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小脑浦肯野神经元发育过程中Na_(v)亚基表达与电生理特性的发育成熟具有相关性
1
作者 傅鸣宇 纪晓宏 +3 位作者 钟磊 吴琼 李海福 王宁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2-1109,共8页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和电生理记录来探讨大鼠小脑浦肯野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基的表达差异特性及其与电生理特性发育成熟的相关关系。方法将大鼠根据发育阶段分为4组:出生后5~7 d(婴幼儿组)、12~14 d(幼年组)、21~24 d(青少年...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和电生理记录来探讨大鼠小脑浦肯野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基的表达差异特性及其与电生理特性发育成熟的相关关系。方法将大鼠根据发育阶段分为4组:出生后5~7 d(婴幼儿组)、12~14 d(幼年组)、21~24 d(青少年组)、42~60 d(成年组)。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Na_(v)1.1、1.2、1.3、1.6在浦肯野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光密度值量化发育过程中各亚基的差异变化特性。同时,运用离体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自发性电活动研究发育过程中浦肯野神经元电生理基本特性变化。结果Na_(v)各亚基在大鼠浦肯野神经元发育过程中表达差异明显。Na_(v)1.1亚基在整个发育阶段呈高表达,且随发育时间增加而增加(P<0.05)。Na_(v)1.2在整个发育阶段无表达(P>0.05)。Na_(v)1.3随发育表达量降低(P<0.05),青少年期后无表达。Na_(v)1.6婴幼年期无表达,随发育时间增加,表达量增多(P<0.05)。神经元发育早期主要表达Na_(v)1.1和Na_(v)1.3,而随发育增加,Na_(v)1.3消失,Na_(v)1.6增加。青少年期后主要表达Na_(v)1.1和Na_(v)1.6。Na_(v)蛋白总量随发育逐渐增加(P<0.05),青少年期后趋于成熟。浦肯野神经元自发放频率和兴奋性随发育逐渐增强,到青少年期达到成熟水平。Na_(v)亚基的发育表达变化与放电频率呈正相关(r=0.9942,P<0.05),与阈值变化呈负相关(r=-0.9891,P<0.05)。结论Na_(v)亚基在浦肯野神经元表达发育变化与神经元高频电生理特性的发育成熟具有相关性,提示Na_(v)亚基的表达成熟是电生理特性不断成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门控型钠通道 浦肯野神经元发育 免疫组化 自发电活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艾珊珊 何爱彬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291-297,共7页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类型,其病因错综复杂,包括遗传因素、非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参与心脏早期形态发生的转录因子、特异基因和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失调均可导致CHD。深入了解CHD的发病机制...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类型,其病因错综复杂,包括遗传因素、非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参与心脏早期形态发生的转录因子、特异基因和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失调均可导致CHD。深入了解CHD的发病机制有助于采取更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治疗手段,但由于CHD致病机制复杂,目前对其认识仍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将探讨现阶段与CHD发生发展相关的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因素及母体营养素与代谢产物,并概述目前常用的探究CHD致病机制的研究模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病因 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骨骼肌 被引量:5
3
作者 劳翼 修建成 +7 位作者 黄劭 谢昌联 陈向辉 黄武锋 吴爵非 宾建平 查道刚 刘伊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15-1518,共4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EGFP)在大鼠骨骼肌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条件下表达的可行性。方法20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裸质粒组(P)、质粒+超声组(P+U)、质粒+微泡组(P+M)和质粒+超声+微泡组(P+U+M)共4组进行实...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EGFP)在大鼠骨骼肌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条件下表达的可行性。方法20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裸质粒组(P)、质粒+超声组(P+U)、质粒+微泡组(P+M)和质粒+超声+微泡组(P+U+M)共4组进行实验。选择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质粒与白蛋白微泡相混合,以超声介导白蛋白微泡破裂的方法对大鼠骨骼肌行基因转染,转染7 d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质粒在大鼠脊斜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P+ M组大鼠脊斜肌组织中均未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P+U组可见少量微弱绿色荧光,荧光强度较P和P+M组明显增强(P<0.05),P+U+M组可见明显特异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强度约为P、P+M组的10倍,P+U组的3倍(P<0.05);P+U+M组转染率为(42.72±10.07)%较之P+U组(13.62±6.17)%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破裂造成的脊斜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血管内基因成功跨越内膜屏障的主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造影剂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苷抑制ox-LDL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并下调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 被引量:9
4
作者 肖铭甲 陈卫红 +3 位作者 吴炜 郭文 赵克森 赵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研究虎杖苷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反应和调节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的功效。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虎杖苷组,分别经腹腔给予1.5%生理盐水、1.5%虎杖苷溶液,连续3d,第4d停止注射,第5d处死老鼠,取腹腔... 目的:研究虎杖苷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反应和调节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的功效。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虎杖苷组,分别经腹腔给予1.5%生理盐水、1.5%虎杖苷溶液,连续3d,第4d停止注射,第5d处死老鼠,取腹腔巨噬细胞培养。将培养的巨噬细胞给予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观察腹腔巨噬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呼吸爆发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以及清道夫受体CD36的表达调控。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虎杖苷组巨噬细胞的SOD活性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的LPO蓄积也明显降低;并且虎杖苷组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水平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虎杖苷组巨噬细胞CD36的表达同样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虎杖苷可有效抑制巨噬细胞脂质过氧化应激情况下的呼吸爆发,下调其清道夫受体CD36的表达,提示虎杖苷可能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苷 动脉粥样硬化 CD36 巨噬细胞 呼吸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泡空化效应对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武锋 修建成 +4 位作者 周碧影 查道刚 宾建平 曾平 刘伊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90-1693,共4页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超声介导的微泡造影剂破坏产生的空化效应对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微泡组、超声组(超声能量为1.5W·cm-2)、高能量超声加微泡组(超声能量为1.5W·cm-2)及低能量超声加微...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超声介导的微泡造影剂破坏产生的空化效应对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微泡组、超声组(超声能量为1.5W·cm-2)、高能量超声加微泡组(超声能量为1.5W·cm-2)及低能量超声加微泡组(超声能量为0.75W·cm-2),每组6只,按Gray法制备大鼠脊斜肌活体微循环观察标本,分别在处理前、处理后不同时间测量平均动脉压,用红细胞跟踪相关仪和电视测微仪测量微动静脉口径和血流流速,并用电镜观察大鼠脊斜肌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微泡空化效应对大鼠平均动脉血压和微血管口径无显著变化(P>0.05);微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微循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下降和恢复的程度与超声能量有关,低能量组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15min左右可明显恢复,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1h左右可明显恢复,而高能量组2h微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未完全恢复。微泡空化效应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裂,内皮间隙增宽,红细胞溢出于毛细血管外;2h后未发现内皮破口。结论微泡空化效应对局部微循环及微血管产生损伤跟超声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小产生损伤越轻,局部微循环修复的速度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 空化效应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受体在培养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
6
作者 田映红 胡德辉 +1 位作者 李树基 高天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4-637,646,共5页
目的观察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在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方法采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和外面向外模式分别记录突触内和突触外NMDA受体通道电流。结果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突触内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N... 目的观察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在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方法采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和外面向外模式分别记录突触内和突触外NMDA受体通道电流。结果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突触内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NMDA)幅度比培养1周神经元小,对NMDA受体亚单位NR2B的特异拮抗剂ifenprodil的敏感性远低于培养1周神经元;培养2周神经元突触外NMDA受体的单通道电流幅度和开放概率比培养1周神经元增大,但两者的电导和翻转电位无显著差异。ifenprodil降低培养1周和2周神经元突触外NNDA受体单通道电流的电导和开放概率,且对培养2周神经元开放概率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NMDA受体通道电流在培养海马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有发育变化,提示NMDA受体NR2亚单位在培养1周的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均主要为NR2B亚单位;而神经元培养到2周时,突触内NR2B亚单位逐渐被NR2A亚单位取代,突触外仍主要为NR2B亚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NMDA受体 膜片钳 突触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单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包牡丹碱和马钱子碱对小鼠皮层及下丘听神经元声反应潜伏期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娟 邱强 +2 位作者 唐杰 肖中举 沈钧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55-1060,共6页
频率和强度是声音的两个重要参数,通常以听觉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频次编码这两个参数.研究表明,声反应潜伏期也可编码声音频率和强度,但尚不清楚潜伏期编码这两个参数究竟发生于哪一级听觉核团.如果声音参数由同级中枢编码,则这样的编码... 频率和强度是声音的两个重要参数,通常以听觉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频次编码这两个参数.研究表明,声反应潜伏期也可编码声音频率和强度,但尚不清楚潜伏期编码这两个参数究竟发生于哪一级听觉核团.如果声音参数由同级中枢编码,则这样的编码方式可能发生改变.反之,如果编码方式未发生变化,则意味着声音信息是由低位神经元编码的.GABA和甘氨酸(Gly)是听中枢普遍分布的抑制性递质.通过施加它们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和马钱子碱,观测小鼠皮层和下丘听觉神经元声反应潜伏期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反应潜伏期表征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关系不因GABA和Gly作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提示频率和强度与反应潜伏期之间的编码关系可能是由低位听神经元编码并向上传递的,而不是在同级中枢(皮层或下丘)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神经元 反应潜伏期 特征频率 声强 荷包牡丹碱 马钱子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胆汁酸血症影响兔呼吸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斐 赵丛 +1 位作者 田映红 尹艳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81-1184,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经典血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呼吸功能改变与高胆汁酸血症引起呼吸功能改变是否特性相同,为认识胆汁酸调节呼吸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7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20%乌拉坦以5 ml/kg体质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颈部正中切开,气管插管... 目的比较研究经典血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呼吸功能改变与高胆汁酸血症引起呼吸功能改变是否特性相同,为认识胆汁酸调节呼吸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7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20%乌拉坦以5 ml/kg体质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颈部正中切开,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与呼吸、血压换能器相连,生物信号通过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显示记录。观察刺激迷走神经、耳缘静脉注射稀释胆汁液、5种不同游离胆汁酸单品水溶液后血压、呼吸变化的特性。结果刺激迷走神经与注射稀释胆汁液均可降低血压,两者在血压总的反应时间方面差异不大,但呼吸反应时间RT(胆汁)远远长于自身血压总反应时间T(胆汁),有9~10倍的差异(P〈0.001),呼吸幅度峰峰值RR(胆汁)明显大于经典反射性活动引起的RR(迷走神经)变化(P〈0.001)。在RT1(胆汁)区间,RR(胆汁)值显著高于RT2(胆汁)区间的RR(胆汁)值(P〈0.001);熊脱氧胆酸对血压、呼吸没有明显影响(P〉0.05);其他4种游离胆汁酸单品对呼吸、血压有影响(P〈0.001)。结论高胆汁酸血症引起的呼吸功能变化有反射性的因素,也有对呼吸功能直接的调节作用;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熊脱氧胆酸对血压、呼吸没有影响;其他4种单品均具有降低血压的能力,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他4种游离胆汁酸单品对呼吸功能都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反射 迷走神经 胆汁 游离胆汁酸 血压 呼吸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大鼠初级听皮层听觉神经元对纯音反应特性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黄玲玥 柏林 +2 位作者 赵岩 肖中举 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5-793,共9页
目的用在体细胞贴附式记录的方式,比较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初级听皮层听觉神经元对纯音的反应特陛,探查两种麻醉剂对初级听皮层单个神经元纯音编码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45只体质量200∽250g的spmgIle-Dawley雌陛健康大鼠,将其... 目的用在体细胞贴附式记录的方式,比较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初级听皮层听觉神经元对纯音的反应特陛,探查两种麻醉剂对初级听皮层单个神经元纯音编码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45只体质量200∽250g的spmgIle-Dawley雌陛健康大鼠,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乌拉坦和氯胺酮作为基础麻醉剂,手术暴露初级听皮层。选取短纯音作为刺激条件,用在体细胞贴附式记录的方式获得大鼠初级听皮层的单个听觉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情况,并用Matlab软件提取动作电位的相关参数,分析两种麻醉剂对听神经元的声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除了特征频率和Q值(特征频率与频率带宽的比值,反应听觉神经元的频率调谐特陛)以外,最小阈强度、自发放水平、声反应的潜伏期、刺激时间直方图以及频率.强度调谐曲线的类型均受到麻醉剂类型的影响。在乌拉坦麻醉条件下,声反应神经元对短声刺激表现出较高的阈强度、较低的自发放水平、较长的潜伏期,且接受较强抑制性频率.强度调谐曲线出现较频繁。结论乌拉坦和氯胺酮对声音频率信息在听觉通路中的传递无明显影响。但在乌拉坦麻醉条件下,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受到更强的抑制,这可能与乌拉坦能加强中间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或抑制听神经元本身的兴奋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坦 氯胺酮 初级听皮层 在体细胞贴附式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汁酸影响兔肺泡灌洗液的表面张力
10
作者 王斐 赵丛 +1 位作者 田映红 尹艳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高胆汁酸血症状态下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变化以及胆汁稀释液和5种不同游离胆汁酸在体外对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影响,为认识胆汁酸调节呼吸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使用0.9%生理... 目的通过观察高胆汁酸血症状态下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变化以及胆汁稀释液和5种不同游离胆汁酸在体外对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影响,为认识胆汁酸调节呼吸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使用0.9%生理盐水做支气管肺泡灌洗,肺泡灌洗液进行表面张力测定。实验一组测定高胆汁酸血症家兔动物模型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变化;实验二组比较了生理盐水与不同稀释度胆汁液表面张力及对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影响;实验三组比较了5种不同游离胆汁酸水溶液表面张力及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1)高胆汁酸血症状态下家兔动物模型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加入不同稀释度(1∶15、1∶10、1∶5)的胆汁稀释液,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就增加了21.15%、26.09%、19.64%(P<0.001);(3)5种游离胆汁酸水溶液中UDCA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没有明显影响(P>0.05),其他4种游离胆汁酸都可以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P<0.001),CDCA增加了16.10%,CA增加了21.66%,LCA增加了14.21%,DCA增加了13.05%。结论体内实验发现高胆汁酸血症状态下,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明显升高。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胆汁稀释液可以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表面张力;5种游离胆汁酸水溶液中除UDCA外其他4种游离胆汁酸都可以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说明这四种游离胆汁酸可能可以通过乳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加了肺泡表面张力,影响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 游离胆汁酸 肺泡灌洗液 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