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换公平的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旭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5-51,157,共7页
公平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在今日中国的司法实践中适用比较广泛。公平分成报复公平、分配公平和交换公平三类;统计分析表明公平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重点是"交换公平",因此交换公平居于当代公平原则的核心地位。结... 公平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在今日中国的司法实践中适用比较广泛。公平分成报复公平、分配公平和交换公平三类;统计分析表明公平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重点是"交换公平",因此交换公平居于当代公平原则的核心地位。结合行为认知、神经实验等新理论和新成果,本文对交换公平进行了生理认知上的解释,并以相关实验推断交换公平的神经认知的重心是岛叶脑区。结合人类演化历程以及法律史的发展,本文进一步归纳了交换公平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原则 交换公平 司法认知 神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先秦时期知识观分析——基于西方知识论视野
2
作者 毕文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西方哲学从纯粹的认知兴趣出发得出的关于知识的一贯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命题信念和客体信念根本不同。在西方知识论视域中对比考察儒家、道家和墨家述"知"的句法及其基本理论特点,我们可以... "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西方哲学从纯粹的认知兴趣出发得出的关于知识的一贯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命题信念和客体信念根本不同。在西方知识论视域中对比考察儒家、道家和墨家述"知"的句法及其基本理论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先秦时期不乏纯粹的认知旨趣和句法等形式逻辑上的追求,但关于知的论述都以伦理诉求为旨归,从而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相应的成熟的认知理论以及形式逻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西方知识论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访陈嘉明教授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嘉明 郑伟平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1期176-186,共11页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识论是缺位的,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界的共识。冯友兰曾断言:“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①汤一介也说:“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在中国传统哲学缺乏系统的认识论理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识论是缺位的,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界的共识。冯友兰曾断言:“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①汤一介也说:“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在中国传统哲学缺乏系统的认识论理论。”②金岳霖等大家也写作过《知识论》等著作,进行了重建中国知识论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汤一介 金岳霖 《知识论》 冯友兰 中国古代哲学 西方哲学 当代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慕-鉴证-赞美:中国“力行”知识论中的范例问题
4
作者 屠音鞘 陈嘉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9,247,共10页
中国哲学强调“道行之而成”,由此形成了一种重在道德实践的“力行”知识论。扎格泽博斯基的范例主义道德理论描述了人们经由范例而获取道德相关知识,与中国知识论具有一定兼容性。但是,扎氏将理论建基于敬慕情感之上,却无力对敬慕的根... 中国哲学强调“道行之而成”,由此形成了一种重在道德实践的“力行”知识论。扎格泽博斯基的范例主义道德理论描述了人们经由范例而获取道德相关知识,与中国知识论具有一定兼容性。但是,扎氏将理论建基于敬慕情感之上,却无力对敬慕的根据作出进一步说明,有落入社会建构主义及道德空洞化的危险。而儒家则以人本具的性理之“天”为敬慕范例奠定了最高价值原则,保障了成德之教的规范性。范例之所以为范例,是否值得敬慕,有赖于鉴证。肯定性的鉴证呈现为对范例内在德性及外在表达的赞美。“力行”知识论与伦理学、美学相互关联,经由以譬喻性语言为基础的赞美,善、君子之风、圣人境界等价值观念更生动地为行动者所理解,更有利于广泛传诵,从而促进公序良俗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行知识论 范例 敬慕 鉴证 赞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笔谈)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嘉明 应奇 +2 位作者 张留华 徐竹 贺敏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5,共1页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不但是当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聚集点,而且本身成为了跨学科实践的理智平台和作业场所。这可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说明和理解的区分与融通贯穿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始终,这种架构又与当前社会科学哲学讨论中...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不但是当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聚集点,而且本身成为了跨学科实践的理智平台和作业场所。这可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说明和理解的区分与融通贯穿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始终,这种架构又与当前社会科学哲学讨论中的因果性研究范式和规范性研究范式形成对应和映照。如果说实践推理是贯穿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到维特根斯坦及其后学的行动哲学的枢纽和中轴,那么规范性理由以及一种独立、自足的规范性概念则呈现为社会科学哲学新近论辩中着力淬炼和收敛的方向。一方面要正视表现为客观性、规范性和复杂性的当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多维化智识生态,另一方面要坚持基于"合理性"概念以及个案导向的行动分析的实践学进路,中文语境下的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问题,在此找到了其再出发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哲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阶知识与二阶理解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嘉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共12页
在过去十年左右,“理解”在知识论中成为一个焦点。论文从探究知识与理解的关系入手,把它们看作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即一阶与二阶的关系,进而探讨了被忽略的理解能力的构成问题,将它解释为包含了领悟、想象与判断力三个要素,... 在过去十年左右,“理解”在知识论中成为一个焦点。论文从探究知识与理解的关系入手,把它们看作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即一阶与二阶的关系,进而探讨了被忽略的理解能力的构成问题,将它解释为包含了领悟、想象与判断力三个要素,尤其是强调了在产生“元宇宙”虚拟世界的高新科技时代,想象力在理解中的创造与把握意义的作用。领悟、想象与运用同时也构成了理解的基本特征。论文还回应了理解与认知运气的相容性问题,认为它们两者是不相容的。理解不应当且不可能得自于运气。可能会出现知道者并不知道自己所知的情况,也就是“KK原则”它说的是:如果你知道,那么你知道你所知道的。未必成立,但却不可能出现理解者不理解自己所理解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理解 想象力 判断力 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作为信念的规范及其价值所在——索萨知识价值的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嘉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93,共7页
知识比起单纯的真信念来说,是否更具有价值,这一问题目前已经进入知识论的“中心舞台”。柏拉图对知识价值在于“稳定性”的解释,用当今知识论的话语来说可被视为是取决于“可靠性”。“可靠性”解释遇到的一个致命挑战,来自“湮没问题... 知识比起单纯的真信念来说,是否更具有价值,这一问题目前已经进入知识论的“中心舞台”。柏拉图对知识价值在于“稳定性”的解释,用当今知识论的话语来说可被视为是取决于“可靠性”。“可靠性”解释遇到的一个致命挑战,来自“湮没问题”。索萨有关知识为何比单纯的真信念更有价值的论证,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知识的规范性之上的。既然知识(知道)是信念(相信)的规范,这就蕴含着知识比单纯的真信念更具价值。此外,索萨还强调认识的目的决定其价值,认为一个信念同时实现真和知识这两个目标,就比只实现第一个目标要更好。不过,索萨的这一解释是有其限度的,因为信念还可以有其他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价值 可靠性 湮没问题 索萨 知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觉在当代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吗?——对卡普兰直觉非中心性的批驳
8
作者 曹剑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2,共6页
哲学上谈论直觉要有意义必须以"直觉在当代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前提,然而,在对"来自谈论‘直觉’的论证"和"来自哲学实践的论证"这两种主要的证明"直觉在当代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 哲学上谈论直觉要有意义必须以"直觉在当代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前提,然而,在对"来自谈论‘直觉’的论证"和"来自哲学实践的论证"这两种主要的证明"直觉在当代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论证进行系统地考察后,卡普兰主张:直觉在当代哲学中根本不重要。为了捍卫在哲学上谈论直觉的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卡普兰进行批判:引证他人对卡普兰的"直觉在当代哲学中不重要的论证"的批判;直觉在当代分析哲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事实依据;从理论依据上看直觉为何会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认知地位;判别某种观点是来自直觉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直觉 卡普兰 直觉中心性 当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转向与理由基础
9
作者 陈嘉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8,175,176,共12页
英美知识论近期出现一种所谓“事实转向”的思想趋向,它反对的主要目标是内在主义的思想。事实转向的出现曾被归结为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麦克道尔的析取论;威廉姆森的《知识及其限度》,其核心主张“知识优先”意味着诉诸事实性;丹西的... 英美知识论近期出现一种所谓“事实转向”的思想趋向,它反对的主要目标是内在主义的思想。事实转向的出现曾被归结为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麦克道尔的析取论;威廉姆森的《知识及其限度》,其核心主张“知识优先”意味着诉诸事实性;丹西的只有事实才能够是行动或信念的好的理由的“实践的实在论”。不过,事实转向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在当今科学创造的时代,突出想象的、构造性的认识方式,应当更符合时代的需要。二是威廉姆森的“只相信你所知道的”说法,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实际上在面临所知不足的状况下,我们往往只能先相信,然后进一步去寻找证据来确证。三是就认识与事实的关系而言,单有事实是不够的,事实是需要解读与把握的。四是威廉姆森的“证据等于知识(E=K)”说可能会遇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转向 证据 内在主义 外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历史、范式与认识论伦理 被引量:25
10
作者 方环非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3-120,160+2,共8页
大数据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一般而言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这一新技术与概念广泛应用于多个不同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对这些领域产生革新性影响。然而,在大数据的发展中,即便其... 大数据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一般而言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这一新技术与概念广泛应用于多个不同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对这些领域产生革新性影响。然而,在大数据的发展中,即便其存续时间并不久远,但其概念与历史并不清楚,存在诸多争论。而从其认识论层面来说,这种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蕴含着一定的范式转换,既表现在作为实验、理论、模拟之后的第四种科学范式,也作为其数据挖掘目标上由发现知识到发现"智慧"的转换。同样,随着大数据对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在不同层面产生影响,其涉及各式各样的伦理问题,其中最为基础的则是从个体信息出发的认识论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历史 范式 认识论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律父爱主义的正当性 被引量:39
11
作者 郭春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82,158,共9页
法律父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功效主义、自由主义和共同善的角度被正当化。从功效主义的视角看,某些父爱式的法律能够产生最大的功效,行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表明,默认规则等父爱式的规定甚至可以和自由至上主义者的观点兼容。从自由... 法律父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功效主义、自由主义和共同善的角度被正当化。从功效主义的视角看,某些父爱式的法律能够产生最大的功效,行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表明,默认规则等父爱式的规定甚至可以和自由至上主义者的观点兼容。从自由主义的视角看,某些父爱式的法律能够保护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和实质自由。从共同善的视角看,某些父爱式的法律有助于共同善的确认和保障,从而使社会有效和有序运转,让个人目标和价值实现。父爱主义应该以温和、审慎的方式施行。在功效最大化、个人自由和共同善发生冲突之时,应基于所处的"情境",根据它们与作为"基本权核心"的人性尊严之间的距离,经过正当的程序,以最小限制的方式来做出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父爱主义 正当性 人性尊严 温和 审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观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环非 岑侃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6,共6页
黑格尔的辩证法以概念思辨的神秘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它蕴含着整体观与同一观,但通过马克思的批判和扬弃,最终被实践辩证法所取代,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实践转向。马克思辩证法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本质特征的辩证法,它克服了黑格... 黑格尔的辩证法以概念思辨的神秘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它蕴含着整体观与同一观,但通过马克思的批判和扬弃,最终被实践辩证法所取代,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实践转向。马克思辩证法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本质特征的辩证法,它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主义,使辩证法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彻底发扬了辩证法的革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黑格尔 马克思 思辨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胡塞尔对“数”概念的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楼巍 奚颖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86,共7页
对"数"概念的阐明与分析是数学哲学无法避开的任务,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初从事的就是算术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在《算术哲学》中实践了一条既不同于弗雷格,也不同于密尔的道路。借助于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方法,胡塞尔用抽... 对"数"概念的阐明与分析是数学哲学无法避开的任务,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初从事的就是算术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在《算术哲学》中实践了一条既不同于弗雷格,也不同于密尔的道路。借助于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方法,胡塞尔用抽象表象将心理学分析与对"数"概念的分析贯通了起来,试图寻找"数"概念的表象基础,阐明了数概念内涵的两个部分"和"与"一"作为纯粹形式的概念,是在内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抽象而形成的。胡塞尔早期对"数"概念的研究是他后来转向现象学研究的重大契机,对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尚待挖掘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数概念 心理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价值多元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晓东 马俊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36,共6页
价值多元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多元价值观所形成的社会矛盾如果任其扩大极易诱发价值冲突,甚至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价值多元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多元价值观所形成的社会矛盾如果任其扩大极易诱发价值冲突,甚至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认识多元价值问题,通过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经济建设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在政治建设中注重中产阶层社会作用,从总体上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整合力和引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价值多元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重构——一个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环非 周子钰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49,共6页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城市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载体而不是动因,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城市问题一直未能占据重要地位。但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认识到了城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城市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载体而不是动因,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城市问题一直未能占据重要地位。但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认识到了城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空间与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引入空间研究领域,开创了一种新的空间研究范式。其中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和大卫·哈维是代表性人物,他们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对城市发展加以研究,并从多重角度阐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变化的基本状况、趋势及其原因,构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新马克思主义 城市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可否融合——对戴维森有关思想的回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嘉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49,165,共8页
戴维森一方面主张外在主义,认为直接的事实使得我们的语句为真,另一方面又主张与外在主义相对立的、属于"内在主义"的"一致主义",将某一信念的真看作在于它与其他信念之间的"一致"关系。这方面的原因在... 戴维森一方面主张外在主义,认为直接的事实使得我们的语句为真,另一方面又主张与外在主义相对立的、属于"内在主义"的"一致主义",将某一信念的真看作在于它与其他信念之间的"一致"关系。这方面的原因在于虽然戴维森认为感觉与信念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由于它们之间并不具有逻辑关系,因此前者不能为后者提供确证。由于感觉所与实际上是具有概念内容的,它们在表现形式上与信念一样,都可以表现为某种命题的形式,尤其是在对于事实的感觉上,因此具有命题形式的感觉经验与信念之间是具有逻辑关系的,也就是感觉经验能够为其他信念提供确证。此外,戴维森曾试图将真理的符合论与一致论两者加以融合,这是有可行性的。但与戴维森的解释不同,"符合"可以作为"真"之充分条件,"一致"则是"真"之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是可以融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森 外在主义 一致主义 符合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解释的理解是否可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嘉明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5期139-150,198,共13页
“理解”与“解释”不论是在哲学本身,还是在知识论与科学哲学中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就它们两者之间的关联问题,利普顿提出了存在着“无解释的理解”的观点。这一思想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卡利法认为,理解“为什么”乃是“典型地与解释... “理解”与“解释”不论是在哲学本身,还是在知识论与科学哲学中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就它们两者之间的关联问题,利普顿提出了存在着“无解释的理解”的观点。这一思想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卡利法认为,理解“为什么”乃是“典型地与解释相同一的”,斯特雷文斯则反驳说,科学中不存在不经解释的理解。本文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理解,需要依靠理由;而给出理由就是给出某种解释,因此不存在没有解释的理解。解释可以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利普顿不适当地限制了“解释”的概念,把归谬法、反事实论证等都排除在解释之外。其实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给出某种理由,使认识者获得理解,因此都属于一种特殊的解释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解释 理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觉经验是否有表征内容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华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64,共8页
心灵哲学与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觉经验是否有内容。多数当代哲学家认为知觉经验是表征,因而是有内容的,称之为内容观。特拉维斯和布鲁尔等人则认为,内容观与朴素实在论是不相容的,朴素实在论支持的是关系观,即知觉经验是认知者... 心灵哲学与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觉经验是否有内容。多数当代哲学家认为知觉经验是表征,因而是有内容的,称之为内容观。特拉维斯和布鲁尔等人则认为,内容观与朴素实在论是不相容的,朴素实在论支持的是关系观,即知觉经验是认知者与心灵独立的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特拉维斯和布鲁尔论证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内容观与关系观并不冲突,并且,一个认识论上适切的内容观应该吸收部分关系观的见解。一个更为强健的观点是:知觉经验具有某种呈现模式下的罗素式命题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经验 心灵哲学 内容观 关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论》的叙事方式及“客观性”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嘉明 《哲学分析》 2011年第5期13-18,197,共6页
哲学可以有两类不同的叙事方式,《道论》等三本书大体属于"……是什么"的叙事方式,故在寻找某些问题作为切入点方面,我们似乎还可以有更高的期待。此外,《道论》认为客观性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不能放弃或否定"客观... 哲学可以有两类不同的叙事方式,《道论》等三本书大体属于"……是什么"的叙事方式,故在寻找某些问题作为切入点方面,我们似乎还可以有更高的期待。此外,《道论》认为客观性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不能放弃或否定"客观性原则"。不过这种统一,应当体现在"理据"之中。如果诉诸"从本体论上"来"担保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由于受时间、空间、行为的目的性等因素的制约,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把客观性建立在"理据"的基础上,或许是一种更为恰当、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方式 客观性 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理学化的哲学到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刍议
20
作者 楼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其实是反对心理学哲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反对"心理学化的哲学"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心理学化的哲学的错误在于以内在的精神状态或私有的感觉经验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其典型就是把"理解"、&q... 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其实是反对心理学哲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反对"心理学化的哲学"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心理学化的哲学的错误在于以内在的精神状态或私有的感觉经验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其典型就是把"理解"、"知道"等视为内在精神状态或感觉经验,以为可用心理学方法来对此进行考察。心理学化的哲学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去规划一种毫无希望的私人语言,两者之间存在着隐秘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化的哲学 私人语言 维特根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