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表面前处理及化学沉积镍初期行为 被引量:8
1
作者 杨丽坤 杨防祖 +1 位作者 田中群 周绍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420,共7页
利用开路电位-时间(EOCP-t)曲线,研究铝表面经浸镍和化学预镀镍前处理后,化学沉积镍的初期行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铝表面经前处理后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未经及经前处理的铝表面,化学沉积镍的初期行为都经历去氧化膜、活化、... 利用开路电位-时间(EOCP-t)曲线,研究铝表面经浸镍和化学预镀镍前处理后,化学沉积镍的初期行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铝表面经前处理后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未经及经前处理的铝表面,化学沉积镍的初期行为都经历去氧化膜、活化、混合控制以及化学沉积过程.经过浸镍和化学预镀镍前处理后的铝表面附着细小的镍颗粒.依据EOCP-t和SEM的最佳实验结果,在含有络合剂和还原剂的碱性预镀镍溶液中,经二次化学预镀镍前处理,成功实现铝基底弱酸性化学镀镍.所获得的化学镀镍层与铝基底结合牢固,呈团颗粒状形貌和非晶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镍 浸镍 化学预镀镍 开路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微结构阵列的电化学微加工 被引量:5
2
作者 蒋利民 程泽宇 +3 位作者 杜楠 李维 田中群 田昭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07-1312,共6页
研究了镁合金的约束刻蚀微加工方法.通过对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氢离子浓度变化以及刻蚀体系对镁合金的腐蚀速率的测量与分析,对一些可能有刻蚀作用的刻蚀体系进行了研究.选用亚硝酸钠作为产生刻蚀剂(硝酸)的前驱体、氢氧化钠作为捕捉剂... 研究了镁合金的约束刻蚀微加工方法.通过对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氢离子浓度变化以及刻蚀体系对镁合金的腐蚀速率的测量与分析,对一些可能有刻蚀作用的刻蚀体系进行了研究.选用亚硝酸钠作为产生刻蚀剂(硝酸)的前驱体、氢氧化钠作为捕捉剂、少量硅酸钠作为缓蚀剂的约束刻蚀体系,使用具有规整三维微立方体点阵结构的模板,在金属镁表面加工出具有与模板互补特性的点阵微结构,复制加工的分辨率为亚微米级.并对刻蚀过程机理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刻蚀剂层技术 三维微加工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表面的无钯活化化学镀镍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光辉 吴辉煌 杨防祖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8,共4页
本文提出碳纳米管表面无钯活化的化学镀镍方法.碳纳米管经硝酸氧化和碱中和后表面生成羧基,利用羧基吸附镍离子,之后吸附的镍离子被化学还原为镍的纳米微粒并成为化学镀镍的催化活性中心.红外吸收光谱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证实了上述活化... 本文提出碳纳米管表面无钯活化的化学镀镍方法.碳纳米管经硝酸氧化和碱中和后表面生成羧基,利用羧基吸附镍离子,之后吸附的镍离子被化学还原为镍的纳米微粒并成为化学镀镍的催化活性中心.红外吸收光谱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证实了上述活化过程的机理.实验表明,新的活化方法对碳纳米管表面化学镀是切实可行的,文中同时对化学沉积层的不同形貌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表面活化 化学镀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光电化学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檬 王寒 +2 位作者 蔡文斌 吴德印 田中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69-370,共2页
联合多个外场协同相互作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效应用于调控表面反应,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在外加光场的作用下,通过电位对金属电极费米能级的调控,实现对SPR能量的调控,从而调节SPR弛豫产生热电子... 联合多个外场协同相互作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效应用于调控表面反应,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在外加光场的作用下,通过电位对金属电极费米能级的调控,实现对SPR能量的调控,从而调节SPR弛豫产生热电子和热空穴的能量,研究SPR增强化学反应的光电协同机制,调控金属纳米结构(NPs)光电化学界面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反应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光电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氢合金材料电化学与表面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勇 李骏 林祖赓 《电化学》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63-371,共9页
贮氢合金材料电化学与表面性能的研究进展①杨勇李骏林祖赓(厦门大学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地球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便携式电器(如移动电话,摄像机与笔... 贮氢合金材料电化学与表面性能的研究进展①杨勇李骏林祖赓(厦门大学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地球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便携式电器(如移动电话,摄像机与笔记本电脑等)对电池的需求也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氢合金 电化学性能 金属氢化物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介质中异丙醇在铂电极表面的吸附和电化学氧化(英文)
6
作者 林珩 陈国良 +3 位作者 郑子山 周建章 陈声培 林仲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80-1284,共5页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原位FTIR反射光谱和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等方法研究了碱性介质中异丙醇在Pt电极表面吸附和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碱性介质中异丙醇电氧化过程不存在自毒化现象.虽然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未能检测到CO等毒性物种,但E...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原位FTIR反射光谱和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等方法研究了碱性介质中异丙醇在Pt电极表面吸附和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碱性介质中异丙醇电氧化过程不存在自毒化现象.虽然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未能检测到CO等毒性物种,但EQCM结果证明异丙醇或其解离产物吸附于铂电极上.在实验条件下,碱性介质中异丙醇在铂电极上氧化的最终产物只有丙酮,预示着碱性介质中异丙醇通过脱氢步骤氧化成丙酮.EQCM研究还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异丙醇吸附和电氧化反应机理的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电极 电氧化 异丙醇 原位FTIR EQCM 碱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谱学表征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朱越洲 王琨 +3 位作者 郑世胜 汪弘嘉 董金超 李剑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共19页
经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电化学表征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不断完善,在表界面精细结构表征、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电化学谱学表征技术的出现,填补了传统电化学表征方法在分子水平上鉴定电化学反应活性位点及中间物种的... 经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电化学表征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不断完善,在表界面精细结构表征、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电化学谱学表征技术的出现,填补了传统电化学表征方法在分子水平上鉴定电化学反应活性位点及中间物种的空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红外光谱(IR)、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及和频振动光谱(SFG)三种经典分子振动光谱电化学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三种光谱的基本原理和电化学联用电解池的设计,然后从基础电化学理论出发,介绍其在模型单晶体系及界面水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重点介绍了其在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电化学谱学表征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电化学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和频振动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型半导体硅电极表面Au的电化学成核机理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小英 杨丽坤 +3 位作者 闫慧 杨防祖 田中群 周绍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08-1714,共7页
在成功实现半导体硅表面电沉积致密金膜的柠檬酸盐镀金实际应用体系中,运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法研究了Au在n型Si(111)电极表面的电沉积过程和成核机理.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Au在Si表面呈现不可逆电极过程,成核过电位达到250 m V;根据Co... 在成功实现半导体硅表面电沉积致密金膜的柠檬酸盐镀金实际应用体系中,运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法研究了Au在n型Si(111)电极表面的电沉积过程和成核机理.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Au在Si表面呈现不可逆电极过程,成核过电位达到250 m V;根据Cottrell方程求得扩散系数D=(1.81±0.14)×10–4 cm2 s–1;运用Scharifker-Hills(SH)理论模型对比分析拟合实验结果,表明Au在n型Si表面遵循扩散控制下的三维连续成核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Au初期成核、生长形貌,进一步证实了Au的三维连续成核机制,并讨论了阶跃电位和阶跃时间对Au核形貌和密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型硅 AU 循环伏安 电位阶跃 成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碳电极表面因瓦合金的电化学成核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先杰 闫慧 +3 位作者 黄帅帅 杨防祖 田中群 周绍民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在弱酸性因瓦合金(含镍质量分数为32~36%的镍铁合金)镀液中,以线性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阶跃法对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沉积过程及其成核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下,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结晶属于扩散控制... 在弱酸性因瓦合金(含镍质量分数为32~36%的镍铁合金)镀液中,以线性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阶跃法对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沉积过程及其成核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下,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结晶属于扩散控制下的不可逆电极过程.运用Scharifker-Hills理论模型(SH)拟合实验数据表明,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共沉积更加符合三维瞬时成核的成核规律.运用Heerman-Tarallo理论模型(HT)分析得到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成核生长的动力学参数,当阶跃电位从-1.11 V变化至-1.17 V(vs.SCE),成核密度数(N0)由0.72×10~5 cm^(-2)提高至1.91×10~5 cm^(-2),成核速率常数(A)从40.35 s^(-1)增至194.38 s^(-1),扩散系数(D)为(7.67±0.15)×10^(-5)cm^2·s^(-1),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瓦合金 电结晶 成核机理 循环伏安 电位阶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三乙酸与锌(Ⅱ)、钴(Ⅱ)相互作用的固体和溶液化学特性
10
作者 吴睿 杨玉琛 +1 位作者 董鑫 周朝晖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在水热和弱酸性反应条件下,螯合型表面活性剂前驱体乙二胺三乙酸分别与氯化锌、氯化钴反应,形成水合乙二胺三乙酸金属配合物[M(H2O)6][M(ED3A)(H2O)]2·2H2O[M=Zn(1),Co(2);H3ED3A=乙二胺三乙酸,C8H(14)N2O6]。产物经... 在水热和弱酸性反应条件下,螯合型表面活性剂前驱体乙二胺三乙酸分别与氯化锌、氯化钴反应,形成水合乙二胺三乙酸金属配合物[M(H2O)6][M(ED3A)(H2O)]2·2H2O[M=Zn(1),Co(2);H3ED3A=乙二胺三乙酸,C8H(14)N2O6]。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热重、液体核磁共振和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表征。乙二胺三乙酸和锌(Ⅱ)、钴(Ⅱ)五配位,并与水一起形成典型的[MN2O4]或[MO6]八面体结构。13C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乙二胺三乙酸与锌形成配合物在弱酸性条件下(p H值3~7)稳定存在,在酸性溶液中完全解离,乙二胺三乙酸进一步经分子内成环反应生成3-酮哌嗪二乙酸(H2kpda=C8H(12)N2O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三乙酸 酮哌嗪二乙酸 化学平衡 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以Cu在Au(111)表面初始阶段电沉积为例
11
作者 谭卓 李凯旋 +1 位作者 毛秉伟 颜佳伟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0-35,共6页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能在电解质溶液中获得随电位变化的电极表面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及跟踪某些反应过程,为从高空间分辨率的角度理解界面结构和电极过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本文以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Cu在Au(111)上电沉...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能在电解质溶液中获得随电位变化的电极表面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及跟踪某些反应过程,为从高空间分辨率的角度理解界面结构和电极过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本文以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Cu在Au(111)上电沉积初始阶段过程为例,与读者交流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实验方面的经验,涉及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术 电化学 铜电沉积 欠电位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化学沉积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胡光辉 吴辉煌 +1 位作者 杨防祖 王森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7-330,共4页
基于化学镀Ni-W-P和Ni-P体系中,添加剂LaCl3、乳酸、Fe2(SO4)3、硫脲和2,2'-联吡啶的浓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添加剂浓度的增加,出现最大沉积速率的实验事实,建立了一种吸附模型并导出添加剂加速化学沉... 基于化学镀Ni-W-P和Ni-P体系中,添加剂LaCl3、乳酸、Fe2(SO4)3、硫脲和2,2'-联吡啶的浓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添加剂浓度的增加,出现最大沉积速率的实验事实,建立了一种吸附模型并导出添加剂加速化学沉积的公式.根据该公式和实验结果进行曲线拟合,得到相当吻合的结果.由拟合结果可得到一些参数值,如吸附平衡常数等.添加剂在基体上的吸附平衡常数(K1)大于已吸附了还原剂的表面上的吸附平衡常数(K2).K1值大表明添加剂在基体表面吸附能力更强.LaCl3、硫脲和2,2'-联吡啶的K1、K2值远大于乳酸、Fe2(SO4)3的K1、K2值,这表明LaCl3、硫脲和2,2'-联吡啶的吸附能力远强于乳酸、Fe2(SO4)3的,因此,LaCl3、硫脲和2,2'-联吡啶所引起的沉积速率峰值的浓度远小于乳酸、Fe2(SO4)3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镀液添加剂 化学沉积速率 加速作用 作用机理 氯化镧 硫酸铁 乳酸 硫脲 2 2’-联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醛酸化学镀铜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丽琼 杨防祖 +2 位作者 黄令 孙世刚 周绍民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2-406,共5页
以乙醛酸作还原剂,Na2EDTA.2H2O为络合剂,亚铁氰化钾和2,2'-联吡啶为添加剂组成化学镀铜液体系,应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分析了络合剂、添加剂对该镀铜体系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络合剂Na2EDTA对乙醛酸的氧化和铜的还原有阻碍作... 以乙醛酸作还原剂,Na2EDTA.2H2O为络合剂,亚铁氰化钾和2,2'-联吡啶为添加剂组成化学镀铜液体系,应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分析了络合剂、添加剂对该镀铜体系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络合剂Na2EDTA对乙醛酸的氧化和铜的还原有阻碍作用.亚铁氰化钾和过量(20 mg/L)的2,2'-联吡啶对乙醛酸的氧化起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铜 乙醛酸 络合剂 添加剂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电化学界面的新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田中群 任斌 +2 位作者 吴德印 毛秉伟 徐云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34-447,共14页
激光拉曼光谱作为研究电极 /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方法 ,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吸附和反应等基础问题并应用于电催化、腐蚀和电镀等领域 .从方法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探讨检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空间... 激光拉曼光谱作为研究电极 /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方法 ,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电化学界面结构、吸附和反应等基础问题并应用于电催化、腐蚀和电镀等领域 .从方法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探讨检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以及相关的联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综述了近年来拉曼光谱研究电化学界面的主要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表面增强拉曼效应 电化学界面 吸附 界面结构 光谱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铜板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岩 林昌健 +2 位作者 李彦 杜荣归 王景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42-1346,共5页
应用线性极化、循环伏安(CV)及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方法对覆铜板(CCL)和纯铜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覆铜板的耐蚀性弱于纯铜,其阳极溶解过程与纯铜有所不同;在较低电位下,CCL以铜的氯化络合物的形式溶解,CuCl... 应用线性极化、循环伏安(CV)及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方法对覆铜板(CCL)和纯铜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覆铜板的耐蚀性弱于纯铜,其阳极溶解过程与纯铜有所不同;在较低电位下,CCL以铜的氯化络合物的形式溶解,CuCl_2^-的扩散为该过程的控制步骤;随着电位的升高,腐蚀产物CuCl在电极表面形成疏松多孔的膜,Cl^-在膜中的传输成为溶解过程的控制步骤.电极表面CuCl膜的消长过程是产生感抗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铜板 循环伏安 电化学阻抗谱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介质中镍基合金镀层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防祖 黄炳强 +2 位作者 黄令 许书楷 周绍民 《电镀与精饰》 CAS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在含有硫酸镍、钨酸钠和柠檬酸三铵的电解液中获得镍-钨合金电沉积层。在分别含有二甲基胺硼烷和二氧化锆粒子的上述电解液中,电沉积获得Ni-W-B合金和Ni-W-(ZrO2)复合镀层。采用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所获得的Ni-W、Ni-W-B和Ni-W-(ZrO2)镀... 在含有硫酸镍、钨酸钠和柠檬酸三铵的电解液中获得镍-钨合金电沉积层。在分别含有二甲基胺硼烷和二氧化锆粒子的上述电解液中,电沉积获得Ni-W-B合金和Ni-W-(ZrO2)复合镀层。采用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所获得的Ni-W、Ni-W-B和Ni-W-(ZrO2)镀层在盐酸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镀层均有较好的耐蚀性;Ni-W和Ni-W-B镀层比Ni-W-(ZrO2)镀层有较好的抗腐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合金 镀层 腐蚀行为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磷化学镀层的耐蚀性及其与磷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25
17
作者 胡光辉 吴辉煌 杨防祖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99-1302,共4页
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磷含量为16.2%至23.4%(x)的不同镍磷(Ni-P)化学镀层在5%(w)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发现磷含量为21%~22%(x)时镀层的极化阻抗(Rp)出现极大值.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也发现Ni-P合金的峰值晶化温度(Tp)在此P含量范... 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磷含量为16.2%至23.4%(x)的不同镍磷(Ni-P)化学镀层在5%(w)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发现磷含量为21%~22%(x)时镀层的极化阻抗(Rp)出现极大值.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也发现Ni-P合金的峰值晶化温度(Tp)在此P含量范围内存在极大值.XRD实验表明镀层呈非晶态结构.利用描述非晶态的菱面体单元结构模型(RUSM)解释耐蚀性能和峰值晶化温度的极大值现象,耐蚀性随P含量的变化与镀层中金属元素(Ni)和类金属元素(P)之间形成的键数有关.通过比较镀层密度的测量值和基于RUSM的计算值,证明了采用RUSM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化学镀层 耐蚀性 非晶态结构 沉积层组成 菱面体单元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纳米微粒膜光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罗瑾 苏连永 +3 位作者 谢雷 周静 祖延兵 林仲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5-319,共5页
利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出二氧化钛纳米微粒膜,对二氧化钛纳米微粒膜的光电化学材为和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钛纳米微粒膜除了具有传统半导体的光电化学性质外,还具有不同于传统半导体的光电化学性质这主要是出膜的... 利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出二氧化钛纳米微粒膜,对二氧化钛纳米微粒膜的光电化学材为和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钛纳米微粒膜除了具有传统半导体的光电化学性质外,还具有不同于传统半导体的光电化学性质这主要是出膜的微粒性引起的,可综合传统半导体和胶粒半导体两种模型来加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微粒膜 半导体 光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电化学沉积在微孔金属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防祖 吴伟刚 +1 位作者 田中群 周绍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135-2140,共6页
以分布有微孔的印刷线路板(PCB)作为模板,按照PCB孔金属化工艺路线,研究乙醛酸化学镀铜和柠檬酸盐体系铜电沉积工艺在PCB微孔金属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乙醛酸化学镀铜和柠檬酸盐体系电沉积铜可以成功地应用于PCB微孔金属化加工工艺中.... 以分布有微孔的印刷线路板(PCB)作为模板,按照PCB孔金属化工艺路线,研究乙醛酸化学镀铜和柠檬酸盐体系铜电沉积工艺在PCB微孔金属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乙醛酸化学镀铜和柠檬酸盐体系电沉积铜可以成功地应用于PCB微孔金属化加工工艺中.微孔化学镀铜金属化导电处理后,铜附着于微孔内壁,颗粒细小,但排列疏松且局部区域发生漏镀现象.微孔一经电镀铜加厚,镀层电阻显著下降;孔壁内外的铜沉积速率达到0.8:1.0;铜颗粒具有一定的侧向生长能力,能够完全覆盖化学镀铜时产生的微小漏镀区域;微孔内壁铜镀层连续、结构致密并紧密附着于内壁,大大增强了PCB上下层互连的导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 化学镀铜 电沉积铜 金属化 印刷线路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磷酸钠和甲醛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工艺对比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杨防祖 杨斌 +3 位作者 黄令 许书楷 姚光华 周绍民 《电镀与精饰》 CAS 2008年第8期12-15,共4页
比较并评价了以甲醛和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工艺。结果表明,次磷酸钠镀铜液的稳定性高于甲醛镀铜液,次磷酸钠镀液的沉积速率高于甲醛镀液。以甲醛为还原剂的镀层晶粒细小,而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镀层呈团粒状。甲醛镀铜层铜的... 比较并评价了以甲醛和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工艺。结果表明,次磷酸钠镀铜液的稳定性高于甲醛镀铜液,次磷酸钠镀液的沉积速率高于甲醛镀液。以甲醛为还原剂的镀层晶粒细小,而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镀层呈团粒状。甲醛镀铜层铜的质量分数接近100%,次磷酸钠镀铜层中铜的质量分数为93.9%,镍的质量分数为6.1%,镀层为铜-镍合金。以甲醛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层的电导率、抗拉强度、延伸率等物理性能均优于次磷酸钠化学镀铜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铜 甲醛 次磷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