不同降水类型和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雨滴谱特征,并与国内外研究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麓夏季降水雨滴直径对降水量贡献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贡献较大的直径区间为0.... 利用2021年6—8月吉林靖宇Parsivel2型雨滴谱观测数据,研究长白山麓夏季不同降水类型和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雨滴谱特征,并与国内外研究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麓夏季降水雨滴直径对降水量贡献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贡献较大的直径区间为0.812~2.375 mm,随着降水强度增大,大雨滴(直径D≥2.75 mm)对降水量贡献也增大;对流降水比层云降水的雨滴谱更宽,雨滴数浓度及平均直径也更大;与国外经典对流降水雨滴谱相比,长白山麓对流降水标准截距参数lgNw及质量等效直径Dm特征更接近海洋型降水,与北京延庆及大兴、安徽滁州、江苏浦口相比,长白山麓夏季降水雨滴具有较小的直径和较大的数浓度;长白山麓夏季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反射率因子Z与降水强度R拟合关系分别为Z=290.64R1.27和Z=193.36R1.65,经典Z-R关系对该地区降水估测存在低估;形状参数μ、斜率参数Λ存在较好的二项式拟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麓 雨滴谱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Z-R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长白山夏季雾的宏微观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羽飞 齐彦斌 +1 位作者 李倩 李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2-453,共12页
2021年夏季首次利用激光雾滴谱仪开展长白山主峰雾的观测研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白山主峰出现的持续时间达19 h、最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雾过程的宏微观特... 2021年夏季首次利用激光雾滴谱仪开展长白山主峰雾的观测研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白山主峰出现的持续时间达19 h、最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雾过程的宏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此次雾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环境风速大、能见度低、有短暂消散,且数浓度低、有效直径和液态水含量小等特征。雾滴有效直径平均值为5.7μm,数浓度平均值为246.4 cm^(-3),液态水含量平均值为0.05 g·cm^(-3),其微物理特征与海雾特征接近。雾过程开始为爬坡雾,这是长白山主峰夏季典型的地形云雾,随后由高空云层平流至长白山主峰而接地产生。在强浓雾的形成、发展和减弱阶段,雾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的变化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在成熟阶段,雾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雾滴谱 雾演变特征 微物理结构 高山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在渍害日指数的小麦渍害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钰瑾 熊勤学 +1 位作者 胡佩敏 任菲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0-668,共9页
针对目前作物渍害大范围预报不足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作物可能渍害预报指标前期累积降雨指数进行改进,提出了考虑气象条件、地形条件、土壤类型等成灾因子影响的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概念,并给出了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的计算模型;... 针对目前作物渍害大范围预报不足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作物可能渍害预报指标前期累积降雨指数进行改进,提出了考虑气象条件、地形条件、土壤类型等成灾因子影响的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概念,并给出了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的计算模型;运用监利县12个观测点2014-2016年渍害监测数据计算出公式中的参数,同时对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既是影响渍害成因的综合因子,也是反映土壤水分空间差异的特征量,它和土壤吸力与土壤水分关系相似,有明显的吸湿过程和脱湿过程,即当土壤水分减少时,潜在渍害日指数比较低,而当土壤水分增加到相同的值时,潜在渍害日指数普遍偏高。监利县夏收作物受渍指标:当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小于60 cm、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5 d滑动均值高于65 mm的持续期大于5 d时,夏收作物受到轻度渍害;当持续期大于12 d时受到中度渍害;持续期20 d以上时受到重度渍害;渍害发生后,当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小于40 mm时,渍害结束。利用这一预报预警指标对在2017-2019年监利县进行预测验证,22次渍害过程中,有17次准确,3次漏报,2次误报,表明用小麦潜在渍害日指数进行渍害预报预警是比较准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渍害 潜在渍害日指数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山地区不同类型雷暴过程大气重力波的频谱动态特征研究
16
作者 王秀娟 雷恒池 +2 位作者 姜忠宝 郑首印 齐彦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0-262,共13页
利用佛山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高精度微压计数据,统计分析佛山地区不同类型雷暴天气的大气重力波频谱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天气与重力波的生成、发展密切相关,长周期(90~270 min)、短周期(1~90 min)重力波在不同类型雷暴天气有明显... 利用佛山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高精度微压计数据,统计分析佛山地区不同类型雷暴天气的大气重力波频谱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天气与重力波的生成、发展密切相关,长周期(90~270 min)、短周期(1~90 min)重力波在不同类型雷暴天气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雷暴期间,都有大振幅(≥110 Pa)、宽周期范围的长周期重力波,但是强雷暴期间长周期重力波的振幅更大、周期范围更宽,中心振幅大于130 Pa的重力波发生的比率更高;不同类型雷暴激发的短周期重力波具有共同特征,表现为周期10~90 min、中心振幅11~47 Pa,但是大部分强雷暴都会激发10~90 min短周期重力波,发生的比率高于弱雷暴,并且强雷暴更易激发更短周期(1~20 min)重力波,更利于振幅较大(≥50 Pa)的短周期重力波发生。近距离雷暴比远距离雷暴对长、短周期重力波有更积极的影响。部分雷暴发生前约114~168 min,会有长、短周期重力波先兆活动,其中,长周期(90~270 min)重力波平均中心振幅84~106 Pa、短周期(30~90 min)重力波平均中心振幅12~43 Pa;相比远距离雷暴,近距离雷暴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发生比率更高;雷暴强度对重力波先兆活动也有影响,强雷暴过程振幅更大、短周期(20~30 min)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发生率更高。重力波先兆活动这一特征可能对雷暴预警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振幅 微压计 雷暴类型 短周期 长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防雷现状及防护措施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继东 张晓静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5期30-32,共3页
雷电是自然界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络系统,雷电对校园网络系统的危害越来越明显,雷电对校园网络系统的破坏也呈现出多样化、多途径化的趋势。对雷电侵害校园网络系统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 雷电是自然界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络系统,雷电对校园网络系统的危害越来越明显,雷电对校园网络系统的破坏也呈现出多样化、多途径化的趋势。对雷电侵害校园网络系统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雷电造成的危害,从而必须从整体性、综合性的原则出发,提出了通过合理地采取接闪、分流、等电位、屏蔽、接地等措施杜绝雷电入侵校园网络系统的途径,提高校园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水平,确保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综合防护 防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