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子聚合物的微生物合成与降解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存江 耿伟涛 王淑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3,共3页
完成了门多萨假单胞菌和解淀粉芽胞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正在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优势小基因组菌株;另外,基于ISO14852的检测方法提出了环境降解参数(EdK)的概念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基因组 门多萨假单胞菌 解淀粉芽胞杆菌 聚羟基脂肪酸酯 Γ-聚谷氨酸 褐藻寡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微生物的代谢特征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马挺 陈瑜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油藏是一个高温、高压、少氧、寡营养和封闭的极端环境,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在油藏内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体系,这些微生物以石油烃分解为起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对油藏碳、硫和金属离子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非常... 油藏是一个高温、高压、少氧、寡营养和封闭的极端环境,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在油藏内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体系,这些微生物以石油烃分解为起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对油藏碳、硫和金属离子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MEOR)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油藏和原油发生作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技术,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化学驱后油藏和高含水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对油藏内源微生物及其介导的生化反应,微生物采油原理、发展历程和现场试验进行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微生物 生态 调控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优化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3
作者 高配科 马挺 +4 位作者 赵玲侠 李国强 曹美娜 王燕森 梁凤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05-2012,共8页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解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从而确定了该区块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的基础背景资料...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解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从而确定了该区块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的基础背景资料。以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机理为基础,同时考虑在激活过程中抑制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确立了以激活前后水样中总菌浓的变化、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变化和对原油的乳化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激活剂效果评价。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并成功将Box-Benhnke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应用到激活剂体系各因素的优化组合,最终得到玉米浆干粉0.33 g.(100 ml)-1、磷酸氢二铵0.312 g.(100 ml)-1和硝酸钠0.2 g.(100 ml)-1的激活配方,此时总菌浓达到1.57×108cells.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提高原油采收率 菌浓 乳化作用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和内源微生物在营养剂激活过程中丰度变化及对原油作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大威 张健 +1 位作者 马挺 齐义彬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4-169,共6页
旨在研究在油藏环境中,营养剂激活条件下内、外源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微生物降解原油能力的影响。利用中海油NB35-2油田A18、B16井产出液油水样,在地层条件下投放营养剂及外源菌进行富集培养后,定时取样... 旨在研究在油藏环境中,营养剂激活条件下内、外源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微生物降解原油能力的影响。利用中海油NB35-2油田A18、B16井产出液油水样,在地层条件下投放营养剂及外源菌进行富集培养后,定时取样,样品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其丰度结构变化;同时结合原油黏度测定、四组分分析,分析营养剂激活过程中外源、内源微生物对原油作用变化,研究营养剂的加入对激活原油降解微生物的作用。通过对内源和外源微生物激活前后DGGE条带的数量和亮度变化分析表明,油藏环境中的细菌在种类和数量上并不丰富,激活剂的加入改变了菌群原有的贫营养环境,从而使一些因营养缺乏生长受抑制细菌得以大量繁殖,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结果显示,单独添加外源菌种不能有效激活内源菌种,加入营养剂后,内源菌种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同时外源菌和内源菌复配后对原油的降解作用也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细菌群落 选择性激活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稠油降解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N油田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大威 张健 +3 位作者 何春百 马挺 吕鑫 李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92,共10页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渤海N油田注水和未注水油藏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分布特征,试分析注水过程对油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种群的影响,为开展目标油田本源微生物采油试验提...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渤海N油田注水和未注水油藏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分布特征,试分析注水过程对油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种群的影响,为开展目标油田本源微生物采油试验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显示,注水采油井中细菌丰度和种类明显高于未注水采油井,其中注水采油井中的细菌主要为固氮螺菌属(Azospira sp.)、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陶厄氏菌属(Thauera sp.);注水井古菌的丰度和种类与未注水井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为热自养甲烷热杆菌(Methanothermobacter thermautotrophicus)、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嗜泉古菌(Crenarchaeote)。注水井和未注水井中的细菌、古菌种类分布有限,但丰度较高,主要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有益的采油菌种,显示该区块具备开展本源微生物微生物采油技术实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油藏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细菌 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家畜肉类与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杨超 车有 宋存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07-313,共7页
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的腐败变质主要由微生物引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生态技术已成为研究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的主要手段。引起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在物流过程中腐... 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的腐败变质主要由微生物引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生态技术已成为研究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的主要手段。引起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在物流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也不断被发现。本文综述了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常见微生物物种,包括肉食杆菌、乳酸菌、沙门氏菌属、假单胞菌属、明串珠菌属、热杀索丝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等细菌以及酵母菌、霉菌等真菌;介绍了2010年后多用于生鲜家畜肉类和水产鱼虾类菌相研究的分子生态技术,包括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旨在为我国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的菌相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家畜肉类 水产鱼虾类 腐败变质 微生物菌相 分子生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喻其林 赵梓润 刘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根际微生物群落是随植物长期进化及地球生境变迁而形成的动态微生物系统。随着多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微生物类群,如植物促生细菌、植物促生真菌等,通过与植物建... 根际微生物群落是随植物长期进化及地球生境变迁而形成的动态微生物系统。随着多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微生物类群,如植物促生细菌、植物促生真菌等,通过与植物建立紧密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联系,参与植物激素合成、难溶营养物解离、生物固氮、微生物拮抗、生长因子供应等系列生物学过程,从而提高植物营养物质吸收与抗逆能力,为植物的健康和高效生长提供重要保障。这些微生物中的某些成员已被开发成微生物刺激剂,广泛应用于作物增产抗逆与农田地力提升。近年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调控策略的交互式研究提供新的机遇,推动了基于合成生物学与材料科学技术的合成微生物组的发展。尤其是在核心微生物互作方面,人工蛋白创制、磁性组装、生物炭强化等策略能够增强核心微生物与目标植物之间的物理连接作用,大幅提高合成微生物组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从而有效驱动作物增产增收,提高污染修复效率。因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调控的深入研究,必将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刺激剂 植物促生细菌 合成生物技术 合成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CR-DGGE方法分析渤海原油降解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8
作者 王大威 张健 +2 位作者 马挺 吕鑫 何春百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124-129,共6页
针对渤海油田原油粘度大、含水上升快、常规措施作用不明显的特点,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展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及原油粘度测定分析研究均... 针对渤海油田原油粘度大、含水上升快、常规措施作用不明显的特点,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展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及原油粘度测定分析研究均质、非均质岩心驱替前后稠油采收率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度结构变化、原油理化性质变化,尝试分析微生物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物模结果表明:微生物采油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在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驱替中,微生物体系可分别提高采收率14.4%、29.4%;DGGE结果显示:微生物体系出口端丰度明显高于注入端;原油粘度测定显示:出口端原油粘度明显下降。三者结合说明微生物体系能够利用稠油作为碳源,在地层环境中生长,菌种在地层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能够降低稠油粘度,提高其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微生物采油 DGGE 降粘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生物聚合物的分子组成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海东 王薇 +3 位作者 马挺 李召雨 梁凤来 刘如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4-327,共4页
由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NX02合成了一种具有增稠性、假塑性、成凝胶特性和乳化活性的新型生物聚合物.定性分析表明,聚合物由糖类、脂类和多肽构成,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4.8%,63.1%和1.5%.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联用法... 由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NX02合成了一种具有增稠性、假塑性、成凝胶特性和乳化活性的新型生物聚合物.定性分析表明,聚合物由糖类、脂类和多肽构成,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4.8%,63.1%和1.5%.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联用法测得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分别为408000和382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07.该聚合物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脂类由十六碳及十八碳脂肪酸组成.由于在聚合物的氨基酸组成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两种酸性氨基酸占23.3%,因此可以采用酸沉法提取,从而大幅度降低其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聚合物 分子组成 鞘氨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真菌的广谱生物降解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伟 冯俊 +2 位作者 杨超 王淑芳 宋存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71,共8页
白腐真菌由于能够降解木质素而在地球的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胞外的过氧化物酶类和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组成的木质素降解系统除了能够降解木质素外,对众多的异生物质也具有广谱的生物降解性,赋予了白腐真菌巨大的环境工业应用... 白腐真菌由于能够降解木质素而在地球的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胞外的过氧化物酶类和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组成的木质素降解系统除了能够降解木质素外,对众多的异生物质也具有广谱的生物降解性,赋予了白腐真菌巨大的环境工业应用潜力。对白腐真菌的木质素降解系统和其广谱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介绍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木质素降解系统 广谱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DP-L-鼠李糖生物合成路径的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法表征
11
作者 许莹莹 董晨影 周大炜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研究以2’-脱氧胸苷-5’-二磷酸-L-鼠李糖(dTDP-L-Rha)生物合成路径涉及的系列酶促反应产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喷雾碰撞诱导解离串联质谱(CID-ESI-MSn)对罕见单糖生物合成路径的表征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ESI-MS技术分析2’-脱氧胸苷-... 本研究以2’-脱氧胸苷-5’-二磷酸-L-鼠李糖(dTDP-L-Rha)生物合成路径涉及的系列酶促反应产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喷雾碰撞诱导解离串联质谱(CID-ESI-MSn)对罕见单糖生物合成路径的表征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ESI-MS技术分析2’-脱氧胸苷-5’-二磷酸-D-葡萄糖-4,6-脱氢酶(RmlB)、2’-脱氧胸苷-5’-二磷酸-4-酮-6-脱氧-葡萄糖-3,5异构酶(RmlC)和2’-脱氧胸苷-5’-二磷酸-4-酮-鼠李糖还原酶(RmlD)酶活产物的形成,随后应用CID-ESI-MSn技术对酶促反应终产物L-鼠李糖(dTDP-L-Rha)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TDP-L-Rha的生物合成始于2’-脱氧胸苷-5’-二磷酸-D-葡萄糖(dTDP-DGlc),依次涉及RmlB、RmlC和RmlD三个酶的参与。这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监测、纯化制备,核磁共振(NMR)及ESI-MS结构表征的分析结果一致。该方法简单、灵敏、快速,适用于重要罕见单糖生物合成路径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单糖 dTDP-L-鼠李糖 生物合成路径 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嗜热解烃菌对原油的降黏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配科 王燕森 +3 位作者 张宏祚 潘晓轩 李国强 马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240-4245,共6页
引言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通过微生物自身及其代谢活动作用于原油和油藏,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采油技术[1-4]。按代谢类型划分,油藏微生物主要包括解烃菌、腐生菌、厌氧发酵菌、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5]。其中,... 引言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通过微生物自身及其代谢活动作用于原油和油藏,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采油技术[1-4]。按代谢类型划分,油藏微生物主要包括解烃菌、腐生菌、厌氧发酵菌、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5]。其中,解烃菌是能利用石油烃作为碳源生长代谢,并产生气体、有机酸、脂肪酸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代谢产物的一类微生物的总称[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烃菌 原油 降解 乳化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产生的鼠李糖脂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大威 张健 +2 位作者 吕鑫 马挺 齐义彬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3-169,共7页
研究高效代谢表面活性剂的菌种,并对菌种和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菌种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光谱扫描、色谱柱层析、薄层层析、单糖分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进行鉴定,并对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进行... 研究高效代谢表面活性剂的菌种,并对菌种和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菌种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光谱扫描、色谱柱层析、薄层层析、单糖分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进行鉴定,并对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从油田采出水中筛选出一株高效代谢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T-1,经16S rDNA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种以甘油和大豆油为碳源的培养基培养4 d后,其发酵液表面张力30.216 mN/m,EI24为100%。根据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光谱分析并结合薄层分析,可确定T-1样品中含有糖脂类物质,进一步的表面活性剂的单糖分析显示水解终产物为单一的鼠李糖,最终确定其产物为鼠李糖脂,苯酚-硫酸法测定其鼠李糖脂产率为5.2 g/L,从发酵液提取的棕黄色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其表观临界胶束浓度为45 mg/L,该鼠李糖脂对环境(耐温、耐酸碱、耐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该表面活性剂对恶劣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应用于微生物采油等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理化性质 铜绿假单胞菌 鼠李糖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盐注入方式对抑制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大威 张世仑 +3 位作者 靖波 杜君 景宏 马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2-716,723,共6页
生物竞争排斥技术具有价格低廉、处理范围大、操作简单的特点,已经成为硫酸盐还原菌(SRB)油藏治理的重要方法,但现场注入工艺一直是限制该技术使用效果的主要瓶颈。在室内模拟地层条件,通过向地层水中注入硝酸盐类SRB抑制剂(每日注入或... 生物竞争排斥技术具有价格低廉、处理范围大、操作简单的特点,已经成为硫酸盐还原菌(SRB)油藏治理的重要方法,但现场注入工艺一直是限制该技术使用效果的主要瓶颈。在室内模拟地层条件,通过向地层水中注入硝酸盐类SRB抑制剂(每日注入或一次性注入等量药剂),促进水中的硝酸盐还原菌(NRB)大量生长扩增,以控制SRB的菌体数量与代谢活性,研究了硝酸盐注入方式对水中SO4^2-、NO^3-、NO^2-、H2S浓度和SRB、NRB菌体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性加药组相比,每日加药组中SO4^2-浓度下降速度和幅度大,NO^3-和NO^2-浓度较低;两种加药方式均不产生H2S。治理初期一次性注入药剂对NRB的增殖效果明显优于每日注入的效果;治理中后期SRB受到抑制后,持续加入NO^3-的效果要优于一次性加入。在SRB治理过程中,前期投入过量的硝酸盐来刺激NRB的生长进而抑制SRB产生S^2-,后期使用小剂量药剂持续注入的方法来维持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竞争排斥技术 硫酸盐还原菌 硝酸盐还原菌 硝酸盐 注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沉默抑制子p19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力 李健 +3 位作者 徐玉萍 乔文涛 陈启民 耿运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1-548,共8页
番茄丛矮病毒的P19蛋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病毒致病因子,而且还可作为RNA干扰(RNAi)的抑制子.这种作用是通过限制细胞内的小RNA,比如小干扰RNA(siRNAs)和微RNA(miRNAs)来实现.但是目前对P19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上的作用还未见报道.构建了一... 番茄丛矮病毒的P19蛋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病毒致病因子,而且还可作为RNA干扰(RNAi)的抑制子.这种作用是通过限制细胞内的小RNA,比如小干扰RNA(siRNAs)和微RNA(miRNAs)来实现.但是目前对P19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上的作用还未见报道.构建了一株p19稳定表达的293细胞系,即293-p19.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在293细胞中过量表达P19蛋白可显著引发细胞周期的G2/M阻滞.细胞增殖实验显示,293-p19细胞的DNA复制及细胞生长均受到显著的抑制.此外,研究还发现p19可使人胚肾293细胞内的细胞周期调控子的表达谱发生改变.其中包括上调cyclinA1,CDK2,CDK4,CDK6,p18,cyclinD2,p19INK4d和E2F1,及下调p15,cyclinA,cyclinB1和cyclinE1的表达.上述研究结果提示,p19有可能靶向多个G2/M调控蛋白从而引发细胞的G2/M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I siRNA miRNA P19 G2/M阻抑 细胞周期 cyclinA1 cyclin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转移酶反应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监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大炜 刘斌 +2 位作者 吴俊丽 胡波 齐源远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93-199,共7页
以wabD(大肠杆菌O77中O抗原基因簇内)编码的α-1,3-甘露糖转移酶、wfgD(大肠杆菌O152中O抗原基因簇内)编码的β-1,3-葡萄糖转移酶和wfeD(志贺氏菌鲍氏O14中O抗原基因簇内)编码的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酶促反应产物为研究对象,尝试应用... 以wabD(大肠杆菌O77中O抗原基因簇内)编码的α-1,3-甘露糖转移酶、wfgD(大肠杆菌O152中O抗原基因簇内)编码的β-1,3-葡萄糖转移酶和wfeD(志贺氏菌鲍氏O14中O抗原基因簇内)编码的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酶促反应产物为研究对象,尝试应用碰撞诱导解离(CID)负离子模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建立简单、高效的糖基转移酶监测方法。该方法首先直接用质谱分析0.3μL未经色谱分离、除盐处理的反应混合物,随后应用CID串联质谱技术对酶活反应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实现酶活反应的快速检测。研究结果表明,CID MALDI-TOF MS平台适用于新建克隆的糖基转移酶酶活反应的监测,与现有的高通量方法相比,在速度、灵敏度、重现性、自动化和溶剂消耗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寡糖 糖基转移酶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水凝胶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庄华红 王淑芳 +3 位作者 高靖辰 洪彦航 高伟霞 宋存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系统介绍了γ-聚谷氨酸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可降解性、高吸水性及保湿性、pH敏感性、生物相容性和可修饰性等性能,同时综合介绍了其在组织工程、药物控释和创面修复等方面的应用,结合本研究组工作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同聚物 水凝胶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质的聚合
18
作者 钱云云 郭玉莹 +1 位作者 安婧 王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3-658,共6页
许多蛋白质二聚化或多聚化在调节其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蛋白质的聚合有助于阐明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本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分子量11 k D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核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11 k D,NCp11)的聚合进行检测.首先利... 许多蛋白质二聚化或多聚化在调节其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蛋白质的聚合有助于阐明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本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分子量11 k D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核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11 k D,NCp11)的聚合进行检测.首先利用亲和层析分别纯化了NCp11以及N-端或C-端融合有FLAG标签的NCp11.然后将NCp11包被于聚苯乙烯96孔板底,加入带FLAG标签的NCp11与之聚合,再依次加入抗FLAG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及底物,反应终止后于450 nm波长下读取吸收值.结果表明,酶联免疫吸附法适用于NCp11聚合的检测,可对聚合的特异性、剂量依赖效应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定量评价.利用该方法不仅能检测蛋白质的聚合,而且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通量高、成本低和快速简便等优点,有望获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法 蛋白质聚合 核壳蛋白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FN12与原型泡沫病毒Tas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其激活病毒启动子
19
作者 郭鸽 胡笑梅 +2 位作者 解英朋 谈娟 乔文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80-1187,共8页
Schlafen(SLFN)家族多个成员具有抗病毒活性,但Schlafen家族成员12(Schlafen12,SLFN12)的相关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B细胞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SLFN12全长cDNA,亚克隆构建一系列真核表达质粒,分析SLFN12对原型泡沫病毒(prototype foamy... Schlafen(SLFN)家族多个成员具有抗病毒活性,但Schlafen家族成员12(Schlafen12,SLFN12)的相关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B细胞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SLFN12全长cDNA,亚克隆构建一系列真核表达质粒,分析SLFN12对原型泡沫病毒(prototype foamy virus,PFV)复制的作用。将SLFN12全长质粒与PFV的感染性克隆(pcPFV)共转染HEK293T细胞。结果显示,当两者的转染质量比为1∶3时,SLFN12过表达使以游离病毒颗粒(cell-free)或细胞共培养(cell-to-cell)方式感染的PFV滴度分别降低了95.21%(P<0.001)以及97.91%(P<0.01),同时病毒蛋白质的表达量也减少,说明SLFN12能够抑制PFV的复制。共转染pcPFV与SLFN12的AAA结构域截短质粒进行同样的实验,PFV滴度分别对应下降了61.88%(P<0.05)以及72.28%(P<0.01),表明AAA结构域参与了SLFN12抑制PFV复制的功能。随后,利用报告质粒系统探究SLFN12对PFV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观察到SLFN12不影响病毒内部启动子(internal promoter,IP)(P>0.05)及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P>0.05)的基础转录活性,但抑制泡沫病毒反式激活因子(trans-activator of spumaviruses,Tas)的表达。当SLFN12和Tas表达质粒的转染质量比为1∶1时,Tas对IP以及LTR的转录激活作用相较对照组,分别减弱了66.27%(P<0.01)以及73.91%(P<0.01)。同时,免疫共沉淀实验观察到,Tas蛋白与SLFN12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表明SLFN12通过与PFV Tas相互作用削弱其表达,从而干扰Tas对IP和LTR的反式激活来抑制PFV复制。本研究发现,SLFN12具有抗病毒活性,拓宽了对SLFN家族抗病毒活性的认识,对于研究泡沫病毒潜伏感染的机制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泡沫病毒 Schlafen家族成员12 泡沫病毒的反式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