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7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书评的公共性、前沿性与问题意识——《中国图书评论》的选文思路与栏目分析
1
作者 陈琰娇 石小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新的人文环境为学术书评的写作带来了新的文化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图书评论》是国内最主要的全书评学术期刊之一,在文化转型的新节点上,《中国图书评论》坚持以“全民阅读”的理念实现学术评论与社会公共现实的对话功能,把书... 新的人文环境为学术书评的写作带来了新的文化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图书评论》是国内最主要的全书评学术期刊之一,在文化转型的新节点上,《中国图书评论》坚持以“全民阅读”的理念实现学术评论与社会公共现实的对话功能,把书评作为方法,让该刊成为关心当前社会、突显新人文视野的前沿刊物。本文从公共性、前沿性和问题意识三方面对当前学术书评的功能建构与《中国图书评论》的办刊思路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图书评论》 新人文 全民阅读 数字化阅读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交融·打通——论宗教文学研究的目的、界域与方法
2
作者 张培锋 《长江学术》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传统宗教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教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华夏民族同一宗教的三个层面和三个组成部分;以三教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既与世界其他... 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传统宗教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教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华夏民族同一宗教的三个层面和三个组成部分;以三教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既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宗教有相通之处,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精神和宗教面貌,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学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应该充分尊重这一基本事实来确定研究内容和界限。在研究方法上,应借鉴钱锺书开创的具有真正现代科学价值的“打通”的学术思想,打通“思想”与“语言”之间的分界,打通“真”“幻”之间的分界,这应该成为我们今日研究“宗教文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佛三教 宗教文学 文学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汪曾祺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3
作者 林超然 林日暖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在中国当代作家之中,汪曾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数量首屈一指。他推崇文学创作的中国经验,重视当代文学的传统继承,突出祖国语言的诗化属性,始终恪守“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观念、“我追求的是和谐”的创作信条,一生都在践行“... 在中国当代作家之中,汪曾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数量首屈一指。他推崇文学创作的中国经验,重视当代文学的传统继承,突出祖国语言的诗化属性,始终恪守“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观念、“我追求的是和谐”的创作信条,一生都在践行“使这个世界更诗化”的艺术努力。汪曾祺作品可谓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示范性于一身,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成为非常关键的选择内容,而他的创作经验在作文教学中更显珍贵。汪曾祺作品展现的特殊价值,自然不限于中学语文,不限于学校教育,不限于大众阅读,它有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更深邃的精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 教学范本 珍贵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州记忆》:基于文化体验的记忆建构
4
作者 罗雅轩 尤雅 《安康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88-92,共5页
清人王时叙104首“商州山歌”,可视为现存最完整的陕南山区风物志。《商州记忆——王时叙〈商州山歌〉演释》注重多重史料互证挖掘“商州山歌”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体验的文化史”角度,关注商州人的生活传统,把握传统民俗的精神内核,... 清人王时叙104首“商州山歌”,可视为现存最完整的陕南山区风物志。《商州记忆——王时叙〈商州山歌〉演释》注重多重史料互证挖掘“商州山歌”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体验的文化史”角度,关注商州人的生活传统,把握传统民俗的精神内核,描述可触可感、生动鲜活的文化乡愁。在作者与王时叙的双重“精神返乡”历程中,此书围绕文学、地理、农耕、饮食、节庆、祭祀、民风乃至群体认同等多重角度构建故园“商州”的文化记忆,以“记忆”对抗传统农业文明的遗失。“商州”超越了地理概念,“商州记忆”亦是现代心灵深情追怀的原乡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州记忆》 方志视域 文化史 精神返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表达与自我书写:清中叶江南闺秀题画诗词书写探析
5
作者 孙荣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乾、嘉、道时期,江南闺秀题画诗词多具备社交性质,本质是闺秀向外表达的感受与认知,凝聚着对外表达与自我书写两重要义,因而其间也呈现当时社会空间中的女性形象,蕴藏着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时期闺秀题画诗词的女性书写涉及两方面:... 乾、嘉、道时期,江南闺秀题画诗词多具备社交性质,本质是闺秀向外表达的感受与认知,凝聚着对外表达与自我书写两重要义,因而其间也呈现当时社会空间中的女性形象,蕴藏着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时期闺秀题画诗词的女性书写涉及两方面:一是超越平庸生活,实现脱俗,她们在诗词中营造美好情境,烘托飘然欲仙之感,突出隐逸之心,强调才华之展现,以此描绘美好脱俗的女性形象;二是深受儒家理想女性形象的影响,女性无法彻底摆脱妇女日常生活职责,所以这类诗词往往陷入公式化窠臼,不过仍有一些闺秀凭借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尝试突破。因而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实则联系在一起,二者共同描摹出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闺秀 题画诗词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池书院与以吴汝纶为中心的古文圈子的形成 被引量:5
6
作者 柳春蕊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41-46,共6页
清代河北一地古文兴盛得力于张裕钊、吴汝纶的倡导,贺涛潜心于古文教育也使得北学中的古文之学有了显著发展,此一现象都是以莲池书院为中心而展开的。可以说,莲池书院与有清一代河北学风演变。
关键词 莲池书院 古文教育 吴汝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族的兴盛及诗歌创作特点——以陈郡谢氏家族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郭丽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第2期13-21,共9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学的兴盛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陈郡谢氏家族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其家族文学的兴盛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等外部原因,也有家族内部原因。在这样的社会和家族环境下,谢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了共同的述祖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学的兴盛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陈郡谢氏家族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其家族文学的兴盛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等外部原因,也有家族内部原因。在这样的社会和家族环境下,谢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了共同的述祖意识、普遍的隐逸情怀和相似的艺术风格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学家族 陈郡谢氏 诗歌 创作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自选集》解读——在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2006年度下半期全国学术大会上的报告
8
作者 张铁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学术会议 韩国 《鲁迅自选集》 著作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鹏运致郑文焯书札四通考释
9
作者 杨传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王鹏运与郑文焯为清末著名词人、词学家。二人商略词学,情谊深厚。由于文献史料的缺乏,今人对于他们词学交往的细节一直缺乏较为全面、丰富的认识。今见王鹏运致郑文焯书札四通,内容涉及二人生平及校勘梦窗词等重要信息,呈现了清季词学... 王鹏运与郑文焯为清末著名词人、词学家。二人商略词学,情谊深厚。由于文献史料的缺乏,今人对于他们词学交往的细节一直缺乏较为全面、丰富的认识。今见王鹏运致郑文焯书札四通,内容涉及二人生平及校勘梦窗词等重要信息,呈现了清季词学家学术交往的生动图景,具有较高的词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鹏运 郑文焯 书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从几首小诗谈人文教育
10
作者 张静 《教育家》 2024年第2期11-12,共2页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还是获得一张文凭?曾经有人讲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笔者看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塑造“人的灵魂”。可是,随着教育的专业...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还是获得一张文凭?曾经有人讲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笔者看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塑造“人的灵魂”。可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以及人们求职生存的内卷,“人的教育”常常被忽略,教育功利化问题凸显,人文教育有着被边缘化的趋势。作为一名走在古典诗词教研一线的教师,笔者想借由几首古诗,跟大家一起聊聊人文教育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教育的本质 一朵云 古典诗词 人的教育 专业化发展 教育功利化 被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技术规训的在地文化:非正规住区中的自发性设计研究
11
作者 管永康 何培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6,I0011,共6页
技术系统在驱动都市空间重构的同时,也催生了非正规住区中的社会矛盾。本文运用设计人类学的方法观察居民与空间的身体交互,以“入侵-抵抗-思辨”的反身性分析逻辑,研究天津非正规住区个案中技术规训的空间表征,探讨居民利用自发性设计... 技术系统在驱动都市空间重构的同时,也催生了非正规住区中的社会矛盾。本文运用设计人类学的方法观察居民与空间的身体交互,以“入侵-抵抗-思辨”的反身性分析逻辑,研究天津非正规住区个案中技术规训的空间表征,探讨居民利用自发性设计抵抗的方法机制,并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低技术”特质在实践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设计 文化经验 技术规训 非正规住区 设计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年前的学术盛会——天津比较文学讨论会追忆
12
作者 崔宝衡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3,共3页
1978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会议在广州召开,朱维之先生出席了会议。会议结束后,他回到南开大学,向我们传达会议精神,“顺便”提到了他同几位会议代表联名提出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倡议。对于比较文学,我们这些青... 1978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会议在广州召开,朱维之先生出席了会议。会议结束后,他回到南开大学,向我们传达会议精神,“顺便”提到了他同几位会议代表联名提出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倡议。对于比较文学,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知之甚少。在我的印象中,苏联在斯大林时代曾斥之为资产阶级伪科学,大加挞伐,新中国成立后,这门曾经显赫一时的学科就在中华大地上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再无人问津。于是,朱先生又“顺便”就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也是我对比较文学第一次比较全面、正确的粗浅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青年教师 朱先生 伪科学 大加挞伐 朱维之 南开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汤阴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及演变
13
作者 田冲 支建刚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今天的汤阴方言中,古知庄章组声母与精组洪音声母合流,读为[■]或[■]。结合周边方言的共时考察,可以发现,汤阴方言知庄章组与精组洪音合一,是在知庄章组开合口归为一组并与精组对立的前提下演变而来的。通过梳理《中原音韵》《青郊杂... 今天的汤阴方言中,古知庄章组声母与精组洪音声母合流,读为[■]或[■]。结合周边方言的共时考察,可以发现,汤阴方言知庄章组与精组洪音合一,是在知庄章组开合口归为一组并与精组对立的前提下演变而来的。通过梳理《中原音韵》《青郊杂著》《交泰韵》等韵书知庄章组声母的情况,大致确定知庄章组声母合一发生在明代。汤阴方言知庄章精(洪)组声母合一,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周边合一型方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阴方言 知庄章组声母 今读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人无名”与“作者曰圣”——《文心雕龙·宗经》圣人崇拜思想再探
14
作者 王康开心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5期58-62,共5页
《宗经》作为《文心雕龙》继《原道》《征圣》后的第三章,其承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的释文征圣思想,对“学圣人以为文”这一主旨进行展开论述。其呈现了其在《文心雕龙》创作过程中圣人崇拜的潜在思想逻辑。观察《宗经》所... 《宗经》作为《文心雕龙》继《原道》《征圣》后的第三章,其承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的释文征圣思想,对“学圣人以为文”这一主旨进行展开论述。其呈现了其在《文心雕龙》创作过程中圣人崇拜的潜在思想逻辑。观察《宗经》所代表的圣人崇拜观念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展现情况,可自《原道》中“文”“道”之义见其呈现出儒家圣人崇拜思想之内部融合可能。而对于彼此攻讦的儒道圣人崇拜思想冲突,刘勰在《原道》中尝试借《易》神理设教之法而将二者融汇,其过程可见彦和对于道、易、儒三家圣人思想演变的独特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崇拜 《文心雕龙》 《宗经》 《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在哪里挑战了语言学?
15
作者 石锋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6,共10页
“人工智能教父”辛顿对乔姆斯基的批评,值得语言学者思考:大语言模型究竟在哪里挑战了语言学?本文讨论以下问题:(1)搞大语言学还是小语言学?这一问题涉及语言学研究对象拓展和研究范式转换。当前特别需要把小语言学观念转变为大语言学... “人工智能教父”辛顿对乔姆斯基的批评,值得语言学者思考:大语言模型究竟在哪里挑战了语言学?本文讨论以下问题:(1)搞大语言学还是小语言学?这一问题涉及语言学研究对象拓展和研究范式转换。当前特别需要把小语言学观念转变为大语言学观念,建立基于数据和概率统计的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观。大语言学向外融合文、理、医、工等多学科,向内跨越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领域,海阔天空,大有作为。(2)语言和思维可分还是不可分?人类的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语言不可离开思维。思维是为了交流,没有新信息,思维会失去活力而枯竭。不能人为地把思维和交际分离开。(3)语言习得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人工智能弃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论,转而基于语言经验论,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4)人工智能会不会有思维,甚至有生命?人工智能不会具有生命。人工智能的语言是离开思维的语言。流利的语言并不等于自主的思维。离开人类智能的主宰操控,人工智能将一事无成。我们要学会驾驭人工智能,适应这个有了人工智能的世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语言学 自主思维 概率匹配 复杂适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诗歌的生长趋向
16
作者 罗振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21世纪诗歌提供了迥异于传统的新质素和新征象,随着及物意识的深细化,比以往更接地气;“思”之品质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诗歌本体的变化;创作水准获得了大幅度攀升,“叙事”成为诗人们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艺术上的“自由”... 21世纪诗歌提供了迥异于传统的新质素和新征象,随着及物意识的深细化,比以往更接地气;“思”之品质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诗歌本体的变化;创作水准获得了大幅度攀升,“叙事”成为诗人们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艺术上的“自由”精神标志着个人化写作的彻底落实。目前,21世纪诗歌尚未走出边缘,奇迹没有发生,但是奇迹正在孕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诗歌 及物 “思” 叙事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的层次切分
17
作者 王红旗 孙停停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共10页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如“努力学习外语”)层次切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首先批评了“多切分结构”的观点,并对以往层次切分的依据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根据修正和补充的层次切分依据,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 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如“努力学习外语”)层次切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首先批评了“多切分结构”的观点,并对以往层次切分的依据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根据修正和补充的层次切分依据,汉语“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只能切分为“状语/+述语+宾语”。为了证明这样切分的正确性,文章对每一类“状语+述语+宾语”序列结构都做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 多切分结构 述语 宾语 状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汉语拼音的字母“o”和元音“o”
18
作者 石锋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2-35,64,共5页
本文从八个方面讨论汉语拼音中“o”的读音,以把字母“o”和元音“o”区分开来。一、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有语音学原则、文字学原则和兼顾传统的做法。二、普通话基础音系没有“o”元音音位。三、汉语拼音中的字母“o”有三种不同的发... 本文从八个方面讨论汉语拼音中“o”的读音,以把字母“o”和元音“o”区分开来。一、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有语音学原则、文字学原则和兼顾传统的做法。二、普通话基础音系没有“o”元音音位。三、汉语拼音中的字母“o”有三种不同的发音。四、中国学生的语音直觉就是“bo、duo”的韵母相同。五、教外国学生汉语拼音时要注意说明并操练字母“o”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际发音。六、语文字典可以兼顾韵母“o”的读音和叹词“喔”的规范。七、可以适当编制相应的使用说明以妥善处理《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中的问题。八、建议完善《汉语拼音方案》,以便更好地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拼音 字母“o” 元音“o” 语音学原则 文字学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概念 被引量:9
19
作者 乔以钢 洪武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女性主义理论隐含了空间方面的诉求。这一点也反映在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中。本文在提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其生存性内涵,辨析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空间生产的相关内容。本文认为... 女性主义理论隐含了空间方面的诉求。这一点也反映在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中。本文在提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其生存性内涵,辨析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空间生产的相关内容。本文认为,由于对女性空间位置的认知不同,批评话语的方式随之各异。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空间"概念的内涵从根本上说是生存性的。其中一以贯之的线索是女性存在的历史规定性和社会现实性。因此,女性空间问题和时间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女性存在的时间、空间互相转换,使得女性空间的变动成为除时间之外规定女性空间状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女性空间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空间 生存性 时间 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还是精英艺术:论鲍勃·迪伦作品的艺术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陶锋 周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30,共6页
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艺术,人们对鲍勃·迪伦的艺术定位不一。本文试图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入手,对迪伦的艺术进行分析。鲍勃·迪伦的民谣歌曲形式来源于大众,但是他通过学习吸收精英艺术(如现代派)的手法,并且发展了... 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艺术,人们对鲍勃·迪伦的艺术定位不一。本文试图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入手,对迪伦的艺术进行分析。鲍勃·迪伦的民谣歌曲形式来源于大众,但是他通过学习吸收精英艺术(如现代派)的手法,并且发展了民谣本身的否定性和批判性,使得民谣不断地朝向形式自律的方向发展,因此,迪伦的作品结合了大众文化和精英艺术各自的优点——真实的生活以及本真性、否定性,而自觉批判了深受文化工业控制、过于形式脱离生活的弊病,真正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文化 精英艺术 本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