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夏季降水的气候跃变及其与印巴季风低压相关的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实 章少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3-7,共5页
本文利用气候跃变的分析方法,对夏季吉林省降水量,印巴地区海平面气压距平值及500hPa高度距平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1967年前后均有气候跃变(或准气候跃变)出现。印巴地区夏季的海平面气压距平值和500hPa高度距平值均有超前吉... 本文利用气候跃变的分析方法,对夏季吉林省降水量,印巴地区海平面气压距平值及500hPa高度距平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1967年前后均有气候跃变(或准气候跃变)出现。印巴地区夏季的海平面气压距平值和500hPa高度距平值均有超前吉林省夏季降水量一年的共同准周期变化,两者距平符号的持续性对吉林省夏季的降水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 气候 变化 低压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成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玉英 李宇凡 +1 位作者 张婷 徐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60-1066,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雾日统计资料,对吉林省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雾日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近50 a来,吉林省年和四季雾日的空间分布均呈东南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分布特征;雾日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 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雾日统计资料,对吉林省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雾日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近50 a来,吉林省年和四季雾日的空间分布均呈东南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分布特征;雾日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8-9月多,10月至次年5月少,西部和中部地区雾日数月季变化呈现双峰型,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呈现单峰型;雾大多数开始于夜间21时至次日早晨09时,结束于夜间22时至次日午后13时,持续时间多在6 h以下。近50 a来,除了春季雾日没有明显变化外,全省平均及各区域年和四季雾日均呈减少趋势;在2000年前后雾日数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雾日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雾日趋于减少有人类活动导致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气溶胶密度加大等原因,也有气候趋于暖干化的自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成因 暖干化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吉林省暖冬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宁 于秀晶 黄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476-5482,共7页
选取1961-2019年吉林省46个气象观测站冬季逐日气温资料(1960年12月至2019年2月),分析全省冬季气温变化特点,并依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中单站暖冬、区域暖冬的划分标准,提取暖冬指数时间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9年来吉林省... 选取1961-2019年吉林省46个气象观测站冬季逐日气温资料(1960年12月至2019年2月),分析全省冬季气温变化特点,并依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中单站暖冬、区域暖冬的划分标准,提取暖冬指数时间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9年来吉林省冬季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41℃/10 a,增温趋势明显,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和2月气温的升高是冬季变暖的主要因素,各站点冬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5~0.77℃/10 a;单站暖冬发生5~59次,呈现西南部和东南部大、北部小的空间分布。区域暖冬指数呈升高趋势,速率为4.3%/10 a,表明达到暖冬标准的站点呈增多趋势;59年间共出现25个区域暖冬,其中1990-2019年共出现17个,占总数的近70%。25个暖冬年中出现18个强暖冬年,2007年是近59年来暖冬强度及范围最大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气温 暖冬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贮存、运输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4
作者 王惠清 魏春秀 倪超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63-366,共4页
通过玉米霉变实验和实地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出玉米发生霉变与气温、空气湿度的关系,结合吉林省和全国的气候资料确定了不同含水量玉米的收购、贮存和外运的适宜期及外运的适宜气候地区。
关键词 玉米 贮存 运输 气候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4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被引量:75
5
作者 廉毅 安刚 +2 位作者 王琪 倪超玉 袭祝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7-204,共8页
选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10个测站,用功率谱方法分析其40年来季节降水和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气候短周期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年际振荡准3.5年(QTO)和准2年(QBO)周期基本是一致的.10年际季节气温变化表明,冬... 选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10个测站,用功率谱方法分析其40年来季节降水和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气候短周期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年际振荡准3.5年(QTO)和准2年(QBO)周期基本是一致的.10年际季节气温变化表明,冬季较50年代明显变暖,升温2℃左右,而夏季升温较弱,但与50~70年代的夏季低温周期相比,80年代以来则进入一个相对暖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振荡周期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冬季冷事件及其变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玉英 石大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54-60,共7页
利用1961-2005年吉林省15个气象站冬季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寒潮标准和定义的k指数,研究了吉林省冬季的冷事件,分析了45 a来吉林省冬季冷事件次数和强度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5 a来,吉林省冷事件次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 利用1961-2005年吉林省15个气象站冬季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寒潮标准和定义的k指数,研究了吉林省冬季的冷事件,分析了45 a来吉林省冬季冷事件次数和强度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5 a来,吉林省冷事件次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冷事件次数呈现逐渐减少的年代际变化,2000年后冷事件次数又开始增加;冷冬期(1961~1986年),冷事件次数在减少,暖冬期(1987~2005年),冷事件次数在增加;45 a来,吉林省冷事件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冷冬期,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冷空气势力并不强;暖冬期,冷空气活动次数明显减少,但冷空气势力强于冷冬期,而且暖冬期间会出现更极端的冷事件.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规律与冬季气温和冷事件次数的变化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冬 冷事件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7
作者 于嘉媛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1期199-200,204,共3页
本文对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将渤海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吉林省中部,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压中心系统及地面辐合线为... 本文对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将渤海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吉林省中部,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压中心系统及地面辐合线为底层提供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上升运动的强度和高度,并配合地形影响,产生了强烈的动力运动。此次暴雨过程的分析结果可以为以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低空配置 水汽条件 动力运动 吉林省中部 2018年7月12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电网的暴雨灾害风险等级区划与评估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谢今范 石大明 +1 位作者 胡轶鑫 李钦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3,共6页
开展暴雨灾害对电网安全的风险等级区划与评估,可以指导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最大限度保证电网安全。从风险评估四要素出发,充分考虑各要素的空间差异和权重差异,构建了等级划分标准,开展了风险区划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暴雨洪... 开展暴雨灾害对电网安全的风险等级区划与评估,可以指导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最大限度保证电网安全。从风险评估四要素出发,充分考虑各要素的空间差异和权重差异,构建了等级划分标准,开展了风险区划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暴雨洪涝对吉林电网危害最高的地区是长春部分地区、吉林市辖区和通化的集安地区;其次是长春大部、四平大部、吉林部分地区和延边州的珲春部分地区;风险最低的地区主要在白城部分地区、白山部分地区及延边大部。从风险区划各指标的分析来看,通化地区南部的高风险性是由致灾因子的高危险性起主要作用,而吉林省中部地区的高、中风险性是由其孕灾环境的高敏感性及承灾体的高易损性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安全 暴雨 风险等级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地面和高空风速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谢今范 刘玉英 李宇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24-1434,共11页
利用1975-2012年吉林50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3个探空站测风资料,对地面和0.5~40km高空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高、低空风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吉林地面(10 m)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均呈现中西部和东部近海区较大、东南... 利用1975-2012年吉林50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3个探空站测风资料,对地面和0.5~40km高空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高、低空风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吉林地面(10 m)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均呈现中西部和东部近海区较大、东南部地区较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8年吉林地面年平均风速平均每10年减少0.21 m·s^(-1),高于全国平均和大部分区域平均,大风区或大风季节的风速减小幅度最大;在1975-2012年期间,吉林高空风速随高度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对流层和平流层下层的夏季平均风速趋于减小,冬季平均风速趋于增加,而且冬季风速增加对年平均风速增加的贡献最大。大气环流系统对吉林地面和高空风速均有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观测环境的改变减小了地面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速 高空风速 变化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U-OpenACC的气候模式加速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洒 魏敏 +2 位作者 邓帅 徐达 张晨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01-1008,共8页
为使数值模式适应异构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快速发展趋势,本文基于OpenACC语言,对气候模式BCC_AGCM3.0中动力框架三段程序段进行GPU加速优化试验。通过异步执行设置、循环内移、数据管理及向量参数化配置等方式,对模式中计算密集部分... 为使数值模式适应异构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快速发展趋势,本文基于OpenACC语言,对气候模式BCC_AGCM3.0中动力框架三段程序段进行GPU加速优化试验。通过异步执行设置、循环内移、数据管理及向量参数化配置等方式,对模式中计算密集部分程序段进行GPU加速并行化,并进行了优化运行效率对比及正确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BCC_AGCM3.0模式中三段程序段GPU加速后效率提升均在3倍以上,BCC_AGCM气候模式全球涡度均方根相对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速方法及策略对于数值天气气候模式在异构环境下的移植与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AGCM GPU OpenACC 异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东北地区积雪的气象要素和环流海温指数特征分析
11
作者 张炜 李茂仑 于秀晶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5期90-94,共5页
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研究积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提供的1979—2020年逐日中国雪深数据,结合NCEP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百余项... 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研究积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提供的1979—2020年逐日中国雪深数据,结合NCEP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百余项环流指数,分析了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等与东北地区积雪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指数异常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对年平均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最大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是降雪量,对积雪日数影响最大的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春季积雪与东亚槽强度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44);秋季积雪与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4)、与NINO 3.4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6);西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与冬季积雪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积雪 大气环流 海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态调整对华北冬、夏季气候监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晓帆 于长文 +3 位作者 龚志强 封国林 车少静 李天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9-615,共17页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态下,华北冬、夏季降水及气温的差异,分析了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历史极端事件监测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991~2020年(简称气候Ⅱ态)的冬季和夏季的平均降水量均略多于1981~2010年(简称气候Ⅰ态),但接近或略...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态下,华北冬、夏季降水及气温的差异,分析了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历史极端事件监测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991~2020年(简称气候Ⅱ态)的冬季和夏季的平均降水量均略多于1981~2010年(简称气候Ⅰ态),但接近或略少于1961~2020年的平均降水量,平均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冬季Ⅱ态小于Ⅰ态,夏季反之。气候Ⅱ态冬季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夏季较Ⅰ态呈“中部减少,东西增加”的分布型。冬季和夏季极端降水阈值Ⅱ态(0.86 mm和22.0 mm)较Ⅰ态(0.83 mm和21.6 mm)均略有提高,造成近60年华北大部基于Ⅱ态阈值的冬、夏季极端降水日数较Ⅰ态略减少。此外,气候Ⅱ态的华北冬、夏季平均气温均明显高于Ⅰ态,也高于1961~2020年平均值。Ⅱ态气温较Ⅰ态基本呈全区增加特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冬季极端低温和夏季极端高温阈值Ⅱ态(-9.8℃和27.9℃)较Ⅰ态(-10.2℃和27.5℃)均有所有所提高,造成华北大部分地区基于Ⅱ态阈值的近60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较Ⅰ态有所增加,夏季极端高温日数较Ⅰ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新气候态下华北气温和降水均值,华北大部极端降水阈值和极端气温阈值均有所提高,造成气候监测中更容易出现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历史极端事件监测中极端事件略减少的情况,在未来10年的气候监测预测业务中要充分考虑新气候态可能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冬季 夏季 气候态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刚 徐士琦 廉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 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NCEP-Ⅰ和NCEP-Ⅱ再分析资料对阻高活动天数、发生频次及年代际变化的识别结果差异较小,而ERA-interim与前两种资料的结果差别较大。3种再分析资料下,夏季各类阻高活动天数均与500 hPa高度场存在相应的显著相关区,且形态相近。但前两种资料对于各类阻高的表征结果较为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阻高面积和范围的表征偏小。6月D类阻高活动日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D类阻高活跃年,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东北地区低层低温、暖平流,高层高温、冷平流的结构指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东北上空为异常低压环流控制,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6月东北地区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鄂霍次克海地区是6月罗斯贝波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而6月D类阻高的形成可能与海-陆温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 客观识别 资料对比 中国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蓝莓气候适应性及其优质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席宇 王淇 李金泽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165-167,共3页
结合蓝莓生长特性和长白山2013—2022年气象要素资料,探究长白山蓝莓种植气候适宜性,得出长白山降水、光照、温度气候条件均适宜种植蓝莓的结论。同时,指出了气象灾害对蓝莓种植的危害,提出了蓝莓优质栽培技术要点,以供蓝莓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蓝莓 气候适宜性 优质栽培技术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与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金泽 胡轶鑫 杨旭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11期134-136,共3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下,社会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均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成果,为诸多工作开展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而言也是如此,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智慧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各地气象部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下,社会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均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成果,为诸多工作开展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而言也是如此,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智慧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各地气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建设健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便借力于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确保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及农业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为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需要气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和跟进。为此,如何更加深入透彻地认识和把握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的具体内涵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运用多种实践策略,确保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实现较为理想的服务效能,逐渐成为各地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过程中应当解决的核心命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 智慧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层风能参数随高度分布的推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申华羽 吴息 +2 位作者 谢今范 刘聪 江志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60,共7页
应用江苏和吉林的12个测风塔资料,对两个地区的风能参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探讨了一种用10m高度风速资料推算近地层内任意高度上平均风功率密度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交互拟合不同高度的平均风功率密度,平均误差4.4%,最大误差13.... 应用江苏和吉林的12个测风塔资料,对两个地区的风能参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探讨了一种用10m高度风速资料推算近地层内任意高度上平均风功率密度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交互拟合不同高度的平均风功率密度,平均误差4.4%,最大误差13.3%,优于指数律的平均误差7.8%,最大误差22.0%,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功率密度 风廓线 指数律 形状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东北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谢今范 张婷 +1 位作者 张梦远 张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27-2134,共8页
针对全球变暗/变亮问题,利用近50a来中国东北地区8个测站的太阳辐射资料及72个测站的云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太阳总辐射及散射辐射、日照和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该地区的太阳总辐射也经历了由减少(变暗)到增加... 针对全球变暗/变亮问题,利用近50a来中国东北地区8个测站的太阳辐射资料及72个测站的云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太阳总辐射及散射辐射、日照和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该地区的太阳总辐射也经历了由减少(变暗)到增加(变明)的趋势;年散射辐射1990年之后的增加趋势较明显,东北南部增加趋势较北部显著;日照和总云量减少,低云量增多。本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前该地区变暗(总辐射减少)是由直接辐射减少引起的,与总云量的变化无关;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该地区变亮(总辐射增加)与云量的变化无关,是由散射辐射增加引起的。不同种类气溶胶的增加很可能是造成该地区变暗/变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LE Page突变 云量 日照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参数Weibull分布在风能资源参数长年代订正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谢今范 刘玉英 +1 位作者 于莉 胡轶鑫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30-2836,共7页
选择代表平原、丘陵和山区的6个气象站分别作为参证站和订正站,采用二参数Weibull分布法和线性回归法进行30 a订正效果检验,结果表明:短期资料进行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误差较大;二参数Weibull分布法适宜不同地形风能资源参数长年代平均... 选择代表平原、丘陵和山区的6个气象站分别作为参证站和订正站,采用二参数Weibull分布法和线性回归法进行30 a订正效果检验,结果表明:短期资料进行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误差较大;二参数Weibull分布法适宜不同地形风能资源参数长年代平均订正,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的订正效果更好;线性回归法适宜于订正站和参证站线性相关性较好的长年代平均订正;使用2 a以上的观测资料,订正效果较1 a资料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参数Weibull分布 线性回归法 风能资源参数 多年平均订正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量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玉英 李卓琳 +1 位作者 韩佳育 穆春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8-136,共9页
羊草作为欧亚大陆草原东缘干旱半干旱区域的优势种,现生产力已逐年降低。为明确未来降雨量变化和CO2浓度升高对羊草草地变化的影响,我们模拟3个降雨量梯度(正常降雨量40%)和两个CO2浓度(380±20,760±20μmol/mol)进行了光合特... 羊草作为欧亚大陆草原东缘干旱半干旱区域的优势种,现生产力已逐年降低。为明确未来降雨量变化和CO2浓度升高对羊草草地变化的影响,我们模拟3个降雨量梯度(正常降雨量40%)和两个CO2浓度(380±20,760±20μmol/mol)进行了光合特性与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变化和CO2浓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羊草的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而不影响地上生物量。在目前CO2浓度时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以及在CO2浓度升高时的降雨量由低降雨量增至正常降雨量,羊草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但在CO2浓度升高,降雨量由正常降雨量增至高降雨量时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根冠比在目前CO2浓度时差异不显著,在CO2浓度升高下低降雨量时显著增加。在降雨量相同条件下,CO2浓度的升高使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低降雨量时CO2浓度升高对羊草净光合速率和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正常降雨量和高降雨量,而高降雨量时CO2浓度升高对羊草生物量没有促进作用。以上结果暗示着在目前CO2浓度下,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羊草生物量随之增加,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背景下,高降雨量年份对生物量的积累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CO2浓度升高可以补偿低水分条件对多年生根茎型禾草——羊草生长发育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 降雨量 羊草 生物量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汛期降水与南半球关键系统低频演变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婷 魏凤英 韩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5-274,共10页
利用1960—2008年华南地区71个站逐日降水量和NCEP/NCAR南半球逐日海平面气压(SLP)场再分析资料,采用多锥度方法奇异值分解(MTM-SVD)统计诊断方法,重点分析了华南地区4—9月汛期降水及同期南半球关键系统低频演变特征。MTM-SVD的LFV谱... 利用1960—2008年华南地区71个站逐日降水量和NCEP/NCAR南半球逐日海平面气压(SLP)场再分析资料,采用多锥度方法奇异值分解(MTM-SVD)统计诊断方法,重点分析了华南地区4—9月汛期降水及同期南半球关键系统低频演变特征。MTM-SVD的LFV谱分析表明:华南汛期降水具有30~60 d低频振荡和5~7 d的变化特征;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系统具有30~60 d低频振荡、10~20 d双周振荡及5~7 d和2~3 d的变化特征;马斯克林高压系统则具有30~90 d低频振荡和双周振荡特征;跟踪华南汛期降水与南半球SLP场的30~60 d低频振荡的时空耦合演变过程显示,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系统由强(弱)到弱(强)的演变过程对应华南降水的多雨带由西南(东北)向东北(西南)的转移。华南南部多雨带的变化与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变化趋势及位相一致,而北部多雨带则和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SLP场的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汛期降水 MTM-SVD 时间重建 空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