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段京肃 任亚肃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4,共9页
本文利用CSSCI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给出了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五年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始数据,通过对这些期刊所发表论文情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 本文利用CSSCI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给出了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五年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始数据,通过对这些期刊所发表论文情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全面情况,并试图基于对CSSCI相关数据的分析探索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期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其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学 传播学 学术期刊 CS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段京肃 白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5-34,共10页
本文以CSSCI为依据,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情况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五年间本领域学者、学术机构在CSSCI发表论文情况的原始数据,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贡献最突出、影响力最大的学者... 本文以CSSCI为依据,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情况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五年间本领域学者、学术机构在CSSCI发表论文情况的原始数据,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贡献最突出、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而为大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分析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提供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者 研究机构 学术影响力 CS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抚慰:一种弥合阶层落差的方式——南京市民收视民生新闻行为与动机调查 被引量:9
3
作者 周玉黍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4-177,共4页
本研究以南京六城区市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探讨了市民收视民生新闻的行为与动机,发现社会地位较低的受众较信任与依赖民生新闻,但其节目参与程度较小。研究认为这部分受众收视民生新闻的原因:获取人际交... 本研究以南京六城区市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探讨了市民收视民生新闻的行为与动机,发现社会地位较低的受众较信任与依赖民生新闻,但其节目参与程度较小。研究认为这部分受众收视民生新闻的原因:获取人际交流的“亲切感”与社会的“尊重感”,获取参与公共事务与拥有心理依靠的虚拟满足感,从而获得媒介抚慰以弥补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缺失。因此本研究认为民生新闻促使社会地位较低的受众适应社会,具有促进社会阶层间的心理平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新闻 收视行为 收视动机 媒介抚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感与网络口碑传播——“第二道数字鸿沟”视角下的网络赋权实现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春晓 朱虹 束晓舒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2-138,共7页
网民能否享有网络赋权受制于"第二道数字鸿沟",而这种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本研究以网络口碑为主题,考察了权力感这一个人特质与网络口碑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一通过问卷调研发现... 网民能否享有网络赋权受制于"第二道数字鸿沟",而这种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本研究以网络口碑为主题,考察了权力感这一个人特质与网络口碑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一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权力感与网络口碑意愿正相关;研究二通过实验证明,网络口碑行为能提高口碑传播者的情境权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赋权 网络口碑 权力感 数字鸿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传播研究范式: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被引量:63
5
作者 胡翼青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6,共6页
随着传播研究领域的极度膨胀,传播研究的碎片化显得越来越严重。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已经成为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因为传播研究过于注重其应用与扩散的向面,而不重视奠定学科的理论根基。新媒体给传播研究带来了机遇,但目... 随着传播研究领域的极度膨胀,传播研究的碎片化显得越来越严重。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已经成为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因为传播研究过于注重其应用与扩散的向面,而不重视奠定学科的理论根基。新媒体给传播研究带来了机遇,但目前两种新媒体研究的路径都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它们束缚了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新媒体通过其全新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方式构建新的媒介环境,解构了大众传播的主导地位,显化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因而它就有可能帮助我们呈现反观世界的新思维和新视角,而这种透过新媒介反思人类存在的新视角一定是传播研究独一无二的贡献。传播研究只有重新理解传播及其技术是如何嵌入人的生活,重新界定人的存在及人与社会、物的关系,讨论传播与人存在的意义,才能有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传播理论,才能与哲学元理论发生关联,才有资格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范式 新媒体传播研究 结构功能主义 互联网群体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事业管理学论纲之一 关于新闻事业性质及属性的再认识 被引量:4
6
作者 鄢光让 周斌 《新疆新闻界》 1997年第1期34-38,共5页
关键词 新闻事业 商品性 管理学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效益 新闻业 社会效益 新闻媒介 传播信息 新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仿真图在社会新闻中的运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敏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0,共2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维仿真图的基本概念和运用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三维仿真图在报刊社会新闻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和劣势。文章认为,三维仿真图作为一种新兴的编辑手段,增强了报纸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弥补了其他新闻图像的种种缺憾,...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维仿真图的基本概念和运用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三维仿真图在报刊社会新闻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和劣势。文章认为,三维仿真图作为一种新兴的编辑手段,增强了报纸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弥补了其他新闻图像的种种缺憾,而且成为了多种新闻符号的表达平台。但是,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我们深思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仿真 社会新闻 报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社区实体化驱动力机制与演变模型实证分析--以南京西祠街区、淘淘巷、杭州四季星座为例
8
作者 何序君 陈沧杰 王美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1-67,85,共8页
虚拟社区实体化作为虚拟社区发展的新趋势,是虚拟社区的产业化发展表现,在空间上表现为"网络实体街区"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许多互联网发达城市陆续出现"网络实体街区",并伴随着城市更新运... 虚拟社区实体化作为虚拟社区发展的新趋势,是虚拟社区的产业化发展表现,在空间上表现为"网络实体街区"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许多互联网发达城市陆续出现"网络实体街区",并伴随着城市更新运动,有方兴未艾之势。本文通过对虚拟社区实体化驱动力机制的探索,揭示网络实体街区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并对南京西祠街区、淘淘巷、杭州四季星座三个典型案例展开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区 实体化 驱动力机制 西祠街区 淘淘巷 四季星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以报小而不为——兼谈新时期晚报新闻实践的党性原则
9
作者 董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4-208,共5页
晚报的特色是以“小人物”、小版面、小题材和小角度见长,但小中应见大。这个大,一言以蔽之,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关键词 晚报 新闻 “小人物” 小版面 小角度 党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论纪录片的传播心理机制和叙事策略研究——基于对《辉煌中国》的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任桐 丁柏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4-128,共5页
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政论纪录片《辉煌中国》,在政治传播、传播心理、叙事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既充分展示了政治意义上的辉煌成就,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政论纪录片在政治传播意义上需要注意"政治"和&... 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政论纪录片《辉煌中国》,在政治传播、传播心理、叙事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既充分展示了政治意义上的辉煌成就,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政论纪录片在政治传播意义上需要注意"政治"和"传播"的同一性,在传播心理意义上需要注意关注传者心理和关注受者心理的并重,在叙事策略的意义上需要注意叙事权力的部分让渡和叙事美感的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论纪录片 《辉煌中国》 政治传播 传播心理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苏州作家群笔下的戏曲人物形象与晚明启蒙思潮
11
作者 方嘉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以李玉为首的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其人物创作动机并不仅仅来源于新兴市民阶层意识及东林党人学说,而且在很深的程度上受到了晚明启蒙思潮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底层人物高尚道德的刻画与称颂体现了启蒙思潮中“圣人与凡人一”的阶... 以李玉为首的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其人物创作动机并不仅仅来源于新兴市民阶层意识及东林党人学说,而且在很深的程度上受到了晚明启蒙思潮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底层人物高尚道德的刻画与称颂体现了启蒙思潮中“圣人与凡人一”的阶级平等观念;对豪侠英雄救世急难的描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赤手以缚龙蛇”的斗争精神与“救民于水火”的兴亡担当;对巾帼女性远胜男子的智慧、才华、武力的赞美则是受到了启蒙思想中女性主义觉醒与性别平等观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到启蒙思潮在晚明文艺领域广泛而深入的作用,才能对苏州作家群的创作及其理念有更加准确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思潮 苏州作家群 明清传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 被引量:48
12
作者 刘国强 袁光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56,共3页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本文通过"躲猫猫"的流行个案,分析了"躲猫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认为网民通过赋予"躲猫猫"以新的所指,对权力进行话语的抵抗。当它成为一个流行...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本文通过"躲猫猫"的流行个案,分析了"躲猫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认为网民通过赋予"躲猫猫"以新的所指,对权力进行话语的抵抗。当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语符号,又能够往其他领域扩展,典型的表现便是被市场所收编。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躲猫猫 网络流行语 权力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觉:从娱乐消费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高梦媛 郑欣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78,共7页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他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老一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娱乐消费上主要表现为内容趋向多元,观念愈加开放。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呈...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他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老一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娱乐消费上主要表现为内容趋向多元,观念愈加开放。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呈现,在探讨两代农民工世代差异的基础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城乡跨文化传播的冲突,凭借更为敏锐的文化自觉,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新的路径融入城市,但这仍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文化娱乐消费 世代差异 文化自觉 城市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釜效应”:一个关于媒介生态的假说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杜骏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36,共6页
作为一种理论假说,"瓦釜效应"试图解释新闻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同于经济学领域的"柠檬市场"理论,"瓦釜效应"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媒介文化的媚俗和新闻价值观的"崇低"何以可... 作为一种理论假说,"瓦釜效应"试图解释新闻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同于经济学领域的"柠檬市场"理论,"瓦釜效应"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媒介文化的媚俗和新闻价值观的"崇低"何以可能,以及媒介场域中诸主体的合谋是如何实现的。为了更清晰地阐释"瓦釜效应",刻画了"循环影响链"的媒介生态模型,从而赋予理论以结构;亦论述了"瓦釜效应"的运行逻辑,认为它得以体制化的原因是:在相应的政策允准下,媒体、市场、资本、技术、政策和社会传统相互驱动,相互建构,以趋利避害为原则,共同推动了这一看似不可逆的生态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釜效应 媒介生态 新闻价值观 循环影响链 媒介文化 传播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改造中的游民规训与社会治理策略考察——以“改造二流子”运动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海燕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29,239,共6页
从社会治理策略的角度,以福柯的规训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运动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与中国皇权专制社会里的游民管制措施相比,陕甘宁边区所采取的游民规训... 从社会治理策略的角度,以福柯的规训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运动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与中国皇权专制社会里的游民管制措施相比,陕甘宁边区所采取的游民规训与社会治理策略是通过群众运动中的举报、相互审查和自我审查,系统化商议评定标准,民选"二流子",以明确的标签来区隔"二流子"人群,同时使其他民众感受到熟人社会中的强大群体压力,对照"二流子"的认定标准进行自我审查,通过树立"反面典型"来促使农民向"先进"靠拢,进行自我改造。这一治理策略成功地规训了乡村民众,让每一个体在相互评选和自我审查中变得驯服和更加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二流子 规训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媒介与风格:论潘诺夫斯基的风格研究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晓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69,共9页
在艺术史研究中,对意义的探寻被归入图像学领域,对风格的诊断则被归入形式分析的范畴。潘诺夫斯基虽以图像学研究著称,但在风格领域也孜孜不倦地探索。与纯粹的形式分析不同,潘诺夫斯基最关心的是风格如何将意义赋予主题,他富于批判性... 在艺术史研究中,对意义的探寻被归入图像学领域,对风格的诊断则被归入形式分析的范畴。潘诺夫斯基虽以图像学研究著称,但在风格领域也孜孜不倦地探索。与纯粹的形式分析不同,潘诺夫斯基最关心的是风格如何将意义赋予主题,他富于批判性地探讨了视觉结构与观念范畴之间的对应性。这种将艺术风格与历史、文化环境并举的做法,打破了传统艺术史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观点。此外,技术因素长期被忽略甚至被排除在艺术史研究之外,潘诺夫斯基对电影的研究则向人们展示出艺术风格与技术、媒介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 媒介 文化 潘诺夫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画中萱草意象的演变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晓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6-211,共6页
萱草是古典诗词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它始于《诗经》,在古代文学中延绵千年,承载着古人的理想和情志。萱草也是中国花鸟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作中,萱草承载的象征意义亦有所区别:在社交场合,萱花图既可以作为... 萱草是古典诗词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它始于《诗经》,在古代文学中延绵千年,承载着古人的理想和情志。萱草也是中国花鸟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作中,萱草承载的象征意义亦有所区别:在社交场合,萱花图既可以作为宜男草祝贺他人子嗣兴旺,也可以作为"无声诗"为母亲"颂千秋";而当画家需要抒发胸臆的时候,萱花图又成为旷达心态、洒脱襟怀的写照。通过对历代萱草题材绘画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画家如何在萱草的多重意涵中加以选择,以应对特定的创作情境和观看对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萱草 中国画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重构:以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为视域——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知常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58,共11页
生命美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生命美学看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意义阐释的人文科学。它关注的是人的"自由存在"以及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为此,生命美学在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的基础上完成了美学的内容、美学... 生命美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生命美学看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意义阐释的人文科学。它关注的是人的"自由存在"以及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为此,生命美学在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的基础上完成了美学的内容、美学的方式与美学本身的全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美学 超越维度 终极关怀 自由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克卢汉:关于速度文化的媒介想象力及其局限 被引量:1
19
作者 梅琼林 袁光锋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71,共4页
"速度"是麦克卢汉在论述电子媒介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他对速度的分析是依据时空框架,由此提出一系列关于电子媒介的精彩论断。但麦克卢汉所理解的时空仅仅是康德意义上的感性直观的方式,而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 "速度"是麦克卢汉在论述电子媒介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他对速度的分析是依据时空框架,由此提出一系列关于电子媒介的精彩论断。但麦克卢汉所理解的时空仅仅是康德意义上的感性直观的方式,而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他的精彩论断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这在后现代地理学家那儿得到克服。把时空理解为社会时空,以此为框架分析电子媒介的速度对社会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速度文化 媒介想象力 时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蕉荫读书图》的图像学解读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晓愚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清代画家吕彤的《蕉荫读书图》几乎照搬了一幅明代美人图的内容和构图,只是把美人手中的纨扇换成书籍。这看似简单的"道具"变化,却与明清时才女文化的兴盛有关。本文将对《蕉荫读书图》中绘画元素的象征意义加以考察,并通过... 清代画家吕彤的《蕉荫读书图》几乎照搬了一幅明代美人图的内容和构图,只是把美人手中的纨扇换成书籍。这看似简单的"道具"变化,却与明清时才女文化的兴盛有关。本文将对《蕉荫读书图》中绘画元素的象征意义加以考察,并通过对这幅画的解读揭示传统社会中男性关于女性的一些观念,比如何谓"性感",如何"观赏"女性,如何看待女性阅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画家吕彤 《蕉荫读书图》 仕女图 春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