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自噬:病理学研究的新热点 被引量:22
1
作者 邱冬梅 陈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9-313,共5页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生命现象,其主要作用是清除和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以及多余的生物大分子,并利用降解产物提供能量和重建细胞结构,在维持细胞稳态和细胞生命活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在自噬过...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生命现象,其主要作用是清除和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以及多余的生物大分子,并利用降解产物提供能量和重建细胞结构,在维持细胞稳态和细胞生命活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在自噬过程、自噬信号转导途径以及自噬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制、自噬与细胞生存、凋亡和肿瘤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自噬 分子机制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T-1、Survivin蛋白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2
作者 曹晓蕾 周祀桥 陈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0-640,共1页
关键词 脑肿瘤 星形胶质细胞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酶-1在肝细胞癌中的低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顾春燕 肖锋 +3 位作者 钱铮 邵建国 秦刚 陈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38-445,共8页
背景与目的: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是肝脏鸟氨酸循环的催化酶,研究表明Arg-1表达改变显著影响细胞代谢和生长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Arg-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rg-1与HCC临床病理指标之间... 背景与目的: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是肝脏鸟氨酸循环的催化酶,研究表明Arg-1表达改变显著影响细胞代谢和生长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Arg-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rg-1与HCC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1例HCC及癌旁肝组织、12例正常肝组织中Arg-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rg-1在158例H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结果:Ar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HCC组织中明显低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F=57.83、160.89,P均<0.01),且与HCC的分化程度相关(F=10.41、30.03,P均<0.01)。Arg-1蛋白阳性定位于细胞质及部分细胞核;Arg-1在HC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8.7%和100%,HCC组织中Arg-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癌旁(χ2=14.7416,P<0.01)及正常肝组织(χ2=4.1415,P<0.05)。Arg-1表达与HCC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术后复发有关(χ2=22.8459、10.2639、10.6368,P均<0.05),而与HCC患者年龄、性别、HBsAg感染、血清AFP水平、有无肝硬化、肿瘤直径、肿瘤个数均无关。结论:HCC中Arg-1表达降低,并与HCC分化、转移及复发呈显著相关,提示Arg-1对HCC发生、进展发挥负性调控作用,检测HCC中Arg-1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肝细胞癌 表达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调节5-脂氧合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深宝 周国雄 +4 位作者 张弘 黄介飞 魏群 马鹏程 鄂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在胰腺癌细胞中5-脂氧合酶(5-LOX)蛋白的表达及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Capan2中5-LOX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TL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5-LOX蛋白表达的影...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在胰腺癌细胞中5-脂氧合酶(5-LOX)蛋白的表达及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Capan2中5-LOX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TL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5-LOX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M 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增殖和凋亡。结果: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Capan2中均表达5-LOX,并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TL抑制SW1990中5-LOX蛋白的表达,并抑制胰腺癌细胞SW1990增殖和促进细胞的凋亡,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0.0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与5-LOX蛋白的表达相关(P<0.01)。结论:TL抑制胰腺癌细胞SW1990中5-LOX的表达,并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5-LOX代谢途径在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胰腺肿瘤 5-脂氧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SSeCKS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莉 秦婧 +4 位作者 沈爱国 刘海鸥 牛淑琼 高尚峰 史淑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为了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SSeCKS(Src抑制的蛋白激酶C底物)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本研究制备了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夹伤模型,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坐骨神经夹伤后SSeCKS表达的时空变化。Western blotting... 为了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SSeCKS(Src抑制的蛋白激酶C底物)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本研究制备了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夹伤模型,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坐骨神经夹伤后SSeCKS表达的时空变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SSeCKS的表达迅速升高,伤后6h即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SSeCKS在神经夹伤两端高表达,以近端明显,呈簇状聚集。夹伤远端表达较近端稍低。远离夹伤处及相应对侧,SSeCKS的表达水平有所下降且分布较为均一。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记结果显示:夹伤两端SSeCKS与S100和NF200的共存不明显,但可见部分SSeCKS与GAP43双标纤维。本研究提示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可引起SSeCKS的表达变化,该变化可能参与周围神经损伤后某些伤害性刺激信号分子的转导并与损伤后神经的再生及功能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夹伤 SSECKS 免疫组织化学 WESTERN BLOTTING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12/CXCR4在胶质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宝莲 王东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4-716,共3页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CXCL12/CXCR4 细胞增殖 侵袭性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中hTERT、VEGF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东林 王艳芬 +2 位作者 施公胜 黄华 陈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6例胶质瘤hTERT和VEGF的表达;用CD34标记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T...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6例胶质瘤hTERT和VEGF的表达;用CD34标记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TERT、VEGF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8%(57/106)、68.0%(72/106);hTERT或VEGF阳性分别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hTERT阳性或VEGF阳性的瘤组织MVD分别为71.2±18.0和74.4±20.0;而相应的阴性组分别为60.3±21.8和58.4±23.1,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TERT、VEGF的表达和MVD均与胶质瘤组织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hTERT、VEGF的表达及MVD均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前两者阳性表达,其MVD高于两者阴性表达,说明hTERT、VEGF在肿瘤血管形成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端粒酶逆转录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血管形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67、NET-1与CD34免疫组化三重染色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平 董德平 +2 位作者 张剑平 鄂群 陈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8-618,共1页
关键词 膀胱癌 三重染色技术 KI-67 NET-1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NET-1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肝癌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酉 陈莉 +2 位作者 李杏玉 邵晓轶 陆牡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7-519,共3页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55%发生在中国,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NET-1属于四次跨膜蛋白(TM4S)家族成员,具有显著上调癌形成的作用。在研究人体组织中NET-1表达及分析肝与肝癌组织NET-1表达差异的基础上,...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55%发生在中国,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NET-1属于四次跨膜蛋白(TM4S)家族成员,具有显著上调癌形成的作用。在研究人体组织中NET-1表达及分析肝与肝癌组织NET-1表达差异的基础上,作者采用分子克隆和基因转染技术将构建的NET-1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肝癌细胞SMMC-7721,为进一步探讨NET-1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1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肝肿瘤 转染肝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中Jab1和p27的表达与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东林 张明阳 +5 位作者 王奕丹 邹琳 何飞 李家荣 陈莉 韩新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Jab1和p27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意义以及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胶质瘤和8例对照脑组织标本中Jab1、p27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6例新鲜胶质瘤标本中相应分子的表达。结果 Jab1在对照脑组织中表达不明显,... 目的探讨Jab1和p27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意义以及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胶质瘤和8例对照脑组织标本中Jab1、p27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6例新鲜胶质瘤标本中相应分子的表达。结果 Jab1在对照脑组织中表达不明显,在Ⅱ、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率分别为21.2%、65.4%、91.7%,三者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27在对照脑组织中表达明显,在Ⅱ、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率分别为93.8%、53.8%、25.0%,三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Jab1与p27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胶质瘤中Jab1蛋白表达与增殖指标Ki-67表达呈正相关,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27蛋白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胶质瘤中Jab1的异常高表达可能是抑制p27表达的重要因素。Jab1与p27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肿瘤 JAB1 P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干扰技术在肝癌及其相关病变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11
作者 卫颖泽 陈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69-973,共5页
核酸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的一种阻断外源基因表达的自我防御体系。RNAi技术已成为医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研究热点。该文复习RNAi现象的发现与其作用机制,阐述RNAi技术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 核酸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的一种阻断外源基因表达的自我防御体系。RNAi技术已成为医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研究热点。该文复习RNAi现象的发现与其作用机制,阐述RNAi技术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其相关病变(HBV、HCV感染和肝硬化)中的作用,重点阐述针对HCC发生相关的免疫监视机制、细胞增殖、侵袭、转移中RNAi技术的应用,及RNAi联合放疗、化疗、联合肝移植治疗HCC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RNAi技术引发应用存在的挑战,展望优化siRNA传输系统与化学修饰提高RNAi作用的安全性、特异性和稳定性。RNAi可成为HCC基因治疗的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核酸干扰 肝硬化 肝炎 传输 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LC-ESI/MS/MS在ECV304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菊玲 曾耀英 +1 位作者 季煜华 杜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5-208,共4页
目的:应用纳升液联用技术(nanoLC-ESI/MS/MS)对ECV304细胞蛋白质组学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提取ECV304细胞总蛋白,经变性、还原、烷基化和酶解,nanoLC-ESI/MS/MS对酶解后的肽段进行分析,数据库(Swissprot)检索鉴定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工具... 目的:应用纳升液联用技术(nanoLC-ESI/MS/MS)对ECV304细胞蛋白质组学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提取ECV304细胞总蛋白,经变性、还原、烷基化和酶解,nanoLC-ESI/MS/MS对酶解后的肽段进行分析,数据库(Swissprot)检索鉴定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所鉴定的蛋白质进行细胞定位和功能分类。结果:从8μg细胞总蛋白中鉴定了120种蛋白质,所鉴定蛋白质的分子质量(MW)范围从6 648 D至280 739 D,MW<20 kD的蛋白质占24.2%,MW>100 kD的蛋白质占5.0%;主要位于细胞质、细胞骨架、细胞核和细胞膜,分别为27.8%、19.0%、15.2%和10.1%;大多为结构蛋白质和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分别为36.4%和34.1%,具有信号转导活性的占11.4%;其中角蛋白8、18和vimentin等为内皮细胞特异表达的蛋白质。结论:本研究建立了nanoLC-ESI/MS/MS分析ECV304细胞的蛋白质组学方法,为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LC—ESI/MS/MS技术 ECV304细胞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