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BL1XR1突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范洪明 洪乐旻 +6 位作者 黄春群 卢金凤 徐宏慧 陈洁 黄红铭 王信峰 郭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3-430,共8页
目的:探讨TBL1XR1突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构建TBL1XR1过表达载体,并进行DNA测序,确定突变结果。流式细胞术及TUNEL荧光实验检测TBL1XR1突变对DLBCL细胞株凋亡的影响;CCK-8法检测TBL1XR1突变对细胞... 目的:探讨TBL1XR1突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构建TBL1XR1过表达载体,并进行DNA测序,确定突变结果。流式细胞术及TUNEL荧光实验检测TBL1XR1突变对DLBCL细胞株凋亡的影响;CCK-8法检测TBL1XR1突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TBL1XR1突变对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用于检测TBL1XR1突变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TBL1XR1突变的DLBCL细胞株。体外实验结果显示,TBL1XR1突变对DLBCL细胞凋亡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TBL1XR1突变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均起到了增强作用。TBL1XR1基因突变显著增加了N-cadherin蛋白表达,而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结论:TBL1XR1突变在DLBCL中发挥了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T BL1XR1突变作为DLBCL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TBL1XR1突变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联合多柔比星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功能的抑制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王瑶 张民安 +3 位作者 周欢 薛庆锋 施文瑜 张亚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单药及其与多柔比星联合用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影响,探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分析比较DLBCL肿瘤组织和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甲羟戊酸(MVA)途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对预...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单药及其与多柔比星联合用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影响,探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分析比较DLBCL肿瘤组织和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甲羟戊酸(MVA)途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不同亚型DLBCL细胞活力的影响;Ed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相关蛋白及涉及的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VA途径相关基因在DLBCL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增高,且HMGCR高表达组的DLBCL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更短(均P<0.05)。通过查找人类蛋白免疫组化表达数据库发现,DLBCL肿瘤组织中的HMGC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经辛伐他汀及多柔比星单药处理的DLBCL细胞活力均降低,且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辛伐他汀联合多柔比星可达到进一步抑制细胞活力的效果,且GCB亚型细胞的活力在联合用药后被抑制得更为明显。两药单用均可抑制DLBCL细胞的增殖,联合用药后进一步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能力。两药单用均可促进DLBCL细胞的凋亡,联合用药后细胞的凋亡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后HMGCR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少,cleaved-caspase3、Bax表达增加;同时PI3K-Akt促生存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且在GCB亚型中更为显著。结论:胆固醇合成通路相关蛋白HMGCR在DLBCL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高表达组预后不佳。降脂药物辛伐他汀联合多柔比星能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影响DLBCL肿瘤细胞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辛伐他汀 多柔比星 增殖抑制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林莺 张荣东 +2 位作者 林赠华 许新玉 陈仁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9-1035,共7页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来自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47例NHL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47例淋...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来自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47例NHL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47例淋巴瘤患者中,33例为T细胞型NHL,14例为B细胞型NHL。47例患者的中位血钙水平为3.10(2.77-4.86)mmol/L,27例(57.4%)为轻度高血钙(2.75-3.00 mmol/L),8例(17.0%)为中度高血钙(3.00-3.50 mmol/L),12例(25.5%)例为重度高血钙(>3.50 mmol/L)。47例患者均予以水化、碱化、利尿等治疗,联合化疗32例(68.1%),联合使用鲑鱼降钙素治疗21例(44.7%),5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联合使用地舒单抗治疗3例。经过治疗后,38例患者血钙逐渐恢复正常,中位恢复时间6(1-18)d,9例患者经治疗血钙仍未能恢复正常,均在1月内死亡。32例联合化疗患者于化疗2-4疗程后评估疗效,完全缓解(CR)8例(25.0%),部分缓解(PR)11例(34.4%),疾病稳定(SD)7例(21.9%),疾病进展(PD)6例(18.8%)。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化疗后疾病进展13例,总死亡28例,生存期为0.8-23.7个月,中位进展时间4.9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细胞型NHL、血钙水平>3.5 mmol/L及治疗后血钙未下降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细胞型NHL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HL合并高钙血症预后不良,可作为反映肿瘤负荷的指标之一,应引起临床重视,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高钙血症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治疗在不同预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信峰 黄红铭 +5 位作者 杨力 秦燕 徐瑞容 尤学芬 滕熔 刘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389-339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预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不同治疗方案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APL成人病例,高/中/低危各67/74/41例,观察不同预后患者中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主的方案和以三氧化二砷(ATO)为主的方案的... 目的:观察不同预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不同治疗方案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APL成人病例,高/中/低危各67/74/41例,观察不同预后患者中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主的方案和以三氧化二砷(ATO)为主的方案的完全缓解(CR)率、获得CR时间、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及中枢神经系统累积复发率(CIR)。结果:以ATRA为主组患者OS在高危与低危组间存在差异(P=0.042),以ATO为主患者该统计学差异消失(P=0.23);中危(P=0.007)和高危(P=0.011)的ATO组患者较ATRA组患者OS明显延长。高危患者(P=0.001)和中危患者(P=0.002)在ATO组DFS明显提高,对于低危患者(P=0.28)是否以ATO为主该差异不明显。ATO组与ATRA组中枢系统CI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对于高、中危患者以ATO为主的方案能明显改善APL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低危患者可考虑仅以ATRA为主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维甲酸 砷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季健玲 刘红 +2 位作者 孙超 姜胜华 丁润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85-288,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2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2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人骨髓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表明,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标本有2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28.57%,而12份正常人骨髓标本有10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83.3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VEGF基因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都显著低于正常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无1例表达VEGF,而正常人表达率为25%(5/2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VEGF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都有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减少和造血减少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季健玲 徐美玉 +1 位作者 黄锋 刘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9-82,共4页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6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用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并对骨髓血管生成进行简单分级。结果表明...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6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用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并对骨髓血管生成进行简单分级。结果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MVD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VD都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VD值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MVD与血管简单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64,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缺陷可能导致或加重骨髓造血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管生成 CD34细胞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后3、6个月BCR-ABL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袁红建 孙善芳 +2 位作者 钱小丽 周玉闻 徐瑞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后的3、6个月时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在疗效监测中的价值,为CML患者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观察了128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分析伊马替尼治疗后3、6个月时的不同的...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后的3、6个月时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在疗效监测中的价值,为CML患者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观察了128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分析伊马替尼治疗后3、6个月时的不同的BCR-ABL水平与后续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 R)和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的关系。结果:CML患者达EMR(早期分子学反应,3个月时BCR-ABL≤10%)患者比EMR失败(3个月BCR-ABL>10%)的患者在后续的时间点有更高的CCy R和MMR(P<0.05)。在EMR失败的患者中,6个月BCR-ABL≤1%的患者组疗效与EM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R-ABL介于1%~10%及>10%的患者与EMR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ML慢性期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的达EMR及EMR失败后6个月BCR-ABL≤1%能够预示良好的预后,推测可以作为早期干预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性白血病 伊马替尼 BCR-A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峰 温慧灵 +6 位作者 宋国齐 曹鑫 李俊宏 陆伟 杨力 刘红 姜胜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57,89,共6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的应用及与患者临床指标和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判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20...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的应用及与患者临床指标和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判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20年10月初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CLL患者74例,男43例,女31例。收集患者相关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骨髓涂片、免疫分型及FISH结果等资料。分析FISH检测的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Binet分期、Rai分期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CLL患者FISH检测至少具有1种分子遗传学异常者为56例,发生率为75.68%。(2)各种遗传学异常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β2-MG、LDH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3)就Binet分期而言,12号染色体三体(+12)仅在B期和C期患者中检出,在Binet分期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P=0.041);C期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A和B期(χ^(2)=14.242,P=0.001)。就改良的Rai分期而言,ATM基因缺失仅在高危组检出,且此种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0.001);低中危组的生存时间明显优于高危组(χ^(2)=12.393,P<0.001);单纯del(13q)核型异常的CLL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伴有其他核型异常及复杂核型的患者(χ^(2)=8.138,P=0.017)。结论:CLL为惰性疾病,但其疾病进展和临床预后具有高度异质性。FISH检测结果联合疾病临床分期可更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分子遗传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尤学芬 谢玉娟 +3 位作者 罗琼 丁润生 秦燕 陆德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11-1513,共3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骨髓中存在血管新生现象,血管新生及其调控因子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干细胞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骨髓中存在血管新生现象,血管新生及其调控因子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干细胞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具有高风险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M1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田荣华 应韶旭 +1 位作者 李晓 黄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21-925,共5页
背景与目的:Pim1是一种原癌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PIM1蛋白与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估53例初治原发性DLBCL... 背景与目的:Pim1是一种原癌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PIM1蛋白与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估53例初治原发性DLBCL患者的PIM1表达,回顾性分析PIM1的表达与化疗反应性和总生存的关系。结果:PIM1蛋白高表达与DLBCL的负性预后相关,且它的表达与非生发中心的表型相关(r=0.404,P=0.003)。PIM1蛋白高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和化疗完全缓解率均比低表达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2%vs 62.1%;29.2%vs 68.9%,P<0.001和P=0.006)。PIM1和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的多因素分析表明,PIM1是总生存独立的预后因素(P=0.01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IM1的表达与化疗的完全缓解率呈负相关。结论:在DLBCL患者中,PIM1的高表达可以作为一个临床预后不良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PIM1 预后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和Th17细胞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免疫调控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奕峰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1-864,共4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望治愈血液系统疾病、部分先天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方法,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要并发症,并引发受者死亡,直接影响移植效果。众多免疫细胞和...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望治愈血液系统疾病、部分先天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方法,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要并发症,并引发受者死亡,直接影响移植效果。众多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参与了GVHD的发生,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的CD4+IL-17+T细胞(Th17细胞),IL-17和Th17细胞成为了感染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和GVHD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就IL-17和Th17细胞在GVHD免疫调控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7 TH17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上调钙网蛋白表达提高对NHL的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岑海燕 施文瑜 徐梦麒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2月期间48例初治B细胞NHL,分...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2月期间48例初治B细胞NHL,分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组(R-CHOP组,25例)和CHOP组(23例)两组,6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外周血中CD20+B细胞表面CRT的表达。结果:R-CHOP组B细胞NHL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CHOP组完全缓解率为56.5%,总有效率为69.6%;R-CHOP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以及总有效率高于CHOP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相似,R-CHOP联合治疗没有增加NHL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R-CHOP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CD20+B细胞表面CRT的表达明显高于CHOP组[(255.00±5.57)vs(216.00±3.61),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治疗B细胞NHL较常规CHOP化疗效果好,可能与联合治疗上调CRT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CHOP化疗 钙网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进 季美华 +2 位作者 张瑾 胡彩华 陶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0-552,共3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其早幼粒白血病细胞上存在PML-RARα基因,维甲酸(ATRA)和砷剂诱导其分化和凋亡,使APL在治疗上有很大的突破甚至成为一类可以治愈的疾病。本院血液科从2003年1月~2010年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其早幼粒白血病细胞上存在PML-RARα基因,维甲酸(ATRA)和砷剂诱导其分化和凋亡,使APL在治疗上有很大的突破甚至成为一类可以治愈的疾病。本院血液科从2003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APL患者36例,现进行临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停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岑海燕 陈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84-386,共3页
目的:观察反应停联合VAD方案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例采用反应停联合VAD方案,反应停起始剂量为100mg/d,每周增加50mg/d,最大剂量为200~400mg/d,持续12周以上... 目的:观察反应停联合VAD方案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例采用反应停联合VAD方案,反应停起始剂量为100mg/d,每周增加50mg/d,最大剂量为200~400mg/d,持续12周以上;对照组7例采用单纯VAD方案,28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9%,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出现较对照组相对明显的不良反应有便秘、失眠,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反应停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化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停 化学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抢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和高白细胞血症1例
15
作者 季美华 陶健 +3 位作者 黄泉 胡彩华 陈进 马海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718-3718,共1页
患者女,44岁,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伴低热3d"收入住院。既往有"甲亢"史6年,经治疗后好转。体格检查:T37.7℃,P、R、BP正常,神志清,精神萎,牙龈有渗血,右侧臀部大片瘀斑,浅表淋巴结(-),胸骨无压痛,心肺(-),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高白细胞血症 DIC 并发 抢救 牙龈出血 皮肤瘀斑 浅表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6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丁润生 宋国齐 +1 位作者 陆伟 孙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1-763,共3页
目的:探讨CD160在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骨髓和3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浸润骨髓CD19+细胞CD160表达阳性率。10例健康人骨髓CD19+细胞作为对照。FCM检测患者CD... 目的:探讨CD160在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骨髓和3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浸润骨髓CD19+细胞CD160表达阳性率。10例健康人骨髓CD19+细胞作为对照。FCM检测患者CD1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平均荧光强度(MFI)。统计学分析CLL细胞CD160与CD5、CD23和Bcl-2表达MFI的相互关系。结果:45例初诊CLL中,41例表达CD160阳性的患者同时表达CD5+、CD23+,4例CD160阴性患者表达CD5+、CD23dim。4例初诊CLL,经过细胞遗传学检查和免疫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套细胞淋巴瘤(MCL)。38例NHL中,有5例CD160表达阳性。10例健康对照CD160均为阴性。CD160表达阳性率在41例CLL为(69.94±19.69)%,明显高于NHL(43.63±17.38)%(t=2.47,P<0.05)。41例CLL患者CD160阳性率与CD5+CD23+双阳性率[(76.03±15.76)]%有明显相关性(r=0.8571,P<0.01)。41例CLL患者高表达抗凋亡蛋白Bcl-2,MFI为138.23±54.99。41例CLL细胞计数绝对值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0.7381,P<0.05)。4例确诊为MCL患者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无明显异常。结论:CLL患者CD160高表达。CD19+CD160+可以作为鉴别良恶B淋巴细胞特异性的指标。用FCM检测细胞膜CD19、CD160、CD5、CD23等抗原表达情况,对于CLL的诊断和与其他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流式细胞术 细胞凋亡 CD16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活3年以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5例临床分析
17
作者 季美华 胡彩华 +2 位作者 陶健 陈进 马海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88-1189,共2页
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不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使AL的治疗获得显著的疗效,但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DFS)比例较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1... 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不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使AL的治疗获得显著的疗效,但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DFS)比例较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1998年0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06例,现将长期随访存活3年以上25例的情况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长期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发多发性骨髓瘤17例MSCT诊断价值
18
作者 季美华 黄胜 +4 位作者 胡彩华 陶健 黄泉 陈进 马海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09-151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 CT,MSCT)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ensation64CT机对17例初发MM患者进行扫描。12例扫描头颅和胸、腹部,3例仅扫描胸部,1例扫描颈部和胸部,1例扫描眼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 CT,MSCT)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ensation64CT机对17例初发MM患者进行扫描。12例扫描头颅和胸、腹部,3例仅扫描胸部,1例扫描颈部和胸部,1例扫描眼部和胸部。结果:12例多部位扫描者有10例多发病灶,2例阴性。5例单部位或2个部位扫描者3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MSCT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软组织肿块等。结论:在临床上对于出现不明原因引起的骨痛或病理性骨折、贫血、蛋白尿等症状,而高度怀疑MM者,早期行MSCT扫描以辅助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初发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临床分析
19
作者 季美华 胡彩华 +4 位作者 陶健 陈进 黄泉 丁文彬 袁瑞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91-1292,共2页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临床上较少见,缺乏对其明确认识和有效治疗,早期易漏诊,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将2011年本院收治的2例CMML进行临床分析。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分选及其生物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晓丽 张丽娜 +5 位作者 黄红铭 丁润生 施维 徐瑞容 于晓棠 姜胜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752,共6页
本研究旨在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选出侧群(SP)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细胞经Hoechst33342染色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oechst荧光染色情况,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细胞分选为SP细胞与主群(main popul... 本研究旨在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选出侧群(SP)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细胞经Hoechst33342染色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oechst荧光染色情况,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细胞分选为SP细胞与主群(main population,MP)细胞,用细胞生长曲线法比较两群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试验比较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群细胞CD138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法检测ABCG2mRNA在两群细胞中的表达不平、硼替佐米对CCK-8法和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对两群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骨髓瘤细胞株中存在小部分比例的SP细胞,RPMI 8226细胞株中SP细胞高达(7.10±2.69)%,在荧光显微镜下也检测到SP细胞;SP细胞增殖活力、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高于MP细胞(P<0.05);该基因SP和MP细胞的CD138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SP细胞表达耐药基因ABCG2,而MP细胞几乎不表达该基因;SP细胞的硼替佐米抑制率明显低于MP细胞(P<0.05),但在40 nmol/L作用下,两者抑制率未显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均能降低两群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但MP细胞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骨髓瘤细胞系中存在少量SP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干细胞 侧群细胞 主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