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生环境中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培怡 李伟强 +2 位作者 周冉冉 卫恒臣 丁竹红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62,共14页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过程是偶联碳氮循环的重要过程,在氧化CH_(4)的同时还原NO_(3)^(-)或NO_(2)^(-),对缓解温室效应和富营养化问题具有双重意义。现有研究表明,隶属于NC10门的细菌和A...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过程是偶联碳氮循环的重要过程,在氧化CH_(4)的同时还原NO_(3)^(-)或NO_(2)^(-),对缓解温室效应和富营养化问题具有双重意义。现有研究表明,隶属于NC10门的细菌和ANME-2d的古菌是介导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型的DAMO过程的功能微生物,二者在全球主要水生生态环境中均有广泛的分布,但是对于其分布规律、环境调控机制及对总DAMO的相对贡献仍缺乏系统认识。鉴于此,本文系统综述了DAMO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研究进展:(1)总结了自然环境中DAMO潜在速率和功能微生物的检测方法;(2)汇总了DAMO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在水生环境中的分布规律;(3)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综述研究表明,温度、氧、pH、NO_(3)^(-)/NO_(2)^(-)、甲烷与有机质、盐度等因素是调控自然水环境中DAMO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DAMO速率在红树林、潮滩、富营养化湖泊(如滇池)、稻田等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生境中高于其他生境,但考虑到不同生境在陆地和海岸带系统中的分布、面积不同,不同水环境对DAMO总体贡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ANME-2d古菌利用多种电子受体如Fe(Ⅲ)、Mn(Ⅳ)等金属氧化物进行CH_(4)厌氧氧化的选择机制和对CH_(4)去除的生态效应尚不清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水生生态系统 反硝化甲烷厌氧氧化(DAMO) 甲烷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秦淮河微塑料污染特征和溯源分析
2
作者 黄栋 王鑫 +2 位作者 蒋姬坤 蔡高明 徐宁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8-335,共8页
为了探明秦淮河微塑料的赋存水平、分布特征和潜在来源,分别采用现场采样、预处理、显微红外光谱测定、微塑料多样性指数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进行微塑料的收集、处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秦淮河微塑料平均丰度为(7 600±600)个/m^(... 为了探明秦淮河微塑料的赋存水平、分布特征和潜在来源,分别采用现场采样、预处理、显微红外光谱测定、微塑料多样性指数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进行微塑料的收集、处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秦淮河微塑料平均丰度为(7 600±600)个/m^(3),枯水期微塑料丰度高于丰水期,形状以纤维状居多,尺寸以0.1~0.5 mm为主,颜色以透明居多,成分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主;形状丰富度在入江河口处最为显著,颜色丰富度在远离市区的水体中呈现沿河逐渐减少的趋势。氨氮与丰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常规水质指标不是影响粒径分布的关键因素;总磷与颜色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秦淮河纤维状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洗衣废水的排放、一次性口罩的生产和使用,颗粒状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日化用品的使用,碎片状微塑料主要来源于食品、药品包装等塑料废弃物的裂解,薄膜状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农用地膜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城市河流 表层水体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类药物及其环境降解产物:需要关注的科研方向
3
作者 胡君 张彦超 +1 位作者 何益得 张永军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47,共4页
精神类药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不仅赋存广泛,且其毒性、持久性和迁移性可能超过母体化合物,对非靶标水生生物具有神经、行为和内分泌干扰等多重影响。转化产物包括在生物体内形成的代谢... 精神类药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不仅赋存广泛,且其毒性、持久性和迁移性可能超过母体化合物,对非靶标水生生物具有神经、行为和内分泌干扰等多重影响。转化产物包括在生物体内形成的代谢产物以及在环境中经生物或非生物过程生成的自然降解产物,两者均可在多种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母体药物,转化产物的生态毒理机制、暴露路径及环境归趋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知识空白。国际上已有部分地区初步建立了相关监管框架,而我国尚未将精神类药物及其转化产物纳入常规环境监测与风险控制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转化产物的生态风险特征及其潜在作用机制;二是系统揭示其在多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与暴露行为;三是探索其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效应与交互机制。上述研究将有助于理解精神类药物及其转化产物的环境污染及生态危害,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类药物 转化产物 环境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与多技术联合修复策略研究进展及工程化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侯金玉 王雄雄 +4 位作者 彭理 杨鎏璘 张芸 王青玲 刘五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7,62,共8页
在传统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修复联合多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原理、研究现状及应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将生物修复与多技术相结合,提高修复效率和改善修复产物提出了展望,对采用以生物修复为核心的多技术联合... 在传统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修复联合多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原理、研究现状及应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将生物修复与多技术相结合,提高修复效率和改善修复产物提出了展望,对采用以生物修复为核心的多技术联合修复策略在油田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以期为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土壤 生物修复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环境污染、健康风险及监管现状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梦颖 胡君 +3 位作者 李想 彭九妹 何益得 张永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7,共13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抗水、抗油、抗污等良好特性而被广泛使用的化学品。PFASs在环境中具有极强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平衡及人类健康。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氟化合物制造和消费大国,虽然环境介质中PF...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抗水、抗油、抗污等良好特性而被广泛使用的化学品。PFASs在环境中具有极强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平衡及人类健康。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氟化合物制造和消费大国,虽然环境介质中PFASs赋存浓度并不比欧美国家高,但PFASs在我国居民人体内的暴露水平较美国高,对人体免疫、代谢、生殖及心血管系统带来健康威胁,并通过生殖系统影响胎儿发育。欧美发达国家在20年前就开始关注PFASs,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并对饮用水中PFASs的含量设定了推荐值。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监管措施有待完善。本文通过总结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 污染现状 健康风险 毒性效应 监管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固体废弃物控制磷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金属浸出问题的应对措施 被引量:3
6
作者 姜彬 蒋姬坤 +2 位作者 沈怡 姜磊 徐宁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由于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过量磷酸盐排放到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工业固体废弃物含有易与磷酸盐结合的氧化态/离子态金属(Al、Fe、Ca、La和Ce等),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控制磷污... 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由于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过量磷酸盐排放到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工业固体废弃物含有易与磷酸盐结合的氧化态/离子态金属(Al、Fe、Ca、La和Ce等),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控制磷污染是一种实现循环经济的策略。本文总结了5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给水处理残渣(DWTR)、粉煤灰(CFA)、赤泥(RM)、碱性氧气转炉炉渣(BOF-炉渣)和流化催化裂解废催化剂(SFCC-催化剂)控制磷污染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材料的吸附性能、改性和制粒方法、影响因素,以及金属浸出问题和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工业固体废弃物 吸附 金属浸出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衍生物催化剂制备及气体净化性能研究进展
7
作者 胡岚 赵秋月 +1 位作者 周慧娴 曾毅清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催化净化是最为常用的气体污染物净化技术之一,具有效率高、选择性高和能耗低等特点。催化剂是催化净化技术的核心。随着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催化净化技术对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金属有机框架(MOFs)为... 催化净化是最为常用的气体污染物净化技术之一,具有效率高、选择性高和能耗低等特点。催化剂是催化净化技术的核心。随着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催化净化技术对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金属有机框架(MOFs)为前驱体制备的多孔杂化纳米结构催化剂具有活性位点可控、比表面积高和稳定性高等优点,成为气体净化催化剂的研究热点。本文以MOFs衍生物催化剂为对象,介绍不同种类MOFs衍生物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和制备方法;综述近几年MOFs衍生物催化剂在氮氧化物(NO_(x))、挥发性有机物(VOCs)、CO和N_(2)O等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结合气体催化净化技术在高效催化剂工业应用方面的需求,对MOFs衍生物催化剂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净化 MOFs衍生物 催化剂 催化氧化 选择性催化还原 催化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左氧氟沙星的高效催化降解
8
作者 计宇轩 郑云 +5 位作者 蒋永琪 付欢 王建米 周俊 张雪英 雍晓雨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以CuSO_(4)和乙酰丙酮钴为原料,利用废弃咖啡渣作为生物炭前驱体制备了一种Cu、Co双金属掺杂的生物炭基催化剂(Cu/Co@CGB)。采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表征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径和形貌,并基于过一... 以CuSO_(4)和乙酰丙酮钴为原料,利用废弃咖啡渣作为生物炭前驱体制备了一种Cu、Co双金属掺杂的生物炭基催化剂(Cu/Co@CGB)。采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表征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径和形貌,并基于过一硫酸盐(PMS)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构建催化降解左氧氟沙星(LEV)的反应体系。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及液相色谱质谱(LC MS)解析LEV的降解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Cu/Co@CGB中Cu、Co均匀分散于生物炭骨架,pH为3~10时可高效活化PMS,通过自由基(SO_(4)^(-)·、·OH)与非自由基(1O_(2))途径的协同,5 min时可完全降解质量浓度为10 mg/L的LEV,且Cu/Co@CGB经5次循环实验后对LEV的降解率仍保持92.4%;LEV经脱氟、羟基化及开环等路径逐步矿化。本文证实了Cu/Co@CGB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高效性与可行性,为绿色催化剂的设计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渣生物炭 双金属催化剂 过硫酸盐 左氧氟沙星 高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重污染湖区和水源地水质概况及藻毒素污染环境风险 被引量:8
9
作者 姜锦林 周军英 +2 位作者 刘仁彬 单正军 王晓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71,共12页
近年来太湖流域局部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太湖藻型生境条件还未根本改变,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确保太湖湖体水质稳定达标,尤其是加强对太湖重点湖区和水源地重点污染物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调研了太湖重点湖区和水源... 近年来太湖流域局部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太湖藻型生境条件还未根本改变,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确保太湖湖体水质稳定达标,尤其是加强对太湖重点湖区和水源地重点污染物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调研了太湖重点湖区和水源地水质概况、藻毒素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环境影响因子和迁移转化规律,并总结了藻毒素的环境和健康风险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太湖西部湖区和饮用水源地的主要环境风险,以及未来太湖藻毒素污染相关研究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促进太湖流域重点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确保太湖饮用水源地安全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毒素 太湖 环境风险 水源地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过氧化氢的仿生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钰萍 高学飞 +3 位作者 朱兆连 黄琪媛 韩欣雨 高燕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9,39,共9页
传统的蒽醌法制备过氧化氢(H_(2)O_(2))存在易产生“三废”等问题,而电化学氧还原反应(ORR)产H_(2)O_(2)更为绿色清洁,但是H_(2)O_(2)选择性低、效率不高。在生物体内,O_(2)先通过NADPH氧化酶或者CoQH_(2)-细胞色素c还原酶接受电子,反... 传统的蒽醌法制备过氧化氢(H_(2)O_(2))存在易产生“三废”等问题,而电化学氧还原反应(ORR)产H_(2)O_(2)更为绿色清洁,但是H_(2)O_(2)选择性低、效率不高。在生物体内,O_(2)先通过NADPH氧化酶或者CoQH_(2)-细胞色素c还原酶接受电子,反应生成超氧阴离子(·O_(2)^(-)),·O_(2)^(-)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作用下与生物体内代谢反应产生的H^(+)结合生成H_(2)O_(2),该过程的电子转移速率、能量利用效率和H_(2)O_(2)选择性高。因此,模仿生物体产H_(2)O_(2)成为国内外材料应用领域的研究前沿之一。其中,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与产H_(2)O_(2)酶的活性结构类似,成为产H_(2)O_(2)仿生电极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生物体内产H_(2)O_(2)的生化机制,重点探讨了MOFs和COFs的微观结构特点、产H_(2)O_(2)机制及作为仿生电极催化剂的优势,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_(2) 氧还原反应 NADPH氧化酶(NOX) 金属有机框架(MOFs) 共价有机框架(CO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痕水量法制备NaA分子筛及Pb^(2+)吸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尚骁原 颜素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6-312,共7页
采用痕水量法,利用粉煤灰替代化学纯试剂成功制备了Na A分子筛吸附剂,并评估了其对废水中Pb^(2+)的吸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Na OH作为粉煤灰的活化剂,在碱灰质量比0.5、850℃焙烧60 min的条件下,可获得最佳预处理效果;当碱灰质量比0.5... 采用痕水量法,利用粉煤灰替代化学纯试剂成功制备了Na A分子筛吸附剂,并评估了其对废水中Pb^(2+)的吸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Na OH作为粉煤灰的活化剂,在碱灰质量比0.5、850℃焙烧60 min的条件下,可获得最佳预处理效果;当碱灰质量比0.5、晶化温度80℃、晶化时间36 h的条件下,所合成的Na A分子筛具有最高的结晶度;在溶液p H=5、分子筛投加量1 g/L、Pb^(2+)初始浓度250 mg/L的条件下,该分子筛对Pb^(2+)的去除率高达98.16%,吸附容量为245.40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二级速率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提出的痕水量法制备粉煤灰基Na A分子筛技术,不仅实现了粉煤灰的高附加值利用,而且在合成过程中避免了碱性废水的产生,更加绿色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痕水量法 高值化利用 NaA分子筛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碳化法强化印染污泥脱水及碳化产物高值化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道迎 徐振佳 +2 位作者 陈中明 颜素 张雪英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7,共7页
本文以水热碳化法处理印染污泥以提高其脱水性能,并在此基础上采用KOH活化联合高温热解法将水热碳化产物制备成污泥活性碳,探究其对碘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水热碳化处理后(温度180℃,反应时间4 h),预酸化污泥(pH=5.0)的结构破坏、... 本文以水热碳化法处理印染污泥以提高其脱水性能,并在此基础上采用KOH活化联合高温热解法将水热碳化产物制备成污泥活性碳,探究其对碘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水热碳化处理后(温度180℃,反应时间4 h),预酸化污泥(pH=5.0)的结构破坏、细胞破碎、固体颗粒和水分结合形态改变,含水率从~85%降至<45%,脱水性显著提高。基于正交实验,污泥活性炭最优制备条件为:热解温度550℃、KOH浓度0.5 mol/L、KOH活化时间2 h。该条件下,污泥活性炭比表面及其对碘离子吸附值分别达到626.36 m^(2)/g和547.8 mg/g,比未经水热碳化预处理污泥分别提升了55.51%和43.85%。总之,本文研究为剩余污泥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水热碳化 脱水性能 高温热解 KOH活化 污泥活性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钼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性能研究
13
作者 刘梦帆 彭小倩 +2 位作者 袁庆路 范梦婕 陈英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9-124,132,共7页
利用一锅煅烧法制备铁钼类芬顿催化剂(FMN),并利用非均相类芬顿体系对盐酸四环素(TCH)进行降解性能研究。采用XRD、SEM、FT-IR、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TCH废水降解性能的影响,并探索该体系的催化降解机理。结果... 利用一锅煅烧法制备铁钼类芬顿催化剂(FMN),并利用非均相类芬顿体系对盐酸四环素(TCH)进行降解性能研究。采用XRD、SEM、FT-IR、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TCH废水降解性能的影响,并探索该体系的催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0℃、初始pH=4.5、催化剂FMN材料投加量0.2 g/L、H_(2)O_(2)浓度15 mmol/L的条件下,60 min内该体系对TCH的降解率可达87.2%,同时,该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循环稳定性,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降解过程中,·OH和~1O_(2)为主导反应的活性物质,二者协同作用强化了TCH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四环素 铁钼 过氧化氢 降解 类芬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Fe-BiOBr光催化性能
14
作者 李稳 刘志英 徐炎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BiOBr(BOB)和Fe-BiOBr(Fe-BOB)光催化材料,运用X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其进行测试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BOB和Fe-BOB光催化材料在...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BiOBr(BOB)和Fe-BiOBr(Fe-BOB)光催化材料,运用X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其进行测试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BOB和Fe-BOB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性能,分析其降解机制,同时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可见光下Fe-BOB降解MB的条件参数。结果表明:在BOB中成功掺杂了Fe,在Fe-BOB降解MB光催化反应体系中,活性物质·O_(2)^(-)和h^(+)在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降解的最优条件为MB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为20.5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225 mg、pH为2.5,经验证,MB降解率的预测值(98.7%)与实验值(98.2%)接近,响应曲面模型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BiOBr 光催化 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 亚甲基蓝(MB)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基压裂液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15
作者 孙雨 戴毅 +6 位作者 刘健 金奇杰 李妍妍 安晓洁 宋静 徐慕涛 徐海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232-237,共6页
研制了分别基于瓜尔胶基、田菁胶基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稠化剂体系的水基压裂液,根据表观粘度、挑挂性能、破胶性能、耐温性能、悬砂性能、残渣含量等6个方面对3种压裂液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瓜尔胶为稠化剂的水基压裂液表观粘度值... 研制了分别基于瓜尔胶基、田菁胶基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稠化剂体系的水基压裂液,根据表观粘度、挑挂性能、破胶性能、耐温性能、悬砂性能、残渣含量等6个方面对3种压裂液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瓜尔胶为稠化剂的水基压裂液表观粘度值为37.5 mPa·s,在60℃时降至50 mPa·s以下,可实现挑挂,10 h后破胶彻底,悬砂性能为6 mm/min,残渣含量为376 mg/L,各项指标均满足SY/T 6376—2008《压裂液通用技术条件》评价标准,综合性能优异。该水基压裂液体系的研制可为未来常规压裂液体系的拓展优化和粘性土壤压裂增渗技术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压裂液 稠化剂 瓜尔胶 粘度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铁基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Sb(Ⅲ)吸附特性研究
16
作者 王琴 黄兆琴 +1 位作者 吉栋梁 张宇峰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9,共10页
锑(Sb)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探寻一种高效可行的含Sb废水治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互花米草和梧桐树皮为原材料,筛选得到优选生物炭(FSC300和FMC400),运用EA、N2吸/脱附、SEM、FT-IR和XRD等技术对不同生物炭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优选生物... 锑(Sb)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探寻一种高效可行的含Sb废水治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互花米草和梧桐树皮为原材料,筛选得到优选生物炭(FSC300和FMC400),运用EA、N2吸/脱附、SEM、FT-IR和XRD等技术对不同生物炭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优选生物炭及相应热解温度制备所得初始生物炭的Sb(Ⅲ)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SC300表面含氧量高且极性强,FMC400含碳量高且芳香性强。相较于初始生物炭,FSC300、FMC400比表面积分别增大了1.35倍、1.10倍,且FSC300和FMC400均成功负载了Fe3O4及FeOOH。当含锑废水pH值为5、生物炭投加量为2.5 g/L时,FSC300和FMC400的Sb(Ⅲ)吸附容量分别提高至20.81 mg/g和22.06 mg/g,相较初始生物炭分别提高了1.63倍和1.78倍。生物炭Sb(Ⅲ)吸附过程与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符,主要为单层化学吸附,其吸附机理包括物理吸附、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污染 铁基生物炭 Sb吸附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苯酚降解菌y1-1的筛选及降解条件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艺 刘怀淇 +4 位作者 郭家树 周巾淑 王艺程 刘志英 徐炎华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6-894,共9页
微生物降解含酚废水因其具有降解效率高和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从某生化池的污泥中富集驯化、分离筛选出一株菌株,以期为微生物处理实际含酚废水提供理论参考。采用4-3氨基安替比林法连续驯化耐酚菌,根据苯酚的初始浓度拟合降解动力... 微生物降解含酚废水因其具有降解效率高和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从某生化池的污泥中富集驯化、分离筛选出一株菌株,以期为微生物处理实际含酚废水提供理论参考。采用4-3氨基安替比林法连续驯化耐酚菌,根据苯酚的初始浓度拟合降解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对该菌株进行分类鉴定,使用单因素实验优化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驯化分离出一株耐酚性能达到1200 mg/L的菌株y1-1,经过鉴定,菌株y1-1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并且该菌株y1-1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R2均达到0.9以上,并且苯酚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达到最大的降解速率为47.12151 mg/(L·h),优化后的菌株y1-1的培养条件为:接菌量15%、温度35℃、pH值7、转速200 r/min。菌株y1-1对苯酚降解性能起到高效降解作用,确定了菌株y1-1的最佳培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酚菌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 降解速率 最适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滤料用于协同脱除多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海涛 邓雨杭 +4 位作者 陈利国 程鑫培 徐慕涛 战志博 金奇杰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9,69,共9页
钢铁工业烟气成分复杂,飞灰、NO_(x)和二[口恶]英等污染物普遍存在,其对烟气处理单元的要求越来越高。催化滤袋能够在同一反应器中处理多种污染物,成为协同脱除技术的突破口。本文重点综述除尘、除尘脱硝以及除尘脱二[口恶]英一体化催... 钢铁工业烟气成分复杂,飞灰、NO_(x)和二[口恶]英等污染物普遍存在,其对烟气处理单元的要求越来越高。催化滤袋能够在同一反应器中处理多种污染物,成为协同脱除技术的突破口。本文重点综述除尘、除尘脱硝以及除尘脱二[口恶]英一体化催化滤料,阐述多种催化滤袋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催化组分与滤袋结合强度不足问题,一方面是改进负载方法,如使用原位生长法、优化涂覆法等,其中原位生长法效果突出且负载均匀度也更高,是具有潜力的负载方法之一;另一方面是对滤袋的处理,如覆膜、滤料预处理等,这两种方法还可提升催化滤袋的抗中毒性能,但要解决易中毒难题需聚焦催化材料组分的优化。针对多污染物脱除温度窗口与滤料耐受温度存在差异的问题,更换P84材质滤料是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随着材料学的发展,更耐高温的滤料材料将涌现。本文旨在缩短当前技术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为实现催化滤料在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方面的商业应用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滤袋 除尘 脱硝 二[口恶]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H_(2)O_(2)的光催化剂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9
作者 高学飞 戴钰萍 +3 位作者 朱兆连 韩欣雨 黄琪媛 王海玲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60,共12页
传统的蒽醌法合成H_(2)O_(2)存在能耗高、易产生“三废”、安全风险大等问题,光催化合成H_(2)O_(2)技术可以实现即产即用,更加绿色环保,其中催化剂是光催化合成H_(2)O_(2)的核心。本文介绍了光催化合成H_(2)O_(2)的机制,综述了石墨相氮... 传统的蒽醌法合成H_(2)O_(2)存在能耗高、易产生“三废”、安全风险大等问题,光催化合成H_(2)O_(2)技术可以实现即产即用,更加绿色环保,其中催化剂是光催化合成H_(2)O_(2)的核心。本文介绍了光催化合成H_(2)O_(2)的机制,综述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大分子化合物3种类型光催化剂的改性方法及其产H_(2)O_(2)的构效关系;得出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O 2吸附能力、光捕获性能和载流子分离效果等是影响光催化剂产H_(2)O_(2)性能的关键因素;指出了现有光催化剂合成H_(2)O_(2)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光催化剂改性 过氧化氢 氧还原反应 gC_(3)N_(4) 金属氧化物 金属有机框架(MOFs) 共价有机框架(CO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Ⅵ)及Ni(Ⅱ)在偏碱性土壤中的共运移及稳定化
20
作者 石枝巧 丁嘉雯 +1 位作者 吴丽雯 丁竹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本文通过动态柱试验研究重金属含氧酸根阴离子Cr(Ⅵ)和重金属阳离子Ni(Ⅱ)在偏碱性土壤中的运移与稳定及其稳定的形态。共运移实验表明:Cr(Ⅵ)和Ni(Ⅱ)对入流液流速、水化学条件的变化响应不同,如流速、pH几乎不影响Cr(Ⅵ)的穿透量,而Ni... 本文通过动态柱试验研究重金属含氧酸根阴离子Cr(Ⅵ)和重金属阳离子Ni(Ⅱ)在偏碱性土壤中的运移与稳定及其稳定的形态。共运移实验表明:Cr(Ⅵ)和Ni(Ⅱ)对入流液流速、水化学条件的变化响应不同,如流速、pH几乎不影响Cr(Ⅵ)的穿透量,而Ni(Ⅱ)在0.05 mL·min^(-1)流速下的穿透量明显低于在0.2 mL·min^(-1)流速下,且其穿透量随pH升高而降低;较细土壤粒径及较低流速条件下pH对Ni(Ⅱ)的穿透具有更明显的影响。3种稳定剂存在下的穿透实验及界面过程实验表明:腐植酸、磁铁矿以及零价铁的存在可以稳定土壤孔隙水中两种金属,但腐植酸和磁铁矿的反应速率较慢,而零价铁的反应速率较快,200h内零价铁可以使溶液中Cr(Ⅵ)及Ni(Ⅱ)几乎被全部去除;土壤介质本身的性质、孔隙水pH以及反应接触时间是影响两种重金属离子穿透与滞留的关键因素。联合处理的穿透实验中,腐植酸+磁铁矿组含氧阴离子Cr(Ⅵ)以及金属阳离子Ni(Ⅱ)大部分转化为非易移动的形态;腐植酸+零价铁的复合处理具有较高反应效率,能够同时稳定Cr(Ⅵ)及Ni(Ⅱ),将其几乎完全转变为非易移动的形态。尽管土壤偏碱性,腐植酸+零价铁的复合处理中Cr(Ⅵ)仍绝大部分转变为Cr(Ⅲ),土柱深层Cr(Ⅵ)含量低于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Ni(Ⅱ) 共运移 土壤 稳定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