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6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工作研究——以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姜立民 靳浩淼 马赛 《南方农机》 2019年第23期215-215,225,共2页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急需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通过大类招生的政策施行,将相对固定的专业转向入学后专业“二次选择”,利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笔者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急需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通过大类招生的政策施行,将相对固定的专业转向入学后专业“二次选择”,利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笔者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梳理和研究,探索了以大类招生为背景的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工作思路,总结出“3+1+3”的就业工作模式,为大类招生背景下农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起到了先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类招生 就业 农业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监测及时空演化态势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熠斌 宋金红 +1 位作者 徐誉维 徐思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吉林省煤炭开采遗留的大量采空区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降,给采空区土地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填补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研究的空白,利用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1年(Sentinel-1B降轨数据,957景)的地表形变情况进... 吉林省煤炭开采遗留的大量采空区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降,给采空区土地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填补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研究的空白,利用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1年(Sentinel-1B降轨数据,957景)的地表形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精度评估和现场实地调查验证InSAR技术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分析探讨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营城、羊草沟和双阳等11个采空区发生了显著的地表沉降,梅河口、万宝和珲春富强采空区因沉陷治理造成地表堆填型抬升;(2)2017—2021年,吉林省煤炭采空区总沉降面积为71.47 km^(2),最大沉降速率为243.16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104.3 mm;(3)监测期间,吉林省煤炭采空区整体地表沉降较为缓慢,但羊草沟、浑江区和江源区等9个存在重度沉降以上的采空区,在中心区域发生了严重沉降,其中羊草沟采空区沉降最为严重;(4)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沉降主要由大规模开采地下煤炭资源引起,浅部采空区“活化”是重要因素,软弱岩类的地层岩性和工程地质特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未来沉降可能继续加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的有效实施是发生堆填型抬升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煤炭采空区 地表形变监测 时空演化态势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辅导员工作模式与STEAM教育 融合探究——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姜立民 王景立 《南方农机》 2021年第5期131-133,共3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自施行以来,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已经卓见成效,而如何培养学生辅导员工作模式适应性探索也愈加重要。课题小组通过对STEAM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探索利用“明确的结果和模糊的任务”进行项目实践和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自施行以来,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已经卓见成效,而如何培养学生辅导员工作模式适应性探索也愈加重要。课题小组通过对STEAM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探索利用“明确的结果和模糊的任务”进行项目实践和合作学习,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进行定向、不定量、多途径的教育、服务和观念引导模式,有效促进培养计划学生“输出”质量更优、培养过程更适应、教育工作模式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 STEAM教育 工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卢振兰 赵晓松 +2 位作者 高珊 杨海虹 孙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10-212,共3页
对吉林省7个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显示,这7个基地各项污染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1,土壤环境质量为2级,适宜建立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
关键词 无公害中药材 种植基地 土壤环境质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吉林省环境变化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淑杰 窦森 刘兆顺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2-129,共8页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及其技术方法,进行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5年吉林省生产型生态赤字逐年增加,规划期内的生态恢复与建设任务比较艰巨;2010年吉林省生态赤字与规划基期(2005年)...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及其技术方法,进行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5年吉林省生产型生态赤字逐年增加,规划期内的生态恢复与建设任务比较艰巨;2010年吉林省生态赤字与规划基期(2005年)相比,有了相大幅度的减少,但受人口总量影响,土地生态承载力持续降低;2020年受消费水平,尤其是能源消费影响,吉林省生态赤字反弹,但仍优于规划基期;综上所述,吉林省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规模调整方案,有利于减轻土地生态压力,提高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足迹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翠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年第12期17-17,20,共2页
就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详细阐述,指出必须提高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并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真正达到高产高效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化肥 农药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草业科学专业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呈玉 崔俊涛 黄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在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产学研用融通共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文以草业科学专业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现状,积极探索... 在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产学研用融通共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文以草业科学专业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现状,积极探索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措施,具体包括重视知识系统性和前沿性,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多维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特色一流农业大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农业微生物学 草业科学 农林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农业院校“三农”人才培养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8
作者 赵淑杰 朱鹤 +3 位作者 战杨 陈元晖 洪波 李明堂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03-107,共5页
在新农科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培养背景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本文对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及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具体实践中,充分利用数字... 在新农科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培养背景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本文对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及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具体实践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从优化整合多层次实验平台、优化完善开放管理、实行分模块实践教学以及建立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大类招生人才培养和新农科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助力“三农”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大类招生 农业资源与环境 数字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指标时间变化特征——以梨树县为例
9
作者 侯相成 李涵 +4 位作者 王寅 冯国忠 刘亚军 李晓宇 高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7-819,共13页
吉林省梨树县作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始终走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沿,本研究将其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已构建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结合NUFER模型,从社会经济、食物生产、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1994—2019年梨树县农业绿色发展指标特征... 吉林省梨树县作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始终走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沿,本研究将其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已构建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结合NUFER模型,从社会经济、食物生产、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1994—2019年梨树县农业绿色发展指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究吉林省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及制约因素。结果表明,1994—2019年梨树县农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稳步提升,Ⅰ、Ⅱ级指标占比由47%下降到23%,Ⅲ、Ⅳ级指标占比由22%上升到47%。在社会经济方面,人均农业综合投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较1994年分别增长454.6%和866.7%;人均蛋白摄入量和动物生产蛋白占比有良好的改善,均达到Ⅳ级水平;农业机械化动力虽呈增长趋势,但仍处在Ⅰ级水平,有待提高。在食物生产方面,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和农田化肥磷吸收利用效率多年来一直处于Ⅳ级水平,但畜禽氮综合利用效率始终处在低级水平;此外,农药、化肥氮投入均在2019年达到Ⅲ级水平,但过程中不是持续增长,受年限的影响较大。在生态环境方面,截止到2019年,单位耕地面积因氮投入产生的氮排放、氮盈余及环境代价均呈好转趋势,但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和单位耕地畜禽承载量始终处在Ⅰ级水平,说明梨树县畜牧业发展仍有很大的挑战。综上,资源未充分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吉林省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究其原因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产量低,农药、化肥等投入量较高,畜牧业养殖数量不稳定,下一步急需合理开发利用黑土地资源,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优秀农业技术,解决优质农产品供需矛盾等问题,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伤害,全面推进吉林省县域的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农业绿色发展 NUFER模型 社会经济 食物生产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8年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及旱涝时空分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静 张峰 +4 位作者 赵春莉 李明堂 张继权 郝鹏飞 陈晓玲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2,共8页
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明确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指数及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该文采用吉林省逐日气象站点数据,通过计算月尺度下的潜在蒸散量,构建水分盈亏指数来分析吉... 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明确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指数及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该文采用吉林省逐日气象站点数据,通过计算月尺度下的潜在蒸散量,构建水分盈亏指数来分析吉林省潜在蒸散量和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来探究水分盈亏指数的趋势性及周期性变化。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和各月份平均潜在蒸散量均有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递减的趋势,5—9月潜在蒸散量分别占生长周期内总平均潜在蒸散量的26.3%、24.5%、21.1%、16.8%和11.3%。5月和9月发生中旱及以上频率大于50%的地区主要位于白城市西部,四平市西部和长春市中部地区。8月和9月中涝及以上频率高值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及东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盈亏指数 月尺度 潜在蒸散量 旱涝灾害时空分布 玉米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复混肥料“产—销—用”现状调研与产业发展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安吉 姜国壮 +2 位作者 侯文峰 高强 王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8,共11页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21—2022年对吉林省复混肥企业、不同地区的乡/镇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开展问卷调查,分别收到有效问卷20、85和255份,分析了“产—销—用”环节的产品类型、养分含量及群体特征,为区域化肥产业发展、农田减肥增效...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21—2022年对吉林省复混肥企业、不同地区的乡/镇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开展问卷调查,分别收到有效问卷20、85和255份,分析了“产—销—用”环节的产品类型、养分含量及群体特征,为区域化肥产业发展、农田减肥增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0年来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复混肥投入量持续增加,目前肥料复合化率达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吉林省复混肥企业的复合肥、掺混肥产品占比平均分别为46.1%和53.9%,具有缓/控释功能产品占比平均为51.6%。不同规模企业的产品类型差异明显,大中型企业以复合肥为主(占比分别为75.4%和58.9%),小型企业以掺混肥为主(占比85.5%),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缓/控释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1.7%、50.6%和74.8%。乡/镇肥料经销商销售的复混肥品牌大多在3~4个(占比55%),吉林省内肥料企业产品平均占比46.7%。复合肥、掺混肥平均销售比例分别为47.9%和52.1%,缓/控释肥平均销售比例为37.4%。玉米种植户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的平均比例达76%,复合肥、掺混肥平均施用比例分别为43.6%和56.4%,缓/控释肥平均施用比例为42.7%。相比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掺混肥、缓/控释肥的销售与使用比例明显更高。总养分含量45%~50%、含氮量≥25%的复混肥是吉林省生产、销售及施用的主要产品,小型企业的高氮肥产品占比更高,中东部地区总养分含量≥50%、含氮量≥25%的肥料售用比例也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年龄主体分别为40~50和50~60岁,受教育程度分别以高中和初中学历为主,部分有较高学历的中青年经销商(38.8%)和农户(19.6%)认为控释肥材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不同地区农户选购肥料首要的考虑因素均为肥料价格(占比24.9%),而后为肥料效果、肥料品牌和经销商宣传等。可见,目前掺混肥及高浓度、高含氮量肥料成为吉林省复混肥“产—销—用”主流产品,缓/控释产品比例大幅增加,建议未来从肥料立法、产品创新、优化营销和强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肥料行业转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复混肥料 缓/控释肥 肥料生产 肥料销售 肥料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宇坤 李永宏 +1 位作者 沈海鸥 车晓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51,共8页
[目的]研究吉林省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省水土保持与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各县市水土流失面积,结合相应年份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GIS,GeoDa与OLS等技术与方法,对吉林省2017-2... [目的]研究吉林省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省水土保持与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各县市水土流失面积,结合相应年份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GIS,GeoDa与OLS等技术与方法,对吉林省2017-2021年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并辨识了关键影响因素。[结果]①吉林省水土流失的Morans’I指数均为正数且最小值为0.2546,水土流失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吉林省西北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②吉林省社会经济指标中,城市化率、建设用地比例、植被覆盖面积以及农业经济增长率的Moran’s I值相对较高,在空间上存在一定集聚特征。③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局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性中,城市化率和林地面积的Moran’s I值较大,社会类型数据较人口类型数据和经济类型数据空间分布更集中。④农业GDP、农业用地比例、植被覆盖比例和水土流失的相关性较高,5 a平均Robust_Pr值分别为0.038,0.003和0.154。[结论]吉林省水土流失、社会经济及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双变量在空间上均具有较强自相关性,城市化率和植被覆盖面积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性 社会经济 水土流失 影响因素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帆 巩子瑞 +5 位作者 郭明明 张立波 鲁文龙 刘欣 王百阳 张靖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5,共9页
[目的]研究中国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黑土区沟壑侵蚀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南乡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为研究对象,野外实地调查沟头形态特征及土壤类型和... [目的]研究中国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黑土区沟壑侵蚀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南乡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为研究对象,野外实地调查沟头形态特征及土壤类型和土体构型,解析沟头形态特征与沟头内因(土壤特性)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内外因素对沟头形态的影响。[结果](1)海南乡小流域切沟沟头土壤类型为典型黑土、草甸黑土和冲积土,土体构型以腐殖质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型为主,以腐殖质层(A)+母质层(C)及腐殖质层(A)+母质层(C)+埋藏层(Ab)型为辅。(2)相关性分析表明,沟头形态与内外因素呈现复杂的相关性,单一形态不仅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受自身形态的共同作用影响。(3)冗余分析表明,土体构型、汇水面积、沟头坡度是影响沟头形态的主要因子,且与沟头形态呈正相关关系;沟头植被覆盖度、作物距沟头距离、沟头垄向与沟头立面夹角与沟头形态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复杂,土壤垂向差异性是内因的根本,沟头形态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川漫岗 黑土区 沟头形态 土体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玉米秸秆对鸡粪厌氧发酵过程与产气性能影响规律研究
14
作者 邢向欣 李靖 +3 位作者 吴景贵 赵国明 裴海林 袁存亮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9期53-57,共5页
为研究不同粒径玉米秸秆(0.25cm、0.5cm、1cm、2cm)在不同发酵浓度(8%、12%、14%)下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的产气规律。通过实验室自制厌氧发酵反应器试验,进行厌氧产气性能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时浓度在8%~... 为研究不同粒径玉米秸秆(0.25cm、0.5cm、1cm、2cm)在不同发酵浓度(8%、12%、14%)下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的产气规律。通过实验室自制厌氧发酵反应器试验,进行厌氧产气性能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时浓度在8%~14%的区间范围内,厌氧产气情况会随粒径的减少与浓度的降低而升高,当玉米秸秆粒径为0.25cm,发酵浓度为8%时,与鸡粪混合发酵累积产气量最高,可达3872mL,最高日产气量可维持在274mL,且纤维素及半纤维素降解率可达44.91%与21.30%。由此可见,针对鸡粪厌氧发酵时,选取较低发酵浓度并添加小粒径玉米秸秆会促进厌氧发酵进程,并且添加玉米秸秆还可调节厌氧环境下的碳氮比,提高厌氧产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鸡粪 不同粒径 厌氧产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其节肥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熙明 袁静超 +5 位作者 梁尧 刘剑钊 任军 高强 冯国忠 蔡红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1,共8页
本研究通过在黑土区设置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双因素秸秆腐解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影响下秸秆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典型黑土区,设置尼龙网袋法模拟覆盖(Straw mulch... 本研究通过在黑土区设置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双因素秸秆腐解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影响下秸秆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典型黑土区,设置尼龙网袋法模拟覆盖(Straw mulching)和深翻(Straw burying)2种还田方式和半量还田(50%,R1)、减量还田(75%,R2)、全量还田(100%,R3)3种还田量互作处理,于2021—2022年动态采集网袋秸秆样品分析其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估算不同还田模式下秸秆节肥潜力。结果表明,在黑土区,深翻还田和减量还田结合下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程度最高,腐解率达到87.7%,碳、氮、磷、钾释放率达到67.5%、78.3%、82.4%和97.2%。与覆盖还田相比,深翻还田秸秆腐解率平均增加15.0个百分点,秸秆碳、氮、磷、钾释放率平均增加16.7、18.0、15.4个和1.5个百分点。不同还田量处理中减量还田对秸秆腐解和碳、氮、磷的释放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秸秆钾的释放影响不显著。深翻还田和全量还田秸秆养分累积释放量最高,秸秆碳、氮、磷、钾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500.1、54.9、5.7 kg·hm^(-2)和121.2 kg·hm^(-2)。还田秸秆对氮肥和钾肥的替代潜力较高,对磷肥的替代潜力较低。研究表明,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科学配置秸秆资源、结合作物养分需求合理施肥,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实现绿色生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田方式 还田量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菇渣有机肥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提升及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啸驰 白亚涛 +2 位作者 韩烽 吴景贵 马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8-439,共12页
为研究菇渣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数量变化、葡萄幼苗养分分配规律、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幼苗为应试品种,开展盆栽试验。在壤土和黏壤土中均设置5种菇渣有机肥施用量(g·kg^(-1)... 为研究菇渣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数量变化、葡萄幼苗养分分配规律、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幼苗为应试品种,开展盆栽试验。在壤土和黏壤土中均设置5种菇渣有机肥施用量(g·kg^(-1),肥料干质量/干土质量):0(T0)、10(T1)、20(T2)、40(T3)、60(T4)。结果表明:随着菇渣有机肥用量增加,两种质地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当菇渣有机肥在两种质地土壤中的用量均为T1时,葡萄幼苗总生物量及根冠比最高,较其他各用量分别提升1.04%~112.31%和34.78%~246.15%,与T0、T3和T4用量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当用量为T1~T2时,葡萄叶片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相对较高。与不施有机肥相比,菇渣有机肥在壤土中的施用并未有效增加葡萄细根总根长和根尖数,同时在T4用量下细根总根长和根尖数分别显著降低了44.81%和39.53%;菇渣有机肥在黏壤土中的施用量为T1和T2时,细根总根长分别显著增加了87.02%和77.20%,根尖数分别显著增加了40.29%和42.36%。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呈现波动性变化,当两种质地土壤中菇渣有机肥用量为T4时,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及气孔导度最低。适当的菇渣有机肥施用量(10~20g·kg^(-1))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及主要微生物数量、植株生物量、叶片氮磷钾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总根长及根尖数,但过高的菇渣有机肥用量(40~60g·kg^(-1))则显著抑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葡萄幼苗生长。研究表明,菇渣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而对土壤主要微生物数量及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本试验条件下,菇渣有机肥在壤土中施用量为10g·kg^(-1)、在黏壤土中施用量为10~20g·kg^(-1)时对土壤肥力提升及葡萄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菇渣 果园土壤 养分 微生物 光合作用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对黑土肥力退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鸿斌 陈丽梅 +2 位作者 赵兰坡 刘会青 王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01-305,共5页
该文从"体质"和"体型"两个方面探讨了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型",而每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 该文从"体质"和"体型"两个方面探讨了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型",而每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为"平面型"。"波浪型"犁底层的土壤容重、三相组成与"平面型"剖面相比有明显差异,而耕层中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无明显差异,与底层土壤有较大差异。但由于"平面型"剖面耕层的有效土量是"波浪型"有效土量的2倍,因此,在生产上"平面型"剖面土壤保水性能、玉米产量等多方面都普遍优于"波浪型"土壤。吉林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耕层有效土量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 环境影响 土壤条件 肥力 耕作制度 吉林玉米带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速效磷、钾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春林 陈敏旺 +6 位作者 王寅 李玉玺 张星宇 陈利东 焉莉 冯国忠 高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23,共8页
分析2005~2013年间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样品,明确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速效磷、钾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探讨不同地区和土类农田土壤速效磷、钾养分的时间变化趋势。目前,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为25.4 mg... 分析2005~2013年间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样品,明确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速效磷、钾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探讨不同地区和土类农田土壤速效磷、钾养分的时间变化趋势。目前,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为25.4 mg·kg^-1(1.6~84.2 mg·kg^-1),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23.6 mg·kg^-1(24~299 mg·kg^-1),均属中等变异。空间分布上,吉林省农田土壤速效磷自东向西逐渐下降,白山地区的靖宇县最高而白城地区的大安市最低,速效钾自北向南逐渐下降,长春地区的农安县最高而通化地区的集安市最低。不同土类间速效磷、钾含量差异显著,前者以白浆土最高而黑钙土最低,后者以黑土最高而水稻土最低。30年间,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在省域及地区尺度上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地区间增减趋势不同,省域尺度上总体略有下降。土类方面,除黑土和暗棕壤略有下降外,大多数土类速效磷含量均明显提高,速效钾含量以风沙土、黑钙土增幅较高而暗棕壤、草甸土显著下降。基于以上结果,吉林省区域作物养分管理策略与技术需进行相应调整以优化养分资源投入,建议适当下调磷肥用量或改进磷肥品种以减少土壤磷素累积,土壤钾素亏缺地区应合理补充钾肥并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速效磷 速效钾 时空变异 区域 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王寅 冯国忠 +4 位作者 焉莉 高强 宋立新 刘振刚 房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1-1448,共8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为肥料的合理施用与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玉米"3414"田间试验的处理1(N_0P_0K_0)、处理2(N_0P_2K_2)、处理4(N_2P_0K_2)、处理6(N_2P_2K_2)和处理8(N_2P_2K_0),分别记为不施肥(CK)、不施氮(–N)、不施磷(–P)、氮磷钾配施(NPK)和不施钾(–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产值、施肥利润和产投比,比较增施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以及不同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另外,分析不施肥处理(缺素处理)玉米产量与相应肥料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结果】不施肥条件下,当前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6 t/hm^2和1.21×103 yuan/hm^2。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其中以NPK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施肥利润最高,平均分别为10.1 t/hm^2和5.07×103 yuan/hm^2,其后分别为–K处理(8.9 t/hm^2、3.27×103 yuan/hm^2)、–P处理(8.7 t/hm^2、2.83×103yuan/hm^2)和–N处理(7.7 t/hm^2、1.39×103 yuan/hm^2)。在其他养分施用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可平均分别增产2.36 t/hm^2(35.1%)、1.39 t/hm^2(18.0%)和1.18 t/hm^2(14.9%),平均施肥利润分别为3.68×103、2.24×10~3和1.80×10~3 yuan/hm^2。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的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1.4 kg/kg N、32.8 kg/kg和34.7%,而增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4.3 kg/kg N、20.5kg/kg P_2O_5和17.2 kg/kg K_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61.1、146.4和142.4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3.4%、14.1%和11.9%。分析发现,氮磷钾肥配施(或某一肥料)的肥料贡献率随不施肥处理(或相应缺素处理)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且关系符合对数函数模型,说明提高基础地力可减少对外源肥料的依赖。【结论】吉林省玉米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但仍需重视氮肥管理以稳产增效,继续大力推广平衡适量施肥理念及相应技术,在实现作物增产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促进土壤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肥 产量 经济效益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剂对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玉军 窦森 +2 位作者 崔俊涛 张晋京 高吉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54-1358,共5页
选用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堆肥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了添加的复合菌剂在堆肥过程中对温度、pH值、EC、氮素及碳氮比等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菌剂能够迅速提高发酵体的温度,使温度超过65℃,能加快有机物料的分解速度,碳氮... 选用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堆肥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了添加的复合菌剂在堆肥过程中对温度、pH值、EC、氮素及碳氮比等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菌剂能够迅速提高发酵体的温度,使温度超过65℃,能加快有机物料的分解速度,碳氮比降低速率提高11.1%,促进了堆肥的腐熟、稳定。在NH3释放比较集中的堆肥初期,pH值降低0.2以上,腐熟堆肥中铵态氮增加13.1%,供试菌剂能够有效地抑制NH3释放,减少臭气的产生并促进氮素积累,全氮增加5.4%。添加的复合菌剂有利于鸡粪和玉米秸秆的发酵腐熟,试验结果对堆肥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剂 农业废弃物 堆肥 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