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和龙青头旧石器遗址的新发现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全家 方启 +3 位作者 李霞 赵海龙 程新民 郑钟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共7页
关键词 旧石器遗址 吉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管理所 吉林大学 考古调查 和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泉护村古代黄牛的分子考古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蔡大伟 胡松梅 +2 位作者 孙洋 王炜林 周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我们对陕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距今3000年左右的8个黄牛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成功地获得了5个古代黄牛序列。泉护村黄牛由T3和T4世系组成,其中T3世系占统治地位(80%)。中介网络分析,泉护村黄牛与5个北方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古代黄牛密切... 我们对陕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距今3000年左右的8个黄牛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成功地获得了5个古代黄牛序列。泉护村黄牛由T3和T4世系组成,其中T3世系占统治地位(80%)。中介网络分析,泉护村黄牛与5个北方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古代黄牛密切相关,极有可能来自上述地区。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泉护村黄牛与现代中国北方组黄牛的遗传关系最近,遗传结构呈现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牛 普通牛 瘤牛 古DNA 线粒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科尔沁沙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永刚 陈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2,197,共7页
科尔沁沙地介于辽西、松嫩、吉长和下辽河几个考古文化区之间,新石器时代这里是连接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地区不同区系考古文化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以往考古工作十分薄弱。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大规模发掘,尤... 科尔沁沙地介于辽西、松嫩、吉长和下辽河几个考古文化区之间,新石器时代这里是连接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地区不同区系考古文化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以往考古工作十分薄弱。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大规模发掘,尤其是多项重大考古发现,使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已初步建立起的编年序列共识别9类文化遗存,可划分六个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类遗存文化内涵的分析及其动态分布范围的考察,探讨了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特点和处于多边文化格局中的区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新石器时代 编年序列 分布 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地区汉代以后古人骨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泓 周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8-123,共6页
近年来,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一些有关古代车师、鲜卑、高句丽、渤海、吐蕃和契丹等族的人骨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这些古人骨资料进行... 近年来,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一些有关古代车师、鲜卑、高句丽、渤海、吐蕃和契丹等族的人骨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这些古人骨资料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和分子考古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填补了多项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 汉代以后 古代人骨 体质人类学 分子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奉节先秦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来自长江三峡库区的两个考古学个案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宾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5-101,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奉节县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属于空白。近十年来,配合三峡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该县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收获主要有二:一是通过对三...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奉节县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属于空白。近十年来,配合三峡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该县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收获主要有二:一是通过对三个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辨识出了五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次建立了奉节县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坐标,也为整个重庆三峡库区的先秦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把可供比照的标尺。二是找到并确认了川东地区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老关庙下层文化,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而且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重庆三峡库区的新石器文化搭建了一个认识和讨论问题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考古 重庆市奉节县 先秦文化编年 老关庙下层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白城双塔墓地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函 李延祥 王立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0,共5页
研究了吉林省白城市双塔墓地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基本认定该墓地出土铜器可能有多个矿料来源,且发现一件器物中含有高放射成因铅。由于内蒙古井沟子西区墓地与双塔墓地的年代相近及人种相似,因而将二者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 研究了吉林省白城市双塔墓地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基本认定该墓地出土铜器可能有多个矿料来源,且发现一件器物中含有高放射成因铅。由于内蒙古井沟子西区墓地与双塔墓地的年代相近及人种相似,因而将二者铜器的铅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使用了同一矿源。结果表明,双塔墓地的铜器虽然含有不同的矿石来源,但有些铜器的矿石来源与井沟子西区墓地铜器的矿石来源相同(或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双塔墓地 井沟子西区墓地 青铜器 铅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动物群 被引量:9
7
作者 汤卓炜 刘赛红 +1 位作者 林泽蓉 刘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 6目 1 2科 1 8属 1 9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 4 C测年数据推测 ,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 ...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 6目 1 2科 1 8属 1 9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 4 C测年数据推测 ,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 ,兼有森林及荒漠 ,而且经历了从干凉草地向较潮湿凉爽的疏林或森林草原 ,直至干凉半荒漠草原环境变迁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乾安大布苏 晚更新世 动物群 古生态 脊椎动物 化石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青铜时代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全超 朱泓 金海燕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3,共5页
骨骼中无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为羟磷灰石,羟磷灰石中的微量元素又是人类饮食结构的潜在表现物,活体骨骼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饮食中微量元素的最好体现,而被埋葬的骨骼经过沉积作用后骨骼中微量元素变化较小,是其生前获得微量元素的合... 骨骼中无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为羟磷灰石,羟磷灰石中的微量元素又是人类饮食结构的潜在表现物,活体骨骼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饮食中微量元素的最好体现,而被埋葬的骨骼经过沉积作用后骨骼中微量元素变化较小,是其生前获得微量元素的合理反映。因此分析骨骼内羟磷灰石中的微量元素,是探索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青铜时代 人骨 古墓 新疆 饮食结构 组成成分 食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马骨遗骸古DNA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蔡大伟 朱司祺 +4 位作者 胡松梅 田亚岐 孙洋 陈曦 周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2,共7页
本文对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出土的10个古代马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7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部分古代马的线粒体DNA世系起源于欧亚大陆西部。通过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中国古代马的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本文对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出土的10个古代马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7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部分古代马的线粒体DNA世系起源于欧亚大陆西部。通过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中国古代马的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秦公一号大墓部分古代马的基因型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并且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在宁夏、内蒙古地区。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表明西北地区是家马进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另一方面表明秦人与北方游牧人群存在广泛的交流活动。共享序列搜索显示秦公一号大墓古代马FX4和FX5基因型与汗血马有关,通过进一步对比中国古代马与土库曼阿哈尔捷金马的遗传关系,发现汗血马可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通过贸易引进到西北地区,远远早于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公一号大墓 车马坑 线粒体DNA 世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九成宫出土铁器的抢救性保护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蕙贞 宋迪生 +6 位作者 李涛 董鲜艳 张艳群 刘麟 王存建 魏益寿 冯楠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4期41-46,I0002,I0003,共8页
为了探讨九成宫出土铁器严重锈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铁器文物研究设计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最佳保存条件,采用X-衍射粉末法分析九成宫出土的11件铁器的锈蚀产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锈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α、β、γ三种不同构型的碱式氧... 为了探讨九成宫出土铁器严重锈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铁器文物研究设计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最佳保存条件,采用X-衍射粉末法分析九成宫出土的11件铁器的锈蚀产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锈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α、β、γ三种不同构型的碱式氧化铁和Fe_3O_4。这是铁器铁碳合金成分Fe-C活性差异引起析氢、吸氧、差异充气等电化学腐蚀产生结构疏松,在九成宫特别潮湿环境中H_2O、O_2、空气中有害气体不断渗入,铁器粘附土层中溶盐及尘埃中酸、碱、盐溶于铁器表面水膜而进行长期贴附电化学腐蚀的结果。据此,研究设计出对锈蚀严重的出土铁器进行松土,缓蚀松土,络合法除沉积物,冷热交换法脱盐,最后进行缓蚀防腐加固及表面隔氧、防潮、防有害气体的表面封护保护方案。按此方案保护处理了17件锈蚀严重的铁器,保护效果很好,可以作为其它铁器文物保护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九成宫 铁器 锈蚀产物 XRD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阳陵出土陶质文物保护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惠贞 宋迪生 +6 位作者 程玉冰 董鲜艳 王保平 李库 夏寅 申桂云 冯楠 《文博》 2009年第6期244-250,共7页
汉阳陵出土万余件文物中,陶质文物占有很大的比例,但由于这些文物深埋在泾河渭河之间盐碱土壤中2000多年,受损蚀严重,我们在分析陶质文物主要病害、病因、结构特点,特别是粉彩陶颜料成分、特殊结构的基础上制定出以下保护程序:清除粉彩... 汉阳陵出土万余件文物中,陶质文物占有很大的比例,但由于这些文物深埋在泾河渭河之间盐碱土壤中2000多年,受损蚀严重,我们在分析陶质文物主要病害、病因、结构特点,特别是粉彩陶颜料成分、特殊结构的基础上制定出以下保护程序:清除粉彩俑表面泥土→固色松土清除硬质泥土→有机硅对颜料进行预加固→用多层纸张贴敷法脱盐→用HFW保色剂保色→作隔离层、环氧树脂粘接→ATK面团修补残缺→用丙烯酸酯渗透加固和表面保护,取得了粉彩层牢固、色彩鲜艳耐久的保护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彩陶 固色松土 贴敷脱盐 保色 粘接 加固 封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权杖头渊源与演变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琳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7,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权杖头的形制分析,探讨了它们与西方同类器的渊源关系,发现虽然中国古代权杖头的主要形制特征来源于西方,但在传入中国地区后也发生了演变,这些演变更多是由于掺杂当地人群某种理解和意识而形成的。除了由近东经中亚...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权杖头的形制分析,探讨了它们与西方同类器的渊源关系,发现虽然中国古代权杖头的主要形制特征来源于西方,但在传入中国地区后也发生了演变,这些演变更多是由于掺杂当地人群某种理解和意识而形成的。除了由近东经中亚传入中国西北,再沿长城沿线传播外,还可能有一条是从安纳托利亚高原、黑海沿岸、高加索、俄罗斯南部等地区沿欧亚草原之路传播至中国的内蒙古、宁夏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杖头 欧亚草原 蜻蜓眼 中西方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宾福 任瑞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37,共12页
本文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进行初步梳理,根据花纹样式,将这些彩陶分为12大类。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这12类彩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周邻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东北地区本地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的... 本文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进行初步梳理,根据花纹样式,将这些彩陶分为12大类。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这12类彩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周邻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东北地区本地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发展前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彩陶 红山文化 小河沿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内蒙古出土的耀州窑青瓷——以墓葬材料为中心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善国 刘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东北、内蒙古地区耀州窑青瓷的出土,集中于辽、金两个时期。出土耀州青瓷的辽墓,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且时代绝大多数在1020年代之前。这些青瓷类型有碗、盘、注壶、盏托等,与五代宋初耀州窑址青瓷产品造型、釉色、装烧特... 东北、内蒙古地区耀州窑青瓷的出土,集中于辽、金两个时期。出土耀州青瓷的辽墓,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且时代绝大多数在1020年代之前。这些青瓷类型有碗、盘、注壶、盏托等,与五代宋初耀州窑址青瓷产品造型、釉色、装烧特征相契合。这些青瓷或是通过五代对契丹的贡奉或贸易流入辽境的。与辽代比较,东北、内蒙古金代耀州青瓷发现的数量虽然少了很多。但是从流布的地域上,则比辽代有所扩大,这反映了金代各窑场产品竞争与流通格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州窑 青瓷 东北 内蒙古 流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海原石砚子墓地人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涛 张群 +2 位作者 赵惠杰 张雯欣 张全超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6-104,72,共10页
本文对海原石砚子墓地的颅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我们认为石砚子居民总体的颅面部形态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较为相似,但在个别特征表现上又明显与之有别,显示出混合型的体质特点,推测是该地区早期游牧人群与中原移民高度融合的结果。我... 本文对海原石砚子墓地的颅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我们认为石砚子居民总体的颅面部形态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较为相似,但在个别特征表现上又明显与之有别,显示出混合型的体质特点,推测是该地区早期游牧人群与中原移民高度融合的结果。我们在石砚子M12中的1例成年男性个体的颅骨上发现有大面积不规则形的骨质破坏,推测应系由颅骨转移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砚子墓地 人骨 颅骨转移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牛沟墓地古人骨线粒体DNA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海晶 常娥 +3 位作者 葛斌文 张全超 周慧 朱泓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7-852,共6页
对内蒙古饮牛沟战国时期墓地的古代人群(Yng古代人群)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了线粒体高可变一区DNA序列,初步确定了单倍型归属并搜寻其共享序列,与现代人群对比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饮牛沟古代人群与现代东亚人群... 对内蒙古饮牛沟战国时期墓地的古代人群(Yng古代人群)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了线粒体高可变一区DNA序列,初步确定了单倍型归属并搜寻其共享序列,与现代人群对比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饮牛沟古代人群与现代东亚人群在母系遗传关系上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古DNA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双辽东孟益辽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晓溪 史宝琳 +9 位作者 陈明焕 王新胜 孙殿文 李勋 李晓健 杨琳 刘楠 侯侃 王孟子 张福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60,共12页
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双辽市茂林镇孟益村东孟益屯一座辽墓及附属砖砌遗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该墓葬虽经2次盗掘,仍出土有陶、银、铜、铁、玛瑙、骨器40余件,且在墓室内发现木质小帐一座,顶部已经坍塌。根据现存顶板尺寸和... 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双辽市茂林镇孟益村东孟益屯一座辽墓及附属砖砌遗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该墓葬虽经2次盗掘,仍出土有陶、银、铜、铁、玛瑙、骨器40余件,且在墓室内发现木质小帐一座,顶部已经坍塌。根据现存顶板尺寸和规格对其进行复原,可知其应为一座"九脊小帐"。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墓主年龄50岁左右。根据人骨病变情况,可知二人骨病严重。再结合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情况推测,墓主生前可能为一低级官吏或下层贵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双辽 辽代 砖室墓 小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墓中“毁兵”葬俗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36
18
作者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9,共13页
所谓“毁兵”葬俗,是指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郭宝钧先生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葬俗,他曾指出河南... 所谓“毁兵”葬俗,是指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郭宝钧先生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葬俗,他曾指出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西周墓出土的大量残戈是方相氏用其“殴墓”所致,待仪式结束后,“所用方相及戈盾,皆殉于墓,永为死者护卫”。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带有“毁兵”葬俗的墓葬被发掘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俗 西周 考古学 20世纪30年代 青铜兵器 河南浚县 考古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卫常乐墓地汉代人群的体型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群 张全超 +1 位作者 王仁芳 朱存世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7,共8页
体型(body shape)作为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个体的形态特征。该指标与人类的微观演化、环境适应性和行为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为衡量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运用生物力学和形态测量学两种方法,对宁... 体型(body shape)作为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个体的形态特征。该指标与人类的微观演化、环境适应性和行为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为衡量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运用生物力学和形态测量学两种方法,对宁夏中卫常乐墓地2008、2012年出土的42例汉代人骨标本进行身高、体质量推算后发现,在身高指标上,通过与其他汉代人群和宁夏地区现代人群进行比较,常乐墓地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处于汉代中等水平,女性身高则相对较低,但男女两性人群的平均身高均略低于宁夏地区现代人群的平均身高;在体质量指标上,常乐墓地汉代人群的平均体质量略高于宁夏地区现代人群的平均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常乐墓地 汉代人群 体质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洼文化的类型、分期与聚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宾福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31,共7页
19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通过对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首次揭示出了一种比赵宅沟、红山文化更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这种遗存后来被正式定名为兴隆洼文化。该文化是目前燕山南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 19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通过对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首次揭示出了一种比赵宅沟、红山文化更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这种遗存后来被正式定名为兴隆洼文化。该文化是目前燕山南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个代表。它的发现,对于探讨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的起源以及北方及东北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备受人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 结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石器时代文化 80年代初期 新石器文化 聚落 红山文化 北方地区 形成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