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
1
作者 尹营营 赵宽 +18 位作者 王彩莲 汤立晨 何红波 刘向欣 潘昱 杨海龙 杨阳 周波 谢可 林铮 喻林珍 骆艳丽 陆峥 王小平 任涛 邹韶红 魏镜 冯威 袁勇贵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09-1822,1830,共15页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相关心身症状的临床管理建议,结合相关文献,整合实用管理工具,全面回答了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医患沟通、诊断评估、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建立医-护-患-家属同盟等重要问题,旨在提高非精神专科医生对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识别、转诊,并在精神心理科及其他多学科团队的互助下有效沟通、开展治疗及管理心身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心身症状 心身医学 临床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鉴定HLA-G肿瘤靶向锚定蛋白
2
作者 颜家耀 仲丽晴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9-697,共9页
目的:基于噬菌体展示靶向锚定蛋白文库,以人白细胞抗原G(HLA-G)为靶点筛选锚定序列作为HLA-G结合蛋白(HGBP)并评价其功能。方法:利用TCGA、GTEx等数据库分析肿瘤组织中HLA-G表达与临床预后和免疫浸润的相关性。利用噬菌体展示靶向锚定... 目的:基于噬菌体展示靶向锚定蛋白文库,以人白细胞抗原G(HLA-G)为靶点筛选锚定序列作为HLA-G结合蛋白(HGBP)并评价其功能。方法:利用TCGA、GTEx等数据库分析肿瘤组织中HLA-G表达与临床预后和免疫浸润的相关性。利用噬菌体展示靶向锚定蛋白文库对HLA-G胞外片段进行生物淘选并随机挑取单克隆进行测序。通过ELISA、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优势噬菌体克隆的功能。利用原核体系生产纯化HGBP,通过ELISA、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价其亲和力及肿瘤特异性结合能力。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HLA-G在肿瘤组织中普遍呈高表达,其与临床总生存期、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5轮噬菌体文库筛选后获得优势克隆,ELISA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显示,优势噬菌体对HLA-G阳性细胞结合显著强于阴性细胞(P<0.05, P<0.001)。经纯化生产的HGBP与HLA-G之间的亲和力可达17 nmol/L,ELISA结果显示,HGBP与HLA-G分子的结合显著(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HGBP能与HLA-G阳性细胞特异性结合(P<0.01)。结论:经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出的HGBP对HLA-G具有高亲和力,可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达的HL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细胞抗原G 噬菌体展示文库 靶向锚定蛋白 肿瘤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性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和应用进展
3
作者 罗欣怡(综述) 刘宝瑞(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1-537,共7页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NK细胞也存在类似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免疫记忆,相较于原始NK细胞,记忆性NK细胞的寿命更长,抗肿瘤作用也更加显著。现已有多项临床试验和...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NK细胞也存在类似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免疫记忆,相较于原始NK细胞,记忆性NK细胞的寿命更长,抗肿瘤作用也更加显著。现已有多项临床试验和临床前试验证明记忆性NK细胞抗肿瘤治疗有效。本文详述记忆性NK细胞提出的相关研究及存在问题,阐述记忆性NK细胞杀伤机制,并介绍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涵盖CIML-N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CAR-NK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单克隆抗体治疗、CAR样NK细胞技术等,并列举各疗法的临床试验情况。记忆性NK细胞优势独特,虽目前尚未完全应用于临床,但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前景广阔,未来通过对记忆性NK细胞优化扩增、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深入探索,有望在临床中实现更好的肿瘤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性NK细胞 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肿瘤医学之实践:靶向肿瘤免疫微环境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思雯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69-774,共6页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为拓宽精准肿瘤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免疫微环境是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在肿瘤进展和动员抗肿瘤免疫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免疫性放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为拓宽精准肿瘤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免疫微环境是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在肿瘤进展和动员抗肿瘤免疫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免疫性放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和免疫细胞治疗等手段已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其临床疗效仍有待提高。本文在介绍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组成和特征的基础上,从临床应用的角度阐述针对目前靶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治疗手段可行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肿瘤医学 肿瘤免疫微环境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皮素靶向药物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5
作者 王颖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41-848,共8页
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治疗模式。间皮素是一种细胞表面膜蛋白,通过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在细胞膜上。间皮素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及血液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在少数正常组织的间皮细胞中呈低表达,是一个有潜力的肿瘤免... 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治疗模式。间皮素是一种细胞表面膜蛋白,通过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在细胞膜上。间皮素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及血液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在少数正常组织的间皮细胞中呈低表达,是一个有潜力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间皮素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溶性间皮素已成为多种肿瘤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应用抗体药物偶联物和CAR-T细胞治疗等免疫治疗策略,针对间皮素阳性实体瘤进行转化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对间皮素的结构、体内分布、生物学功能、肿瘤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及其作用、基于核素的靶向成像与治疗策略、抗体偶联药物和CAR-T细胞的治疗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系统阐述,为进一步探索以间皮素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皮素 肿瘤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结合免疫激活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聂扬 汪越 魏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8,共13页
紧密连接蛋白18.2(Claudin18.2,CLDN18.2)是一种参与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结构蛋白,在正常组织中限制性表达,而在胃癌、胰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成为颇具潜力的肿瘤治疗新靶点。目前CLDN18.2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紧密连接蛋白18.2(Claudin18.2,CLDN18.2)是一种参与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结构蛋白,在正常组织中限制性表达,而在胃癌、胰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成为颇具潜力的肿瘤治疗新靶点。目前CLDN18.2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LDN18.2阳性胃癌可能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靶向与免疫激活相结合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可能能够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进一步提高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并讨论了CLDN18.2阳性胃癌的免疫微环境特征,并总结了目前靶向结合免疫激活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的相关研究探索和临床试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laudin18.2 肿瘤免疫微环境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41
7
作者 周玉洁 李蓉梅 +4 位作者 袁玲 卞丽娟 陈杨 李善萍 余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384例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8例。A组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 目的探讨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384例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8例。A组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B组采用扩张器与导管鞘组件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C组采用扩皮刀扩张穿刺点后推进血管鞘的方法。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及置管术中疼痛评分。结果A组和C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B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31%。三组穿刺点渗血情况、局部渗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A组和B组术中疼痛评分低于C组。结论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行PICC置管,不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且患者置管术中疼痛及术后穿刺点局部渗血渗液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PICC 扩皮送鞘法 扩张器 钝性分离法 导管留置 渗血渗液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乙醇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胡文静 钱晓萍 +3 位作者 涂云霞 沈泽天 禹立霞 刘宝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379-381,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连翘乙醇提取物体内、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体外药效学实验用MTT法,体内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观察连翘乙醇提取物的抑瘤活性。结果连翘乙醇提取物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人肠癌细胞株LoVo、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BGC-823... 目的观察连翘乙醇提取物体内、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体外药效学实验用MTT法,体内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观察连翘乙醇提取物的抑瘤活性。结果连翘乙醇提取物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人肠癌细胞株LoVo、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BGC-823和小鼠H22肝癌细胞的IC50分别为分别为1.03、2.40、1.18、0.73 mg/mL。高低剂量组体内对H22小鼠肝癌抑瘤率分别为53.24%、35.25%。结论连翘乙醇提取物体内外实验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乙醇提取物 MTT法 人癌细胞株 小鼠H22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对荷瘤裸鼠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3
9
作者 钱晓萍 马亚军 +3 位作者 胡静 胡文静 禹立霞 刘宝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2-256,共5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在肿瘤从良性向恶性转变、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转移灶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参麦注射液10联合多西他赛对裸鼠人大肠癌LOVO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建立裸鼠人大肠癌LOVO细胞皮...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在肿瘤从良性向恶性转变、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转移灶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参麦注射液10联合多西他赛对裸鼠人大肠癌LOVO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建立裸鼠人大肠癌LOVO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lovo肿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①空白对照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0.4ml,每天腹腔注射。②参麦组(20ml/kg),每天给药,连续给药2周,腹腔注射。③泰素帝组(5mg/kg),每3天给药1次,连续2周,腹腔注射。④参麦+泰素帝组,参麦(20ml/kg)连续给药2周,腹腔注射;泰素帝(5mg/kg),每3天给药1次,连续2周,腹腔注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的抑瘤作用,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参麦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对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VEGF、TS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参麦注射液的抑瘤率为49%,多西他赛的抑瘤率为72.4%,两者联合的抑瘤率为80.0%。参麦注射液、多西他赛及联合用药均能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P分别为0.007,0.003,0.001),下调VEGF蛋白的表达(P分别为0.011,0.002,<0.001)。参麦注射液对TSP1蛋白无调节作用,多西他赛及联合用药可上调TSP1蛋白的表达。结论:①参麦注射液与多西他赛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具有次加效应;②下调VEGF蛋白可能是参麦注射液与多西他赛抗血管生成作用机制之一;③上调TSP1蛋白可能是多西他赛抗血管生成另一作用机制,而参麦注射液对此无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肿瘤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凝血栓敏感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日间化疗护士角色和工作内容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旻 袁玲 +4 位作者 周玉洁 李蓉梅 武丽桂 郭苗苗 王丹若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构建肿瘤日间化疗护士角色和工作内容框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构建肿瘤日间化疗护士角色和工作内容的初步框架,通过专家函询调查法(Delphi法)对22名肿瘤日间化疗护理领域专家进行3轮函询。结果:三轮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 目的:构建肿瘤日间化疗护士角色和工作内容框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构建肿瘤日间化疗护士角色和工作内容的初步框架,通过专家函询调查法(Delphi法)对22名肿瘤日间化疗护理领域专家进行3轮函询。结果:三轮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三轮函询协调系数分别为0.119、0.158、0.215(P<0.05),最终确定的肿瘤日间化疗护士角色和工作内容框架包括一级指标6项(临床实践者、教育者、管理者、咨询者、协调者、研究者),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62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肿瘤日间化疗护士角色和工作内容框架条目的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及意见集中程度均较高,为今后肿瘤日间化疗护士岗位管理的推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日间化疗 肿瘤日间化疗护士 护士角色 德尔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疗作为原位疫苗的联合治疗模式在晚期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
11
作者 谭思怡 王晓露 +8 位作者 王琴 杜诗尧 尹方韬 杨艺琦 孙武 刘娟 周霞 刘宝瑞 李茹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424,共7页
目的:评估放疗作为原位疫苗的联合治疗模式在晚期软组织肉瘤(STS)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4年9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接受联合治疗模式的12例晚期STS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 目的:评估放疗作为原位疫苗的联合治疗模式在晚期软组织肉瘤(STS)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4年9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接受联合治疗模式的12例晚期STS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接受了联合治疗。放疗主要以大分割为主。靶向治疗:安罗替尼10例、阿帕替尼2例。免疫治疗以PD-1抗体为主。主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CR),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有效率(ORR)及安全性。结果:接受联合治疗的12例STS患者中有0例CR,4例PR,7例SD,1例PD。ORR为33%,DCR为91.7%,其中靶病灶的DCR为100%。12例患者中,9例出现Ⅰ~Ⅱ级不良反应。最常发生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是贫血(6例)、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3例)。最常发生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是尿蛋白(5例)、高血压(4例)、甲状腺功能异常(3例)、厌食(3例)、恶心呕吐(2例);仅2例发生Ⅲ级血液毒性,有1例发生Ⅲ级气胸。结论:放疗作为原位疫苗的联合治疗模式在晚期STS患者中展现出较高的DCR,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该联合治疗模式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疗 原位疫苗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蓉梅 郭苗苗 +1 位作者 孔懿 袁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肿瘤患者60例,按置管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消毒,观察组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局部皮肤消毒2次,比较两组患者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PICC维护时间及耗材成本。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4周,均未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维护耗材成本,观察组为1.45元/(例·次),对照组为0.74元/(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膜下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及PICC导管维护时间观察组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应用于PICC维护,安全性高,效果好,且省时方便,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2%葡萄糖酸氯己定 聚维酮碘 乙醇 消毒液 导管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管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郭苗苗 陈雁 +2 位作者 叶红芳 陈璐 周玉洁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0-734,共5页
目的:通过检索、评价及总结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提出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循证问题并检索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 目的:通过检索、评价及总结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提出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循证问题并检索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总结及证据级别评定.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篇文献,总结出19条证据,涵盖了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筛查、评估与诊断、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管理策略和健康教育6个方面.结论:通过循证的方法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可靠的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管理的实践依据,但还需进行证据转化应用于临床才能使患者真正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化疗 门诊化疗 静脉血栓栓塞 预防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实体瘤CAR-T细胞设计:安全性与通用性提升策略
14
作者 邱毓灵 廖天艺 +1 位作者 刘宝瑞 李茹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9-569,共11页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来自人体的T细胞在体外经遗传学修饰、表达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CAR),然后将其回输入患者体内,用于靶向识别和消除肿瘤细胞。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取...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来自人体的T细胞在体外经遗传学修饰、表达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CAR),然后将其回输入患者体内,用于靶向识别和消除肿瘤细胞。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功,其在实体瘤治疗中仍面临障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制约了CAR-T细胞的安全应用,肿瘤相关抗原(TAA)的异质性限制了单一CAR-T细胞的广谱适用性,也制约了其通用型开发。鉴于此,要使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还需开展进一步的改良与提升研究。本文围绕实体瘤中CAR-T细胞疗法,从“CAR基因修饰策略”、“通用免疫受体的再靶向策略”及“抗原通用性‘赋靶’策略”三个方面对CAR-T细胞领域中为提高安全性和通用性所进行的探索进行述评,系统剖析各策略的研究路径、优势及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综述CAR-T细胞安全性和普适性设计策略的进展,本文旨在为实体瘤的CAR-T细胞疗法研发提供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瘤免疫治疗 嵌合抗原T细胞疗法 脱靶效应 开关CAR-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口腔放疗支架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方方 闫婧 吴国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69-872,共4页
该文简要介绍头颈部肿瘤发病概况与放射治疗的技术概述,结合临床实际系统具体讲解了作者关于口腔放疗支架“两类四型”的新分类方法,第一类是口腔定位支架,第二类是口腔防护支架。分析该技术在我国开展尚不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有效... 该文简要介绍头颈部肿瘤发病概况与放射治疗的技术概述,结合临床实际系统具体讲解了作者关于口腔放疗支架“两类四型”的新分类方法,第一类是口腔定位支架,第二类是口腔防护支架。分析该技术在我国开展尚不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有效联合诊疗机制,二是缺少高效设计制作手段,并对其未来发展动态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放射治疗 口腔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多线治疗后进展的铂耐药性卵巢癌1例及文献复习
16
作者 殷姿 邓丽萍 +4 位作者 周凡 卢慧 包金枫 朱丽晶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铂耐药性卵巢癌(PROC)是卵巢癌进展的必经阶段,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亟需新的治疗药物。本文报道1例经多线治疗后进展的PROC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接受靶向间皮素(MSLN)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RC88治疗后,肝转移... 铂耐药性卵巢癌(PROC)是卵巢癌进展的必经阶段,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亟需新的治疗药物。本文报道1例经多线治疗后进展的PROC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接受靶向间皮素(MSLN)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RC88治疗后,肝转移灶和肝门部淋巴结明显缩小,骨转移灶范围减小,达到部分缓解。通过总结该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学表现、基因检测、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病例资料,并对PROC的治疗方法进行文献回顾,探讨RC88治疗作为新药在PROC的应用前景。靶向MSLN的RC88在PROC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和安全性,能够显著减轻肿瘤负荷,为晚期PROC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耐药性卵巢癌(PROC) 抗体偶联药物(ADC) RC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细胞治疗实体瘤:聚焦双特异性抗体武装T/NK细胞
17
作者 陈天然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99-905,共7页
过继细胞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持续革新,其中双特异性抗体武装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NK细胞)技术通过抗体靶向并桥接免疫细胞,赋予其精准靶向杀伤能力的同时突破传统技术局限,兼具制备标准化程度高、安全性可控及临床转化周期短等核... 过继细胞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持续革新,其中双特异性抗体武装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NK细胞)技术通过抗体靶向并桥接免疫细胞,赋予其精准靶向杀伤能力的同时突破传统技术局限,兼具制备标准化程度高、安全性可控及临床转化周期短等核心优势,在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均呈现出突破性临床潜力。本文系统评述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AR-T/N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细胞因子诱导的记忆样NK细胞(CIML NK细胞)疗法的研究进展,并重点探讨双特异性抗体武装T/NK细胞技术的作用机制、优势、临床进展及前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过继细胞治疗 免疫治疗 双特异性抗体 T细胞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5-580,共6页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免疫卡控点抑制剂CTLA-4和PD-1/PD-L1单抗也相继获批用于临床。然而,大多数实体肿瘤患者并不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本...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免疫卡控点抑制剂CTLA-4和PD-1/PD-L1单抗也相继获批用于临床。然而,大多数实体肿瘤患者并不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本文从个体化新抗原表位的筛选、免疫细胞活力的维持、免疫细胞趋化与浸润、临床治疗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总结了实体肿瘤免疫治疗难以见效的关键问题,并且从临床应用角度阐述其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瘤 免疫治疗 新抗原 免疫卡控点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探索肿瘤的个体化药物治疗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宝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1期1121-1122,1125,共3页
关键词 个体化治疗 肺癌 大肠癌 胃癌 分子靶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端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20
作者 刘羽嘉 邹征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40,共8页
肢端黑色素瘤(AM)是黑色素瘤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性和不良预后的特点。晚期AM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其他亚型黑色素瘤存在很大差异,关注也相对较少。AM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低肿瘤突变负荷。AM患者中鼠类肉瘤病毒同源基因B... 肢端黑色素瘤(AM)是黑色素瘤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性和不良预后的特点。晚期AM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其他亚型黑色素瘤存在很大差异,关注也相对较少。AM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低肿瘤突变负荷。AM患者中鼠类肉瘤病毒同源基因B1(braf)、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同源基因(nras)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的突变发生率均远低于皮肤黑色素瘤、这使得大部分患者无法从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等治疗中获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减少导致的免疫原性降低,也导致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等检查点抑制剂对AM的疗效较差。随着受体酪氨酸激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等靶点的发现,以及V结构域免疫球蛋白抑制物、腺苷A2A受体、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3等新型免疫检查点走入视野,为未来提高部分AM患者的生存率带来了新的措施。目前多种治疗AM的方式在临床研究探索阶段,除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调节肿瘤微环境等药物外,结合新一代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疗法、治疗性疫苗的组合疗法成为当前研究主流。根据每位患者肿瘤独特设计的mRNA肿瘤疫苗的临床试验成功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获益预期,抗体药物偶联物疗法和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等也有望显著改善AM患者的预后。本文主要对AM的细胞免疫特征、突变图谱和肿瘤微环境及AM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使AM患者获得更多临床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端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