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 STING 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盛 泥艳红 +1 位作者 丁亮 黄晓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4-746,750,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5例OSC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提取组织内mRNA,采用SYBR G... 目的探讨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5例OSC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提取组织内mRNA,采用SYBR Green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组织中STING、TBK-1和IRF-3的表达,并分析正常角朊细胞系和OSCC细胞系中IRF-3的表达。结果 OSCC组织内STING的表达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显著下降(P=0.014 1);OSCC组织内STING下游基因TBK-1的表达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显著下降(P=0.030 6);OSCC组织内IRF-3的表达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显著下降(P=0.0313);OSCC细胞系HSC-3与正常细胞系HaCaT细胞系相比,IRF-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09 3)。结论 STING及其下游基因在OSCC癌灶组织内低表达,下调的STING-TBK-1-IRF-3通路可能与癌症进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癌 干扰素刺激基因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15b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泥艳红 黄晓峰 +1 位作者 侯亚义 胡勤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81-1083,1088,共4页
目的探讨microRNA-15b(miR-15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46例经病理证实为OS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分别提取组织内的mRNA,采用qRT-PCR技术检测... 目的探讨microRNA-15b(miR-15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46例经病理证实为OS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分别提取组织内的mRNA,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miR-15b的表达;分析OSCC癌灶组织内miR-15b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OSCC癌灶组织内miR-15b表达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明显下降(P=0.004 1);OSCC癌灶组织内miR-15b表达与患者WHO病理分级有关(P=0.042),而与患者性别、年龄、TNM分期、吸烟、淋巴结转移及癌灶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miR-15b在OSCC癌灶组织内低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相关;miR-15b有望成为OSCC早期诊断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癌 qRT—PCR 肿瘤诊断 miR-15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3
作者 吴朱昊 张晓昕 +2 位作者 泥艳红 孙国文 董迎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3-630,共8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验一:选用人口腔鳞癌细胞系HN6和CAL27,根据右美托咪定浓度不同随机均分为六组:阴性对照组(NC组)、右美托咪定1 nmol/L组(D1组)、右美托咪定10 nmol/L组(D2组)、...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验一:选用人口腔鳞癌细胞系HN6和CAL27,根据右美托咪定浓度不同随机均分为六组:阴性对照组(NC组)、右美托咪定1 nmol/L组(D1组)、右美托咪定10 nmol/L组(D2组)、右美托咪定100 nmol/L组(D3组)、右美托咪定1μmol/L组(D4组)和右美托咪定10μmol/L组(D5组)。培养24、48 h后分别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实验二: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右美托咪定1μmol/L处理HN6细胞12 h后差异表达的基因。采用慢病毒转染细胞,建立稳定敲低细胞色素P4501B1(CYP1B1)的HN6细胞株。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shCtrl组(C组)、shCYP1B1组(CYP组)、shCtrl+右美托咪定组(CD组)和shCYP1B1+右美托咪定组(CYPD组)。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HN6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实验一:与NC组比较,D2组、D3组、D4组和D5组HN6和CAL27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多;D1组HN6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与D1组比较,D2组、D3组、D4组和D5组HN6和CAL27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与D2组比较,D3组、D4组和D5组HN6和CAL27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与D3组比较,D4组HN6、CAL27细胞和D5组HN6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与D4组比较,D5组HN6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多;D5组CAL27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培养24、48 h后六组HN6和CAL27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二:对右美托咪定处理后的HN6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CYP1B1表达明显上调。慢病毒成功转染HN6细胞,构建稳定敲低CYP1B1的HN6细胞株。与C组比较,CYP组迁移率明显降低,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CD组和CYPD组迁移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CYP组比较,CD组和CYPD组迁移率明显升高,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增多(P<0.05)。与CD组比较,CYPD组迁移率明显降低,基质胶内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增强口腔鳞癌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该作用可能与右美托咪定处理后CYP1B1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1B1 右美托咪定 口腔鳞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融数字化导板技术辅助钙化根管的治疗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婷 陈度 +2 位作者 苗雷英 谢思静 汤旭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531,共7页
目的利用激光熔融数字化导板技术获得钙化根管治疗的新方法,并评估其准确性。方法采用激光熔融数字化导板技术辅助2例前牙钙化根管的治疗。术前使用锥形束CT(CBCT)扫描患者上颌牙,建立三维牙体硬组织根管系统模型;制取患者上颌印模,三... 目的利用激光熔融数字化导板技术获得钙化根管治疗的新方法,并评估其准确性。方法采用激光熔融数字化导板技术辅助2例前牙钙化根管的治疗。术前使用锥形束CT(CBCT)扫描患者上颌牙,建立三维牙体硬组织根管系统模型;制取患者上颌印模,三维扫描仪扫描模型,整合CBCT及三维扫描数据,通过Mimics 19.0及3-matic 11.0软件设计开髓路径,使用钴铬合金激光熔融法打印导板,在根管导板引导下开髓及打通钙化段根管,完成根管治疗。测量术前开髓设计路径和术后实际路径的位置和角度偏差。结果2例患牙均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病例1的开髓角度偏差为1.77°,钻基底偏差为0.403~0.497 mm,钻尖端偏差为0.433~0.537 mm。病例2的角度偏差为3.26°,钻基底偏差为0.183~0.347 mm,钻尖端偏差为0.310~0.463 mm。结论钴铬合金激光熔融根管导板辅助建立根管通道是治疗钙化根管的有效方法,可作为钙化根管治疗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根管治疗 激光熔融导板 钙化根管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骨术与植骨联用屏障膜在牙周再生治疗中临床疗效对比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是琦 常雅琴 +2 位作者 陈斌 谭葆春 泥艳红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44-651,共8页
目的比较牙周再生治疗中单纯植骨术与植骨术联合应用屏障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在PubMed、Cochrane 、Embase、Web of Science、CNKI、CBM、万方数据库及相关杂志中检索1988年6月至2019年5月植骨术与植骨联用膜材料的临床疗效对比的相... 目的比较牙周再生治疗中单纯植骨术与植骨术联合应用屏障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在PubMed、Cochrane 、Embase、Web of Science、CNKI、CBM、万方数据库及相关杂志中检索1988年6月至2019年5月植骨术与植骨联用膜材料的临床疗效对比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经评估,最终15篇研究被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植骨组与联合组在临床附着水平、探诊深度、骨增量方面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退缩方面,与植骨组相比,联合组使用不可吸收膜产生了更多的退缩(P<0.05),而使用可吸收膜产生了较少的退缩(P<0.05)。结论牙周再生治疗时单纯植骨术与植骨联用膜材料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除牙龈退缩外,尚未发现两者的临床疗效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组织再生术 植骨术 牙周再生 临床疗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