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在促进颌面部骨折手术伤口愈合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熊茂婧 杨露 +2 位作者 马丽源 刘磊 杨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目的评价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在促进颌面部骨折手术伤口愈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创伤整形外科住院治疗的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 目的评价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在促进颌面部骨折手术伤口愈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创伤整形外科住院治疗的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在每日常规换药后使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进行面部皮肤伤口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换药处理,不使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比较2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情况、修正Stony Brook瘢痕评定量表(mSBSES)评分、疼痛指数和伤口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11例,其中试验组104例,对照组107例;男128例,女83例。试验组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后,面部皮肤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试验组在术后第7天的伤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伤口评价指标中,试验组在各观察点的mSB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在伤口宽度、高度、颜色和切口线等指标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疼痛评价方面,试验组在经过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后疼痛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组伤口感染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颌面部骨折手术面部皮肤伤口,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提升伤口愈合质量,淡化瘢痕,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颌面部骨折 疼痛 伤口愈合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齿漂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2
作者 苏晓凡 刘素汝 +3 位作者 胡兴宇 刘磊 田卫东 谢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目前临床应用的牙齿漂白材料主要以过氧化氢作为功能成分。为达到有效的漂白效果,通常需要使用高浓度过氧化氢或较长的接触时间。然而,高浓度过氧化氢或长接触时间常导致牙齿敏感、釉质损伤、软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这极大地限制了牙齿... 目前临床应用的牙齿漂白材料主要以过氧化氢作为功能成分。为达到有效的漂白效果,通常需要使用高浓度过氧化氢或较长的接触时间。然而,高浓度过氧化氢或长接触时间常导致牙齿敏感、釉质损伤、软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这极大地限制了牙齿漂白材料的临床应用。近年来,以产生大量强氧化性自由基或者活性氧为特点的高级氧化技术飞速发展,为研发新型牙齿漂白材料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方法,可望提高牙齿漂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或避免其并发症。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牙齿漂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着重介绍其种类、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同时,也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漂白材料 高级氧化技术 类芬顿反应 光催化 压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胞外囊泡在牙及颌面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廖立 田卫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3,共7页
胞外囊泡(EVs)是不同细胞间及多种组织间信号交流的重要途径,广泛参与组织发育、稳态维持和再生修复等过程。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泌的EVs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是MSCs发挥促组织再生作用的重要分泌性成分之一。近年来,MSCs分泌的EVs(... 胞外囊泡(EVs)是不同细胞间及多种组织间信号交流的重要途径,广泛参与组织发育、稳态维持和再生修复等过程。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泌的EVs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是MSCs发挥促组织再生作用的重要分泌性成分之一。近年来,MSCs分泌的EVs(MSC-EVs)在牙及颌面组织修复再生中的研究取得快速进展。MSC-EVs已被证实可以有效促进牙及颌骨中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迁移,并加快血管神经再生,从而可应用于牙髓、牙周、颌骨、颞下颌关节及颌面软组织的再生。因为EVs具备免疫原性低、作用途径广、可规模化制备等优势,其临床应用潜力巨大。随着对EVs作用机理的深入探索和标准化制备及检测体系的建立,MSC-EVs治疗有望成为牙及颌面部组织再生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囊泡 间充质干细胞 颌骨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液来源外泌体分离鉴定方法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建 廖立 田卫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89-997,共9页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磷脂双分子层胞外囊泡,作为载体在细胞间发挥着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的功能。外泌体存在于多种不同体液中,在疾病诊断和药物载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外泌体纳米级别的大小和异质性,以及体液复杂的组成,使得体...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磷脂双分子层胞外囊泡,作为载体在细胞间发挥着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的功能。外泌体存在于多种不同体液中,在疾病诊断和药物载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外泌体纳米级别的大小和异质性,以及体液复杂的组成,使得体液来源外泌体的分离尤为困难。目前,体液来源外泌体分离有6种常用方法:超速离心法、沉淀法、分子筛色谱层析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膜超滤法和膜特异性吸附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与不足,单独使用均难以分离获得高质量的外泌体。不同体液来源外泌体分离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差异。随着近年来微流控技术等一些新型方法的涌现与经典方法的不断改进,促使外泌体分离技术得到完善,有利于外泌体在临床与科研的相关应用研究。本篇综述对不同体液来源外泌体的提取鉴定方法作出比较及评估,总结了不同体液来源外泌体提取方法的选择和差异,为后续体液外泌体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体液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