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捕集器污染物减排特征
1
作者 王燕军 李凯 +4 位作者 滕琦 苏盛 穆劲松 陈伟程 张鹤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1-847,共7页
为研究一种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安装对重型车排放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一款安装在国三柴油发动机排气管上的DPF的CO_(2)、常规气态污染物(CO、THC、NOx)、颗粒物(质量和数量)、非常规污染物(苯系物和醛酮类物... 为研究一种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安装对重型车排放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一款安装在国三柴油发动机排气管上的DPF的CO_(2)、常规气态污染物(CO、THC、NOx)、颗粒物(质量和数量)、非常规污染物(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的减排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WHTC瞬态循环工况下,该DPF增加了柴油机CO_(2)排放量约0.30%。该DPF对颗粒物和CO、THC均有较高的减排效果,颗粒物质量减排率平均为93.81%,颗粒物数量减排率平均为98.90%,CO减排率平均为94.03%,THC减排率为95.53%,但该DPF对NO_(x)的减排率较低,仅为5.35%。非常规污染物测试表明,除了苯甲醛排放量上升约34.26%外,该DPF对其他所测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均有一定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柴油车生产企业进行国六重型车匹配安装柴油颗粒捕集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颗粒捕集器 主被动结合再生 CO_(2)排放 常规气态污染物 非常规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用机动车基于台架试验CO_(2)排放因子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谦 曹芳 +5 位作者 付明亮 苏盛 王明伟 赵祝钰 林煜棋 章炎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本研究选取14辆中国目前常用的在用轻型和重型机动车,利用底盘测功机,分别在WLTC(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和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辆瞬态循环)工况的冷启动程序下,测试CO_(2)排放因子,同时研究了相应的油耗,并比较不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本研究选取14辆中国目前常用的在用轻型和重型机动车,利用底盘测功机,分别在WLTC(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和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辆瞬态循环)工况的冷启动程序下,测试CO_(2)排放因子,同时研究了相应的油耗,并比较不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受到排量、冷热启动、燃料和驾驶路段的影响;机动车在城市路段冷启动条件下油耗最高,导致CO_(2)排放因子更高,比全工况冷启动和城市路段热启动条件下分别高出了26.6%~199.7%和8.3%~35.5%;高排量重型柴油货车在市区油耗更高,导致CO_(2)排放因子大幅增加,因此禁止大排量重型柴油货车进入市区能有效控制CO_(2)排放;使用液化石油气替代燃油会降低机动车CO_(2)的排放,液化石油气公交车和出租车在城市路段的CO_(2)排放分别降低37.2%和12.1%,而高速路段则分别降低51.8%和20.3%;当前更为符合道路实际的WLTC工况依旧会对中国实际道路轻型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和油耗分别产生31%~46%和17.7%~26.8%的低估.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排放因子数据,我国须加快工况的本土化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 CO_(2) 排放因子 台架试验 温室气体 油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因子测量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3
作者 王燕军 吉喆 +4 位作者 尹航 丁焰 苏盛 钱立运 王军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238,共7页
为了调查我国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基本水平,确定CO、HC、NO 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利用满足国Ⅲ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分别采用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由便携式SEMTECH-DS型气态污染物... 为了调查我国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基本水平,确定CO、HC、NO 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利用满足国Ⅲ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分别采用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由便携式SEMTECH-DS型气态污染物排放测量设备和DMM颗粒物排放测量设备组成)及满足法规排放测量要求的重型车整车底盘测功机方法,研究了不同负载(0%、50%、100%及120%)和2种测试工况对重型车排放因子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载(120%负载)下NO x和颗粒物等排放因子均比零负载下高出近90%;在平均车速较低、怠速时间长的VECC工况下,气态污染物、颗粒物的排放因子比平均车速高、怠速时间短的C-WTVC工况高出30%左右;PEMS系统和重型车底盘测功机系统所测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相关性较好,但DMM颗粒物排放测试设备与重型车整车底盘测功机所测的颗粒物排放因子相差可达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排放因子 车载排放测试系统 底盘测功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底盘控制子系统集成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显贵 易际明 林勇明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95,共6页
为了改善汽车底盘控制子系统间的运动耦合的影响,文中在建立了汽车悬架与转向整车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扩展的LQG控制器,对电动助力转向和主动悬架系统进行集成控制。针对传统机械结构与控制参数采用串行设计方法易造成系统失... 为了改善汽车底盘控制子系统间的运动耦合的影响,文中在建立了汽车悬架与转向整车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扩展的LQG控制器,对电动助力转向和主动悬架系统进行集成控制。针对传统机械结构与控制参数采用串行设计方法易造成系统失去全局最优性能的特点,文中以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参数为优化变量,以反映汽车动力学综合性能为目标函数,基于遗传算法编制了集成优化程序,对集成控制系统进行了并行集成优化。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表明,汽车底盘集成系统的机械结构参数和控制器参数得到进一步优化,车辆的转向轻便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综合性能也得到提高和改善。进行的实车试验结果也表明:系统经过集成优化后转向盘力矩均方根值下降了43.10%,提高了汽车转向轻便性,车身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均方根值分别下降了28.16%和19.52%,,改善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汽车底盘系统 集成控制 集成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汽车底盘系统协调控制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显贵 郑从兴 林勇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0,共4页
为了消除汽车底盘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系统间的耦合,首先建立了汽车悬架与转向系统整车动力学模型,分别设计了主动悬架(ASS)LQG控制器和主动前轮转向系统(AFS)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和两系统的规则协调控制器。以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参数为优... 为了消除汽车底盘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系统间的耦合,首先建立了汽车悬架与转向系统整车动力学模型,分别设计了主动悬架(ASS)LQG控制器和主动前轮转向系统(AFS)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和两系统的规则协调控制器。以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参数为优化变量,以反映汽车动力学综合性能为目标函数,基于遗传算法编制了集成优化程序,对集成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经过参数优化后,汽车综合性能得到改善:汽车的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向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降低了近34%,38.12%,车身俯仰角速度降低了4.91%、改善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方向盘操纵转矩大大降低,提高了汽车转向时的转向轻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主动悬架系统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 协调控制 集成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试验前后排放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洪汉池 林勇明 +1 位作者 黄丁智 穆劲松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583-588,共6页
在AVL发动机试验台架上,对国Ⅳ柴油机进行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发动机台架耐久性试验。在耐久性试验前后,对该柴油机均进行了欧洲稳态循环(ESC)和欧洲瞬态循环(ETC)试验,并利用AVL AMA i60排放测量系统对排放物进行检测分析。试验结... 在AVL发动机试验台架上,对国Ⅳ柴油机进行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发动机台架耐久性试验。在耐久性试验前后,对该柴油机均进行了欧洲稳态循环(ESC)和欧洲瞬态循环(ETC)试验,并利用AVL AMA i60排放测量系统对排放物进行检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耐久性试验前后,气体污染物排放随工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经耐久性试验后,NOx排放量基本无变化,CO,HC和PM排放,在ETC试验分别增加了67%,508%和85%,而在ESC试验其变化较小;柴油机在耐久性试验前后均满足国Ⅳ排放标准,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符合国标GB 20890-2007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久性试验 排放控制系统 柴油机 欧洲稳态循环 欧洲瞬态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重型柴油货车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燕军 穆劲松 +5 位作者 吉喆 苏盛 李凯 倪红 姜艳 张鹤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9-1175,共7页
柴油车的黑碳排放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我国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仍有较大局限性.为进一步提高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精度,采用整车转毂台架和热光折射的方法研究不同排放标准、行驶工况和负载状况对重型柴油货车黑碳... 柴油车的黑碳排放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我国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仍有较大局限性.为进一步提高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精度,采用整车转毂台架和热光折射的方法研究不同排放标准、行驶工况和负载状况对重型柴油货车黑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排放标准升级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从国Ⅰ、国Ⅱ排放标准升级到国Ⅲ、国Ⅳ和国Ⅴ排放标准,黑碳在颗粒物中的占比由41%左右逐步提至72%左右.行驶工况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也有一定影响,车辆在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试工况)下的黑碳排放占比较VECC(重型车典型道路行驶工况)下高5%~10%.与半载状态相比,重型柴油货车在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更高,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7%~8%,国Ⅱ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15%左右.研究显示,柴油货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要综合考虑排放标准、驾驶特征、负荷状况等对黑碳排放的影响,不宜使用固定系数利用颗粒物排放因子外推黑碳排放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标准 柴油货车 黑碳占比 行驶工况 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直喷汽油机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侯宇旭 葛蕴珊 +3 位作者 王欣 苏盛 谭建伟 郝利君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29,37,共7页
在一辆国六增压直喷、未安装颗粒捕集器的汽油车上分别采用常温(23℃)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cycle,WLTC)、常温(23℃)RTS95和低温(0℃)实际道路排放(real drive emission,RDE)测试循环对粒... 在一辆国六增压直喷、未安装颗粒捕集器的汽油车上分别采用常温(23℃)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cycle,WLTC)、常温(23℃)RTS95和低温(0℃)实际道路排放(real drive emission,RDE)测试循环对粒径在23 nm以上和10 nm以上的颗粒物数量排放进行了同步测试研究,以研究增压直喷汽油车的细小颗粒物(粒径10 nm~23 nm)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在常温WLTC、RTS95及低温RDE循环测试中,10 nm以上颗粒物的数量排放比国六标准规定的23 nm以上颗粒物分别高32.4%、30.4%和15.6%。无颗粒捕集器时,急加速、减速和怠速工况细小颗粒在总颗粒物排放中的占比明显增加;冷起动和暖机阶段细小颗粒物的排放占比很低。细小颗粒主要在车辆充分暖机和三元催化器(three-way catalyst,TWC)起燃后产生;较低的环境温度并未引起细小颗粒物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细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LTC与NEDC循环的排放相关性测试 被引量:9
9
作者 郑从兴 刘显贵 +1 位作者 穆劲松 李奋杰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28,共7页
针对当前欧盟提出的轻型车测试循环工况WLTC和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为验证WLTC与NEDC测试工况对汽车排放影响的差异性特点,分别基于上述两种循环工况采用BMD(部分流采样系统)进行排放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工况法中,THC排放速率... 针对当前欧盟提出的轻型车测试循环工况WLTC和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为验证WLTC与NEDC测试工况对汽车排放影响的差异性特点,分别基于上述两种循环工况采用BMD(部分流采样系统)进行排放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工况法中,THC排放速率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r2达到0.95,NOx次之,r2为0.79,CO和CH_4排放速率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2和0.78,CO_2最差,r2为0.67;两种不同供油模式以及两种不同排放水平对不同污染物排放速率相关性的影响不同,THC和CO_2基本不受影响,CO和NO_x影响较大;两工况冷启动阶段排放占比都较大,THC占94.7%,CH_4占75.1%,CO占63.6%,NO_x占65.1%,冷启动排放控制至关重要;高速度段WLTC工况下CO_2占35.25%,NEDC工况下CO_2占24.47%,未来CO_2排放及油耗监管将会加强;可为正在制定的国VI排放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车 排放 NEDC WLTC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循环对三效催化器的老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盛 侯攀 +4 位作者 赖益土 吕涛 王欣 葛蕴珊 吕立群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5-349,357,共6页
为研究不同整车驾驶循环对车辆三效催化器热老化的效果差异,选取两辆配备同款发动机的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纯汽油车和油电混合动力车,分别进行AMA、SRC、WLTC和典型RDE循环,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采集车辆运行参数和三效催化器床体温度。... 为研究不同整车驾驶循环对车辆三效催化器热老化的效果差异,选取两辆配备同款发动机的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纯汽油车和油电混合动力车,分别进行AMA、SRC、WLTC和典型RDE循环,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采集车辆运行参数和三效催化器床体温度。基于阿伦尼乌斯公式将不同循环16万km耐久性后的热老化程度量化为热损伤,并以RDE循环为参照基准,将不同测试循环行驶16万km换算成对应的实际道路等效行驶里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循环下,油电混合动力车三效催化器的16万km热老化程度低于纯汽油车;AMA和SRC循环对三效催化器造成的热老化程度明显高于相同行驶里程下的WLTC循环和RDE循环。纯汽油车以AMA循环或SRC循环进行16万km耐久老化,对三效催化器所造成的老化效果相当于在实际道路上行驶了51.84和60.30万km;油电混合动力车以AMA循环和SRC循环进行16万km耐久老化,对三效催化器造成的老化效果相当于在实际道路上行驶30.44和29.21万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效催化器 AMA SRC RDE 热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DI2198循环的内燃叉车实际作业排放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显贵 侯攀 +5 位作者 林勇明 苏盛 王明伟 赖益土 张少辉 李颖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0-305,共6页
为了分析实际作业的叉车排放特征,基于VDI2198循环,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某基本型配备非道路国Ⅲ柴油发动机叉车进行前进、后退、货物举升、货物下降4种作业工况下的实车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各排放物的排放速率在前进、... 为了分析实际作业的叉车排放特征,基于VDI2198循环,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某基本型配备非道路国Ⅲ柴油发动机叉车进行前进、后退、货物举升、货物下降4种作业工况下的实车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各排放物的排放速率在前进、货物举升和货物下降工况下处于较高水平,在后退工况下处于较低水平。CO_2、NO_x基于时间的排放因子在前进工况下最高,其原因是在前进工况下发动机处于合理转速工作区,进气充足,燃料燃烧较为充分,达到了高温富氧条件;CO、PN基于时间的排放因子在货物举升工况下最高,其原因是举升工况下发动机转速过高,进气不足、喷油量增加导致大量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退工况下较低的CO_2基于时间排放因子,使得各污染物基于CO_2当量排放因子在后退工况下较高。与美国NONROAD模型中同类叉车排放水平对比,试验叉车的CO排放水平远低于Tier4A之前的排放水平,远高于Tier4排放水平;NO_x的排放水平低于Tier4A之前的排放水平,稍高于Tier4的排放水平。适度超载对排放影响较小,冷起动对排放影响较大。坡度增加对排放影响显著,坡度从0(平地)增至10%,CO、NO_x、PN、CO_2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分别增加了54%、19%、100%、27%;坡度从10%增加至15%,CO、NO_x、PN、CO_2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分别增加了41%、50%、5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内燃叉车 排放特性 VDI2198 车载排放测试系统 NONROA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