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线减张和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姜岩 高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从手术时间、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辅助检查4个方面比较二线减张和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以鼻塞为主诉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高年资医生组(A组)、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高... 目的:从手术时间、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辅助检查4个方面比较二线减张和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以鼻塞为主诉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高年资医生组(A组)、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高年资医生组(B组)、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低年资医生组(C组)、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低年资医生组(D组);另外,根据前端是否偏曲又设有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前端偏曲组(E组)和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前端偏曲组(F组)。记录手术时间;以鼻阻塞症状评估(Nasal Obstruction Symptom Evaluation,NOSE)量表反映主观症状,以鼻内镜检查所见鼻中隔偏曲程度评分反映体征,以鼻阻力作为客观检查。计算术前及术后6个月NOSE评分、鼻内镜检查所见鼻中隔偏曲程度评分和鼻阻力的差值,比较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和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上,A组和B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724,P>0.05),但D组完成手术所需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t=4.200,P<0.05)。在术前、术后NOSE评分改善方面,A组与B组、C组与D组、E组与F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81、-0.147、1.369,均P>0.05)。在体征改善方面,A组与B组、C组与D组、E组与F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06、-0.111、-0.536,均P>0.05)。在鼻阻力改善方面,A组与B组、C组与D组、E组与F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72、1.180、-0.225,均P>0.05)。结论:不论医生的年资与鼻中隔偏曲是否位于前端,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可以达到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相同的效果。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更适合于低年资医生,因其更易上手,并能节约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 鼻中隔成形术 三线减张 二线减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腔内窥镜在三维可视化及实时导航技术下切除咽旁及侧颅底良性肿瘤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闫冰 骆献阳 +3 位作者 胡妮婷 洪志聪 关丽梅 薛丽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的 开展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及术中实时导航辅助下,采取经口腔入路内窥镜下切除咽旁及侧颅底肿瘤的初步研究。方法 对8例咽旁或侧颅底区域的软组织肿瘤患者术前CT数据建模,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其他重要结构的解剖位... 目的 开展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及术中实时导航辅助下,采取经口腔入路内窥镜下切除咽旁及侧颅底肿瘤的初步研究。方法 对8例咽旁或侧颅底区域的软组织肿瘤患者术前CT数据建模,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其他重要结构的解剖位置关系,进行术前设计。术中采取经口腔入路,术中实时导航引导,内窥镜下切除咽旁及侧颅底软组织肿瘤,并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8名患者采用该技术进行手术,术中失血量均控制在150 mL以内,平均失血量约125 mL。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通过术后功能训练,患者均能够获得良好恢复。因采用经口入路,患者术后面部皮肤无伤口无瘢痕,对患者容貌无影响。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术中实时导航及内窥镜三者联合为咽旁肿瘤或侧颅底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美观、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可视化技术 导航技术 内窥镜 咽旁肿瘤 侧颅底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分期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闫冰 骆献阳 +2 位作者 谭迎赟 关丽梅 薛丽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并建立临床分期鉴别诊断模型。方法收集14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按照早期组、中期组及晚期组进行分组检测血清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比较光谱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线性判... 目的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并建立临床分期鉴别诊断模型。方法收集14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按照早期组、中期组及晚期组进行分组检测血清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比较光谱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线性判别函数法建立鉴别诊断模型,对不同分组光谱数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共获得血清拉曼光谱144例,其中早期组59例,中期组40例及晚期组45例。血清光谱差异主要表现在721~727、931~932、1129~1133、1264~1266、1367~1371 cm^(-1)处谱峰强度差异,主要与血清中脂类、蛋白质及核酸成分和结构有关。鉴别诊断模型总体准确率达80%以上,经过交互验证后准确率为70%以上。结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为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临床分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