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Ag/TiO_2涂层托槽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晟 麦理想 +3 位作者 柳大烈 刘从华 轩东英 章锦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08-1410,共3页
目的:检测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方法:通过扫描电镜检测纳米Ag/TiO2涂层托槽表面微观形态;采用贴膜法研究纳米Ag/TiO2涂层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本研究合成的纳米Ag/TiO2涂层为具有严整组织结构的纳... 目的:检测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方法:通过扫描电镜检测纳米Ag/TiO2涂层托槽表面微观形态;采用贴膜法研究纳米Ag/TiO2涂层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本研究合成的纳米Ag/TiO2涂层为具有严整组织结构的纳米颗粒膜;纳米Ag/TiO2涂层对口腔常见细菌20min黑暗环境下抗菌率均达到79%以上。结论:纳米Ag/TiO2涂层托槽对口腔常见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托架 纳米二氧化钛 纳米银 抗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CK1为核心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差异基因的荧光定量RT-PCR表达验证及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建伟 杨淑娟 +6 位作者 丘洪添 利小平 韦从云 李婷 莫文娟 蔡秋云 罗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925-3928,共4页
目的:通过对实验组前期口腔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对照组织基因芯片检测数据和前期蛋白组学实验筛选的52种差异蛋白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通过荧光定量RT-PCR实验去验证这些差异基因在口腔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目的:通过对实验组前期口腔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对照组织基因芯片检测数据和前期蛋白组学实验筛选的52种差异蛋白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通过荧光定量RT-PCR实验去验证这些差异基因在口腔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方法:(1)在前期实验组经典蛋白组学实验筛选出的52种差异蛋白中,我们综合口腔鳞癌的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选择变化趋势相同且差异相对较大的基因。(2)收集广东省口腔医院等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各32份,通过荧光定量RT-PCR进行较大样本的验证并分析这些差异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经过荧光定量RT-PCR验证后,GNB2L1、ARHGDIB、STMN1、LGALS7、EIF5A、TAGLN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100A7、S100A8、S100A9、ANXA1、ANXA2、ANXA5、CSTB、CRYAB、SERPINB3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STRING构建的作用网络中RACK1蛋白与其他差异基因发生关系最多。结论:荧光定量RT-PCR验证差异基因的变化趋势与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RACK1蛋白是口腔鳞癌的一个关键节点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差异蛋白 RACK1 荧光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P9-0对口腔感染细菌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3
作者 杨晓喻 杨涛 +2 位作者 刘长虹 黄丞蔚 李世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6-280,共5页
目的测定抗菌肽P9-0对2种口腔感染常见细菌的抑菌活性,初探其抗菌机制。方法选取口腔感染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具核梭杆菌,测定抗菌肽P9-0对2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其形貌。结果抗菌肽P9-0对2种细... 目的测定抗菌肽P9-0对2种口腔感染常见细菌的抑菌活性,初探其抗菌机制。方法选取口腔感染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具核梭杆菌,测定抗菌肽P9-0对2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其形貌。结果抗菌肽P9-0对2种细菌最低抑菌浓度均为50μg·m L-1。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药物处理后,细菌胞膜在形态学和完整性上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抗菌肽P9-0可抑制口腔感染常见之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具核梭杆菌,抗菌机制可能是通过胞膜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抗菌机制 口腔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尼平交联的丝素蛋白-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叶漫文 曾曙光 +4 位作者 高文峰 容明灯 郭泽鸿 石勇 干辉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5-879,共5页
目的以京尼平交联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蛋白,评价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缓释能力。方法以无机乳化交联法,京尼平为交联剂,制备缓释BSA的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并测量微球的... 目的以京尼平交联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蛋白,评价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缓释能力。方法以无机乳化交联法,京尼平为交联剂,制备缓释BSA的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并测量微球的粒径,X-射线衍射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微球表征分析,以BCA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载药率和21 d的累积缓释率。结果以京尼平交联制备的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微球形态较为规则,表面较光滑,粒径分别为7.84±0.97μm,包封率为50.16%±4.32%,载药率为1.25%±0.11%,21 d的累积释放率为75.2%±2.53%。结论以京尼平交联制备的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载药率高,缓释能力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壳聚糖 京尼平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用于下前牙小间隙种植修复的临床回顾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高岩 徐淑兰 +2 位作者 周磊 杨烁 周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9-643,共5页
目的:评价2种直径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用于下前牙小间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对85名下前牙缺失患者行直径2.5 mm和3.0 mm 2种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种植体功能负载12个月和24个月时种植... 目的:评价2种直径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用于下前牙小间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对85名下前牙缺失患者行直径2.5 mm和3.0 mm 2种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种植体功能负载12个月和24个月时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变化和周围软组织情况。采用Wheel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结果:85例患者132枚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直径2.5 mm(n=66)和3.0 mm(n=66)种植体功能负载12个月后近中边缘骨高度(mm)变化分别为0.275±0.638和0.098±0.319,远中边缘骨高度变化分别为0.360±0.588和0.109±0.323;24个月后近中分别为0.299±0.672和0.099±0.318,远中分别为0.381±0.581和0.107±0.319;3.0 mm相对2.5 mm直径种植体在功能负载12个月和24个月后近远中边缘骨吸收程度较小(P<0.05),同一直径种植体植入后12个月和24个月边缘骨高度变化不明显(P>0.05)。未发现种植体周围相关软组织并发症。结论: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用于下前牙小间隙种植修复均可以取得功能和美学上良好的临床效果,直径3.0 mm较2.5 mm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程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前牙区 小间隙缺牙 种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直径种植体折断原因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林曦 刘卫平 周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3-136,共4页
近年来对小直径种植体的临床应用和系统研究逐渐增多。该文报告上颌3颗ITI 3.3 mm种植体折断病例1例,结合临床分析及相关文献可认为在特殊条件下如咬合负担过重,种植体存在机械并发症(如金属疲劳,缝隙腐蚀及氢脆)时,小直径种植体机械强... 近年来对小直径种植体的临床应用和系统研究逐渐增多。该文报告上颌3颗ITI 3.3 mm种植体折断病例1例,结合临床分析及相关文献可认为在特殊条件下如咬合负担过重,种植体存在机械并发症(如金属疲劳,缝隙腐蚀及氢脆)时,小直径种植体机械强度方面的不足可能更容易导致种植体折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直径种植体 折断 应力 疲劳 缝隙腐蚀 氢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枚折断种植体取出后同期植入新种植体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淑兰 王朝 +3 位作者 姚钟雄 穆锦全 赵志刚 杨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3-585,共3页
数个种植体颈部同时折断的病例较为少见。报道1例上后牙区种植体因负荷过大、夜磨牙、种植体周围炎等因素导致数枚种植体折断,取出后同期植入新种植体的病例。术后当天、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的全景片均显示骨结合良好。
关键词 种植体 折断 BRANEMARK I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钛种植体表面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曦 周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77-680,共4页
钛种植体与机体形成良好的骨结合是种植成功的关键。自然条件下,钛表现为生物惰性,需要通过表面改性来获得生物活性。经过表面改性后,钛表面发生了化学改变。本文综述了表面化学特性的几个研究角度(润湿性、表面电荷、表面能和化学结构)... 钛种植体与机体形成良好的骨结合是种植成功的关键。自然条件下,钛表现为生物惰性,需要通过表面改性来获得生物活性。经过表面改性后,钛表面发生了化学改变。本文综述了表面化学特性的几个研究角度(润湿性、表面电荷、表面能和化学结构),解释了种植体表面活化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改性 表面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台转换种植体开放式愈合对种植体周颈部骨组织改建的影响
9
作者 徐淑兰 杨烁 +2 位作者 肖希娟 丁祥龙 贾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20-2022,共3页
目的:评估肩台转换(PS)种植体开放式愈合(OH)方式对种植体周围颈部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下颌双侧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48例,每例患者植入1枚PS种植体,随机选用开放或埋入式愈合(SH)。在种植体植入时、植入3个月转移时、安装上部结... 目的:评估肩台转换(PS)种植体开放式愈合(OH)方式对种植体周围颈部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下颌双侧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48例,每例患者植入1枚PS种植体,随机选用开放或埋入式愈合(SH)。在种植体植入时、植入3个月转移时、安装上部结构修复完成时、种植修复完成后6、12和24个月这六个阶段进行X线检查,以评估种植体周围颈部骨组织的变化情况(ΔIBL)。结果:种植修复完成后6个月后,ΔIBL的值是(-0.25±0.08)mm(开放组)和(-0.26±0.12)mm(埋入组);12个月后,ΔIBL的值是(-0.29±0.13)mm(开放组)和(-0.31±0.14)mm(埋入组);24个月后,ΔIBL的值是(-0.34±0.15)mm(开放组)和(-0.33±0.11)mm(埋入组)。结论:PS种植体在开放或埋入式不同愈合方式下,其周围骨水平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愈合方式对种植体周围颈部骨组织改建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台转换 开放式愈合 埋入式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W-splint治疗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君 刘从华 肖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6-558,共3页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采用RW-splint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锥形束CT(CBCT)对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测量颞下颌关...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采用RW-splint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锥形束CT(CBCT)对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前、后、内、外侧间隙,分析髁突位置变化。结果:RW-splint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上、后、内侧间隙变宽,前、外侧间隙变窄,但以上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W-splint治疗使髁突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移动趋势,改善髁突位置可能是RW-splint治疗TMD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RW-splint CBCT 颞下颌关节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细胞在牙周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轶雄 章锦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9-341,共3页
牙周局部细菌感染可引发牙周组织炎症,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牙齿脱落。近些年,有学者发现B-1细胞占牙周炎病损部位浸润细胞的很大比例,并对B-1细胞在牙周炎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就B-1细胞在牙周炎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 牙周局部细菌感染可引发牙周组织炎症,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牙齿脱落。近些年,有学者发现B-1细胞占牙周炎病损部位浸润细胞的很大比例,并对B-1细胞在牙周炎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就B-1细胞在牙周炎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B-1细胞 自身免疫 Ⅰ型胶原抗体 天然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伴牙周感染小鼠体内B-1a细胞的表达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轶雄 余挺 +2 位作者 谢宝仪 轩东英 章锦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分析肥胖伴牙周感染小鼠体内B-1a细胞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饮食诱导型肥胖伴实验性牙周感染的小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的方法检测小鼠颌骨和脾脏中CD5、抗Ⅰ型胶原(Col-Ⅰ)抗体、IL-10的蛋白表达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小... 目的:分析肥胖伴牙周感染小鼠体内B-1a细胞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饮食诱导型肥胖伴实验性牙周感染的小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的方法检测小鼠颌骨和脾脏中CD5、抗Ⅰ型胶原(Col-Ⅰ)抗体、IL-10的蛋白表达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颌骨中CD5、抗Col-Ⅰ抗体、IL-10的mRNA表达量。结果:牙周炎组颌骨中的CD5、IL-10、抗Col-Ⅰ抗体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肥胖组脾脏中的CD5、IL-10、抗Col-Ⅰ抗体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标准组(P<0.05);标准伴牙周真性结扎组脾脏中抗Col-Ⅰ抗体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标准伴牙周假性结扎组(P<0.05)。结论:B-1a细胞在肥胖与牙周炎的炎症早期被激活并存在一定的病理意义,这两种炎症状态并没有在病理机制上出现交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肥胖 颌骨 脾脏 B-1a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链球菌UA159中SMU.2055基因在致龋性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璇 许晓虎 +2 位作者 吴昕彧 李转玲 赵望泓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6-791,共6页
目的构建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SMU.2055基因缺陷菌株,确定SMU.2055基因对S.mutans形态及与致龋性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MU.2055基因缺陷菌株。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 目的构建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SMU.2055基因缺陷菌株,确定SMU.2055基因对S.mutans形态及与致龋性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MU.2055基因缺陷菌株。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野生菌株及基因缺陷菌株的形态结构。连续监测野生菌株及基因缺陷菌株的菌液A600值及p H值,比较其生长能力及产酸能力。对两种菌株进行酸适应后,分别进行酸冲击,评价其耐酸能力。结果经过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鉴定,变异链球菌SMU.2055基因缺陷菌株构建成功。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与野生菌株相比,基因缺陷菌株菌体形态发生改变,菌体间不规则物质较少。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基因缺陷菌株细胞膜较模糊,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基因缺陷菌株的生长能力及耐酸能力较野生菌株均有所下降,而基因缺陷菌株与野生菌株间的产酸能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SMU.2055基因与变异链球菌的形态、生长及耐酸能力密切相关,而对其产酸能力不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乙酰基转移酶 SMU.2055基因 致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