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南方丘陵山区耕地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晗 赵小敏 +7 位作者 朱美青 欧阳真程 郭熙 匡丽花 叶英聪 黄聪 汪晓燕 李伟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5,71,共9页
为了掌握南方丘陵山区耕作土壤养分的时空演变规律,以江西省为例,利用1985年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大量耕层(0—25cm)土壤样点数据,借助SPSS经典统计方法、ArcGIS地统计学和半方差分析技术,运用全局... 为了掌握南方丘陵山区耕作土壤养分的时空演变规律,以江西省为例,利用1985年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大量耕层(0—25cm)土壤样点数据,借助SPSS经典统计方法、ArcGIS地统计学和半方差分析技术,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和普通克里金(Ordinary Kriging)插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近30年耕地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机质(SOM)和酸碱度(pH值)5种养分要素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85—2012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养分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2012年土壤养分Moran′s I指数和块金系数较1985年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集聚特性。1985年除土壤pH值符合球状模型外,其余4种养分要素属于指数模型,2012年土壤TN,TP和SOM符合球状模型,TK和pH值符合指数模型,两个时期交叉验证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30年来,研究区耕作土壤养分有升有降,以升为主。土壤TN和SOM处于丰富级水平,其含量显著上升,平均级别分别提升了0.41,0.44个单位;TP处于中等水平,全磷水平上升较为显著,平均级别提升了0.39个单位;TK处于低量级水平,全钾含量急剧下降,平均级别降低了0.89个单位;土壤pH值处于酸性水平,pH值下降较为明显,平均级别降低了0.66个单位。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为耕作方式、施肥结构、秸秆还田、工业污染及酸性沉降物等的影响,江西省耕地土壤TN,SOM和TP含量有所提升,TK含量急剧降低,土壤严重酸化。研究结果为江西省土壤养分分区管理、精准高效施肥、土壤养分可持续利用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壤养分 空间自相关 克里金插值 时空变异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菌侵染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黄浩 林晋军 +6 位作者 陈文凤 姚威 陈倩茹 黄希来 吴俊 刘雄伦 刘金灵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40,共10页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真菌病害。高氮肥施用容易引发水稻感稻瘟病,但相关遗传基础尚不清楚。为解析氮素吸收利用途径在稻瘟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稻瘟菌侵染后水稻氮素吸收、代谢和利用信号途径相...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真菌病害。高氮肥施用容易引发水稻感稻瘟病,但相关遗传基础尚不清楚。为解析氮素吸收利用途径在稻瘟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稻瘟菌侵染后水稻氮素吸收、代谢和利用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分析的33个相关基因中,有22个基因(包括8个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3个铵盐转运蛋白基因、3个氮素同化相关基因、5个氮信号调控相关基因和3个氮素利用相关基因)在接种稻瘟菌亲和小种后4 h受到激活显著上调表达,而在侵染中后期(8~96 h),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有28个基因(包括11个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4个铵盐转运蛋白基因、5个氮素同化相关基因、5个氮信号调控相关基因和3个氮素利用相关基因)在接种稻瘟菌非亲和小种后(4~96 h)受抑制下调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氮素吸收、代谢和利用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激活在促进早期稻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为进一步解析氮素促进水稻感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氮素促进感病 氮素吸收利用信号途径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功能及前景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梁玉刚 周晶 +1 位作者 杨琴 黄璜 《作物研究》 2016年第5期572-578,共7页
中国南方是多熟种植的主体,发挥多熟制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有助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油菜—双季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双季稻和稻麦两熟制;华南多熟种植模式以冬作物—双季稻为主,如小麦(马铃薯)—... 中国南方是多熟种植的主体,发挥多熟制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有助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油菜—双季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双季稻和稻麦两熟制;华南多熟种植模式以冬作物—双季稻为主,如小麦(马铃薯)—双季稻等;西南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春菜—水稻—秋冬菜、水稻—马铃薯(泽泻)、小麦(油菜)—水稻—秋菜。近年来四川玉米大豆间套作发展迅速。中国南方多熟种植能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改善作物品质和土壤质量,减少生物灾害,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未来多熟种植仍是中国种植模式的主流,必须力求多熟种植集约化和持续化最大融合,积极推进传统多熟农艺科学化、现代化和机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多熟制 种植模式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江西省黎川县为例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晗 赵小敏 +6 位作者 欧阳真程 郭熙 李伟峰 匡丽花 叶英聪 黄聪 汪晓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273,共11页
分析不同尺度下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格局,是提高耕地质量与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的基础。选取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试点县江西省黎川县为研究区,运用加权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分别从县级、乡镇... 分析不同尺度下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格局,是提高耕地质量与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的基础。选取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试点县江西省黎川县为研究区,运用加权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分别从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尺度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空间关联程度及其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质量呈现出"南北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耕地质量指数Mora’s I值表现为国家利用等指数>国家经济等指数>国家自然等指数,县级、乡镇级和村级耕地质量指数的Moran’s I值依次降低,三者均呈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集聚态势。2)随着空间尺度的不同,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自然等指数受空间尺度影响较大,经济等指数其次,利用等指数最小。3)正相关高-高型和低-低型耕地以组团形式聚集分布,负相关高-低型和低-高型耕地无明显的集中区域,多以零星状分布。研究结果显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对空间尺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可为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保护与管理分区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丘陵区 耕地质量 空间自相关 空间尺度 黎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肥增密和肥料类型对早熟油菜生长和产量及肥料利用的影响
5
作者 吴俊杰 廖莉 +9 位作者 吴雪朋 陈虎 常涛 洪波 赵东方 周冰倩 毛佳俊 姚茗尧 官春云 官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89,共13页
为助力早熟油菜生产降本增效,探索适宜三熟制地区的早熟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2022-2023生长季对早熟油菜阳光131进行了减肥增密试验。试验设置了两个肥料类型(A1:常规肥;A2:缓释肥)、三个肥料用量(B1:氮磷钾有效含量300.00 kg/hm2;B2... 为助力早熟油菜生产降本增效,探索适宜三熟制地区的早熟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2022-2023生长季对早熟油菜阳光131进行了减肥增密试验。试验设置了两个肥料类型(A1:常规肥;A2:缓释肥)、三个肥料用量(B1:氮磷钾有效含量300.00 kg/hm2;B2:基于B1减量15%;B3:基于B1减量30%)和三个种植密度(C1:3.75×105/hm^(2);C2:基于C1增密15%;C3:基于C1增密30%),共计18个处理。试验分别在长沙和昆明两地进行,以系统评价不同肥料类型、肥料用量和种植密度对早熟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缓释肥(A2)相比常规肥(A1)显著提高了阳光131的多个生长指标:株高增加2.81%~9.09%、SPAD值增加4.85%~9.26%、单株干物质量增加4.82%~19.02%、单株产量增加8.28%~9.21%、单产增加8.32%~9.19%。此外,氮积累量增加33.84%~46.09%、磷积累量增加14.71%~16.30%、钾积累量增加9.09%~14.01%、氮农学利用率增加11.87%~16.64%、氮偏生产力增加8.25%~9.30%、氮回收效率增加16.05~17.01个百分点。减少肥料用量显著提升了氮农学利用率(增加9.81%~30.83%)和氮偏生产力(增加12.94%~34.27%),但对其它指标均有不利影响。增加种植密度虽然限制了单株发育,但显著提升了群体产量(增加5.25%~10.68%)、氮积累量(增加2.72%~15.59%)、磷积累量(增加16.00%~39.30%)、钾积累量(增加7.04%~21.87%)、氮农学利用率(增加5.56%~11.75%)、氮偏生产力(增加5.41%~10.73%)、氮回收效率(增加0.72~4.85个百分点)及经济效益(增加4.88%~10.02%)。在长沙和昆明两地,均在处理A2B1C3下获得最大单产,分别为2685.00 kg/hm^(2)和2306.40 kg/hm^(2)。此外,在长沙和昆明地区分别在处理A2B2C3和A2B3C3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分别为6882.75 CNY/hm^(2)和3404.55 CNY/hm^(2)。综上所述,施用缓释肥,适当减少肥料用量并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将对植株个体的影响降到最低,并显著提升早熟油菜的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减肥增密 早熟油菜 产量 肥料积累及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利用效率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
6
作者 董智超 岳宁燕 +4 位作者 吕魏 余晓燚 郑凯文 宋海星 陈海飞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8-1008,共11页
为比较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利用效率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以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E01和E08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共设置5个氮处理(N0、N60、N180、N240、N360,分别代表纯氮为0、60、180、240、360 kg·hm^(-2)),在... 为比较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利用效率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以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E01和E08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共设置5个氮处理(N0、N60、N180、N240、N360,分别代表纯氮为0、60、180、240、360 kg·hm^(-2)),在油菜成熟期调查并测定产量、总氮含量和含油量等相关指标,计算氮利用效率和产油量。结果表明,E01的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相关指标均显著高于E08。尽管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高含油量品种E01的籽粒含油量,但施氮对E01的增产效应远高于对其籽粒油分的抑制效应,因此,其产油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E08。当施氮量分别为245 kg·hm^(-2)和227 kg·hm^(-2)时,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E01和E08分别达到其产油量的最大值1 316 kg·hm^(-2)和602 kg·hm^(-2)。综合分析,在相同施氮量下高含油量油菜品种E01具有更高的产油量和氮利用效率,更有利于油菜氮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施肥量 产量 产油量 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玖两优系列水稻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尹鑫军 王鑫澳 +4 位作者 尹新芳 张屹 肖峰 敖和军 曾晓珊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22,共7页
为研明不同施氮量对玖两优系列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玖两优系列水稻的适宜施氮量,本试验以五优308为对照品种(CK),研究不同施氮量(0、120、150 kg/hm^(2),分别记作N0、N1、N2)对玖两优系列水稻(玖两优1212、玖两优黄花占... 为研明不同施氮量对玖两优系列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玖两优系列水稻的适宜施氮量,本试验以五优308为对照品种(CK),研究不同施氮量(0、120、150 kg/hm^(2),分别记作N0、N1、N2)对玖两优系列水稻(玖两优1212、玖两优黄花占、玖两优黄莉占、玖两优玉占,分别记为V1、V2、V3、V4)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素积累及吸收利用率、干物质生产、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叶片SPAD值表现为抽穗期>孕穗期>分蘖期>成熟期;孕穗期后,N1、N2处理显著高于N0,N1与N2差异不显著。(2)施氮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N0均差异显著,N2处理的最高。(3)各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器官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氮量处理的水稻各生育时期氮素总积累量差异显著,孕穗期、抽穗期的穗吸氮比例及成熟期的氮收获指数均差异不显著。(4)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N1处理的最高。(5)施氮量对玖两优系列水稻产量有极显著影响,N1、N2处理产量显著高于N0,N1与N2差异不显著;结实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升高趋势,千粒重则呈下降趋势,不同施氮量处理间千粒重与结实率差异均不显著;玖两优杂交稻的产量优势主要源于其具有高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综上可知,施氮量为120 kg/hm^(2)时玖两优系列水稻不仅能够实现高产,且有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玖两优系列水稻 氮肥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稻田养鱼进步与创新体系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江伟 刘贵斌 黄璜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05-109,共5页
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文明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稻田养鱼的技术体系、方法模式和管理水平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的今天,国家农业... 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文明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稻田养鱼的技术体系、方法模式和管理水平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的今天,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和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为"稻—渔"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好现代农业科技,促进稻田养鱼方法改革与技术创新,对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生产、保障农副产品安全、拓宽精准扶贫渠道和完善"稻—渔"产业技术体系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 生态农业 方法模式变革 技术创新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南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0
9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5 位作者 王祺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金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6-1395,共10页
【目的】近年来"籼改粳"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品质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何种氮肥运筹能使籼粳杂交稻在晚稻季中同步达到高产和优质目前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2016—2017年,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晚... 【目的】近年来"籼改粳"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品质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何种氮肥运筹能使籼粳杂交稻在晚稻季中同步达到高产和优质目前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2016—2017年,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晚稻材料,在总纯氮量255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蘖穗肥比分别为6∶2∶2 (A)、4∶2∶4 (B)、2∶2∶6 (C)三种氮肥运筹的比例(穗肥于倒3叶期一次性施用),并在基肥和分蘖肥分别占总施氮量40%和20%下,设置穗肥于倒4叶、倒2叶期两次均施(B_1)和基蘖穗粒肥比为4∶2∶2∶2 (B_2)。收获后,调查分析了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结果】与B处理相比,A和C处理产量分别降低1.9%~4.8%和4.9%~16.8%,而B_1和B_2处理产量分别增加1.2%~3.2%和3.8%~12.5%。B、B_1和B_2处理总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A和C处理(P <0.05),特别是在抽穗–成熟期阶段干物质量的积累优势突出,而B1处理高效叶及有效叶的叶面积指数大和B_2处理灌浆结实期剑叶SPAD值高分别是二者在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生产能力强的主要原因。随着基肥比例的降低,加工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变优,但外观品质和RVA谱变劣。此外,同一基蘖肥施用比例下,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与食味品质表现为B_2 <B_1 <B,外观品质和RVA谱特征值表现相反的变化规律,而营养品质表现为B_2> B> B_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基蘖穗粒肥比为4∶2∶2∶2的氮肥运筹晚粳稻产量表现最好,采用基蘖穗肥比为4∶2∶4时可兼顾水稻高产和优质,其中穗肥二次均施的氮肥运筹表现优于穗肥一次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籼改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调优的播期效应 被引量:43
10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4 位作者 吕伟生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19-2030,共12页
为探究在南方稻区通过播期调控来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和优质的可行性,以籼稻品种‘黄华占’(对照)和粳稻品种‘常优5号’、‘甬优1538’和‘金农香粳1267’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优质粳稻在南方稻区不同播期条件下产量和米质... 为探究在南方稻区通过播期调控来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和优质的可行性,以籼稻品种‘黄华占’(对照)和粳稻品种‘常优5号’、‘甬优1538’和‘金农香粳1267’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优质粳稻在南方稻区不同播期条件下产量和米质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籼稻产量下降(降幅达4.5%~19.2%),粳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降幅达2.1%~15.9%)。相关分析表明,籼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7,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为0.88~0.99,这也是粳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播期下籼、粳稻的主要品质性状存在差异,随着播期推迟,籼、粳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稻米蒸煮及食味品质均产生相同效应,但变化趋势不同,外观品质均变优,蒸煮与食味品质变劣,加工品质呈先变优后变劣的趋势;籼、粳稻的营养品质产生效应存在差异,其中籼稻营养品质先变劣后变优,而粳稻营养品质则变优。随着播期推迟,籼、粳稻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均呈降低趋势,但消减值、回复值均呈增加趋势。综上,籼稻适时早播有利于优质增产,而粳稻早播或晚播均不利于优质粳稻生产,适宜播期因粳稻品种特性而异。本研究结果为南方双季稻区优质晚粳稻增产提质的合理播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优栽培 籼改粳 播期 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成臣 黎星 +7 位作者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曾勇军 吕伟生 王玮 陈芸 《中国稻米》 2018年第5期58-63,共6页
近年来,"籼改粳"在江西等南方双季稻区发展较快,关于双季晚粳稻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有了较多的报道,但关于优质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播期调控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南方优质晚粳稻品种甬优1538为材料,通过开展分... 近年来,"籼改粳"在江西等南方双季稻区发展较快,关于双季晚粳稻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有了较多的报道,但关于优质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播期调控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南方优质晚粳稻品种甬优1538为材料,通过开展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和米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甬优1538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先增后降,而结实率呈现降低趋势,最终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播期为6月25日时产量最高。随着播期的推迟,甬优1538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与食味品质均变劣,而营养品质变化趋势因指标而异,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回复值和消减值呈逐渐增加趋势。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生产中,适当早播有利于同步实现高产和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晚粳稻 籼改粳 产量 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南方优质常规晚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黎星 汪勇 +5 位作者 成臣 程慧煌 谭雪明 商庆银 石庆华 曾勇军 《中国稻米》 2019年第1期29-33,共5页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优质常规粳稻金农香粳1267的适宜氮肥运筹模式,设置6个施氮水平(CK,0;N1,165 kg/hm^2;N_2,210 kg/hm^2;N_3,255 kg/hm^2;N_4,300 kg/hm^2;N_5,345 kg/hm^2),并在N_3水平下设置3个氮肥运筹方式(NT_1,基蘖穗肥比例为4∶...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优质常规粳稻金农香粳1267的适宜氮肥运筹模式,设置6个施氮水平(CK,0;N1,165 kg/hm^2;N_2,210 kg/hm^2;N_3,255 kg/hm^2;N_4,300 kg/hm^2;N_5,345 kg/hm^2),并在N_3水平下设置3个氮肥运筹方式(NT_1,基蘖穗肥比例为4∶2∶4,穗肥于倒3叶施用;NT_2,基蘖穗肥比例为4∶2∶4,穗肥于倒4叶、倒2叶分2次等量施用;NT_3,基蘖穗粒肥比例为4∶2∶2∶2,穗肥于倒3叶施用),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南方优质常规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与N_3处理相比,CK、N_1、N_2、N_4和N_5处理产量分别降低37.1%、8.2%、5.7%、4.9%和10.0%,晚粳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在N_3水平下,NT_3处理产量最高,主要是由于每穗粒数的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晚粳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得到改善;在N_3水平下,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均表现为NT_1>NT_2> NT_3,而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则反之。随施氮量的增加,RVA谱特征值中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崩解值和峰值时间均降低,而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呈增加的趋势;在N_3水平下,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崩解值和峰值时间均表现为NT_1<NT_2<NT_3,而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则反之。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南方优质常规晚粳稻以施氮量为N_3(255 kg/hm^2)、氮肥运筹为NT_3(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2∶2∶2)时,能较好实现水稻高产和优质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氮肥运筹 常规粳稻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期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成臣 雷凯 +7 位作者 程慧煌 王盛亮 朱博 卢占军 高冰可 王斌强 石庆华 曾勇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0-158,共9页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mg/L)、A2(84 mg/L)、A3(120 mg/L)、A4(156 mg/L)和A5(192mg/L)共5种施用水平。2014-2015年评估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多效唑浓度增加,2年各品种秧苗苗高均逐渐降低;H优518及甬优2640秧苗叶龄及SPAD值逐渐增加,而镇稻11却先增后降;三品种秧苗单株根长、根数、分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随苗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两品种的上述指标均在A4时最高,镇稻11在A3表现最佳。【结论】喷施适宜浓度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及产量。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以A4(156 mg/L)时产量表现最好,而镇稻11却在A3(12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晚粳稻 秧苗素质 茎蘖动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断水及收获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成臣 雷凯 +6 位作者 王盛亮 朱博 卢占军 高冰可 王斌强 石庆华 曾勇军 《作物研究》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为探究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适宜的断水及收获时期,2014~2015年以常规粳稻镇稻11号及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断水时间(抽穗后28、35、42、49 d)、不同收获时期(抽穗后35、40、45、50、55 d)对晚粳稻籽粒充实度、产量及品质... 为探究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适宜的断水及收获时期,2014~2015年以常规粳稻镇稻11号及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断水时间(抽穗后28、35、42、49 d)、不同收获时期(抽穗后35、40、45、50、55 d)对晚粳稻籽粒充实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延迟1 d断水,镇稻11号及甬优2640产量分别增加21~23 kg/hm^2及31~35 kg/hm^2;每延迟1 d收获,两个品种产量分别增加63~66 kg/hm^2及102~104kg/hm^2。断水(或收获)时期延迟,晚粳稻出糙率、精米率及整精米率增加,垩白粒率及垩白度降低,胶稠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抽穗后42~49 d断水或抽穗后50~55 d收获,晚粳稻产量及千粒重差异均不显著,稻米品质也差异不显著。可见,在江西中部稻区,晚粳稻抽穗后42~49 d断水及抽穗后50~55 d收获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断水 收获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协同对双季杂交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爱龙 王礼煌 +1 位作者 李文秀 王学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5-157,共13页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灌溉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陵两优942和领优华占分别为早晚稻材料,设置N1~N3共3个施氮水平(早晚稻均分别为150,120,0 kg/hm^(2))和W1~W3共3个灌溉方式(早晚稻均分别为水层灌溉W1、湿润灌...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灌溉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陵两优942和领优华占分别为早晚稻材料,设置N1~N3共3个施氮水平(早晚稻均分别为150,120,0 kg/hm^(2))和W1~W3共3个灌溉方式(早晚稻均分别为水层灌溉W1、湿润灌溉W2、干湿交替灌溉W3),研究不同水肥协同处理对双季杂交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SPAD值,但在早晚稻上整体呈N1和N2的SPAD值相近,而灌溉方式呈W3既能使早晚稻保持较高SPAD,也能避免后期贪青晚熟;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在一定程度上同施氮量呈正比,在早稻(全生育期)和晚稻(生育前期)N1和N2之间的LAI值相近,但在晚稻(生育后期)N1高于N2,而灌溉方式对早晚稻LAI值影响较小,主要以W3略高;增施氮肥能显著促进水稻干物质量的积累,除早稻(乳熟期)单株干物质量呈N2高于N1和晚稻(齐穗期)呈N1高于N2外,早晚稻其余时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呈N1和N2相近,整体上说明减氮并不会显著降低水稻单株干物质量,灌溉方式对早稻影响较小,对晚稻影响较大,整体早晚稻单株干物质量以W3增长效果较好,W2其次;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理论、实际产量和有效穗数,但其在N1和N2表现效果相近,早晚稻N1、N2的实际产量相较对照组N3,增幅分别为53.21%~59.64%,21.65%~32.68%,说明早稻减氮增产效果明显,晚稻减氮效果增产不佳主要是因为高氮并非常规晚稻施氮水平,而灌溉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水肥协同下N2W2、N2W3处理能使早晚稻获得较高的叶片SPAD和LAI,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下早稻以N2W3处理表现效果俱佳,晚稻以N1W3处理效果较好。综上,早稻以N2W3处理既能满足高产,也能起到节肥节水的作用;晚稻N2W3处理虽然在SPAD和LAI表现较好,但其干物质积累、产量表现不及N1W3处理,所以晚稻以N1W3处理增产效果明显。因此,从经济和生态效益来看,在干湿交替方式下,早稻以施氮量为120 kg/hm^(2)、晚稻以150 kg/hm^(2)、能充分发挥水肥互作效应,它们增产潜力俱佳,更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水肥协同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龙欣 段照 +4 位作者 祝海竣 梁玲玉 王月丽 文帅 王学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100,共7页
以杂交中熟晚稻隆香优130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探讨不同有机肥替代比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水稻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较高;(2)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水稻的千粒重、总粒数、结... 以杂交中熟晚稻隆香优130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探讨不同有机肥替代比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水稻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较高;(2)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水稻的千粒重、总粒数、结实率、有效穗数较高;(3)有机肥替代比为0时,灌浆期与成熟期的茎干物质量、孕穗期与灌浆期的叶干物质量、灌浆期与成熟期的穗干物质量、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整株干物质量较高;有机肥替代比为20%时,分蘖期与齐穗期的茎干物质量、齐穗期的叶干物质量、齐穗期的穗干物质量、分蘖期与齐穗期的整株干物质量较高;有机肥替代比为60%时,孕穗期的茎干物质量、分蘖期与成熟期的叶干物质量较高;(4)有机肥替代比为60%时,孕穗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5)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氮肥贡献率较高;(6)有机肥替代比为40%时,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肥替代 氮肥贡献率 干物质量 水稻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生长调剂及喷施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与抗寒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袁帅 石泉 +5 位作者 杨国俊 陈基旺 陈平平 屠乃美 周文新 易镇邪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81-90,共10页
低温逆境严重影响水稻尤其是机插稻的安全生产。为明确机插双季稻适宜植物生长调剂及其喷施时期,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剂(烯效唑,C1;脱落酸,C2;壮谷饱,C3)与喷施时期(早稻:浸种,D1;一叶一心期... 低温逆境严重影响水稻尤其是机插稻的安全生产。为明确机插双季稻适宜植物生长调剂及其喷施时期,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剂(烯效唑,C1;脱落酸,C2;壮谷饱,C3)与喷施时期(早稻:浸种,D1;一叶一心期,D2;两叶一心期,D3;移栽前,D4;返青期,D5;晚稻:孕穗期,F1;始穗期,F2;齐穗期,F3;齐穗后7 d,F4)对机插稻产量和抗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剂中,壮谷饱处理茎蘖数最多,叶面积指数最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壮谷饱处理产量最高,早稻较烯效唑和脱落酸处理实际产量分别高7.58%,7.13%,晚稻壮谷饱较烯效唑和脱落酸处理实际产量分别高13.54%,11.59%。喷施时期方面,早稻于返青期喷施,晚稻于始穗期喷施,对产量形成各指标提升效果最佳,产量最高。分析产量构成因素,植物生长调剂及喷施时期主要通过提高水稻穗粒数而增产。不同植物生长调剂处理下抗氧化酶活性存在差异,早、晚稻SOD、POD及CAT活性均以壮谷饱处理最高,同时早稻返青期喷施,晚稻始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剂对提升抗氧化酶活性效果更佳。综合来看,湘南双季机插稻植物生长调剂选用壮谷饱,且早稻返青期喷施、晚稻始穗期喷施的抗寒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机插秧 植物生长调剂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钝化剂修复镉污染稻田的稳定性研究
18
作者 匡宇 敖和军 《作物研究》 2024年第4期256-260,286,共6页
为探究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及稳定性,在浏阳市沿溪镇花园村开展大田试验,以玉针香和湘晚籼13号为供试晚稻品种,设置硫铝酸钙(S)、氯铝酸钙(L)、钙铝水滑石(A)、镁铝水滑石(B)4种钝化剂处理与对照(CK)处理,比较施用3年后不同处... 为探究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及稳定性,在浏阳市沿溪镇花园村开展大田试验,以玉针香和湘晚籼13号为供试晚稻品种,设置硫铝酸钙(S)、氯铝酸钙(L)、钙铝水滑石(A)、镁铝水滑石(B)4种钝化剂处理与对照(CK)处理,比较施用3年后不同处理水稻产量、各部位干物质和镉吸收与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L、B处理土壤的有效镉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7.78%和19.44%,且其土壤Cd的活化率也均显著降低。玉针香和湘晚籼13号的糙米镉含量均为A处理最低,分别较对照下降48.89%和51.52%,L处理则分别下降了20.00%和21.21%,B处理分别下降了40.00%和12.12%。施用钝化剂对湘晚籼13号的产量无显著影响,L、S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茎叶干物质量,A处理对水稻茎叶干物质量无显著影响,B处理显著增加了湘晚籼13号的茎叶干物质量,但显著降低了玉针香的茎叶干物质量。综合分析,一次性施用钙铝水滑石对镉污染土壤修复和水稻降镉的稳定性最好,硫铝酸钙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钝化剂 晚稻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94
19
作者 罗锡文 廖娟 +2 位作者 胡炼 臧英 周志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影响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土、种、肥、药、水。精准耕整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药技术和精准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几项关键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促进农业资源可...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影响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土、种、肥、药、水。精准耕整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药技术和精准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几项关键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介绍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机械化精准作业关键技术与机具。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机械与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机械化 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利用率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小麦兼用气送式集排器搅种装置设计及充种性能试验 被引量:27
20
作者 雷小龙 廖宜涛 +3 位作者 李兆东 张闻宇 李姗姗 廖庆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6-34,共9页
针对小麦种子在气送式集排器供种装置中因流动性差导致充种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提高小麦充种性能的搅种装置。该文分析了搅种装置影响充种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搅种齿与搅种轴的主要结构参数,并构建了种子在搅种装置作用下的... 针对小麦种子在气送式集排器供种装置中因流动性差导致充种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提高小麦充种性能的搅种装置。该文分析了搅种装置影响充种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搅种齿与搅种轴的主要结构参数,并构建了种子在搅种装置作用下的充种力学模型。应用EDEM仿真分析了搅种装置安装位置对种群压力、种群与供种机构切向力和型孔充种数量及其变异系数的影响;台架试验研究了搅种齿结构及其排布对充种性能和搅种装置与供种机构转速比对供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搅种装置能明显增加种群压力、切向力、型孔充种数量、充填角和充种合格率。搅种齿长度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充填角和型孔充种数,搅种齿排列方式显著影响型孔充种数。研究得出影响充填角和型孔充种数的主次因素为:搅种齿长度〉排列方式〉搅种齿形状。在搅种齿形状为圆柱形,搅种齿长度为6 mm和双螺旋排列方式条件下,充填角、型孔充种数和充种不合格率分别为78.20°、1.73和0.69%。供种速率随锥孔轮数量、转速比和转速增加而增加,在转速为20~40 r/min条件下,选择锥孔轮数量为6和转速比为1.154优化组合时,供种速率及其变异系数分别为690~1 340 g/min和0.23~0.80%。该研究为搅种装置结构改进和供种装置充种性能的提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种子 试验 供种装置 搅种装置 充种性能 供种性能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