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类器官的炎症性肠病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园 黄骞 嵇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9-1524,共6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肠道免疫稳态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特发性疾病,以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类型为主。其发病机制包含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异常,广泛涉及肠黏膜屏障、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至微生物稳态等。肠道3D类器官以...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肠道免疫稳态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特发性疾病,以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类型为主。其发病机制包含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异常,广泛涉及肠黏膜屏障、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至微生物稳态等。肠道3D类器官以包含所有肠上皮细胞类型为特征,其问世为体外模拟IBD免疫微环境提供了良好模型。本文基于类器官技术讨论IBD器官模型构建的方法,同时对类器官模型IBD免疫机制研究和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类器官 黏膜免疫 免疫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感染并发腹高压对猪肝肾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吴磊 康佳琪 +3 位作者 李冉冉 吴秀文 王革非 任建安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4-1141,共8页
目的 通过构建腹腔感染并发腹高压的大动物模型,探究腹腔感染并发腹高压对肝及肾的损伤,以期指导创伤、腹部手术等病因所致腹腔感染及腹腔高压的治疗。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小型猪25头,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构建腹腔感染模型(IAI),通过腹腔内... 目的 通过构建腹腔感染并发腹高压的大动物模型,探究腹腔感染并发腹高压对肝及肾的损伤,以期指导创伤、腹部手术等病因所致腹腔感染及腹腔高压的治疗。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小型猪25头,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构建腹腔感染模型(IAI),通过腹腔内注射氮气维持腹内压为30 mmHg构建腹高压模型(IAH)。实验动物编号后行数字随机分组分为5组;对照组;腹腔感染6 h组(IAI 6 h组);腹腔感染并发腹高压6 h组(IAI+IAH 6 h组);腹腔感染24 h组(IAI 24 h组);腹腔感染并发腹高压24 h组(IAI+IAH 24 h组),各5只。观察各组猪的生命体征;分别于造模前后留取血液标本,检测肝肾功能相关指标;造模后留取肝及肾标本,观察组织病理损伤并检测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腹腔感染组(包括6 h组和24 h组)血流动力学出现恶化(P<0.05),而腹腔感染并发腹高压组(包括6 h组和24 h组)恶化程度更为严重(P<0.05)。各组间肝肾功能有明显差别,与基础值比较,腹腔感染6 h组AST、ALT、CR及BUN值稍有提高,24 h组有明显增高(P<0.05);而感染并发腹高压组,6 h及24 h组各值增高更为明显(P<0.05)。相较于对照组,腹腔感染24 h组肝IL-6值及肾TNF-α值明显增高(P<0.05);而在IAI+IAH 6 h组都明显肝TNF-α、IL-6及肾TNF-α值明显增高(P<0.05),24 h组肝肾TNF-α及IL-6值则有较大提高(P<0.05)。各实验组肝及肾病理评分较假手术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持续6 h及24 h中,并发高压较感染组,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5)。腹腔感染和腹高压均可增加肝肾组织氧化应激水平、HIF-1α及Caspase-3表达(P<0.05)。结论 腹高压明显促进腹腔感染时肝肾组织炎性因子的表达、氧化应激水平、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缺氧及细胞的凋亡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腹高压 肝损伤 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在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锦鹏 王颢典 +1 位作者 任华建(综述) 任建安(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6-201,共6页
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多效细胞因子,在临床上与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慢性炎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疾病,IL-6的信号通路不完全相同,相对应的作用特点、相关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大... 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多效细胞因子,在临床上与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慢性炎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疾病,IL-6的信号通路不完全相同,相对应的作用特点、相关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大量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表明,及时监测血液中IL-6的浓度变化有利于对疾病做出准确判断。文章主要对IL-6在临床常见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作用效果、影响因素、以及靶向阻断IL-6的相关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感染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 信号通路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脓毒症及肠屏障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胡琼源 任建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84-1088,共5页
脓毒症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性粒细胞是脓毒症过程中发挥免疫应答主要效应细胞。除发挥趋化和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还能够释放由双链DNA和镶嵌在DNA上抗菌蛋白组成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脓毒症中持续过度形成... 脓毒症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性粒细胞是脓毒症过程中发挥免疫应答主要效应细胞。除发挥趋化和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还能够释放由双链DNA和镶嵌在DNA上抗菌蛋白组成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脓毒症中持续过度形成的NETs将引起血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的发生。肠道作为MOD的始动器官,脓毒症并发肠道屏障受损是MOD发生的重要原因。NETs与肠屏障损伤密切相关,肠道中过度形成的NETs可引起肠黏膜持续炎症,导致肠功能紊乱。文章主要就NETs在脓毒症及肠道功能中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脓毒症 肠屏障 炎症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诊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四肢肌无力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孝尧 高堃 +3 位作者 吴敬医 杨琦 童智慧 李维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0-292,共3页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复杂、病死率高,需要多学科处理的消化系统疾病。SAP常合并的全身并发症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脓毒症、腹腔出血、消...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复杂、病死率高,需要多学科处理的消化系统疾病。SAP常合并的全身并发症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脓毒症、腹腔出血、消化道瘘、门静脉血栓等,引起肌肉系统障碍病案较少,且原因不明。现介绍一例我院重症医学中心收治的SAP合并严重肌无力病例,系统阐述引起肌无力的可能病因与病理机制,以期为此类疾病的及时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四肢肌无力 横纹肌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放疗与术后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晓帆 薛玉 +4 位作者 王璐 霍立群 王绪林 朱锡旭 顾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7-952,共6页
目的关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术中放疗应用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索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乳腺中... 目的关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术中放疗应用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索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乳腺中心初诊乳腺癌拟行保乳手术的46例患者。根据放疗时点分为术中放疗组(手术中进行放疗,n=14)和术后放疗组(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n=32)。比较2组患者的美容效果、并发症(伤口相关并发症、急性放射性损伤、晚期放射性损伤等)、预后等指标。结果术中放疗组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率较术后放疗组明显降低(P<0.05),如色素沉着、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疼痛和急性血液毒性。术中放疗组美容效果优良率(93.9%)较术后放疗组(50.0%)明显升高(P=0.006)。2组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局部复发。术中放疗组总住院治疗时间较术后放疗组明显缩短(P<0.001),平均医疗费用明显低于术后放疗组(P<0.001)。结论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术中放疗与传统术后放疗预后相似,且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更经济、省时,作为术后放疗替代治疗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术中放疗 术后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的术中放疗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陈雨秋(综述) 周国华 顾军(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9-554,共6页
随着检测手段的更新,越来越多乳腺癌在早期就被发现及治疗,大多数女性患者的预后都很好,常规的乳腺癌保留乳房改良根治术加全乳放疗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女性对于生活质量及美观性的追求。乳腺癌术中放疗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直接针对瘤床的... 随着检测手段的更新,越来越多乳腺癌在早期就被发现及治疗,大多数女性患者的预后都很好,常规的乳腺癌保留乳房改良根治术加全乳放疗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女性对于生活质量及美观性的追求。乳腺癌术中放疗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直接针对瘤床的单次大剂量照射,具有治疗周期短、经济花费少、安全美观的优势。对于经严格挑选的低危患者,术中放疗是传统放疗的安全的替代方式。文章将通过对乳腺癌术中放疗的简介、优势及局限性、循证医学证据、补救措施及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术中放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补液对克罗恩病患者术后肠麻痹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宪 代续杰 +2 位作者 嵇晴 朱维铭 张利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2-716,共5页
目的术中液体管理包括补液量、液体类型等及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对结直肠术后肠麻痹(POI)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文中探讨术中补液及阿片类药物使用与克罗恩病(CD)结直肠PO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04例东部战区总医... 目的术中液体管理包括补液量、液体类型等及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对结直肠术后肠麻痹(POI)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文中探讨术中补液及阿片类药物使用与克罗恩病(CD)结直肠PO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04例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因CD行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统计POI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POI发生率为14.4%。肠麻痹患者术前BMI高于非肠麻痹患者(19.7 kg/m^(2) vs 18.1 kg/m^(2),P=0.022);2组患者术前营养及炎症指标、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及术后镇痛泵使用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补液量(OR=21.77,95CI:1.21~392.0)、术后并发症(OR=8.69,95CI:1.78~42.34)是PO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与术后肠麻痹无关(P=0.43)。结论尽量降低术中液体负荷有助于降低CD患者结直肠POI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术中补液 克罗恩病 阿片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TP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欣芳 地里呼玛尔·吐鲁洪 +1 位作者 高虹宇 王少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6-252,共7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SFTPB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4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SFTPB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4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取术中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样本,经免疫组化SP法评价样本中目的蛋白表达量。比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SFTPB的表达差异,并分析SFTPB表达量以及相关临床病理参数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SFTPB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在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中央区淋巴结未转移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及SFTPB表达量是预测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FTPB表达量升高,且表达量越高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SFTPB蛋白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管状肠外瘘模型的建立
10
作者 李泽 瞿桂文 +3 位作者 陈康 蒋运罡 黄金健 任建安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旨在构建兔管状肠外瘘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两组:实验组8只,开腹后于回肠末端沿长轴造成一0.5 cm切口并留置T管,T管自腹壁斜形切口穿出后固定于腹壁外侧;对照组4只,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术后... 目的旨在构建兔管状肠外瘘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两组:实验组8只,开腹后于回肠末端沿长轴造成一0.5 cm切口并留置T管,T管自腹壁斜形切口穿出后固定于腹壁外侧;对照组4只,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禁食3 d,不禁水。记录各组存活率、手术时间、评估窦道形成情况、14 d后检测血清指标以及大体形态变化,同时,取瘘口周围组织观察其组织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存活率分别为100%、85.7%。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为(36.9±3.8)min,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4 d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腹壁瘘口已形成与消化道相通的稳定窦道,肠管与腹膜紧密相连,窦道周围组织存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可成功构建管状肠外瘘兔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肠外瘘 动物模型 窦道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