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土壤导热系数确定中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高青 余传辉 +2 位作者 马纯强 于鸣 玄哲浩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1-585,共5页
利用有限元热分析平台,建立了二维瞬态有限元模型,计算确定了竖孔U型管地下换热器周边的土壤导热系数,并着重对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讨论了测量时间、土壤初始温度、土壤体积比热、回填料物性参数和管间距等因素对土壤导热系数... 利用有限元热分析平台,建立了二维瞬态有限元模型,计算确定了竖孔U型管地下换热器周边的土壤导热系数,并着重对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讨论了测量时间、土壤初始温度、土壤体积比热、回填料物性参数和管间距等因素对土壤导热系数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换热器 土壤导热系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台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赵晓文 矫振伟 +2 位作者 黄海珍 邱俊达 高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70,共5页
传统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台稳定时间长、精度低,难以满足教学要求。针对原实验台存在的问题,对其热保护电气控制系统、水冷系统、热功率测量系统、温度测量系统、机械系统和测控电路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 传统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台稳定时间长、精度低,难以满足教学要求。针对原实验台存在的问题,对其热保护电气控制系统、水冷系统、热功率测量系统、温度测量系统、机械系统和测控电路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实验台导热系数测量精度提高了5. 5%,稳定时间缩短了50%以上。该实验台起到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的作用,为传统实验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平板法 绝热材料 导热系数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土壤导热系数简化柱热源模型确定方法 被引量:17
3
作者 高青 余传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02-1406,共5页
在总结土壤热物性参数的各种测试方法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简化柱热源模型,对G函数进行简化。计算结果与以往柱热源模型计算结果非常吻合,表明提出的简化柱热源模型及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并且使计算过程简化,便于工程应用。
关键词 地下换热器 土壤导热系数 简化柱热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算碳纤维材料的热扩散系数 被引量:5
4
作者 贾志海 牛刚 +1 位作者 王经 玄哲浩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6-338,共3页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算了5种碳纤维材料的热扩散系数,并分析了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方便、快速地测算出碳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参数值,从而为这类材料导热参数的测算提供了一种新颖、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计量学 热扩散系数 红外热成像技术 碳纤维材料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性能测控系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研 王永珍 江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208-210,共3页
利用成熟的换热器传热和阻力性能实验方法,研究实现了一种可靠性高、成本低的换热器综合性能实验台.在实验台的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控制设备,并通过实验分析证明了该换热器实验台是切实可行的,可以用于教学、科研和性能检测.
关键词 换热器 传热性能 阻力性能 测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燃料发动机供气系统匹配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纪鹏 高青 +2 位作者 孙志军 孙济美 张增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0,共3页
在预混合供气方式的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上 ,发动机性能与天然气供气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混合器和调压阀。混合器的结构型式及其通径尺寸不仅影响双燃料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而且也影响单燃料 (纯柴油 )发动机的工作... 在预混合供气方式的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上 ,发动机性能与天然气供气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混合器和调压阀。混合器的结构型式及其通径尺寸不仅影响双燃料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而且也影响单燃料 (纯柴油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使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与原机性能偏离较大 ,造成车辆性能的改变。通过试验 ,本文对双燃料发动机上供气系统的匹配及其特性进行研究 ,并提出补偿器技术完善措施 ,以实现合理的发动机动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天然气 供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温规律及其可恢复特性增强传热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高青 乔广 +2 位作者 于鸣 李明 白金玉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1,共4页
利用间歇过程 ,恢复地下温度 ,弥补土壤传热慢特点。在地源热泵地能应用中 ,提高地下换热能力 ,减少井数 ,最大地发挥每一换热单元的换热能力。实验是在建造的两口分别为 10 0m和 2 0 0m竖直换热井的地源热泵系统上完成 ,并分别进行了... 利用间歇过程 ,恢复地下温度 ,弥补土壤传热慢特点。在地源热泵地能应用中 ,提高地下换热能力 ,减少井数 ,最大地发挥每一换热单元的换热能力。实验是在建造的两口分别为 10 0m和 2 0 0m竖直换热井的地源热泵系统上完成 ,并分别进行了自然状况地下温度分布、连续运行地温变化规律和间歇性地温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工作。着重对间歇性恢复过程地温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间歇时间可以改变温度变化规律和趋势 ,实现更佳的热泵运行工况。因此 ,文中提出的可控间歇技术对未来发展利用地能供热供冷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规律 可恢复特性 地源热泵 换热能力 土壤 间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起动动态过程富氧燃烧排放及其失火特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高青 刘成材 +3 位作者 金英爱 马纯强 张广军 苏俊林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0,16,共5页
针对发动机选择性组分进气富氧燃烧,采取氧浓度21%-27%的富氧进气,研究点燃式发动机起动初始段瞬态过程燃烧与排放特性。试验表明:随着进气氧浓度的增加,CO、HC排放明显下降,NOx排放有所升高。在氧浓度23%-25%的低富氧程度时,对于CO、H... 针对发动机选择性组分进气富氧燃烧,采取氧浓度21%-27%的富氧进气,研究点燃式发动机起动初始段瞬态过程燃烧与排放特性。试验表明:随着进气氧浓度的增加,CO、HC排放明显下降,NOx排放有所升高。在氧浓度23%-25%的低富氧程度时,对于CO、HC排放的影响相对显著,随着富氧程度的进一步增加,该影响作用明显减弱。尽管富氧起动带来一定程度的NOx排放增加,但是起动过程的NOx排放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缸内燃烧探测可知,合适的富氧氛围有利于火焰传播和扩散,明显减少失火现象,失火率呈线性降低趋势,起动燃烧稳定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富氧 燃烧 排放 失火 起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群井换热强化与运行模式影响规律 被引量:26
9
作者 高青 李明 闫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9,共7页
利用传热模拟分析,研究了地源热泵(GSHP)地能利用中地下群井多源换热及其运行模式影响规律。探讨间歇运行模式和连续运行模式对群井区域内温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各井热源的交互影响。分别对间隔周期、传热能力和温度场变化等进行了综合分... 利用传热模拟分析,研究了地源热泵(GSHP)地能利用中地下群井多源换热及其运行模式影响规律。探讨间歇运行模式和连续运行模式对群井区域内温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各井热源的交互影响。分别对间隔周期、传热能力和温度场变化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运行模式调控有利于强化地能利用以及多井源间的协调排列。为地能在地源热泵供热供冷中大规模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能利用 群井 运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怠速工况发动机富氧燃烧排放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青 金英爱 +3 位作者 刘成材 马纯强 苏俊林 张广军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
利用氧的体积分数为21%~27%的富氧空气进气,研究点燃式发动机启动后最初怠速工况排放特性和规律。试验表明,在氧的体积分数为23%~25%的低富氧程度下,CO、HC排放降低作用更加显著,同时NOx排放升高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相反,在... 利用氧的体积分数为21%~27%的富氧空气进气,研究点燃式发动机启动后最初怠速工况排放特性和规律。试验表明,在氧的体积分数为23%~25%的低富氧程度下,CO、HC排放降低作用更加显著,同时NOx排放升高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相反,在高富氧浓度下,CO、HC排放降低程度明显减小,NOx排放大幅提高。因此,低富氧浓度在改善发动机怠速工况燃烧排放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应用潜力。研究还表明,随着供气氧的体积分数的增加,压力峰值提高,相位提前,发动机循环变动减小。进气氧的体积分数对瞬时转速循环变动性影响是有限度的,23%左右的低富氧作用最为明显,随着富氧程度增加,作用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富氧 排放 循环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地能利用的强化传热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青 于鸣 +1 位作者 白金玉 李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7-310,共4页
以太阳辐射积聚大量能量和冷热良性循环蓄集巨大能量的地下是一个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库 ,也是一项可充分利用的自然能量资源。该文介绍了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开展的地下 10 0m和 2 0 0m竖直井闭式循环传热的研究工作 ,提出利用地下螺旋芯管... 以太阳辐射积聚大量能量和冷热良性循环蓄集巨大能量的地下是一个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库 ,也是一项可充分利用的自然能量资源。该文介绍了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开展的地下 10 0m和 2 0 0m竖直井闭式循环传热的研究工作 ,提出利用地下螺旋芯管束新方法 ,加强旋流流动 ,提高地下换热能力。试验表明 ,在放热和吸热过程中 ,传热均得到显著提高。所提出的可控制间歇过程 ,将充分发挥换热井的换热能力 ,实现最少的井数布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能利用 强化传热 地源热泵 地下螺旋芯管束 竖直井闭式循环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生物质混合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海珍 于秀敏 +2 位作者 陈海波 王国华 苏俊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599-603,共5页
生物质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本文通过热分析技术,对无烟煤、玉米秸杆与废弃加工木屑两种生物质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纯煤与纯生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且随着生物质加入量的不同,使煤的着火性能得... 生物质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本文通过热分析技术,对无烟煤、玉米秸杆与废弃加工木屑两种生物质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纯煤与纯生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且随着生物质加入量的不同,使煤的着火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改善了煤燃烧放热的分布.混合燃烧对煤的燃烬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合燃烧特性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矫振伟 赵武子 +1 位作者 王瀚平 苏俊林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81,共5页
从生物质燃料的灰熔融性和热值两个关键性的特性指标着手,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稻壳作为主要原料,用试验优化设计和分析的方法 ,寻求混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优化配方,提高混合生物质颗粒的软化温度ST>1 400℃,有效地解决了玉米秸秆颗粒结... 从生物质燃料的灰熔融性和热值两个关键性的特性指标着手,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稻壳作为主要原料,用试验优化设计和分析的方法 ,寻求混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优化配方,提高混合生物质颗粒的软化温度ST>1 400℃,有效地解决了玉米秸秆颗粒结渣问题。对混合生物质颗粒进行了热重试验研究和燃烧机理、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混合生物质颗粒具有易着火和单峰值热解特性,燃烧性能良好。此研究为改善单一成分生物质燃料的燃烧性能,推广利用生物质能提供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混合生物质颗粒 燃烧特性 灰熔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洁净生物质锅炉的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苏俊林 王震坤 矫振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2-204,208,共4页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具有重大的能源战略意义。为此,针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特点,研究开发了高效洁净生物质锅炉,并且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阐述了基础实验,为生物质锅炉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具有重大的能源战略意义。为此,针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特点,研究开发了高效洁净生物质锅炉,并且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阐述了基础实验,为生物质锅炉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论述了高效洁净燃烧生物质锅炉的结构特点及设计要点,并介绍了此类生物质锅炉的推广应用情况。实测及运行经验表明,新型生物质锅炉具有结构新颖、洁净燃烧、高效节能、低排放、出力大和长寿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锅炉 洁净燃烧 成型燃料 节能 环保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式热管充液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陈岚 苏俊林 伍贻文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5-288,共4页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离式热管在以丙酮为工质、设定的加热功率为1400W、空气流速1.3m/s时,最佳充液率为70%~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工质 充液率 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研 玄哲浩 +1 位作者 王永珍 崔淑琴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5年第5期90-92,99,共4页
本文主要针对实验室换热器实验台的建立,设计出一套自动化程度高、测量准确、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的换热器综合性能实验系统,并根据换热器实验做出的数据,进一步讨论了换热器传热特性.
关键词 换热器 传热特性 实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换热管土结构冻胀变形模拟 被引量:6
17
作者 白莉 王有镗 +2 位作者 高青 江彦 李兆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18-124,共7页
以地源热泵技术在农业节能领域中的应用为研究背景,针对地下换热管土结构冻胀变形问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孔隙增长率函数、冻土本构方程、含水量方程和相变传热理论建立数值模型,并结合试验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模型对冻胀过程... 以地源热泵技术在农业节能领域中的应用为研究背景,针对地下换热管土结构冻胀变形问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孔隙增长率函数、冻土本构方程、含水量方程和相变传热理论建立数值模型,并结合试验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模型对冻胀过程中岩土应力和管体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并考察管体降温速率(0.1、0.2、0.3℃/h)对上述2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土冻胀应力和管体变形程度均随冻结范围增大而增大,当冻结直径达到365 mm时,进水管流通面积减小约3.5%,出水管流通面积减小可超过4%,可见出水管的变形更为明显;冻结范围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换热管体缓慢降温可导致较大的岩土冻胀应力和出水管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系统 管体 变形 管土结构 冻胀 岩土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干燥装置的性能试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忠进 玄哲浩 王国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0-143,共4页
通过试验,探讨了影响热泵干燥装置除水率的因素以及干燥室内干燥介质状态变化的历程,为进一步完善热泵干燥装置的设计理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热泵 干燥 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设计的复合生物质颗粒燃料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晓文 矫振伟 +1 位作者 王瀚平 赵武子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37,41,共3页
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稻壳为原料,采用正交设计的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的配比、不同的成型温度、不同的成型压力对复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影响,综合评定复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灰熔融性、焦渣特性、成型密度和外观品质。实验结果表明:75﹪玉米秸秆... 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稻壳为原料,采用正交设计的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的配比、不同的成型温度、不同的成型压力对复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影响,综合评定复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灰熔融性、焦渣特性、成型密度和外观品质。实验结果表明:75﹪玉米秸秆和25﹪水稻稻壳的配比,在32MPa的成型压力、180℃的成型温度条件下压缩成型的复合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正交试验设计 复合生物质颗粒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燃烧实验台及燃烧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矫振伟 苏俊林 潘亮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60,共4页
富氧燃烧是节能、环保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石油液化气在实验台中富氧燃烧的热工试验研究,通过控制助燃空气的含氧浓度来改变燃烧特性和火焰形状、温度,确保合理燃烧。助燃空气中的含氧浓度控制在24%~28%范围内,燃烧的技术性、经济性... 富氧燃烧是节能、环保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石油液化气在实验台中富氧燃烧的热工试验研究,通过控制助燃空气的含氧浓度来改变燃烧特性和火焰形状、温度,确保合理燃烧。助燃空气中的含氧浓度控制在24%~28%范围内,燃烧的技术性、经济性能较佳。根据燃烧火焰的流动特性和局部助燃富氧空气流动特性确定相关参数,能够得到较好的燃烧效果,较高的锅炉热工效率。采用该方法进行局部增氧助燃烧更为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燃烧特性 氧浓度 局部助燃 锅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