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生物信息学寻找山羊新的microRNA分子及其实验验证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海漩 严忠海 +2 位作者 龙健儿 颜景斌 黄英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26-1332,共7页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分子,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及其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miRNA分子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文章将人、小鼠、牛、猪和狗5种哺乳动物已知的miRNA分子与N...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分子,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及其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miRNA分子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文章将人、小鼠、牛、猪和狗5种哺乳动物已知的miRNA分子与NCBI公布的与山羊具有极高同源性的绵羊基因组序列对比,获得11条miRNA候选分子,然后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发现在山羊脑组织中这11条分子均有表达,肝脏组织中有5条分子表达,初步确定为山羊新的miRNA分子,为寻找山羊miRNA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山羊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体外受精胚胎的性别控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晨 李华 +2 位作者 蔡勤 曹辉 黄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9-122,共4页
为加速母牛胚胎的生产,实现性控制胚胎产业化和体外扩繁优质品种的奶业工程发展,本研究在体外受精技术(invitro fertilization,IVF)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对牛非性控IVF胚胎与常规人工受精体内胚胎移植的妊娠成功率及其两者出生... 为加速母牛胚胎的生产,实现性控制胚胎产业化和体外扩繁优质品种的奶业工程发展,本研究在体外受精技术(invitro fertilization,IVF)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对牛非性控IVF胚胎与常规人工受精体内胚胎移植的妊娠成功率及其两者出生后牛的性别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组妊娠成功率基本相同,且IVF胚胎出生的公牛比例高于体内胚;采用性控和非性控精液进行IVF试验,并对非性控IVF胚胎及性控IVF胚胎用牛Y染色体性别决定特异基因(SRY)核心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性别鉴定,结果显示,性控IVF胚胎的公牛比例显著低于普通IVF胚胎;此外,作者还比较了性控IVF与普通非性控IVF的囊胚发育率,结果显示两者并无显著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证明,体外扩繁优质良种母牛的奶业工程必须依靠性别控制体外授精技术来提高其效率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体外扩繁技术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性别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体外受精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松 任兆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牛体外受精胚胎工厂化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大量优良遗传性状的胚胎,用于胚胎移植。作者就该技术的5个主要环节,即活体采卵、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体外培养、胚胎冷冻及发展前景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 工厂化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A 基因变异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雷珠单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爽 杨帆 +3 位作者 谷潇雅 张鹏 喻晓兵 戴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80-685,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变异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及雷珠单抗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医院确诊的nAMD患者127例和健康对照组101人。nAMD患者...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变异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及雷珠单抗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医院确诊的nAMD患者127例和健康对照组101人。nAMD患者雷珠单抗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5个ETDRS字母数及以上者为视力改善组,视力改善低于5个ETDRS字母数者为视力欠佳组。每人取外周血5 ml,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采用Sanger法对VEGF-A外显子及上下游各2 kb片段进行测序并筛选变异位点。使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对测序发现的变异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HWE)检验研究样本群体代表性。分析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视力改善组与视力欠佳组在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VEGF-A基因变异位点rs3025018位于第7内含子,该位点VEGF-A的等位基因包括C、G和T,基因型为CC、CT、CG、TT和TG。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2,P=0.024);其中2个组间G与C+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0,P=0.006,OR=0.407,95%CI=0.210~0.695)。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6;P=0.010);其中基因型CG+GT与CC+CT+T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5,P=0.004,OR=0.367,95%CI=0.183~0.802)。视力改善组与视力欠佳组在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携带VEGF-A基因的rs3025018位点G等位基因人群患nAMD的可能性较携带C或T等位基因的小。VEGF-A基因位点rs3025018变异对雷珠单抗治疗黄斑变性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基因变异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系统在地中海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夏超然 王娟 +2 位作者 杨为群 熊灿 王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探讨全自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检测系统在地中海贫血(地贫)诊断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00例基因诊断确诊地贫患儿及35例正常儿童,应用HPLC检测系统以及传统碱变性法、醋纤电泳法定量分析HbF和HbA2;并比较不同检测方... 目的探讨全自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检测系统在地中海贫血(地贫)诊断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00例基因诊断确诊地贫患儿及35例正常儿童,应用HPLC检测系统以及传统碱变性法、醋纤电泳法定量分析HbF和HbA2;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与相应β地贫基因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β地贫74例,64例单杂合子,10例复合杂合子;α地贫26例,1例单杂合子,25例复合杂合子。在地贫患儿和正常儿童中,HPLC法测定的HbF百分含量均高于碱变性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LC法测得的HbF在α地贫患儿和正常儿童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1),对α地贫的分辨力高于碱变性法。α地贫患儿,HPLC法测得的HbA2百分含量高于醋纤电泳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β地贫患儿,HPLC法和醋纤电泳法测得的单杂合子的HbA2含量均高于复合杂合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LC方法测定HbF-HbA2(≥4.0%)联合MCV(<80 fl)、MCH(<27 pg),与α或β基因诊断的符合率达99.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0%和100.0%。结论采用HPLC法检测HbA2和HbF,并结合MCV、MCH,与基因诊断结果的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可成为大规模筛查β地贫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电泳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ssell-Silver综合征11p15.5区域遗传缺陷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夏超然 杨永臣 +2 位作者 许无恨 路兆宁 王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Russell-Silver综合征(RSS)发病机制。方法采集6例男性,年龄6~8岁的临床表型疑似RSS患儿,以及2例患儿父母、5例健康男性儿童的外周血2 m L,分离单个核细胞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进行分析,检测染色体11p15.5上印记... 目的探讨Russell-Silver综合征(RSS)发病机制。方法采集6例男性,年龄6~8岁的临床表型疑似RSS患儿,以及2例患儿父母、5例健康男性儿童的外周血2 m L,分离单个核细胞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进行分析,检测染色体11p15.5上印记基因控制区域(ICR)1的H19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应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S-MLPA)对1例焦磷酸测序结果阳性且为RSS患儿的甲基化水平进行验证分析并对相应区域的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焦磷酸测序结果显示,6例患儿在H19-差异甲基化区域(DMR)的6个Cp G位点的甲基化率为11%~29%;患儿父母及正常对照组对应位点的甲基化率为44%~59%。焦磷酸测序结果阳性的1例患儿对应的MS-MLPA结果显示,H19基因的4个位点甲基化率在10%左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KCNQ1OT1基因的4个位点甲基化率约为50%,在正常范围内。所测样本的基因拷贝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RSS患儿的ICR1的H19-DMR存在甲基化水平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sell-Silver综合征 甲基化异常 11p15.5 基因组印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氯前列烯醇诱导山羊多胎率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伟 李凯 +2 位作者 袁琦 陈美珏 黄淑帧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9-212,共4页
为了增加养羊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医学、药学进行山羊动物试验的需要,必须提高山羊的繁殖效率,增加山羊怀孕的多胎率。为此作者特设计采用氯前列烯醇(Cloprostenol)对华东地区的山羊(江苏海门山羊)进行同步处理并配种以达到提高山羊的多胎... 为了增加养羊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医学、药学进行山羊动物试验的需要,必须提高山羊的繁殖效率,增加山羊怀孕的多胎率。为此作者特设计采用氯前列烯醇(Cloprostenol)对华东地区的山羊(江苏海门山羊)进行同步处理并配种以达到提高山羊的多胎率,提高山羊利用效率的目的。试验分成两组,氯前列烯醇诱导组(T)136头和非诱导组(UT)136头。结果显示,采用氯前列烯醇诱导的山羊(T)多胎率达到78.7%(107/136),怀孕羔羊数平均达到了2.01只/胎(273/136),而未采用氯前列烯醇诱导的对照组山羊(UT)的多胎率只有39.0%(53/136),怀孕胎数平均为1.31只/胎(179/136),两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氯前列烯醇处理组羔羊出生后生长、发育正常。本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氯前列烯醇诱导可以明显提高山羊的怀孕多胎率,对山羊优良品种的繁育、种群的快速扩繁及试验用山羊的研制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氯前列烯醇 多胎率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用于基因表达研究的转基因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蒋世忠 闫亚彬 +3 位作者 谢飞 王娟 黄英 任兆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55-960,共6页
目的建立转基因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模型,为研究乳腺内环境因素调控外源基因的表达和制备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乳腺生物反应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通过机械破碎和胶原酶消化的方法获取人转铁蛋白(hTF)转基因小鼠的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体外原... 目的建立转基因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模型,为研究乳腺内环境因素调控外源基因的表达和制备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乳腺生物反应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通过机械破碎和胶原酶消化的方法获取人转铁蛋白(hTF)转基因小鼠的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经胰蛋白酶纯化后,绘制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蛋白18的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乳腺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显微镜下分析乳腺上皮细胞核型。将牛催乳素真核表达载体(pCMV-bPRL)转染至转基因乳腺上皮细胞中,检测外源bPRL的表达。结果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hTF转基因小鼠乳腺上皮细胞角蛋白18呈阳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乳腺上皮细胞胞核较大、偏位,有双核或多核,胞质丰富,空泡、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丰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活跃,G2/M期+S期细胞占15%;细胞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染色体完整。pCMV-bPRL转染乳腺上皮细胞24 h后,上清液中检测到bPRL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的转基因乳腺上皮细胞具有类似体内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并可表达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环境因素对乳腺功能的影响及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提供了一种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鼠 乳腺上皮细胞 真核表达载体 牛催乳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PA-微阵列技术在Y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9
作者 周大文 管翌华 +4 位作者 许淼 颜景斌 黄英 张敬之 任兆瑞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29-1634,共6页
为了探讨MLPA-微阵列技术用于检测性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和精确性,针对Y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TSPY(p11.2)、PRY(q11)和RBMY(q11.2)设计MLPA探针,应用MLPA-微阵列技术对15例已知染色体核型的样品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各样品核型分析和PCR的... 为了探讨MLPA-微阵列技术用于检测性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和精确性,针对Y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TSPY(p11.2)、PRY(q11)和RBMY(q11.2)设计MLPA探针,应用MLPA-微阵列技术对15例已知染色体核型的样品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各样品核型分析和PCR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和比较。结果表明,MLPA-微阵列技术对上述各基因位点的检测结果与样品染色体核型基本吻合,特别是对二例核型分析没有获得染色体结构异常信息的样品,MLPA-微阵列技术检测出Y染色体微小的缺失或指示某些未知染色体片段的信息,并与PCR检测结果完全相符。表明文章报道的MLPA-微阵列技术能够检测核型分析无法分辨的微小变化和异常,显示MLPA-微阵列技术在染色体异常分析中具有很高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相对于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临床染色体病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LPA 微阵列 染色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R胎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雪松 马姬 +1 位作者 薛燕 曾凡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建立较理想的胎鼠神经元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13.5 d ICR胎鼠的大脑皮层,经剪碎消化得到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并作PCR及Western blotting等进行神经元相关的基因及蛋白Tuj1和Map2的鉴定。结果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目的建立较理想的胎鼠神经元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13.5 d ICR胎鼠的大脑皮层,经剪碎消化得到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并作PCR及Western blotting等进行神经元相关的基因及蛋白Tuj1和Map2的鉴定。结果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胞体明显,周围有明亮光晕,细胞突触交错形成网络样,通过PCR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证明所分离培养的细胞是神经元细胞。结论本培养方法简单易行,可获得典型和纯度较高的ICR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原代培养 ICR胎鼠 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牛体细胞端粒长度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昆 林丹 +2 位作者 许淼 朱怡文 黄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4-158,共5页
本研究为了验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CR,Q-PCR)测定牛基因组端粒长度的可行性,选取18个不同来源牛耳成纤维细胞抽提基因组DNA为样本,对Q-PCR和经典的Southern印迹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Q-PCR测定端粒长... 本研究为了验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CR,Q-PCR)测定牛基因组端粒长度的可行性,选取18个不同来源牛耳成纤维细胞抽提基因组DNA为样本,对Q-PCR和经典的Southern印迹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Q-PCR测定端粒长度相对T/S为1.16±0.24,Southern印迹法测量端粒平均TRF值为16.99 kb±0.85 kb,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相关性分析R2=0.5612(P<0.01),因此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测定牛基因组端粒长度的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印迹法 牛体细胞 端粒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母细胞特异表达φC31整合酶载体pZP3-INT的构建及其在小鼠卵母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焕宇 龚秀丽 +2 位作者 郭歆冰 马睛雯 曾溢滔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5-599,共5页
链霉菌噬菌体φC31整合酶是一种位点特异性重组酶(Site-specific recombinase,SSR),可介导链霉菌噬菌体attP位点(Phage attachment site)和链霉菌基因组attB位点(Bacterial attachment site)间的单向重组。为探讨它能否应用于卵母细胞... 链霉菌噬菌体φC31整合酶是一种位点特异性重组酶(Site-specific recombinase,SSR),可介导链霉菌噬菌体attP位点(Phage attachment site)和链霉菌基因组attB位点(Bacterial attachment site)间的单向重组。为探讨它能否应用于卵母细胞特定基因的重组,文章采用卵巢针刺取卵法采集生发泡(GV)期小鼠卵母细胞,将卵透明带糖蛋白3(ZP3)启动子驱动的φC31整合酶表达载体pZP3-INT和检测φC31整合酶位点特异性重组功能的重组质粒载体pBCPB+,通过显微注射导入到小鼠卵母细胞中。培养48h后,RT-PCR检测φC31整合酶mRNA表达以及PCR检测pBCPB+载体发生重组的情况。结果表明:载体pZP3-INT在卵母细胞中表达φC31整合酶mRNA;并且pBCPB+载体发生了位点特异性重组,提示φC31整合酶在卵母细胞中可以介导位点特异性重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母细胞 卵透明带糖蛋白3 ФC31整合酶 基因操作 位点特异性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行骨髓腔内注射重建造血系统的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伊庆福 迟亚男 +4 位作者 刘光辉 杨冠恒 龚秀丽 范书玥 曾凡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10-1114,共5页
目的·观察用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悬液行骨髓腔内注射以重建小鼠造血系统的效果。方法·用Ficoll分离技术获取胎龄13.5 d的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悬液,采用磁珠分选的方法获得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并计数。以骨... 目的·观察用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悬液行骨髓腔内注射以重建小鼠造血系统的效果。方法·用Ficoll分离技术获取胎龄13.5 d的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悬液,采用磁珠分选的方法获得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并计数。以骨髓腔内注射的方法对137Cs辐射清髓后的小鼠胫骨进行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移植后的受体小鼠通过血常规检测、血涂片及骨髓涂片镜检的方法观察造血系统的重建情况。对受体小鼠移植后1年骨髓中的供体HSC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胎龄13.5 d的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中HSC占0.171%。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外周血即能探测到供体细胞来源的血细胞;移植后第3周受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基本恢复至辐照前水平;第5周外周血中供体细胞来源的血细胞比例趋于稳定;移植后1年受体小鼠骨髓中的HSC基本来自供体细胞。结论·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通过骨髓腔内注射的移植方法能高效重建小鼠造血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骨髓腔内注射 胎肝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隆动物的端粒长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昆 林丹 黄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9-104,共6页
端粒是真核染色体分子末端的DNA区域,是由重复的DNA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形成的DNA-蛋白复合物,对于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端粒长度的缩短与人类疾病和衰老密切相关。同时,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 端粒是真核染色体分子末端的DNA区域,是由重复的DNA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形成的DNA-蛋白复合物,对于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端粒长度的缩短与人类疾病和衰老密切相关。同时,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作为一种有效的无性生殖手段,越来越多的在科研和生产中得到应用。由于体细胞核移植通常采用体细胞作为核供体细胞,因而供体细胞的端粒长度、核移植后重组胚的端粒在胚胎早期是否会被修复、端粒长度是否有变化等问题,对于研究克隆动物的重编程、发育生物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将对端粒的结构和端粒长度的机理研究、在克隆哺乳动物中对端粒长度的探索研究,以及近几年来关于端粒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长度 哺乳动物 体细胞核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转铁蛋白转基因克隆牛整合位点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宇 朱怡文 +1 位作者 许淼 黄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63,共4页
为检测外源基因整合在转基因克隆牛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通过优化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成功对4头人转铁蛋白转基因克隆牛的整合位点进行定位。每头牛分析中期分裂相40个以上,杂交率在53.1%~86.8%之间,且杂交信号分别位于转基因克隆牛... 为检测外源基因整合在转基因克隆牛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通过优化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成功对4头人转铁蛋白转基因克隆牛的整合位点进行定位。每头牛分析中期分裂相40个以上,杂交率在53.1%~86.8%之间,且杂交信号分别位于转基因克隆牛的11号、15号和19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另外采用定量PCR方法对杂交信号强弱不同的转基因克隆牛个体进行整合位点拷贝数的检测,结果显示拷贝数的多少与杂交信号强弱直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人转铁蛋白转基因克隆牛 整合位点 拷贝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氏综合征小鼠模型的遗传背景和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孟晓伟 汪洁 +1 位作者 马晴雯 卢大儒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7-217,共11页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异常疾病,由人类21号染色体(human chromosome21,Hsa21)的重复引起。由于Hsa21的直系同源基因分散于小鼠16、17和10号染色体上,所以用小鼠模拟人类唐氏综合征并不容易。早期的Ts65Dn小...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异常疾病,由人类21号染色体(human chromosome21,Hsa21)的重复引起。由于Hsa21的直系同源基因分散于小鼠16、17和10号染色体上,所以用小鼠模拟人类唐氏综合征并不容易。早期的Ts65Dn小鼠虽然具有DS表型特征,但其重复片段由电离辐射产生,未包含所有Hsa21直系同源基因。2004年,Cre/Lox P重组酶系统介导的染色体编辑技术在Ts1Rhr小鼠中的成功应用,解决了特定片段重复化的难题,使DS小鼠模型在基因重复和表型模拟方面实现了精准化。本文从同源基因重复和DS表型模拟两方面简要介绍了不同时期DS小鼠模型的优势和局限,为科研人员在DS研究中对不同小鼠模型的选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氏综合征 小鼠模型 基因重复 表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活体采卵体外受精不分裂MⅡ期卵母细胞的研究
17
作者 李松 赵祥杰 +1 位作者 李华 任兆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94,共4页
牛活体采卵体外成熟后,常规进行体外受精,平均卵裂率为73.1%。在卵裂率稳定的前提下,随机挑选96枚没有卵裂的MⅡ期卵母细胞进行Hoechst33342染色分析,以期找出卵子没有分裂的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卵裂率提供科学资料。结果发现精子没有进... 牛活体采卵体外成熟后,常规进行体外受精,平均卵裂率为73.1%。在卵裂率稳定的前提下,随机挑选96枚没有卵裂的MⅡ期卵母细胞进行Hoechst33342染色分析,以期找出卵子没有分裂的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卵裂率提供科学资料。结果发现精子没有进入卵母细胞的占59.4%,精子进入卵母细胞但雌雄原核未融合的占19.8%,多精受精引起发育阻滞的占13.5%。结果表明,在保证卵母细胞成熟的前提下,引起牛体外受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精子没有进入卵母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Hoechst33342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唐氏综合征嵌合体小鼠嵌合率检测和分析
18
作者 孟晓伟 杨冠恒 +1 位作者 王云杰 马晴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7-1282,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检测唐氏综合征嵌合体小鼠各脏器嵌合情况的方法,并初步探究其不同器官中的嵌合规律。方法·分别针对唐氏综合征模型Tc1小鼠细胞(三体细胞)内人源21号染色体(记为Hsa21)上SIM2基因和小鼠15号染色体(记为Mmu15...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检测唐氏综合征嵌合体小鼠各脏器嵌合情况的方法,并初步探究其不同器官中的嵌合规律。方法·分别针对唐氏综合征模型Tc1小鼠细胞(三体细胞)内人源21号染色体(记为Hsa21)上SIM2基因和小鼠15号染色体(记为Mmu15)上Derl1基因设计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技术对SIM2和Derl1进行检测来反映Hsa21和Mmu15的比例,并以此计算嵌合体小鼠各器官中Tc1小鼠细胞的嵌合占比。结果·所鉴定的小鼠中有3只为嵌合体小鼠。该3只小鼠心脏组织Tc1小鼠细胞嵌合率分别为8.98%、21.71%和57.70%,小脑组织分别为5.62%、20.17%和40.43%,大脑组织分别为8.48%、15.35%和20.45%,肝脏组织分别为2.66%、6.50%和16.84%,脾脏组织分别为1.73%、3.80%和11.80%。结论·基于qPCR技术对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可用于唐氏综合征嵌合体小鼠中三体细胞嵌合率的定量检测。Tc1小鼠细胞在嵌合体小鼠的心脏、小脑、大脑、肝脏、脾脏均可发生嵌合,心脏组织的嵌合率偏向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氏综合征 嵌合体 小鼠模型 实时荧光定量PCR 嵌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可变启动子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19
作者 聂永强 马晴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6-560,共5页
可变启动子是一个基因的转录本起始端所对应的可变区域,可变启动子的使用产生了多样化的细胞类型、组织类型以及复杂的发育基因的调节。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变启动子的异常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变启动子作为一个通用的机... 可变启动子是一个基因的转录本起始端所对应的可变区域,可变启动子的使用产生了多样化的细胞类型、组织类型以及复杂的发育基因的调节。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变启动子的异常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变启动子作为一个通用的机制在基因表达调节中表现得既多样又灵活。该文结合最近发表的相关研究来综述哺乳动物可变启动子的使用所带来的功能,并讨论可变启动子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启动子 基因调节 转录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