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CA125、CA19-9、CEA及SCC水平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吕秋波 申桂华 +1 位作者 伍凤莉 李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CA125、CA19-9、CEA及SCC联合测定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诊断及对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测定1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CA19-9、CEA及SCC水平,分析不同临床期别与4项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4项肿瘤标志物中以血清... 目的:探讨血清CA125、CA19-9、CEA及SCC联合测定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诊断及对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测定1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CA19-9、CEA及SCC水平,分析不同临床期别与4项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4项肿瘤标志物中以血清CA12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阳性率最高,达30.3%。联合测定阳性率升高,以CA125、CA19-9及CEA联合为最佳,阳性率可提高至48.5%。随着患者临床期别的增高,各项肿瘤标志物的中位数值及阳性率有升高趋势,Ⅱ~Ⅳ期患者显著高于Ⅰ期患者。血清CA125和(或)CA19-9≥40U/ml者,有50.3%的可能临床期别已达Ⅲ期。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联合测定CA125、CA19-9、CEA及SCC可协助正确诊断,有利于了解病情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125 CA19-9 CEA SCC 子宫内膜癌 诊断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酸雌二醇对植入裸鼠体内的人正常乳腺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邓文慧 陆旭 +2 位作者 吴宜勇 李燕春 杨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3,T008,共5页
目的观察苯甲酸雌二醇对人正常乳腺的影响。方法将9只裸鼠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只。取3例人正常乳腺组织标本,并将每例标本分为3份,分别植入各组中的1只裸鼠。植入2周后,从A组取出部分植入组织作对照组,之后A、B、C组裸鼠开始分别... 目的观察苯甲酸雌二醇对人正常乳腺的影响。方法将9只裸鼠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只。取3例人正常乳腺组织标本,并将每例标本分为3份,分别植入各组中的1只裸鼠。植入2周后,从A组取出部分植入组织作对照组,之后A、B、C组裸鼠开始分别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3、6、9μg,每天1次,共28d;后处死裸鼠,取出植入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植入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C组乳腺上皮细胞PCNA表达明显升高(P<0.05),A组乳腺PCNA无明显改变。随苯甲酸雌二醇剂量升高,ER表达逐渐下降(P<0.05),PR表达则逐渐上升(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可促进正常乳腺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乳腺组织 苯甲酸雌二醇 增殖细胞核抗原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人正常乳腺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邓文慧 吴宜勇 +3 位作者 段金虹 杨丽 王抒 戴顺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研究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α-ZAL)对人正常乳腺的影响。方法将人正常乳腺组织分别植入30只9~10周裸鼠体内,然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不给药)、α-ZAL1mg/kg组和5mg/kg组(于植入2~6周时隔日肌肉注射给药)。植入... 目的研究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α-ZAL)对人正常乳腺的影响。方法将人正常乳腺组织分别植入30只9~10周裸鼠体内,然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不给药)、α-ZAL1mg/kg组和5mg/kg组(于植入2~6周时隔日肌肉注射给药)。植入6周后取出所有植入乳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凋亡基因Bcl-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蛋白表达熏并观察给药前后植入组织块体积的改变和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mRNA和BIN1的表达水平。结果α-ZAL对植入乳腺上皮细胞的Bcl-2、PCNA、PR和ER蛋白表达及植入组织块体积的改变和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影响。α-ZAL上调植入乳腺组织BIN1mRNA的表达,但对EST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α-ZAL对人正常乳腺的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增殖及凋亡特征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强肿瘤抑制蛋白BIN1mRNA的表达,提示对乳腺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玉米赤霉醇乳腺 增殖 凋亡 ESTmRNA BIN1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淋巴结中HPV 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周丹 林蓓 +3 位作者 王冬冬 董伟妍 齐跃 张淑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2-544,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宫颈癌患者术后切除淋巴结及癌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出情况,探讨淋巴结中HPVDNA的检测在判断淋巴微小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PVDNA16/18在42例Ib~IIb期宫颈癌患者病灶中的表达,同时检... 目的通过分析宫颈癌患者术后切除淋巴结及癌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出情况,探讨淋巴结中HPVDNA的检测在判断淋巴微小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PVDNA16/18在42例Ib~IIb期宫颈癌患者病灶中的表达,同时检测31例HPVDNA16/18表达阳性患者左右闭孔、左右髂内124个淋巴结中HPVDNA16/18的检出情况,分析淋巴结HPVDNA的存在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结果73.8%(31/42)癌灶组织可以检测到HPVDNA16/18。病理学证实75%(12/16)的转移病例淋巴结中检测到HPVDNA16/18,33.3%(5/15)未转移病例的淋巴结中也可以检测到HPVDNA16/18。病理转移淋巴结中HPVDNA的表达率高于未转移淋巴结(P<0.05)。FIGO分期晚的宫颈癌患者,淋巴结HPVDNA的表达率高(P<0.05)。结论保存完好的淋巴结石蜡切片可以用ISH来检测HPVDNA。HPVDNA不仅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肿瘤的转移有关。宫颈癌患者淋巴结的HPVDNA检查比病理学检查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淋巴结 转移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基质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梅芳 唐军民 +3 位作者 钟金妍 齐伟宏 唐岩 李枫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初步探索人羊膜基质细胞(hAMC)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潜力。方法:分离培养hAMC,将第3代hAMC在含有地塞米松(0.1μmol/L)、维生素C(50mg/L)和β-磷酸甘油钠(10mmol/L)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成骨诱导培养1周,行茜素红染色,计数钙化... 目的:初步探索人羊膜基质细胞(hAMC)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潜力。方法:分离培养hAMC,将第3代hAMC在含有地塞米松(0.1μmol/L)、维生素C(50mg/L)和β-磷酸甘油钠(10mmol/L)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成骨诱导培养1周,行茜素红染色,计数钙化结节形成的数量,并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以检测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羊膜及hAMC中FasL的表达。结果:hAMC经过成骨诱导后,可见明显钙化结节形成,平均每孔18个,钙化结节处细胞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表达阳性。人羊膜组织中细胞及体外培养的hAMC均可检测到FasL的阳性表达。结论:hAMC有潜力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骨和骨组织 生物医学工程 胶原Ⅰ型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记物测定在卵巢成熟畸胎瘤及其恶变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申桂华 姜展红 陈德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70-373,共4页
背景与目的:测定卵巢成熟畸胎瘤以及恶变患者的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SCC、CEA及AFP的水平,同时探讨它们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在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分析1997—2004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成熟畸... 背景与目的:测定卵巢成熟畸胎瘤以及恶变患者的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SCC、CEA及AFP的水平,同时探讨它们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在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分析1997—2004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成熟畸胎瘤的17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测定多种血清肿瘤标记物。结果:170例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平均年龄35.8岁,肿瘤平均大小为8.8 cm,CA125测定153例,平均值33u/m l,其中37例>35u/m l,CA19-9测定140例,平均值217u/m l,其中77例>37u/m l,SCC测定112例,平均值1.82ng/m l,其中29例>1.5ng/m l;CEA测定115例,平均值1.42ng/m l,其中8例>5ng/m l;恶性变6例,平均年龄47岁,肿瘤平均大小17.6 cm,CA125平均值500u/m l,其中5例>35u/m l,CA19-9平均值609.8u/m l,其中5例>37u/m l,SCC平均值23.4ng/m l,其中5例>1.5ng/m l,CEA平均值22.8ng/m l,其中4例>5ng/m。l成熟畸胎瘤恶变的发病年龄以及肿瘤直径明显大于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的平均发病年龄和肿瘤直径(P<0.05);成熟畸胎瘤恶变的肿瘤标记SCC、CA125、CA19-9、CEA平均值明显高于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的平均值(P<0.05)。结论:对于40岁以上,肿瘤直径超过10 cm以上者,术前应注意肿瘤标记联合测定的结果,以鉴定肿瘤有无恶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成熟畸胎瘤 恶变 肿瘤标记物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学英 冷金花 +3 位作者 智明春 郎景和 张毅 周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178-180,190,共4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为常见。腹壁内异症是较常见的盆腔外内异症,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多继发于剖宫产、会阴切开、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术后,甚至阑尾切除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腹腔...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为常见。腹壁内异症是较常见的盆腔外内异症,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多继发于剖宫产、会阴切开、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术后,甚至阑尾切除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腹腔镜手术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甚为罕见,国内外仅见个案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腹腔镜 修补术后 羊膜腔穿刺 内异症 会阴切开 子宫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风险简易筛选方法 被引量:8
8
作者 宋亦军 徐苓 +1 位作者 张淑兰 吴宜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目的寻找一种经济、简便、科学、实用并易推广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来预测骨质疏松的风险。方法对314例绝经后妇女进行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简易问卷调查及髋部骨密度测定。通过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与股骨颈BMD值有显著相关... 目的寻找一种经济、简便、科学、实用并易推广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来预测骨质疏松的风险。方法对314例绝经后妇女进行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简易问卷调查及髋部骨密度测定。通过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与股骨颈BMD值有显著相关性的变量,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标准化。根据筛选指数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找出最有意义的变量,组成最简单的筛选指数模式。结果经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与股骨颈BMD有显著相关性的变量共12个,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有意义变量共有2个,即年龄,目前体重,最后得出筛选指数计算公式为筛选指数=INT(2×体重/10)-INT(3×年龄/10)。以-6作为筛选指数对骨量异常筛选的临界值,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49.3%。阳性预测值为54.5%,阴性预测值为88.3%。结论以年龄和体重作为骨质疏松风险的筛选指数筛选效度好,且简单、方便,而又经济。但此方法只能作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不能代替骨密度检查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必须考虑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以确定哪些妇女需要进一步进行骨密度检查,使高危人群得到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超声对人早孕绒毛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邓文慧 金辉 +2 位作者 李旭 张向峰 张蕴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95-396,共2页
关键词 诊断超声 早孕绒毛 细胞周期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K7、17、18、2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展红 吴宜勇 +2 位作者 刘冬戈 杨丽 孙肇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细胞CK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北京医院2002年到2009年收治的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中CK7、CK8、CK18和CK20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CK8、CK18为100%阳性表达,88%CK7表达阳性;97%为CK20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CK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北京医院2002年到2009年收治的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中CK7、CK8、CK18和CK20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CK8、CK18为100%阳性表达,88%CK7表达阳性;97%为CK20表达阴性。结论子宫内膜癌通常CK7、CK8、CK18阳性表达,CK20阴性。检测CK20可监测子宫内膜癌的微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细胞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癌二线化疗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晓东 张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893-896,共4页
关键词 卵巢癌 二线化疗 铂类敏感 铂类难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子宫内膜癌微创术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调查 被引量:2
12
作者 翟建军 任海颖 +1 位作者 张毅 吕秋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6期580-581,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阴式子宫切除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5例、开腹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阴式子宫切除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5例、开腹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过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1),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患者满意度、围手术期疼痛及腹部伤口外观等均明显好于开腹组(P<0.01)。两组患者均达到淋巴清除彻底,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开腹组患者术后抑郁评分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时间虽然稍长,但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满意度高、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手术彻底性与开腹手术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盆腔淋巴清扫术 阴式子宫切除术 腹式子宫切除术 微创手术 术后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和哺乳期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治军 傅得兴 蒋式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6期1425-1429,共5页
关键词 抗菌药 细菌感染 孕妇 哺乳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奈酸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惠英 史红岩 吴宜勇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雷奈酸锶(SR)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对36例绝经后妇女分为试验组(n=18)和安慰剂组(n=18),分别给予SR 2g/d及安慰剂,共12个月。分别在用药前、用药6个月、用药12个月测定受... 目的观察雷奈酸锶(SR)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对36例绝经后妇女分为试验组(n=18)和安慰剂组(n=18),分别给予SR 2g/d及安慰剂,共12个月。分别在用药前、用药6个月、用药12个月测定受试者的骨密度。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SR 6个月后,SR组腰椎的骨密度增加1.98%,安慰剂组增加1.1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R组总髋部的骨密度增加2.22%,安慰剂组增加0.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使用SR 12个月后,SR组腰椎的骨密度增加4.08%,安慰剂组降低0.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SR组总髋部的骨密度增加3.17%,安慰剂组降低0.4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共有4例提前终止研究(SR组2例,安慰剂组2例)。结论 SR能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服用顺应性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 雷奈酸锶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激素补充疗法与乳腺癌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文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33-835,共3页
关键词 雌激素 孕激素 相关性 性激素补充疗法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格拉诺赛特(rhG-CSF)防治卵巢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张巧 申桂华 李寒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格拉诺赛特(rhG-CSF)的不同用法对卵巢癌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43例的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共66疗程)不用rhG-CSF;B组(共57疗程)为白细胞计数<2.0×109/L时给予rhG... 目的:探讨低剂量格拉诺赛特(rhG-CSF)的不同用法对卵巢癌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43例的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共66疗程)不用rhG-CSF;B组(共57疗程)为白细胞计数<2.0×109/L时给予rhG-CSF,C组(共73疗程)自化疗结束后48小时起给予rhG-CSF,剂量均为50μg/日,皮下注射。结果:C组白细胞最低值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和B组,分别为白细胞计数10日;中性粒细胞计数11日(P<0.01),平均最低值分别为3.01×109/L和0.986×109/L。B和C组rhG-CSF的作用并不随年龄、体重和化疗次数而改变。结论:rhG-CSF可以维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水平,早期应用G-CSF可能会增大化疗剂量或缩短化疗间歇时间,从而提高化疗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格拉诺赛特 化疗 白细胞减少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