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2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演进中的地图影响
1
作者 丁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8,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取法、援用和咏写地图的特出时代现象,顺应了汉末以降史学及其附属的地理学不断成长的学术发展态势。地图作为其时史部地理类文献中主要且特殊之一种,融时间与空间、图像与文字、技术与艺术于一炉,不唯与历史地理学密...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取法、援用和咏写地图的特出时代现象,顺应了汉末以降史学及其附属的地理学不断成长的学术发展态势。地图作为其时史部地理类文献中主要且特殊之一种,融时间与空间、图像与文字、技术与艺术于一炉,不唯与历史地理学密不可分,同时也与都邑、山水、行旅等诸多文学题材息息相关。这一时段内,有关文学展示出的地图影响特点表现在:首先,地图绘制的理念、元素、方法,不时渗入文学作品的书写模式、内容形态、语言体制中;其次,地图承载着的真确、精博的图文资料,屡屡构成文学创作的知识来源和校核依据,催生了一股崇真尚实的文风潜流。在技术和工具层面之外,地图蕴含的美学属性和象征寓意,还能唤起文人的阅读想象力,故此将地图用于审美和隐喻思维的表达,丰富和增进了文学的表现力。上述因地图之制作、观览与想象所造成的三重影响,使其在汉唐之间的文学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史部地理类文献 地图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焚椒录》看辽代文学的发展水平 被引量:1
2
作者 查洪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辽代王鼎的《焚椒录》,是一部兼具笔记与传奇性质的优秀作品。作为传奇作品,与宋代的同类作品相比,绝无逊色。它能躲过辽代严厉文禁流传至今,既有其本身艺术力量的因素,也是一种偶然。在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辽代基本上是被忽视的,... 辽代王鼎的《焚椒录》,是一部兼具笔记与传奇性质的优秀作品。作为传奇作品,与宋代的同类作品相比,绝无逊色。它能躲过辽代严厉文禁流传至今,既有其本身艺术力量的因素,也是一种偶然。在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辽代基本上是被忽视的,文学史家曾有“元无文学”之说,对辽代文学评价,则更等而下之。但有《焚椒录》一篇,足以说明辽代文学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我们无法推知,辽代有多少如《焚椒录》这样甚至可能更优秀的作品,因辽政府文禁未能流传,而淹没在历史尘埃中。把《焚椒录》看作辽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冰山一角,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辽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承唐伴宋,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一个很有价值的重要部分。由此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焚椒录》,因为它标志着一个朝代文学的高度。进而对于辽代文学有幸存留的吉光片羽,都应备加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文学 王鼎 《焚椒录》 萧观音 传奇 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魏晋文化的总体潮流精神 被引量:1
3
作者 宁稼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物质欲求,二是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的规矩樊笼,三是以“道统”良知取代皇权“势统”控驭,四是以审美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人生态度。这些理念不仅明确夯实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的基本底色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为后来唐宋士人文化高潮繁荣局面的到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化 潮流精神 士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中和军话、官田军话舌齿音声母的两种链式音变
4
作者 刘春陶 倪博洋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86,共18页
海南中和、官田两处军话同样受到侗台语和闽粤方言影响,但在是否产生内爆音声母和声母系统如何接触演变问题上表现迥异。通过不同声类的历史比较,可以发现两地军话的舌齿音声母均存在链式音变,但演变链的环节各不相同。演变的触发环节... 海南中和、官田两处军话同样受到侗台语和闽粤方言影响,但在是否产生内爆音声母和声母系统如何接触演变问题上表现迥异。通过不同声类的历史比较,可以发现两地军话的舌齿音声母均存在链式音变,但演变链的环节各不相同。演变的触发环节和语言接触的社会因素有关,演变链的后续环节则为方言音系内部调整,可反映二者作为官话的底层声类结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军话 舌齿音声母 链式音变 语言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论视野中的老舍及其文化价值选择的两端性
5
作者 耿传明 王艺璇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8,共16页
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突出表现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斟酌与磨合:他一方面从动机和目标上认同五四,但又不满于五四启蒙者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他钦羡将个人完全依附于国家的近代西方人的国家崇拜,但也深知其偏狭和不足;他以深... 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突出表现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斟酌与磨合:他一方面从动机和目标上认同五四,但又不满于五四启蒙者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他钦羡将个人完全依附于国家的近代西方人的国家崇拜,但也深知其偏狭和不足;他以深厚的市民生活经验和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见长,但他同时又是中国市民生活自觉的批判者和严峻的审视者。他对固有传统充满温情和眷恋,但又深知其所爱者恰恰可能成为中国人通往现代生存的最大阻碍;他的国民性批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的现代性诉求,但其个人的灵魂深处仍基本表现为一种温良恭俭、行己有耻的传统底色。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具有超越时代信条的自主性和切己性,他对现代文化的探索为我们走出文明一元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文明观提供了范例,为我们认识现代中国人徘徊于中西古今之间的深邃而又复杂的两端性考量提供了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国家本位启蒙 两端性 文明互鉴论 温和与刚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书评的公共性、前沿性与问题意识——《中国图书评论》的选文思路与栏目分析
6
作者 陈琰娇 石小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新的人文环境为学术书评的写作带来了新的文化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图书评论》是国内最主要的全书评学术期刊之一,在文化转型的新节点上,《中国图书评论》坚持以“全民阅读”的理念实现学术评论与社会公共现实的对话功能,把书... 新的人文环境为学术书评的写作带来了新的文化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图书评论》是国内最主要的全书评学术期刊之一,在文化转型的新节点上,《中国图书评论》坚持以“全民阅读”的理念实现学术评论与社会公共现实的对话功能,把书评作为方法,让该刊成为关心当前社会、突显新人文视野的前沿刊物。本文从公共性、前沿性和问题意识三方面对当前学术书评的功能建构与《中国图书评论》的办刊思路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图书评论》 新人文 全民阅读 数字化阅读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界文学光谱与韩江获奖的极化现象——郝岚与金在涌教授的对谈 被引量:2
7
作者 郝岚 金在涌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2,共11页
韩国作家韩江荣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广泛讨论,其背后的跨文化机制及世界文学意义值得深入讨论。对谈以韩江获奖为切入,围绕“新世界文学光谱”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变迁与非西方文学复杂的突围路径... 韩国作家韩江荣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广泛讨论,其背后的跨文化机制及世界文学意义值得深入讨论。对谈以韩江获奖为切入,围绕“新世界文学光谱”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变迁与非西方文学复杂的突围路径,进而引出翻译问题在世界文学图景中的重要地位。郝岚教授强调,在“新世界文学光谱”中国际文学奖项作为认知工具折射出冷战结束后多元交织的世界文学面貌,而韩江的获奖则可以被视为“极化现象”,其女性身份、韩语写作及对历史创伤的诗性书写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评价标准。对其中的典范价值与机遇挑战,金在涌教授从韩国文学国际化机制切入,分析国家翻译支持对非西方文学全球化的推动作用,并指出韩江创作既根植于韩国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又通过叙事创新实现了本土经验与世界议题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文学光谱 诺贝尔文学奖 韩江 翻译 女性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意识、间性文本与体系批评——中国民族文学的实然形态与应然追求
8
作者 傅钱余 刘俐俐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0,共8页
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存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整体... 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存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整体关系。在实然性上,中国民族文学文本是一种间性形态,存在于各个层面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在应然性上,呼吁和追求中国民族文学的体系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文本 体系批评 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小说中植物意象的文化隐喻
9
作者 于航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3,共10页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多部作品中贯穿着相似的意象,这一颇具特色的意象网络又以植物意象为整体创作的核心之一。不同题材作品中的植物意象指代渐趋丰富,在其诗性语言风格中由形象化虚构转为抽象化隐喻。植物意象成为不同边缘群体...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多部作品中贯穿着相似的意象,这一颇具特色的意象网络又以植物意象为整体创作的核心之一。不同题材作品中的植物意象指代渐趋丰富,在其诗性语言风格中由形象化虚构转为抽象化隐喻。植物意象成为不同边缘群体生存困境的独特表达,也成为与暴力、语言乃至理性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相悖的自然符号。韩江植物意象书写与西方变形文学传统形成复杂的对话,她有意夸大植物的局部特征以及渐变细节,其中人向植物的方位转变蕴含着微妙的道德隐喻,折射出不同主体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同时,植物意象的建构与“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东方自然伦理产生呼应,通过弥合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认知层面形成对人与植物生命界限的超越,以非对抗性、和谐的姿态向自然与世界进一步敞开,在生态话题上提供了一种极具东亚特色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植物意象 变形 自然伦理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与小语种文学的新世界文学困境
10
作者 郝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弱势文学”等概念因文化语境差异难以适配的情况,提出以语言使用人数为核心的“小语种文学”概念,强调其区别于流散、移民写作的东亚本土性经验。小语种文学在西方中心霸权下遭遇的流通困境,包含跨文化翻译的错漏折射的语言政治不平等,以及国际影响力背后潜藏着小语种国家文化宣传政策与国际市场的妥协之间的现实张力。此外,对以韩江作品为代表的小语种本土文学传统的忽视,体现在国际文学奖的选择和对文本的批评解读,往往深陷西方经典理论阐释的惯性框架中,以西方文学传统模式界定其文学价值,忽略其本身与本土传统文化及文学脉络的深层关联。在警惕西方理论收编的危险的同时,重新强调本土文化对小语种作品阐释的意义。以韩江被新世界文学“祝圣”为镜,小语种文学的世界化进程既需突破西方霸权话语的围剿,亦需在技术变革与文化认同的多重张力中重构主体性,这为重新思考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边缘文学提供极具意义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新世界文学 小语种文学 流通 本土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山》:激活山西文学新变
11
作者 王淼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1-71,共1页
以“山药蛋派”现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晋军崛起”之势承继赵树理辉煌的山西文学,应如何在当下激活山西文学新变?山西籍作家吕新的新作《深山》(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8月出版)以其“确定的流动,鼎沸的恓惶”艺术特质为回应此问提供... 以“山药蛋派”现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晋军崛起”之势承继赵树理辉煌的山西文学,应如何在当下激活山西文学新变?山西籍作家吕新的新作《深山》(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8月出版)以其“确定的流动,鼎沸的恓惶”艺术特质为回应此问提供了可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文学 深山 山药蛋派 晋军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家言”所反映的文学生态
12
作者 陈才训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5,共9页
在明清小说文本中,小说家往往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文学现象的真知灼见,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文学生态。这些颇具认识价值的“小说家言”,或对小说创作与传播环境予以评价,或直接表明作者的小说观,或对小说创作技巧加... 在明清小说文本中,小说家往往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文学现象的真知灼见,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文学生态。这些颇具认识价值的“小说家言”,或对小说创作与传播环境予以评价,或直接表明作者的小说观,或对小说创作技巧加以申说。有时小说家通过精心设置的故事情境,借小说人物之口直观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有时小说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间接展示了当时的诗歌生态环境。明清时期,作为强势文体的时文与古文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当时文坛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小说家通过特定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文章学的某些真实状貌,尤其对“以古文为时文”之说给文坛带来的多重影响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小说家言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 被引量:27
13
作者 冯大建 迟宝东 刘子琦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28,共5页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在线教学实施多年,与课堂教学配合紧密,深化课堂教学、推动自主学习、改革评测体系,开发出一套有特色的在线教学软件与教学模式。此系列软件与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在线教学实施多年,与课堂教学配合紧密,深化课堂教学、推动自主学习、改革评测体系,开发出一套有特色的在线教学软件与教学模式。此系列软件与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其他课程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清代弹词的江南文化特色 被引量:5
14
作者 盛志梅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1期109-112,126,共5页
本文主要从弹词的地域分布、演唱风格、弹词演唱与江南风俗、弹词文学与江南民俗、弹词作家与江南等五个方面剖析了清代弹词与江南文化不可离析的血缘关系,认为清代弹词是属于江南文化的“特产”。
关键词 清代弹词 江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贞祐南渡与士风变迁——对金末文坛的一个侧面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晏选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4-129,共6页
“贞南渡”意味着金朝面对大蒙古国咄咄逼人的攻势 ,只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转入守势 ,逐步丧失了对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区的控制权。同时也使文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走向局促 ,金朝的士风文风至此大变。
关键词 贞祐南渡 士风 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陷落:华文女作家的文学书写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春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对此的文学书写的时间跨度很大,作品众多。相较于男作家,华文女作家此类题材的创作少得多,也晚近得多。齐邦媛、严歌苓以别致的形式接续了已往的家国叙事模式,须兰、盛可以、赵锐则通过呢喃叙事呈现女性主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对此的文学书写的时间跨度很大,作品众多。相较于男作家,华文女作家此类题材的创作少得多,也晚近得多。齐邦媛、严歌苓以别致的形式接续了已往的家国叙事模式,须兰、盛可以、赵锐则通过呢喃叙事呈现女性主义。女作家的讲述和重构填补了女性作家对于本民族这一重大灾难和创伤书写的空白,也不同程度地开拓出女性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作家 南京陷落 家国叙事 呢喃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范氏十三代诗文集》序 被引量:5
17
作者 范曾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南通范氏十三代诗文集》 民族文化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自选集》解读——在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2006年度下半期全国学术大会上的报告
18
作者 张铁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学术会议 韩国 《鲁迅自选集》 著作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识教育背景下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探赜
19
作者 宁稼雨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5,共6页
追溯中国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及教材的产生发展历程,在对学科知识系统逻辑规律及其受众范围进行分析推理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文学史形成独立教学和教材发展空间的必要性。并且在通识性文学史与大学语文和专业性文学史两个相关学科知识领... 追溯中国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及教材的产生发展历程,在对学科知识系统逻辑规律及其受众范围进行分析推理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文学史形成独立教学和教材发展空间的必要性。并且在通识性文学史与大学语文和专业性文学史两个相关学科知识领域各自特点比较中,梳理出通识性文学史的特点属性。进而提出通识教育背景下文学史教材编写的思路、体例结构方式、语言表述方式,以及统一的理论框架支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中国文学史 编写 探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方言的南北差异及其文化阐释 被引量:6
20
作者 季云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8-160,共3页
汉语方言丰富多彩,方言之间呈现出多种差异。研究方言差异的目的不是要区分不同方言之间的优劣,而是要通过对各地方言的共时比较和历时发展确认不同方言之间的文化关联。考察方言的差异对于不同方言区之间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南北差异 文化阐释 中国 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