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龙虬庄新石器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诚 赵宁曦 +3 位作者 张强 张芸 张敏 吴建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6-292,共7页
龙虬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 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1 4 C测年、器物排比法断代、孢粉、粒度、氧化物和磁化率等鉴定分析 ,探讨了遗址区古先民生存的环境 .分析表明 ,龙虬庄地区在经历新仙女木寒冷期之后迎来了全新世暖期环... 龙虬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 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1 4 C测年、器物排比法断代、孢粉、粒度、氧化物和磁化率等鉴定分析 ,探讨了遗址区古先民生存的环境 .分析表明 ,龙虬庄地区在经历新仙女木寒冷期之后迎来了全新世暖期环境 ,10 0 0 0~ 70 0 0aBP间气候进入适宜期 ,但当时湿润程度尚不及此后 70 0 0~ 6 0 0 0aBP间的新石器时期 ,当时冬春季节应当有较大的风沙沉积 .6 30 0aBP前后的气温可能更高一些 ,只是在 550 0aBP前后区内气候和环境才逐渐转为干凉 .此项研究表明晚北方期 (82 0 0± 12 6 )aBP ,当南京江北地区处于湿热气候并经历洪水沉积环境时 ,纬度偏北约 54km的龙虬庄地区亦已具备人类生存的适宜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龙虬庄 新石器遗址 环境考古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句容旧石器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芸 朱诚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91,共5页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 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 ,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 ,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 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 :0 .12~ 0 .16、0 .18~ 0 .2 0、...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 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 ,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 ,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 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 :0 .12~ 0 .16、0 .18~ 0 .2 0、0 .2 6和 0 .32 Ma BP,下蜀黄土是中更新世庐山冰期气候比较干凉时期的风成堆积 ,下蜀黄土堆积时气候环境总体上要比北方黄土湿热得多。磁化率与古温度、古降水量的回归关系分析表明 ,中更新世中晚期比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更加干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旧石器遗址 放牛山剖面 江苏 ESR测年 黄土堆积 古环境 中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无损分析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顾冬红 干福熹 +3 位作者 承焕生 陆建芳 左骏 李青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年第4期42-52,共11页
为判断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地质成因和产地,利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等无损分析技术对出土玉器进行了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46件玉器中67.4%的样品主要矿... 为判断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地质成因和产地,利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等无损分析技术对出土玉器进行了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46件玉器中67.4%的样品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玉料的质量较好,可能来自同一种成矿类型的矿床。研究表明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古代玉器研究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为探索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玉料来源提供了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城墩遗址 良渚文化 玉器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才林 张敏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172-181,187,共11页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才林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张敏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是地处江淮东部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进址,其不仅面积大,而且保存完好。自1993至1996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才林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张敏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是地处江淮东部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进址,其不仅面积大,而且保存完好。自1993至1996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扬州、盐城、高邮博物馆组成考古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蛋白石 高邮龙虬庄遗址 硅酸体 稻作遗存 机动细胞 形态性状 稻作农业 炭化稻米 水稻 栽培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与环棱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宝玉 朱祥根 +1 位作者 蔡华伟 田名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4-61,共8页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个体数量多,分布广泛;最早发现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第三系,代表古老类群。二是Corbicula obrutschewi-Corbicula takasaga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壳体较大,轮廓三角形,壳长略大于壳高;C. obrutschewi产于河北张家口岔道村附近的下更新统;C. takasaga发现于台湾新竹的上新统苗栗组;但在中、上更新统时期未发现本组合代表,可是到全新世时,宜兴的西溪、骆驼墩又出现本组合代表,似乎是返祖现象。三是Corbicula celsusapica-Corbicula yixingensis组合。本类群壳体中等大小,厚而膨凸,轮廓高圆三角形,壳高大于壳长,壳顶宽大而高耸,铰板宽,壳顶腔很深;Corbicula celsusapica发现于浙江湖州上更新统,C. yixingensis到目前仅见于宜兴。本组合为长江下游的宜兴和浙江湖州新生代晚期的特有种。四是Bellamya quadrata-Bellamya viviparoides组合。本组合在上更新统至现在的河流、湖泊均有,其中B. quadrata化石发现于江苏新沂上更新统,B. viviparoides化石发现于江苏句容上更新统下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蚬(Corbicula) 环棱螺(Bellamya) 类群面貌 组合特征 宜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 被引量:29
6
作者 李徐生 韩志勇 +1 位作者 杨达源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8,共8页
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 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征却与北方风成黄土及宁镇下蜀黄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具代表性的新余打鼓岭剖面进行分析,确认其成因系风力搬运而成的粉尘堆积。结合冬季风路径上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初步提出鄱阳湖沙山与新余一带风尘红土堆积是在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冬季风作用所形成的风沙-风尘堆积系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西南缘风尘沉积的发育是晚更新世末期江南鄱阳湖区气候环境恶化的佐证,也是对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黄土堆积过程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尘沉积 末次冰期 江西新余 鄱阳湖南部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全新世软体动物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宝玉 朱祥根 +2 位作者 蔡华伟 林留根 田名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4-94,共11页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化石丰富,除软体动物外,还有植物、孢粉、昆虫、脊椎动物等。作者研究的软体动物化石,计有8属17种,其中有一新种:Corbiculayixingensis HuangetCaisp.nov.,隶属于双壳类(Bivalvia)的珠蚌科(Unionidae)、蚬科(Co...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化石丰富,除软体动物外,还有植物、孢粉、昆虫、脊椎动物等。作者研究的软体动物化石,计有8属17种,其中有一新种:Corbiculayixingensis HuangetCaisp.nov.,隶属于双壳类(Bivalvia)的珠蚌科(Unionidae)、蚬科(Corbiculidae)及腹足类(Gastropoda)的田螺科(Viviparidae)。可分成3个组合类群,一是Unio-Cuneopsis类群,本类群属种个体数量虽然少,但地质历程长,从第三纪晚期中新世至第四纪全新世均有,代表古老的类群。如:CuneopsisspockiLeroy最早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第三纪晚期中新世通古尔期;UniotschiliensisSherany曾发现于河北张家口岔道口更新世早期,上述二种均未见现生种。二是Arconaia-Lamprotula类群。这个类群从第四纪早期至现代河、湖、池塘、水库中均有分布。其中Arconaia-laneceolata(Lea)见于江苏沭阳钱集西南更新世早期。Lamprotula(Sinolamprotula)leai(Gray)见于河南三门峡更新世早期。三是Corbicula-Bellamya类群。该类群时代长,分布广,适应性强,属种个体数量极多,其中CorbiculalargilliertiHeude从第三纪晚期至现代均有。化石种曾发现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第三纪晚期;山西垣曲,陕西大荔更新世早期;但在江苏金坛、江阴、宜兴的全新世时大量发育、繁衍、繁盛。以致现代长江流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及其相通的河流中也有,为中国广泛分布的特有种,本种似乎起源于中国内蒙古,而后向西、向南迁移。Bellamyaquadrata(Benson)见于广西桂林南郊全新世,也有现生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 全新世 软体动物 组合特征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东部的原始稻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敏 汤陵华 《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106-121,共16页
淮河的中下游以南、长江下游以北是江淮平原,其间又以京杭运河为界,以西为湖区平原,以东为里下河平原和滨海平原。湖区平原海拔6至8米,西高东低,西部和南部分布着低山丘陵,东缘低凹处串联地分布着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绿阳湖和邵伯... 淮河的中下游以南、长江下游以北是江淮平原,其间又以京杭运河为界,以西为湖区平原,以东为里下河平原和滨海平原。湖区平原海拔6至8米,西高东低,西部和南部分布着低山丘陵,东缘低凹处串联地分布着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绿阳湖和邵伯湖等大小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东部地区 长江下游 栽培稻 炭化稻 植物蛋白石 原始文化 贾湖遗址 江淮 普通野生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植物蛋白石的试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加祥 汤陵华 +4 位作者 宇田津徹朗 邹江石 李民昌 谷建祥 邹厚本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19,共3页
植物蛋白石分析法有可从农学角度对考古学进行研究的优点,因而在进行稻作起源和农业考古研究时是受推崇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应用该分析法对苏州吴县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的禾本科植物的蛋白石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从新石器时代... 植物蛋白石分析法有可从农学角度对考古学进行研究的优点,因而在进行稻作起源和农业考古研究时是受推崇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应用该分析法对苏州吴县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的禾本科植物的蛋白石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该遗址区一带一直进行着稻的栽培,且所种植的稻的亚种型为粳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鞋山 遗址 植物蛋白石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地层揭示的全新世环境变迁
10
作者 李兰 朱诚 +2 位作者 周润垦 朱寒冰 刘文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4,共7页
在对东山村遗址地层进行AMSC14年代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微体遗存、孢粉、矿物表面微形态等分析认为,东山村遗址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之前为湖沼相沉积环境。地层中水生草本植物花粉的变化说明,在7.4ka B.P.之后,湖沼相水体开始变得不稳定... 在对东山村遗址地层进行AMSC14年代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微体遗存、孢粉、矿物表面微形态等分析认为,东山村遗址附近区域在马家浜文化之前为湖沼相沉积环境。地层中水生草本植物花粉的变化说明,在7.4ka B.P.之后,湖沼相水体开始变得不稳定,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同时,遗址附近的植被种类和数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村遗址 全新世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作农业与人口──从金坛三星村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谈起
11
作者 王根富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263-264,共2页
稻作农业与人口──从金坛三星村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谈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王根富金坛三星村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平原的宁镇丘陵区与大湖平原区的交界地带,海拔高程6米,属江苏省金坛市西岗镇三星村。这一带地势平缓、河网密布、... 稻作农业与人口──从金坛三星村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谈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王根富金坛三星村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平原的宁镇丘陵区与大湖平原区的交界地带,海拔高程6米,属江苏省金坛市西岗镇三星村。这一带地势平缓、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非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村遗址 稻作农业 炭化稻 原始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原始农业 考古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 马家浜文化 金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刀形端刃器的起源
12
作者 周润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50,共5页
在中国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常发现有这样一种器物:器身扁平,长条状,刀形,其刃不在长边而在短边,有凹弧刃、“V”字形刃(近平刃)和“戈首”形刃;阑有单阑、双阑之分,阑端侧或阑间侧常见若干小细齿,阑间多数阴刻有平行线纹或菱... 在中国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常发现有这样一种器物:器身扁平,长条状,刀形,其刃不在长边而在短边,有凹弧刃、“V”字形刃(近平刃)和“戈首”形刃;阑有单阑、双阑之分,阑端侧或阑间侧常见若干小细齿,阑间多数阴刻有平行线纹或菱形网纹;柄部一般呈长方形状,柄上或阑上常钻有一穿孔。此种器物目前发现有玉、石、骨、角、青铜等五种不同质地的制品,其中主要以玉、石质为主,数量最多,骨、角、青铜质地的则发现较少。有的发现于墓葬内,有的出土于祭祀坑里,有的是调查采集而来。其年代从龙山时代一直到西周时期均有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考古调查 西周时期 龙山时代 发现 平行线 祭祀坑 器物 质地 青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