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安市龙眼种植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叶晓春 张金超 +1 位作者 陈琼芗 陈雅莲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2期215-215,220,共2页
本文通过对龙眼各个主要物候期的生理特征和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南安市近30年气候特征,分析南安市龙眼生长的适宜和不适气象因子,以期为南安龙眼的高产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更好的做好龙眼专题气象服务工作。
关键词 龙眼 气候特征 合理化的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安市杨梅种植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区划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崔寒 高习 魏狄樊 《福建热作科技》 2019年第4期50-52,共3页
利用南安市近50年(1969-2018年)气候资料,分析南安市适宜种植杨梅的气候条件,找出影响杨梅质量的不利气象因数,提出种植杨梅的区划建议,趋利避害发展杨梅产业。
关键词 杨梅 气候条件 种植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安市褐飞虱发生特征及虫源地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叶晓春 王晓伦 +2 位作者 杨舒琳 林泗海 《福建热作科技》 2021年第3期24-26,29,共4页
通过对2012-2019年南安市植保站褐飞虱3-10月间逐日灯诱虫情资料,得出近几年南安市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年、月、旬等统计特征;通过挑取典型高峰期和峰日,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TrajStat软件聚类分析功能模拟褐飞虱迁入高峰日后向轨迹... 通过对2012-2019年南安市植保站褐飞虱3-10月间逐日灯诱虫情资料,得出近几年南安市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年、月、旬等统计特征;通过挑取典型高峰期和峰日,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TrajStat软件聚类分析功能模拟褐飞虱迁入高峰日后向轨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褐飞虱多年平均1066头,2016年数量最多,2017年最少,多年迁入总次数24次,平均3次/年;(2)褐飞虱月平均1258头,3月最少,8月最多。月极端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10月;(3)褐飞虱5月上旬开始发生量增多,48旬中发生数量为0或不高于10头的旬数达41旬;(4)大部分褐飞虱从广东东部稻区迁入,从福建东南部和广东东部沿海稻区迁入的次之,还有一部分从福建北部沿海和浙江南部稻区迁入,少部分从广东西北和广西北部稻区迁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发生特征 迁入路径 聚类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安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对杨梅生长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寒 关哲忠 +2 位作者 唐会荣 蓝秋萍 邱福杰 《福建热作科技》 2022年第1期19-21,26,共4页
针对南安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杨梅生长造成的影响,统计分析南安市2008-2018年共1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归纳出南安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结构分布的主要特征,并根据不同的天气形势对南安市短时强降水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短时强... 针对南安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杨梅生长造成的影响,统计分析南安市2008-2018年共1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归纳出南安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结构分布的主要特征,并根据不同的天气形势对南安市短时强降水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短时强降水对杨梅种植的影响,以期为杨梅种植区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表明:①南安市春夏季短时强降水日较多,8月份最多,且主要出现在每日的14:00-20:00。短时强降水次数在各乡镇分布不均,最多的是东北角乐峰镇的81个时次,出现较多的是中北部山区;②造成南安市短时强降水最多的天气系统是低涡切变和副热带高压;③南安市的降水条件适宜种植杨梅,但应避开短时强降水的高频区,最适宜的是南安市的中部、西北部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特征 杨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南安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5
作者 叶晓春 叶晓冰 +1 位作者 黄园园 黄少芬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5期168-168,170,共2页
通过分析南安市1960~2011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年、年代和季节变化情况,得出:南安近50a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平均气温偏低,处于较冷的年代,90年代开始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各个... 通过分析南安市1960~2011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年、年代和季节变化情况,得出:南安近50a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平均气温偏低,处于较冷的年代,90年代开始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各个季节气温的变化对年平均气温的变化都有较明显的贡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总体呈现波动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安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一次夜间O_(3)污染过程特征及垂直传输影响
6
作者 严韬 孟德友 +5 位作者 林伟家 洪瑾 葛非凡 姚瑶 程思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4-921,共8页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泉州近地面O_(3)浓度异常升高导致16日08:00即出现O_(3)-MDA8超二级标准限值。利用环境国控点污染物监测、气象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探测等多源地基遥感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该过程泉州近地面受垂直传输影响出现O_(3)污染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此次O_(3)夜间污染主要分为两个影响阶段:第一阶段15日22:00-16日03:00,风矢量垂直廓线显示近地面风速陡升至18.3m·s^(-1),风切变使垂直方向产生湍流,大气残留层的高浓度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大风侵入地面,导致地面O_(3)迅速升高,各评价点的O_(3)浓度峰值为193-202μg·m^(-3)且PM_(2.5)、PM_(10)、CO、SO_(2)等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上升;第二阶段16日03:00-05:00,边界层高度稳定维持在1.2 km以上,混合层升高导致自由对流层中高浓度O_(3)气团垂直下沉向地面扩散,该气团较老气团更加干冷且富含O_(3),但其他污染物浓度则较低,入侵影响地面后气温(t)、相对湿度(RH)、CO、PM_(2.5)、PM_(10)、SO_(2)等要素同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夜间污染 垂直传输 风廓线雷达 边界层湍流 闽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化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炜钦 关哲忠 张琳 《黑龙江粮食》 2023年第3期51-53,共3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种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由此引发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扩大。基于此,本文结合德化县实际,重点分析了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具体防御措施,以期为降低灾害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种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由此引发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扩大。基于此,本文结合德化县实际,重点分析了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具体防御措施,以期为降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促进农业生产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农业生产 影响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关哲忠 陈炜钦 吴斌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7期93-95,共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我国各地区气象灾害愈演愈烈,并凭借其种类繁多、发生频次高、强度大等特点逐渐发展成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气象灾害不仅会直接影响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甚至还会威胁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尽可能减少气象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我国各地区气象灾害愈演愈烈,并凭借其种类繁多、发生频次高、强度大等特点逐渐发展成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气象灾害不仅会直接影响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甚至还会威胁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尽可能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及损失,保障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农业安全生产,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势在必行。基于此,概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探讨了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并针对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农业 气象灾害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病虫害生存气象条件及防控技术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少芬 黄园园 傅建卿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10期106-107,共2页
龙眼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结合龙眼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分析南安市气象因子对龙眼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并提出龙眼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科学建议。
关键词 龙眼 气象因子 病虫害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山美水库水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习 韦英英 关哲忠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9期148-150,共3页
利用2018年7月—2023年6月山美水库水质的常规理化监测日数据和附近自动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山美水库水质监测项目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得出水质级别,再利用SPSS 16.... 利用2018年7月—2023年6月山美水库水质的常规理化监测日数据和附近自动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山美水库水质监测项目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得出水质级别,再利用SPSS 16.0软件对影响水质级别的气象因子做Logistic多元回归和ROC曲线分析,得出山美水库水质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象因子对水质诊断的最佳阈值,从而构建出气象条件与山美水库水质的关系模型,旨在为南安水库水质的管理提供气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水库水质 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站地面测报工作中主要问题浅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晓冰 叶晓春 邹燕慧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2期182-182,193,共2页
分析总结一般站近期测报工作中的疑难点,结合测报改革过程中的新规定,侧重分析日常设备维护、资料备份和数据较对中容易疏忽的问题,针对数据质量控制、通信故障等环节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一些有效应对措施。对提高测报员应对突发事故、... 分析总结一般站近期测报工作中的疑难点,结合测报改革过程中的新规定,侧重分析日常设备维护、资料备份和数据较对中容易疏忽的问题,针对数据质量控制、通信故障等环节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一些有效应对措施。对提高测报员应对突发事故、排除故障的能力,保证测报资料的完整性、数据上传的时效性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数据较对 通信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南安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仁宗 侯喜良 傅建卿 《农技服务》 2009年第12期113-114,共2页
阐述了南安气候变化的现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南安农业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影响 对策 南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的蔬菜主要病虫害动态气象预报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锴 黄园园 关哲忠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2期31-33,共3页
针对主要蔬菜病虫害进行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分别建立蔬菜病虫害发生流行可能性程度的气象预报模型,并建立预测预警平台,平台能够根据获取的物联网数据预测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并给出生产建议,旨在为蔬菜生产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供... 针对主要蔬菜病虫害进行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分别建立蔬菜病虫害发生流行可能性程度的气象预报模型,并建立预测预警平台,平台能够根据获取的物联网数据预测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并给出生产建议,旨在为蔬菜生产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病虫害 物联网 气象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气象对比观测数据差异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婉娥 邹燕惠 +1 位作者 叶晓春 陈文煌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12期203-203,共1页
地面气象观测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气象观测提高其精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地面气象对比观测仍然存在数据的差异性,如何提高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成为了关键,而对于地面气象对比观测数据差异成因的分析成为了前提。... 地面气象观测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气象观测提高其精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地面气象对比观测仍然存在数据的差异性,如何提高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成为了关键,而对于地面气象对比观测数据差异成因的分析成为了前提。本文就不同地表温度、空气温度与湿度以及气压3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 对比观测数据 差异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雨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金镜 温珍治 +2 位作者 肖再勉 杨林 王毅仁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59,共8页
本文取全省25个代表站1960~1999年5~6月的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北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资料为素材,首先标定降水的异常指数和异常年例,其次应用小波分析、自相关、功率谱和周期分析等方法褐示降水的演变规律,最后分析异常降水的500... 本文取全省25个代表站1960~1999年5~6月的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北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资料为素材,首先标定降水的异常指数和异常年例,其次应用小波分析、自相关、功率谱和周期分析等方法褐示降水的演变规律,最后分析异常降水的500hPa环流背景和海温特征,所得结果可为我省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 降水异常 环流背景 海温环境 小波分析 功率谱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OLR特征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许金镜 杨林 +1 位作者 温珍治 王毅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2-46,共5页
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 2 5°N日期和射出长波辐射 (OLR)月平均资料为素材 ,确定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指数和异常年例 ,揭示异常年例的OLR特征 ,进行诊断判据分析 ;主要结果有 :(1 ) 6月东亚中低纬地区的OLR距平场由... 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 2 5°N日期和射出长波辐射 (OLR)月平均资料为素材 ,确定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指数和异常年例 ,揭示异常年例的OLR特征 ,进行诊断判据分析 ;主要结果有 :(1 ) 6月东亚中低纬地区的OLR距平场由中纬向低纬若呈偏低 (高 )、偏高 (低 )、偏低 (高 )分布时 ,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易于偏早 (迟 ) ;(2 )在分析诊断判据时 ,上一年 1 1月侧重南半球澳大利亚地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而当年三月侧重西太平洋辐合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脊线 OLR特征 诊断分析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初夏(7月)旱涝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金镜 温珍治 +1 位作者 杨林 王毅仁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29-236,共8页
以全省 2 5个代表站 1 96 0~ 2 0 0 0年 7月的降水资料和北半球 50 0hPa高度资料、北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资料为素材 ,首先标定典型旱涝年例 ,其次揭示降水的演变规律 ,最后对比分析典型旱涝年例的 50 0hPa环流背景和海温特征 ,得出以... 以全省 2 5个代表站 1 96 0~ 2 0 0 0年 7月的降水资料和北半球 50 0hPa高度资料、北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资料为素材 ,首先标定典型旱涝年例 ,其次揭示降水的演变规律 ,最后对比分析典型旱涝年例的 50 0hPa环流背景和海温特征 ,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1 )福建初夏发生干旱年例和洪涝年例各约“十年二遇” ;2 ) 2a、5~ 7a、1 9a和 9a的周期振动较为明显 ;3)北半球极涡偏弱 (强 ) ,乌拉尔山附近的阻塞形势较为明显(不够明显 ) ,冷空气路径比较偏东 (西 ) ,西太平洋副高偏强 (弱 )偏南 (北 ) ,东亚中纬度高度场偏低 (高 ) ,太平洋中部槽加深 (槽较浅 ) ,东亚地区高、中、低纬的距平为“ +- +”(“ - +-”)分布特征 ,在这环流形势的配置下 ,为福建初夏发生干旱 (洪涝 )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 ;4 )黑潮区海温偏高 (偏低 ) ,而太平洋中东部赤道附近海域海温偏低 (偏高 )时 ,福建初夏易于发生干旱 (洪涝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7月 旱涝特征 海洋气象 对比分析 海温环境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福建多台风活动的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金镜 李宏图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33,共6页
本文以500hPa、北太平洋海温及1900~1998年福建台风资料为素材,初步分析了1999年 福建多台风活动的气候背景和大气、海洋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了预测分析,所得结果可供气 候预测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 台风 气候成因 500hPa 气候预测 海温 气候背景 风资料 北太平洋 活动 影响因素
全文增补中
基于OMI卫星数据的长三角对流层NO_2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韦英英 杨苏勤 +2 位作者 陈志泉 王聪晓 林添水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0-87,共8页
利用OMI卫星遥感数据,分析2006-2011年长三角地区对流层NO_2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其来源的讨论。结果表明长三角近6年来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年均值具有明显稳定的增长趋势,增长率到达49.63%。且具有浓度高值区域面积不断扩大... 利用OMI卫星遥感数据,分析2006-2011年长三角地区对流层NO_2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其来源的讨论。结果表明长三角近6年来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年均值具有明显稳定的增长趋势,增长率到达49.63%。且具有浓度高值区域面积不断扩大,高值中心数量增多的特征。与其它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对流层NO_2浓度季节变化具有独特的特征,NO_2垂直柱浓度在冬季浓度达到极大值(14.29×10^(15)~20.84×10^(15)molec/cm^2),而大多地区如四川则在夏季达到极大值。此外,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对流层NO_2垂直柱密度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2垂直柱浓度 OMI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市分类型降水过程的Z-I关系分析
20
作者 叶晓冰 叶晓春 +1 位作者 王聪晓 张丽凡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68-171,共4页
利用厦门及长乐多普勒雷达观测到的2011年、2012年4-9月基数据资料和泉州市区域自动站雨强资料,分别对泉州地区不同类型的降水和西北部山区对流性降水进行降水估测,采用最优化方法建立适合泉州地区的Z-I关系式。将优化前后估测雨量的产... 利用厦门及长乐多普勒雷达观测到的2011年、2012年4-9月基数据资料和泉州市区域自动站雨强资料,分别对泉州地区不同类型的降水和西北部山区对流性降水进行降水估测,采用最优化方法建立适合泉州地区的Z-I关系式。将优化前后估测雨量的产品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的降水产品估测降水的准确度有所提高,各类型降水中泉州地区台风降水低估程度最严重,对流云降水的雨量段改善效果最佳,而西北部山区对流云降水优化效果相比于整个泉州地区的对流云降水较差。优化后的Z-I关系式对估测降水的精度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化方法 Z-I关系 降水估测 泉州 1 h累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