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9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7
1
作者 钟士恩 甄峰 +1 位作者 张捷 周其楼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14-1219,共6页
信息地理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学问题,包括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以及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地理学问题等。南京大学系统性的展开了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并深植于传统... 信息地理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学问题,包括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以及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地理学问题等。南京大学系统性的展开了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并深植于传统的优势地理学科,形成信息时代空间的形态、信息时代的空间效应、数字与信息城市、信息技术与旅游、信息时代的居民行为活动5个重点研究领域。面向全新的移动信息时代,以及信息地理学在社会文化及人文方面的研究不足,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面临五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研究、移动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行为地理研究、信息技术与旅游结合的地理学研究、移动信息时代的智慧城市研究、物联网的地理学响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信息地理 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敏 张捷 姚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8,共6页
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和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的迅速发展相一致,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主要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研究内容涉及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文化现象的传播与扩散等中国文化地理学各基础领域。最近,有关空间的文化研究... 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和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的迅速发展相一致,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主要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研究内容涉及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文化现象的传播与扩散等中国文化地理学各基础领域。最近,有关空间的文化研究,如空间的符号与表征、地方与认同、空间的生产,以及对城市的聚焦、与社会、经济的交叉等成为新的研究趋向,呈现出新文化地理学的特征。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如旅游研究与规划、城市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与规划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景观研究方面逐步形成特色,是未来具有国际对话潜力的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新文化地理学 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思践悟: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南京大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金晓斌 陈振杰 +3 位作者 毛熙彦 刘绍文 李徐生 王玮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44,共3页
面向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能力”建设,南京大学提出地理学科三阶段四层次的“GEO-S”培养体系,构建并实施了螺旋式上升的“学、思、践、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协同育人体系、虚拟仿真与野外实践结合、科研反... 面向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能力”建设,南京大学提出地理学科三阶段四层次的“GEO-S”培养体系,构建并实施了螺旋式上升的“学、思、践、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协同育人体系、虚拟仿真与野外实践结合、科研反哺教学促进科教融合、贯通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等方法和措施,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践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扶贫扶智立德树人成效显著,教育教学理念取得广泛影响。相关培养方案在学术育人模式、实践育人方法和协同育人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教育教学 培养体系 学思践悟 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沈丽珍 甄峰 黄贤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5,共7页
南京大学是中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提供有益借鉴。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的发展紧跟国际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具有强... 南京大学是中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提供有益借鉴。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的发展紧跟国际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具有强烈的学科开拓性与创新性,一直以来其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地理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初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地理学性质与内容的研究上,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城市社会地理学、乡村社会地理学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人口分布规律、人口统计与表达方法、流动人口、女性地理学、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管治、城市贫困、乡村经济、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乡村土地利用以及信息社会的地理学等多个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地理研究者对具有空间地域特征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吸收国外社会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逐步建立中国式的社会地理学,这是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宏观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地理学 南京大学 城市社会地理学 乡村社会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近40年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回顾
5
作者 何杰 金晓斌 +2 位作者 李寒冰 肖瑞 聂名萱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南京大学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教学和科研阵地,其学科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形成了当今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特色。在南京大学地理学科成立一百周年(始于竺可桢先生于1921年创立的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之际,为了梳理南京大学人文地... 南京大学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教学和科研阵地,其学科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形成了当今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特色。在南京大学地理学科成立一百周年(始于竺可桢先生于1921年创立的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之际,为了梳理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特点和演变脉络,文章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人文地理学相关方向发表的学术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使用CiteSpace工具,对研究团队、研究内容、研究特点、研究热点、主要学科发展情况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学科方向日趋多元,学科特色不断增强,形成了以资源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融合发展局面;(2)科研队伍呈引领性、均衡性及活力性,不同作者群体科研水平发展较为均衡,在传承前人研究基础上展现出新时期科研工作者的引领性;(3)研究方法和尺度逐渐更具针对性,在全球化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资源环境不合理利用问题扩大等时代背景下,更加致力于解决中宏观尺度下的关键区域问题;(4)研究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前沿性,形成了 15个主要研究类别,重点关注新时期政策形势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空间生产、智慧城市、城乡统筹等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发展脉络 文献计量 南京大学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6
作者 赵荣钦 陈志刚 +4 位作者 黄贤金 钟太洋 揣小伟 赖力 张墨逸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73-1480,共8页
土地利用是低碳经济和碳排放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进行碳排放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有助于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调控及国土开发与整治等领域全面引导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2007年以来,南京大学在国内地理学... 土地利用是低碳经济和碳排放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进行碳排放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有助于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调控及国土开发与整治等领域全面引导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2007年以来,南京大学在国内地理学界较早开展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研究进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区域不同尺度碳排放核算及驱动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及优化调控研究。经过文献梳理与分析,从区域碳排放核算、因素分析及减排潜力研究、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及产业空间的碳足迹分析、面向低碳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城市系统碳循环及其土地调控研究等方面对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结合南京大学学科发展优势,提出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典型产业区碳排放研究、城市改造和环境设计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城市功能区碳排放研究、低碳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应用、区域碳排放的土地调控机制与方法体系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动仪应用于校园旅游标志性景观初探——以南京大学北大楼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学芹 赵宁曦 +2 位作者 王春钊 王明 黄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48-151,共4页
以南京大学校园旅游标志性景观——北大楼为例,运用精密实验仪器——眼动仪进行心理学实验,观测记录被试者观看北大楼景观时的眼动数据,并结合相关的绘图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旅游者对北大楼景观欣赏的心理活动规律。
关键词 眼动仪 校园旅游 标志性景观 心理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与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柯长青 李满春 王腊春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2,133,共5页
介绍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学科的发展与特色、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建设、实验教学队伍与教材建设,构建了课程实验教学、野外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训练"三位一体&q... 介绍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学科的发展与特色、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建设、实验教学队伍与教材建设,构建了课程实验教学、野外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训练"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教学成果,并被列入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地理与海洋科学 创新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性视角下的南京大学旅游流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宏磊 庄敏 +2 位作者 夏馨颖 刘爽 刘培学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8,共8页
移动性(mobility)视角下的旅游流动是当今最大的全球尺度人类活动之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地理现象,对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南京大学旅游地理研究的基础领... 移动性(mobility)视角下的旅游流动是当今最大的全球尺度人类活动之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地理现象,对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南京大学旅游地理研究的基础领域之一。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旅游流相关研究进展,重点展示了南京大学旅游流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旅游流类型划定、旅游流空间模式、旅游流驱动机制、旅游流空间效应和信息时代的旅游流研究等方面。研究最后也从移动性范式出发,提出了未来旅游流研究的重要引领方向,即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流要素界定与分类、新兴技术与数据在旅游流研究中的应用、具有中国情景特色的旅游流模式研究等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性 旅游流 南京大学 空间模式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雨水调蓄利用及效益分析——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媛 张兴奇 李港妹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5期35-40,45,共7页
随着城市化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雨水调蓄利用成为缓解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研究区,进行可集雨量与室外用水需求的水量平衡计算,结合雨水利用措施分析,开展雨水调蓄利用的方案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雨水调蓄利用成为缓解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研究区,进行可集雨量与室外用水需求的水量平衡计算,结合雨水利用措施分析,开展雨水调蓄利用的方案设计及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雨水调蓄利用后,研究区综合径流系数下降为0. 532,重现期2、5、10 a对应的屋面集雨量均能满足室外用水需求,对应的单位面积雨水利用年综合效益分别为8 475. 6、10 506. 3、11 786. 4元/hm2。城市雨水调蓄利用可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水短缺 水量平衡 雨水调蓄利用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硅藻的固碳效应及人工增汇前景
11
作者 朱华玺 禤锟 +3 位作者 周玲玲 曾志宏 葛晨东 胡镕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海洋作为地球系统最大的活跃碳库,具有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得益于独特的生理结构、广泛的分布范围、高效的固碳机制和强大的增殖能力,硅藻贡献了约4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40%的颗粒有机碳输出份额,在海洋生物碳泵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 海洋作为地球系统最大的活跃碳库,具有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得益于独特的生理结构、广泛的分布范围、高效的固碳机制和强大的增殖能力,硅藻贡献了约4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40%的颗粒有机碳输出份额,在海洋生物碳泵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得益于强大的CO_(2)浓缩机制(CCMs)和高效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固碳过程,硅藻具有强大的固碳效率和环境适应性;另一方面,硅藻也为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提供了生物固碳技术的新思路。寻找合适的固碳藻类、选育高速生长的种属、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成为硅藻固碳得以应用的关键。为此,现有研究利用室内生理实验探究硅藻生理活性和固碳效率的控制因素,进一步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视角评估硅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理解硅藻的自然碳汇和人工增汇前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硅藻有望发展成为一个“微生物固碳工厂”,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固碳能力,并生产一系列具有商业价值的副产品。若能切实降低固碳成本,硅藻固碳未来将会是一个科技可持续支撑“双碳计划”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双碳计划 固碳增汇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地理学:人口、经济与社会文化视角”专刊序言
12
作者 古恒宇 高权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亟需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与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确立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核心目标。面对二十届中央财经... 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亟需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与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确立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核心目标。面对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会议揭示的少子化、老龄化与区域人口分化的新趋势,在人口连续3年负增长、传统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转型关口,通过“人才红利”的深度开发实现发展动能转化成为关键任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突破2.18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 000万人,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知识型劳动力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全国人口普查 社会文化视角 全球竞争力 人才地理学 动能转化 少子化 高技能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视域下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设计研究——以“选修5《旅游地理》”为例
13
作者 龚熊波 严乃超 +1 位作者 陆利江 黄钦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4,共5页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以选修5《旅游地理》为例,针对湖南湘西州旅游服务业,收集旅游社交网站近30万字的游客评论大数据,借助DeepSeek探究其发展旅游服务业的精准优化策略,真实例...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以选修5《旅游地理》为例,针对湖南湘西州旅游服务业,收集旅游社交网站近30万字的游客评论大数据,借助DeepSeek探究其发展旅游服务业的精准优化策略,真实例证影响旅游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和优化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项目式教学 跨学科 旅游服务业 高中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俱进 培养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被引量:20
14
作者 柯长青 李满春 王结臣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8-30,共3页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秉承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走过了"专题地图编制与地图集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地理信息科学"的拔...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秉承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走过了"专题地图编制与地图集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地理信息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道路,形成了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端地理信息科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岸海洋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伟 李书恒 朱大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0,共8页
随着现代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通过海岸海洋地貌调查获得的数据急剧增长。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不同学科、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分析和表达已成为当前海岸海洋地貌研究的重点。系统介绍了GIS技术在海岸海洋地貌研... 随着现代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通过海岸海洋地貌调查获得的数据急剧增长。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不同学科、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分析和表达已成为当前海岸海洋地貌研究的重点。系统介绍了GIS技术在海岸海洋地貌研究中新的方法体系,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达四个部分,重点研究了GIS空间技术、海底地形建模和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解译海洋地学,探索陆海交互作用中隐含信息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沿海城市规划、海港选址、大陆架岛礁地貌环境研究的具体实例中,研究范围从陆到海涵盖整个海陆交互作用带,为海岸海洋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及外交权益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持。通过上述方法体系与应用研究说明,以GIS为核心建立的多源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使传统海岸海洋地貌研究的范围、内容及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多源数据信息的精确解译和成功应用必须同时具有空间信息学和地貌学专家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海洋 地貌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发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颖 牛战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研究海陆过渡带的表层系统作用过程、环境资源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全球气候与海平面自然变化、全球性频繁的地震、火山构造活动研究及国际海洋权益之重新组合,促进海岸海洋科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 海岸 海洋科学 地震火山活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踞龙蟠的地理格局与南京城市景观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姚亦锋 朱诚 《中国园林》 2006年第2期15-20,共6页
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古都景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素有“虎踞龙蟠”的赞誉,成就了南京城多次被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探讨特定地理环境系统中的古都风貌格局保护规划,目的是将自然平衡和社会发展需要安排在景... 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古都景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素有“虎踞龙蟠”的赞誉,成就了南京城多次被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探讨特定地理环境系统中的古都风貌格局保护规划,目的是将自然平衡和社会发展需要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之中,形成保持整体环境的自然景观网络,进而把风景和城市景观的概念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南京具有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遗产,其现代规划建设应该做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古都风貌 研究 山水景观 自然地理格局 城市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提高经济地理学科学水平——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家泰 《城市规划》 1982年第1期24-27,共4页
一九七四年以来,我们和兄弟校系及科研单位,从事和参与了国家城市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城市总体规划实践和有关科研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回顾一下经济地理学研究能不能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我们认为:经济地理学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我国... 一九七四年以来,我们和兄弟校系及科研单位,从事和参与了国家城市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城市总体规划实践和有关科研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回顾一下经济地理学研究能不能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我们认为:经济地理学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服务,我们应把经济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服务作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城市规划建设 科学水平 城市规划发展 城市规划学 城市用地结构 努力提高 城市总体规划 劳动结构 城市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自然地理学”紧系“民生”的教学创新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达源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8年第5期41-43,共3页
“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周围的“气、水、土、生、地”的物质与物质运动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与种种变化,是一门紧系“民生”的科学。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人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用最新研究成果充... “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周围的“气、水、土、生、地”的物质与物质运动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与种种变化,是一门紧系“民生”的科学。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人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用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并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激发大学生对“然地理学”学习的兴趣与自觉钻研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以人为本 人地和谐 可持续发展 教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20
作者 姚亦锋 《风景园林》 2007年第1期88-92,共5页
以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为研究思路,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研究表明:南京应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 以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为研究思路,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研究表明:南京应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理格局 研究 古都风貌规划 景观变迁 历史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