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牙正畸治疗后唇组织变化预测方法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晓波 牛赟 张漫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959-963,共5页
目的:探索并建立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的唇组织改变的预测方法。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32位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行配对t检验,软组织变化的相关分析及... 目的:探索并建立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的唇组织改变的预测方法。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32位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行配对t检验,软组织变化的相关分析及逐步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水平向唇组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而垂直向改变无统计学差异。上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S)与上切牙颈部的位置变化(H-Pro)正相关,下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i)与上切牙突点(H-UIP)的位置变化正相关。结论: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正畸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切牙回收量较好地预测其唇组织水平向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双颌前突 预测 唇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攻型微螺钉支抗在上颌前突正畸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罗小安 郑晓丹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螺钉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患者50例,上牙弓均拔除2颗第一前磨牙,采用自攻型微螺钉加强支抗,微螺钉均植入到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后以每侧加0.9...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螺钉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患者50例,上牙弓均拔除2颗第一前磨牙,采用自攻型微螺钉加强支抗,微螺钉均植入到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后以每侧加0.98 N的力滑动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于治疗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治疗过程中所有微螺钉均稳固;2)所有病例矫治后拔牙间隙均关闭,牙弓突度得到明显改善,上颌切牙明显直立和内收,平均内收7.57 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SN)相交的下内角平均减少13.40°,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NA)平面之间的上交角平均减少12.82°,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后交角平均增大20.56°,前牙覆盖平均减少7.94 mm,上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线距平均减少5.52 mm,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矢状向、垂直向的位移分别为0.01、0.09 mm,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所有病例矫治后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覆盖正常,后牙尖窝锁结关系良好。结论自攻型微螺钉是一种稳固、舒适、高效的支抗,可即刻受力,能使支抗磨牙处于稳定状态,最大限度地内收上颌前牙,有效矫治上颌前突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攻型微螺钉支抗 上颌前突 正畸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列重度拥挤伴下颌左偏的正畸矫治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小安 郑晓丹 史建陆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6-278,共3页
该病例为安氏Ⅱ类、高角的牙列重度拥挤伴下颌左偏,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国产直丝弓矫治器矫治,解除牙列拥挤,建立前牙正常覆覆盖及尖牙、磨牙中性关系,下切牙中线调整为居中,下颌左偏及侧貌有所改善。
关键词 牙列拥挤 下颌左偏 拔牙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及口外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史建陆 林艺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1)A、B组矫治前后覆、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 MBT技术 微型种植体支抗 口外弓支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矫治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上气道影响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曾韶华 刘月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7-781,共5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MRI)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口腔矫治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方法:对12例男性OSAHS患者进行静态MRI扫描,使用咬蜡块的下颌前伸定位方法,在牙尖交错位与口腔矫治器测定的下颌前... 目的:采用磁共振(MRI)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口腔矫治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方法:对12例男性OSAHS患者进行静态MRI扫描,使用咬蜡块的下颌前伸定位方法,在牙尖交错位与口腔矫治器测定的下颌前伸位获得MRI图像。利用三维重建软件重现患者上气道立体形态影像,计算分析患者上气道在戴入口腔矫治器后的整体形态变化以及上气道各段容积、截面积、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结果: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上气道腭咽部、舌咽部的平均截面积、最小截面积明显增大,口咽及总咽容积亦明显增大(P<0.05)。腭咽部截面形态由戴用前的近似圆形变为以左右径为长轴的椭圆形,整个上气道立体形态也趋向于以左右径为长轴的椭圆柱形。结论:口腔矫治器影响上气道可通过改变气道大小和气道形状2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口腔矫治器 磁共振成像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结构和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石松林 李祺福 +3 位作者 王国红 马宗源 史建陆 林昌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2-398,共7页
为了研究人参皂甙Rg1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以下简称"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及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鉴定其对MG-63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以50μg/mL人参皂甙Rg1处理MG-63细胞,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MG-63细胞形态、超... 为了研究人参皂甙Rg1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以下简称"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及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鉴定其对MG-63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以50μg/mL人参皂甙Rg1处理MG-63细胞,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MG-63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成骨细胞相关终末分化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同步以HMBA处理MG-63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产生了细胞形态规则、大小一致、细胞铺展体积增大,核质比例减小、核内核仁数目减少、细胞器丰富发达等与正常细胞相似的恢复性变化.观察到MG-63细胞终末分化指标I型胶原、骨粘素、骨钙蛋白的阳性表达及钙化糖原颗粒的增多与典型骨节结的形成,其变化结果与HMBA处理细胞类似.本研究证实人参皂甙Rg1能显著改变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并增强成骨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从而对MG-63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G1 诱导分化 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 细胞形态 细胞超微结构 细胞终末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CBCT三维标志点识别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史建陆 郑鹭艳 +1 位作者 杨智惠 金鑫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5-718,共4页
目的:评估CBCT头颅标志点识别的信度,为将来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提供参照。方法:对30例正畸患者的CBCT原始数据,5位观察者使用Dolphin 11.5软件对CBCT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标定(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14个头颅标志点。一位主要观察... 目的:评估CBCT头颅标志点识别的信度,为将来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提供参照。方法:对30例正畸患者的CBCT原始数据,5位观察者使用Dolphin 11.5软件对CBCT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标定(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14个头颅标志点。一位主要观察者重复定点5次,其余4位观察者各3次,每次时间间隔1周。计算每个标志点的每个维度坐标值的ICC(组内相关系数)以评估观察者内部以及观察者之间的定点的信度。结果:对于观察者间ICC,有90.5%标志点识别的ICC大于0.75,64.3%大于0.9,仅有2.4%小于0.45。对于主要观察者内ICC,95.2%标志点识别的ICC大于0.75,88.1%大于0.9,没有标志点识别信度系数小于0.45。结论:结合适宜的标志点定义及良好的定点培训,使用Dolphin软件在CBCT图像上对新定义的标志点进行识别具有极好的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标志点 信度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不锈钢微植体支抗稳定性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许志强 史建陆 +2 位作者 任继业 林艺翚 魏小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评估钛合金和不锈钢微植体支抗即刻负载的稳定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成年雄性犬,每只犬任选一侧上颌骨和对侧下颌骨各植入1枚钛合金和不锈钢微植体。同颌2枚微植体间即刻加载1.96 N的力。4周和12周时各随机处死4只实验犬,制作硬组... 目的:评估钛合金和不锈钢微植体支抗即刻负载的稳定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成年雄性犬,每只犬任选一侧上颌骨和对侧下颌骨各植入1枚钛合金和不锈钢微植体。同颌2枚微植体间即刻加载1.96 N的力。4周和12周时各随机处死4只实验犬,制作硬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所有微植体均没有松动、脱落。微植体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种植体周围有纤维组织和骨组织共同包绕。骨结合率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钛合金微植体骨结合率高于不锈钢微植体。结论:即刻负载下,钛合金和不锈钢微植体支抗的愈合形式都是纤维骨性结合,均可保持稳定,钛合金微植体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抗 微植体 稳定性 骨结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面积的CBCT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史建陆 陈燕青 檀巧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942-944,共3页
目的:应用CB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Ⅲ类患者44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14例、均角16例、高角14例。应用DOPHIN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横断面面... 目的:应用CB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Ⅲ类患者44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14例、均角16例、高角14例。应用DOPHIN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横断面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低角患者上颌切牙在根颈1/3、根中1/3、根尖1/3处骨面积都大于均角与高角患者(P<0.05),下颌切牙在冠1/3、根中1/3水平处骨面积也大于高角与均角患者(P<0.05)。结论:低角患者上下切牙牙根周围骨质较多,高角患者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骨面型 骨性Ⅲ类 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曲方丝技术和直丝弓滑动技术矫治成人骨性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子扬 史建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04-110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曲方丝弓技术(MEAW)和滑动机制直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治疗前后牙颌面的变化,了解这两种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应用0.022英寸托槽系统治疗的骨性... 目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曲方丝弓技术(MEAW)和滑动机制直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治疗前后牙颌面的变化,了解这两种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应用0.022英寸托槽系统治疗的骨性恒牙开畸形病例共12例,分为拔磨牙+MEAW组(MEAW组)和拔双尖牙+滑动组(滑动组)。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满意疗效。MEAW组通过直立和压低磨牙、伸高前牙解除开;滑动组通过前牙倾斜、后牙前移而获得效果。结论:正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拔牙选择,是获得骨性开治疗成功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正畸学 矫正 多曲方丝 直丝弓 开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低犬牙牙周膜不同部位微血管早期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史建陆 程祥荣 +2 位作者 贺红 彭友俭 华先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0-362,共3页
目的 :探讨牙周膜 (PDL)不同部位微血管对压低力的反应。方法 :采用复合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技术 ,利用图像分析仪对切片进行分析和扫描电镜对血管铸型进行观察。结果 :0 .98N力压低狗上颌第二前磨牙 2 h后 ,牙周膜微血管发生了明显改变 ... 目的 :探讨牙周膜 (PDL)不同部位微血管对压低力的反应。方法 :采用复合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技术 ,利用图像分析仪对切片进行分析和扫描电镜对血管铸型进行观察。结果 :0 .98N力压低狗上颌第二前磨牙 2 h后 ,牙周膜微血管发生了明显改变 ,表现为 PDL 颈部、中部、根尖部微血管管径及体密度明显减小 ,而微血管数仅见 PDL 中部减少。一部分微血管被压扁或扭转成麻花样 ,且 PDL 中部表现较明显。结论 :在压低移动过程中 ,通过牙周膜微血管的改变 ,可建立适于牙周膜生存的微环境 ,避免牙周膜负荷过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牙周韧带 微循环系统 牙周膜 压低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上气道的CBCT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詹志松 董丽玲 +4 位作者 余捷 方飞 汪泽 谢秋洺 史建陆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口咽部气道的差异。方法:收集88例矢状骨面型正常的青少年患者的CBCT影像,根据FH-MP角的值将其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各组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应用Dolphin软件进行上气道体积、截面积等的测量...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口咽部气道的差异。方法:收集88例矢状骨面型正常的青少年患者的CBCT影像,根据FH-MP角的值将其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各组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应用Dolphin软件进行上气道体积、截面积等的测量,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其与颌面部骨骼形态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间的口咽、腭咽、舌咽体积、口咽段最小截面积以及会厌平面的截面积差异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0.05)。低角组的硬腭和软腭平面截面积大于均角组及高角组(P<0.05)。口咽各段的体积、截面积及最小截面积与FMA成负相关(P<0.05),除硬腭平面截面积外,其余各项与CoPo、Ar-Gn呈正相关(P<0.05)。结论:矢状I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上气道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气道 垂直骨面型 CBCT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矫治■唇向错位伴中线左偏1例
13
作者 罗小安 史建陆 官玉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4-145,共2页
关键词 唇向错位 中线 矫治 牙龈红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