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再生素对实验性高眼压兔视网膜i-NOS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管怀进 黄正如 +1 位作者 丁斐 顾晓松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神经再生素(NRF)对实验性高眼压视网膜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前房灌注法建立兔右眼实验性高眼压模型,分别给予NR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NRF组(n=6)在灌注前、灌注后4d、7d玻璃体腔内多点注...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神经再生素(NRF)对实验性高眼压视网膜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前房灌注法建立兔右眼实验性高眼压模型,分别给予NR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NRF组(n=6)在灌注前、灌注后4d、7d玻璃体腔内多点注射NRF4.5μg;PBS组(n=6)在灌注前、灌注后4d、7d玻璃体腔内注射等量0.1mol/LPBS;两组兔的左眼为正常对照组(n=12)。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兔眼视网膜i-NOS基因表达量。结果NRF组兔视网膜i-NOSmRNA的表达量低于PBS组(P=0.000),但高于左眼正常对照组(P=0.000)。结论神经再生素能抑制青光眼视网膜i-NOSmRNA的表达,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素 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实验性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再生素对实验性急性高眼压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正如 管怀进 +1 位作者 丁斐 顾晓松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1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神经再生素(nerve regeneration factor,NRF)对实验性急性高眼压(hyper-intraocular pressure,HIOP)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NRF)组...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神经再生素(nerve regeneration factor,NRF)对实验性急性高眼压(hyper-intraocular pressure,HIOP)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NRF)组和空白对照(PBS)组,前房灌注法建立右眼实验性急性HIOP模型,左眼作正常对照(NC)。于灌注前、灌注后4 d、7 d,NRF组和PBS组右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NRF4.5μg或等量(5μL)0.1 mol.L-1磷酸缓冲液。实验兔第14天安乐致死。实验兔致死前48 h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向标记双眼RGCs,视网膜铺片后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法呈色,计数下半视网膜距视盘边缘为2 mm、4 mm、6 mm处的RGCs密度。结果距视盘边缘分别为2 mm、4 mm、6 mm处,NC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621±407)mm-2、(762±235)mm-2、(366±125)mm-2;NRF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268±378)mm-2、(699±253)mm-2、(284±104)mm-2,距视盘边缘2 mm、6 mm处,NRF组与NC组RGCs密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06);PBS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002±410)mm-2、(627±211)mm-2、(264±107)mm-2,与NC组RGCs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距视盘边缘2 mm处,NRF组与PBS组的RGCs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NRF可提高实验性急性HIOP兔眼RGCs的存活率,对RGCs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素 神经保护 实验性高眼压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再生素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鸣鸣 张俊芳 丁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37-940,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再生素(NR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NRF低、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坐骨神经夹伤术后10、15、20d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分离出大鼠双侧坐骨神... 目的:探讨神经再生素(NR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NRF低、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坐骨神经夹伤术后10、15、20d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分离出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行电生理学检测,计算神经干动作电位恢复率;各组随机选取2只大鼠,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再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其余大鼠行光镜下观察脊髓腰膨大(k~k)、夹伤远端处坐骨神经、损伤侧腓肠肌组织,并测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腓肠肌肌细胞截面积等指标。结果:术后10d各组SFI无显著差异,术后15d仅仅高剂量组SF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20d高、低剂量组SFI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术后20d高、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恢复率分别为(57±26)%、(44±15)%、(31±9)%,其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NRF组的有髓神经纤维成熟度优于对照组,而变性纤维少于对照组;光镜下NRF高剂量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致密整齐、结构均匀,腓肠肌肌细胞饱满、排列整齐,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更接近;NRF高剂量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NRF高、低剂量组腓肠肌肌细胞截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NRF能促进坐骨神经再生及其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素 坐骨神经 创伤和损伤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引导大鼠再生坐骨神经通过10mm缺损早期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文 张天一 +2 位作者 张沛云 姚健 王晓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本实验采用壳聚糖导管和聚乙醇酸(PGA)纤维支架构成的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对早期神经再生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Schwann细胞和新生轴突沿PGA支架纤维... 本实验采用壳聚糖导管和聚乙醇酸(PGA)纤维支架构成的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对早期神经再生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Schwann细胞和新生轴突沿PGA支架纤维有序地生长。术后4、7、10和14d,新生轴突和Schwann细胞沿支架由近及远长入的距离分别约150μm、500μm、1.3mm和3.5mm。术后4周,新生轴突前沿已经通过整段移植物长到远侧神经端。实验表明,该移植物有利于Schwann细胞和新生轴突的有序导向生长,能够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周围神经再生 壳聚糖 聚乙醇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胫前肌失神经肌萎缩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岚 梅晓云 +3 位作者 吴灏昕 谢辉 孙华林 赵宗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1-405,共5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BYHWD)对大鼠胫前肌失神经肌萎缩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腓总神经夹伤模型,将造模后的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BYHWD高、中、低剂量组、弥可保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术后每日灌胃给药。术后18d,病理切片染...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BYHWD)对大鼠胫前肌失神经肌萎缩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腓总神经夹伤模型,将造模后的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BYHWD高、中、低剂量组、弥可保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术后每日灌胃给药。术后18d,病理切片染色。形态学分析,计算胫前肌湿重比和横截面积。结果假手术组胫前肌横截面积较大,形态规则;模型组横截面积明显减小,结构紊乱,结缔组织明显增生;BYHWD各组与弥可保组横截面积较小,形态较规则,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BYHWD各组胫前肌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1);BYHWD高剂量组胫前肌横截面积与弥可保组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BYHWD高、中剂量组胫前肌湿重比明显增高(P<0.05或P<0.01)。BYHWD低、中、高组两两比较后,湿重比与横截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表明BYHWD低、中、高剂量组湿重比与横截面积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胫前肌失神经肌萎缩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失神经 肌萎缩 大鼠 胫前肌 防治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旧性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关结构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姚健 李云恺 +1 位作者 肖永华 王晓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6-462,共7页
为了观察大鼠陈旧性神经损伤后相关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了解陈旧性神经损伤后多长时间仍有修复神经损伤的组织学基础,本实验采用切断成年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10 mm缺损.术后1~12月不同时间段取材后,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相应组织的形态变... 为了观察大鼠陈旧性神经损伤后相关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了解陈旧性神经损伤后多长时间仍有修复神经损伤的组织学基础,本实验采用切断成年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10 mm缺损.术后1~12月不同时间段取材后,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相应组织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1)坐骨神经损伤后1月,同侧脊髓前角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减少,但随后未见进一步减少;(2)损伤远侧神经干中,伤后1月时椭圆形核细胞增生,形成Büngner带;2月时Büngner带断裂,梭形核细胞明显增生;6~12月时梭形核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呈致密平行排列.神经损伤1~12月时,电镜下神经内膜管内出现指样突起的细胞,内膜管下及内膜管之间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3)损伤侧腓肠肌纤维萎缩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伤后4个月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3~4月时,仍有神经修复的组织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损伤 坐骨神经 大鼠 组织学变化 神经损伤 相关结构 细胞增生 成年大鼠 胶原纤维 形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7^(kip1)和Skp2在损伤后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史淑贤 程纯 +3 位作者 陈梦玲 秦婧 高尚锋 沈爱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了探讨损伤后周围神经p27kip1和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的定位表达和变化,本实验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夹伤组和切断组,运用Western blot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双标,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时,对p27kip1和Skp2表达的影响... 为了探讨损伤后周围神经p27kip1和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的定位表达和变化,本实验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夹伤组和切断组,运用Western blot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双标,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时,对p27kip1和Skp2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坐骨神经夹伤后,p27kip1蛋白表达先逐渐下降,后又逐渐上升;坐骨神经切断后,远侧段p27kip1蛋白表达持续下降,而近侧段p27kip1蛋白表达在切断后6h明显下降,后又逐渐升高至正常水平,而Skp2表达变化与之相反;(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坐骨神经切断后1w,远侧段从断端到末端,p27kip1阳性信号逐渐增加,而Skp2阳性信号逐渐减弱;(3)免疫荧光双标显示,正常和损伤坐骨神经的雪旺氏细胞中都有p27kip1和Skp2表达。以上结果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雪旺氏细胞中p27kip1和Skp2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7^KIP1 SKP2 雪旺氏细胞 坐骨神经 Western BLOT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集群电信号探测用微电极阵列 被引量:3
8
作者 潘海仙 吕晓迎 +3 位作者 王志功 王余峰 陆慧琴 沈洪妹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8-472,共5页
介绍了一种用于神经元集群电信号探测的2×2微电极阵列芯片.该芯片集成了4个直径为20μm、中心间距为100μm的圆形微电极.4个电极点周围都布满地线作为参考电极,4个电极点与参考电极的间距分别为5,10,15和20μm.芯片版图设计及验证... 介绍了一种用于神经元集群电信号探测的2×2微电极阵列芯片.该芯片集成了4个直径为20μm、中心间距为100μm的圆形微电极.4个电极点周围都布满地线作为参考电极,4个电极点与参考电极的间距分别为5,10,15和20μm.芯片版图设计及验证采用华大九天系统设计软件Zeni完成,并通过无锡CSMC公司的0.6μm DMDP CMOS标准工艺实现,芯片面积为0.28mm×0.40mm.对芯片进行了在晶圆电学测试,采用频率为10Hz~1MHz,幅度为50mV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信号,分别测试4个电极点的阻抗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在10kHz处4个电极点的等效阻抗模值在0.7~2.1MΩ之间,达到了细胞外电信号测量的要求.在芯片表面进行了L-929细胞和胎鼠海马神经元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芯片经过表面生物相容性修饰后可用于细胞外电信号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OS 微电极阵列 神经元集群 细胞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运动或感觉神经损伤在骨骼肌萎缩中的致凋亡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赵磊 姜东林 +4 位作者 吕广明 严志强 赵朋 孙钧铭 李成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23-925,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在骨骼肌萎缩中的致凋亡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前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前根)、后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后根)和坐骨神经切断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每组10只。10周后... 目的探讨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在骨骼肌萎缩中的致凋亡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前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前根)、后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后根)和坐骨神经切断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每组10只。10周后取左右两侧腓肠肌,应用荧光标记、电镜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单纯运动或感觉神经损伤后骨骼肌细胞的凋亡表现及Fas/FasL的表达变化。结果失神经支配10周后,骨骼肌细胞出现各种凋亡变化,细胞核凋亡形态明显,其中后根切断组、前根切断组和坐骨神经切断组的细胞核排列密集程度依次增加,Fas/FasL表达依次增强。电镜观察可见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细胞未见典型的凋亡小体,但出现凋亡前期的形态改变。结论运动神经损伤对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大于感觉神经损伤,临床治疗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萎缩应优先考虑重建运动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肌萎缩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选择性神经损伤对大鼠腓肠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钧铭 赵磊 +2 位作者 姜东林 严志强 吕广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0,共5页
为了研究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对大鼠腓肠肌显微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选用成年SD大鼠54只,分别切断左侧L4~L6神经前、后根和坐骨神经,建立大鼠单纯性神经损伤模型。于第2、4、10周分别在透射电镜下观测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细胞... 为了研究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对大鼠腓肠肌显微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选用成年SD大鼠54只,分别切断左侧L4~L6神经前、后根和坐骨神经,建立大鼠单纯性神经损伤模型。于第2、4、10周分别在透射电镜下观测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截面积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随着时间点的延长,神经损伤各组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呈现进行性缩小,超微结构损伤呈现进行性加重;(2)同一时间点前根切断组比后根切断组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有更大萎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超微结构改变以前根切断组最为明显;(3)与对照组比较,同一时间点各组中坐骨神经切断组的大鼠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截面积的变化最大,前根切断组居中,后根切断组的变化最滞后,超微结构变化与此相一致。上述结果提示,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对于骨骼肌具有不同的营养作用,骨骼肌萎缩对运动神经损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肌萎缩 超微结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FEZ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江虹 朱婷 +3 位作者 夏春林 张万钰 张晔 万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3-656,共4页
轴突成束和延伸蛋白ζ-1(fasciculationandelongationproteinzeta-1,FEZ1),是线虫UNC-76蛋白在哺乳动物中的一种同系物,与轴突向外生长、成束、延伸相关。为了克隆该蛋白的基因并观察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表达情况,本研究通过FEZ1的... 轴突成束和延伸蛋白ζ-1(fasciculationandelongationproteinzeta-1,FEZ1),是线虫UNC-76蛋白在哺乳动物中的一种同系物,与轴突向外生长、成束、延伸相关。为了克隆该蛋白的基因并观察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表达情况,本研究通过FEZ1的特异引物从SD大鼠脑组织中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FEZ1基因;通过RT-PCR法分析FEZ1在生后7d的SD大鼠CNS的不同部位(大脑皮层、嗅球、脊髓)的表达情况。成功获得FEZ1的基因克隆,并观察到生后7d的SD大鼠的大脑皮层、嗅球、脊髓内均有FEZ1表达,且脊髓的表达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鼠FEZ1基因的生物学活性及在神经系统内的表达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Z1 基因克隆 表达 中枢神经系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后密度蛋白-95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尚锋 程纯 +3 位作者 陈梦玲 史淑贤 秦婧 沈爱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0-154,共5页
为了探讨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在周围神经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本实验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夹伤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PSD-95 mRNA及其蛋白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PSD-95与神经... 为了探讨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在周围神经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本实验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夹伤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PSD-95 mRNA及其蛋白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PSD-95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共定位情况。结果显示,PSD-95 mRNA及其蛋白在正常坐骨神经中度表达,损伤后迅速下降;PSD-95 mRNA从损伤后2d开始表达上调;而其蛋白水平于损伤后1周明显升高。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证实在坐骨神经损伤后1周PSD-95与nNOS共定位于Schwann细胞上,而与神经丝蛋白NF-200共定位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PSD-95通过nNOS参与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后密度蛋白-95 坐骨神经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NMDA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K11^(P58)和Cyclin D3在损伤后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
13
作者 王夏强 程纯 +3 位作者 邵晓轶 张冬梅 刘海鸥 沈爱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2-548,共7页
为了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对CDK11P58和Cyclin D3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夹伤组,运用Western blot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了坐骨神经损伤后坐骨神经夹伤段、脊髓腰膨大前角和伤侧腓肠肌内CDK11P58... 为了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对CDK11P58和Cyclin D3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夹伤组,运用Western blot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了坐骨神经损伤后坐骨神经夹伤段、脊髓腰膨大前角和伤侧腓肠肌内CDK11P58和Cyclin D3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坐骨神经夹伤后,坐骨神经夹伤段及脊髓腰膨大前角、伤侧腓肠肌中的CDK11P58蛋白的表达先逐渐下降,后又逐渐上升;而Cyclin D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2)在假手术组的坐骨神经、脊髓腰膨大前角和腓肠肌内都可观察到CDK11P58和Cyclin D3的表达;而坐骨神经夹伤后,在上述部位可检测到CDK11P58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但Cyclin D3无明显变化;(3)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CDK11P58和Cyclin D3在假手术组的坐骨神经、脊髓腰膨大前角和伤侧腓肠肌内都有共存;而在坐骨神经损伤后这种共存强度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坐骨神经损伤可影响坐骨神经及脊髓腰膨大、伤侧腓肠肌内CDK11P58的表达,但对Cyclin D3无明显影响,表明CDK11P58可能在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Kll^p58 CYCLIN D3 坐骨神经 WESTERN BLOT 免疫荧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发育及损伤后NIDD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李欣 程纯 +3 位作者 陈梦玲 牛淑琼 高尚峰 沈爱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1-535,539,共6页
目的:探讨在大鼠发育过程中及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NIDD (nNOS-interacting DHH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with dendritic mRNA)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咬除T8-10椎板后,造成大鼠脊髓损伤模... 目的:探讨在大鼠发育过程中及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NIDD (nNOS-interacting DHH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with dendritic mRNA)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咬除T8-10椎板后,造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致伤量为10×10g·cm;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与免疫荧光结合的方法,定量、定位研究发育过程中及脊髓损伤后早期大鼠脊髓组织中NIDD mRNA与nNOS mRNA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大鼠发育过程中,胚胎16d的大鼠脊髓中可见NIDD mRNA的高表达,在生后1d,与nNOS共表达于尚未分化成熟的前角,在白质也见NIDD的阳性信号。成年后呈低表达;nNOS mRNA于生后1~3d出现表达高峰;脊髓损伤后NIDD mRNA表达明显增多,在8h到达高峰,分布于脊髓前角、中间带、中央管周围及后角nNOS阳性的神经元,7d恢复至正常水平;nNOS mRNA在损伤后8h达到高峰,1d降低至正常水平。而且,在脊髓损伤后NIDD mRNA与nNOS mRNA二者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胎鼠脊髓中,NIDD高表达于nNOS阳性细胞,提示其在脊髓组织的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nNOS相关。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NIDD与nNOS表达增多,提示在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中,NIDD可能通过调节nNOS的细胞亚定位及活性而发挥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DD NNOS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杂交 脊髓损伤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选择性神经损伤模型骨骼肌MyoD和myogenin mRNA的表达
15
作者 赵磊 姜东林 +2 位作者 孙钧铭 严志强 吕广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6-640,共5页
为观察成肌调节因子MyoD和myogenin mRNA在单纯运动神经或/和单纯感觉神经损伤后萎缩骨骼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我们分别切断大鼠左侧L4~L6脊神经腹根、背根或坐骨神经制备选择性神经损伤模型,并... 为观察成肌调节因子MyoD和myogenin mRNA在单纯运动神经或/和单纯感觉神经损伤后萎缩骨骼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我们分别切断大鼠左侧L4~L6脊神经腹根、背根或坐骨神经制备选择性神经损伤模型,并将动物分成腹根切断组(VRT),背根切断组(DRT)和坐骨神经切断组(SNT)。于术后2、4周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检测和观察腹根、背根及坐骨神经切断组大鼠腓肠肌中MyoD和myogen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相同时间点正常对照侧相比较,各组大鼠腓肠肌MyoD和myogenin mRNA的表达均增加。4周时不同损伤类型间比较,myogenin mRNA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上结果提示,MyoD和myogenin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骨骼肌的再生修复过程,但两者作用于成肌分化的不同阶段,且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CR MYOD myogenin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体的制备及其在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16
作者 徐美玲 张鲁中 +1 位作者 王晓冬 陈雪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0-476,共7页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备神经支架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已经成为神经系统再生研究领域的重点,其中利用生物材料以微球体形式,持续缓慢释放活性物质,有利于神经系统再生的微环境改善,也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微球体制备的相关材料、制备...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备神经支架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已经成为神经系统再生研究领域的重点,其中利用生物材料以微球体形式,持续缓慢释放活性物质,有利于神经系统再生的微环境改善,也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微球体制备的相关材料、制备方法、检测及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体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系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在海人酸毁损大鼠海马中的迁移和分化(英文)
17
作者 吴星 张沛云 +1 位作者 罗莉 徐昌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5-252,共8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海人酸毁损成年大鼠海马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立体定位注射海人酸毁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毁损一周后,将Hoechst33342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毁损区,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利用荧光技术和免... 本研究旨在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海人酸毁损成年大鼠海马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立体定位注射海人酸毁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毁损一周后,将Hoechst33342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毁损区,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利用荧光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追踪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毁损侧海马中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显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锥体层呈链状迁移,并分化为MAP2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这些结果提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锥体层呈链状迁移,大部分分化为胶质细胞,部分分化为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迁移 细胞分化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在海人酸毁损大鼠海马中的迁移和分化
18
作者 吴星 张沛云 +1 位作者 罗莉 徐昌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8-321,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海人酸毁损成年大鼠海马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体外培养胎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立体定位注射海人酸毁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毁损1周后,将Hoechst33342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毁损区,分别于术后1、... 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海人酸毁损成年大鼠海马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体外培养胎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立体定位注射海人酸毁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毁损1周后,将Hoechst33342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毁损区,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利用荧光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追踪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毁损侧海马中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锥体层呈链状迁移,并分化为MAP2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结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锥体层呈链状迁移,大部分分化为胶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海马 迁移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元合成酶激酶3β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磷酸化作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飞 施建华 +1 位作者 丁绍红 尹晓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5-951,共7页
tau蛋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微管相关蛋白,其功能受磷酸化调节.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神经纤维缠结的主要组成部分.糖元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是重要的tau蛋白激酶之一,它虽... tau蛋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微管相关蛋白,其功能受磷酸化调节.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神经纤维缠结的主要组成部分.糖元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是重要的tau蛋白激酶之一,它虽可催化tau蛋白多个位点的磷酸化,但对不同位点,其催化效率不同.通过位点特异性、磷酸化依赖的tau蛋白抗体,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GSK-3β对tau蛋白位点特异性的磷酸化作用及动力学.用双倒数作图,计算GSK-3β催化tau磷酸化以及各个位点磷酸化的Km值,并结合培养细胞中的实验,研究GSK-3β对tau蛋白磷酸化作用的位点特异性.结果显示,GSK-3β催化tau蛋白多个位点的磷酸化,其中包括Thr181、Ser199、Ser202、Thr205、Thr212、Thr217、Thr231、Ser396和Ser404,对不同的位点磷酸化作用,其Km值不同,GSK-3β对Ser396的Km值最低,即对Ser396位点的亲和性最高,催化其磷酸化的能力最强.在培养的细胞中,也显示了GSK-3β的表达引起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U 糖元合成酶激酶3β(GSK-3β) 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科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汤乐民 丁斐 +2 位作者 杨宇民 王晓冬 孟凡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6,共3页
依托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基地,构建了生命科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相关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体系在培养生命科学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和经验。
关键词 生命科学 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