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化康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邹积华 曾庆 +6 位作者 赵一瑾 郑晓燕 陈淑萍 李祥萍 湾明月 李爱军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7-379,共3页
随着中国康复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康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已逐渐融入全球化发展趋势,很多院校也已完成国际康复专业认证,康复专业教育也将逐步推进三级专业认证标准、教育信息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的模式,为国际合作办学与专业教育模式创... 随着中国康复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康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已逐渐融入全球化发展趋势,很多院校也已完成国际康复专业认证,康复专业教育也将逐步推进三级专业认证标准、教育信息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的模式,为国际合作办学与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带来了契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合作办学 教育模式创新 南方医科大学 信息一体化 康复专业 专业认证标准 康复医学教育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康复医学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一瑾 郑彭 +3 位作者 陈蓉 廖政文 路鹏程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9-593,共5页
康复医学是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临床学科。通过《康复医学》课程建设,旨在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综合康复诊疗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按照国家"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以南方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卓越班春季学期开展... 康复医学是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临床学科。通过《康复医学》课程建设,旨在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综合康复诊疗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按照国家"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以南方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卓越班春季学期开展的《康复医学》线上教学为例,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等四方面进行总结,探讨《康复医学》课程的"金课"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反馈 线上教学 康复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 教学实施 实践探索 临床医学生 综合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一瑾 余彬 +2 位作者 刘锐芬 邹积华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6-578,共3页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而康复治疗专业是其重要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康复事业的发展及康复专业医师、治疗师的培养[1]。同时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而康复治疗专业是其重要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康复事业的发展及康复专业医师、治疗师的培养[1]。同时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养,如何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教育,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专业 医学人文教育 专业教育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康复 分支学科 专业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黄楚红 黄文华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99,共5页
三维(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被誉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与传统制造行业常采用的切、削、铣等“减材”加工方法完全不同,3D打印技术是一种首先通过CT、MRI、CAD... 三维(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被誉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与传统制造行业常采用的切、削、铣等“减材”加工方法完全不同,3D打印技术是一种首先通过CT、MRI、CAD或三维扫描等方式建立目标模型的三维数据,经过一系列逆向工程建模软件处理成三维数字模型文件,然后将其传输到合适的打印机中,最后选择合适的材料,将目标模型逐层打印出来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扫描 软件处理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三维数字模型 康复医学 目标模型 增材制造 三维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创学院的康复治疗学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3
5
作者 曾庆 梁嘉欣 +4 位作者 邹积华 陈淑萍 陈蓉 郑彭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50-1154,共5页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作出重要批示: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作出重要批示: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媒介,对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具有重大意义[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极为重要[2]。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全国高校实行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踊跃参与创业,是强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工作者 双创 创业技能 创业意识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郑彭 黄国志 彭生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55-959,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试验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数据反馈系统评估下肢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肌力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AP评估记录法的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7
作者 赵一瑾 刘锐芬 +2 位作者 黄国志 杨小良 许超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78,共3页
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交流和参与能力,尽早重返家庭和社会[1]。因此,康复治疗学这门学科对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都有很高要求。而在康复治疗实践教学中,如何巩固学生的康复专业基础知识... 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交流和参与能力,尽早重返家庭和社会[1]。因此,康复治疗学这门学科对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都有很高要求。而在康复治疗实践教学中,如何巩固学生的康复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临床综合康复技能尤为重要,如何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康复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未来治疗师的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 教学模式 病例讨论 记录法 临床思维能力 康复治疗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郑彭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6-719,共4页
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组疾病。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各种运动功能障碍的出现,以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最大。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训练,传统康复注重提高患者下肢... 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组疾病。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各种运动功能障碍的出现,以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最大。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训练,传统康复注重提高患者下肢的单项功能,缺乏综合有效的训练模式。临床中,对于病程较长伴步行不能或下肢痉挛程度较高的患者易出现下肢单项运动好、综合步行能力差的冲突,并且治疗效果与治疗师个人经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下肢肌 康复机器人 传统康复 步行能力 脑部血管 功能障碍 运动耐力 下肢痉挛 步行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被引量:45
9
作者 陈银海 姚红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2-253,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患者88例,按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分为治疗组(1周内)48例和对照组(3个月)40例;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患者88例,按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分为治疗组(1周内)48例和对照组(3个月)40例;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进行为期6个月的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提高了41.32±9.98,FIM评分提高了45.48±9.98,而对照组则分别提高了22.31±11.75和21.21±9.3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独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戴式虚拟现实系统在运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余彬 曾庆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4-737,共4页
从1968年美国计算机图形学之父Ivan Sutherland设计出第一款头戴式显示设备“Sutherland”开始,虚拟现实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涉及众多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在康复医学界,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关于运动、感觉和心... 从1968年美国计算机图形学之父Ivan Sutherland设计出第一款头戴式显示设备“Sutherland”开始,虚拟现实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涉及众多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在康复医学界,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关于运动、感觉和心理障碍疾病的康复训练中,成为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康复治疗 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 系统 计算机图形学 显示设备 高新技术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李宇淇 曾庆 黄国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0-314,共5页
脑卒中是导致上肢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上肢康复机器人可弥补目前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部分缺陷。本文简述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和理论基础。目前上肢康复机器人主要以大剂量、高重复的方式提供特定任务训练,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肌力,促进运动分... 脑卒中是导致上肢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上肢康复机器人可弥补目前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部分缺陷。本文简述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和理论基础。目前上肢康复机器人主要以大剂量、高重复的方式提供特定任务训练,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肌力,促进运动分离,但对减少上肢痉挛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作用尚不明确。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与一些康复手段相结合,效果更佳。虽然上肢康复机器人具有无疲劳、定量化、个体化、客观评价等优点,但也存在训练不具有整体性、不能纠正代偿动作、无同理心等缺点。目前上肢康复机器人缺乏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治疗频率和时间尚无统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康复机器人 临床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设备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何龙龙 黄国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4-227,共4页
可穿戴设备即可以穿戴或佩戴在人身体上的设备的总称。随着传感技术和无线人体区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移动化、便捷化、高效化的可穿戴设备,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康复的早期诊断、功能康复、康复评定及远程监测中[1—2]。在卒中后的... 可穿戴设备即可以穿戴或佩戴在人身体上的设备的总称。随着传感技术和无线人体区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移动化、便捷化、高效化的可穿戴设备,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康复的早期诊断、功能康复、康复评定及远程监测中[1—2]。在卒中后的康复治疗中,康复评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在临床上的开展方式多是以观察法或量表法来评定功能障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评定结果会随着评定者对康复评定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经验的不同而改变,难以准确评定患者的功能状态,评定耗时长且数据也不易保存。因此,临床需要更多能够实现客观定量评定的新工具、新方法。而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卒中后康复评定能够满足这一临床需求,且具有以下优势:①便捷的评定流程与操作;②客观、定量的评定结果;③数据化的评定数据;④患者可自主评定,适用于社区、家庭康复;⑤减轻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工作强度;⑥降低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评定 家庭康复 医疗成本 康复医师 可穿戴设备 临床需求 定量评定 功能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吞咽及构音障碍康复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彭 曾庆 +1 位作者 黄国志 罗梓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73-476,共4页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在临床中患病率较低,但致残率较高,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深感觉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等。作者报道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在临床中患病率较低,但致残率较高,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深感觉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等。作者报道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及早期针对性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构音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转归与侧支循环代偿与后期精准康复密切相关,尽早识别及康复治疗能提高患者的预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 双侧延髓内侧 吞咽障碍 构音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医五色理论的园艺治疗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崔淑仪 王俊辉 +4 位作者 赵嘉欣 梁嘉妍 刘广添 何婉雯 严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00-1702,共3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COPD)是具有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老年常见疾病之一[1]。针对COPD具有反复发病的特点,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稳定,缓解症状。近年来,肺功能康复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受到重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COPD)是具有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老年常见疾病之一[1]。针对COPD具有反复发病的特点,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稳定,缓解症状。近年来,肺功能康复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受到重视,其中肺功能康复是COPD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目的是稳定临床症状和阻止疾病的进展[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患者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康复 高死亡率 园艺治疗 康复效果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治疗辅助意识障碍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姚舜 唐雅彬 +2 位作者 李水艳 任欣然 谢秋幼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7-431,共5页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由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包括昏迷,植物状态和微意识状态,其特征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改变。昏迷是最严重的DoC,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对强刺激无反应,无自主活动。多数昏迷患者2...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由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包括昏迷,植物状态和微意识状态,其特征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改变。昏迷是最严重的DoC,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对强刺激无反应,无自主活动。多数昏迷患者2—4周后可进入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此时患者觉醒度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状态 严重脑损伤 意识障碍 音乐治疗 意识丧失 昏迷患者 强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覃慧敏 唐丹喆 +2 位作者 施惠芳 周佳 陈玉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17,共3页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影响量表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中文版,对7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病耻感得分(63.84±4.04)分,...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影响量表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中文版,对7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病耻感得分(63.84±4.04)分,95.95%处于中等水平。医保类型、吞咽障碍等级、是否留置胃管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调整R2=0.539)。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一定的病耻感,可通过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轻其病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病耻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频特征变化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珊珊 吴文 +3 位作者 韩秀兰 李婷婷 孙一津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2-647,共6页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比较二者的EMG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探讨腰痛深层多裂肌功能状态变化。方法:选取22例cLBP患者(10男12女)和30例健康对照者(15男1...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比较二者的EMG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探讨腰痛深层多裂肌功能状态变化。方法:选取22例cLBP患者(10男12女)和30例健康对照者(15男15女)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导入不锈钢丝电极(直径0.16mm)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两组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其频率的特征差异。结果:cLBP腰部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域指标AEMG、RM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频域指标MF、MP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Fs、MPF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0.001)。结论:最大等长收缩运动中,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电活动异常,可能是持续疼痛刺激引起多裂肌募集能力降低,耐力代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深层多裂肌 表面肌电 丝电极 时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18
作者 黄小静 窦祖林 +2 位作者 丘卫红 付奕 廖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9-1034,1038,共7页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时间均为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SOT)、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SOT指数、BBS和TUGT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SOT测试的闭眼、平台沿矢状面旋转(ECSS)、平台与视窗沿矢状面旋转(SVSS)程序下,治疗后的平衡指数与运动策略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姿态平衡仪 平衡训练 脑卒中 视觉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前扣带回、海马灰质体积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吴磊 吴文 +2 位作者 曾庆 赵一瑾 杨建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577-258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pression,PSD)患者前扣带回、双侧海马灰质体积的改变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SD组)和18例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non-PSD组)接受3D高分辨率T1WI磁共振扫描,采用VBM-DA...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pression,PSD)患者前扣带回、双侧海马灰质体积的改变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SD组)和18例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non-PSD组)接受3D高分辨率T1WI磁共振扫描,采用VBM-DARTEL方法对扫描获得的结构图像进行预处理,并将双侧海马及前扣带回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最后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PSD组与non-PSD组组间灰质体积差异。结果与non-PSD组相比,PSD组患者双侧前扣带回(体素>200)及双侧海马(左侧体素>200,右侧体素>200)体积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校正),未发现灰质体积显著增加的区域。在PSD组中,显著下降的灰质体积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及抑郁持续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与HAMD评分:r双侧前扣带回=0.343,r左侧海马=0.356,r右侧海马=0.240;与抑郁持续时间:r双侧前扣带回=0.379,r左侧海马=0.452,r右侧海马=0.413;P>0.05)。结论与原发性抑郁相似,卒中后抑郁患者也存在前扣带回和海马灰质体积下降,但海马和前扣带回灰质体积下降与抑郁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灰质体积 海马 前扣带回 磁共振成像 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训练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赵一瑾 黄国志 +3 位作者 谢笑 黄杰斌 黎月桃 吴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中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为8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配到实验组(VR+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临床中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为8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配到实验组(VR+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基本药物+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步速、步宽、支撑相百分比、膝关节活动度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速明显提高、步宽缩小,患健侧支撑相比值、步态不对称性指数、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等参数于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VR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和步行中关节活动角度,对提高步态稳定性、改善步行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康复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脑卒中 偏瘫步态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