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7
1
作者 任彩丽 付娟娟 +15 位作者 王红星 夏楠 蔡德亮 伊文超 金娟 刘守国 陈伟 潘化平 苏敏 项洁 王德强 万春晓 冯玲 沈光宇 吴传军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n=143)。临床路径组入组后进入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及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采取一般康复治疗,不进入临床路径,对康复治疗内容及时间不做要求。分别于入组前和临床路径介入后第三周末(即出院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临床路径组康复治疗前后的MBI差值、MBI改善程度((MBI后-MBI前)(/100-MBI前)×100%)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差值及FMA改善程度([FMA后-FMA前)/(100-FMA前)×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结合规范化的康复方案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脑卒中 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胡树罡 朱二秋 +2 位作者 龚雪 笪儒娴 马婷婷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9-706,共8页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I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京市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患者中纳入5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IMT组和对照...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I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及心肺适能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京市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患者中纳入5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IM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予12周健康指导和常规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含:物理治疗及有氧训练),IMT组在此基础上予以IMT。分别于12周干预前后,采用Powerbreathe K5呼吸训练测试系统获取两组患者最大口腔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和吸气肌肌力指数;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获得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和干预前后6MWD差值(6MWDd-value),并在6MWT期间使用Cosmed K4b2无线遥测气体分析仪动态采集患者呼吸气体参数,获得峰值摄氧量(VO_(2peak))和峰值通气量(VE_(peak)),观察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估和对比患者吸气肌功能和心肺适能的变化,并评估6MWD分别与VO_(2peak)和VE_(peak)的相关性。结果:12周干预后,两组患者MIP和吸气肌肌力指数、6MWD、VO_(2peak)、VE_(peak)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IMT组MIP、吸气肌肌力指数、6MWDd、VO_(2peak)、VE_(pea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6MWD两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6MWD与VO_(2peak)(r=0.298,P<0.05)和VE_(peak)(r=0.813,P<0.01)呈显著正相关;6MWDd-value与6MWD、VO_(2peak)和VE_(peak)相关均不显著(P>0.05);6MWD和IMT可正向预测VO_(2peak)(6MWD:B=0.023,P<0.01;IMT:B=0.341,P<0.01)和VE_(peak)(6MWD:B=0.503,P<0.01;IMT:B=7.486,P<0.01)。结论:(1)IMT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和心肺适能,建议可与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应用;(2)6分钟步行试验可能适用于间接评估脑卒中患者摄氧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心肺适能 吸气肌 6分钟步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功能及关节液中NO、MMPs-9水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潘化平 冯慧 +2 位作者 陈攻 张园园 孙华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60-96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训练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功能以及关节液中NO、MMPs的影响。方法:96例确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成3组,治疗A组(n=33)采用股四头肌多点等长训练,治疗B组(n=28)采用有氧踏车运动训练,对照C组(n=35)进行日...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训练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功能以及关节液中NO、MMPs的影响。方法:96例确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成3组,治疗A组(n=33)采用股四头肌多点等长训练,治疗B组(n=28)采用有氧踏车运动训练,对照C组(n=35)进行日常步行训练,3组均予以常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每周1次,共5周。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及第5周,分别检测关节液中NO、MMPs-9的含量;同时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VAS以及膝关节运动功能LKS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ysholm knee score,LKSS)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第1周,关节液NO均有下降(P<0.05),各组患者疼痛均有缓解(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5周,关节液中MMPs-9水平A、B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和B组的运动功能较C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有氧踏车运动能够降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MMPs、NO含量,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 膝骨关节炎 一氧化氮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结合扶他林痛点导入治疗卒中后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园园 潘化平 +2 位作者 冯慧 陈攻 姚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09-311,共3页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合并症,发生率约12.5%~70%。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手部疼痛和浮肿,患侧肢体皮温升高,消肿后手部皮肤及肌肉萎缩,直至挛缩畸形。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因疼痛、肿胀、关节活...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合并症,发生率约12.5%~70%。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手部疼痛和浮肿,患侧肢体皮温升高,消肿后手部皮肤及肌肉萎缩,直至挛缩畸形。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因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将直接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导致手及手指的永久性畸形[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他林 肩手综合征 疼痛综合征 挛缩畸形 手部皮肤 shoulder 患侧肢体 皮温 常规康复训练 导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正常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园园 潘化平 +4 位作者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 曹蓉 杜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3-1096,1145,共5页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最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表面肌电 均方根振幅 频率 谐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平板运动训练对中老年超重患者心肺功能以及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毛立伟 赵梦飞 +1 位作者 潘化平 王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1-1025,共5页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运动训练(UWTT)和普通平板运动训练(LTT)对中老年超重患者心肺功能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6例(男性33例,女性23例)习惯性久坐少动的中老年超重患者(BMI:24.0—27.9)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水中平板组(UG)30例和普通平...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运动训练(UWTT)和普通平板运动训练(LTT)对中老年超重患者心肺功能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6例(男性33例,女性23例)习惯性久坐少动的中老年超重患者(BMI:24.0—27.9)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水中平板组(UG)30例和普通平板训练组(LG)26例。两组受试者以单次训练消耗相同的能量为原则进行每周4次,为期6周的平板运动训练(1—2周:150k Cal;3—4周:200k Cal;5—6周:250k Cal)。训练前后采用运动心肺试验、坐—站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Berg平衡量表对受试者的心肺功能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后两组内受试者的最大耗氧量、无氧阈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水中平板组的下肢力量、步行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明显增加(P<0.05),且高于普通平板组(P<0.05)。结论:水中平板运动训练与普通平板运动训练均能够不同程度改善中老年超重患者的心肺功能;水中平板运动训练还能够增加该类患者的下肢力量及耐力,改善平衡能力,增加康复训练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 超重 中老年 心肺功能 运动能力 康复训练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在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7
作者 马婷婷 潘化平 陈攻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576-580,共5页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而受到广泛关注。膝关节不稳定和力线异常是导致KOA的主要生物力学因素,膝关节周围肌力下降、关节失稳和疼痛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引起胫股关节...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而受到广泛关注。膝关节不稳定和力线异常是导致KOA的主要生物力学因素,膝关节周围肌力下降、关节失稳和疼痛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引起胫股关节、髌股关节面应力分布异常,从而导致了KOA的发生和发展。运动疗法有助于阻断肌力下降、关节失稳和疼痛这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减缓关节损害的发展,维护关节的力学稳定,从而提高关节功能,改善疼痛程度、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生物力学 运动疗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干预脑卒中运动功能的神经肌肉控制策略 被引量:7
8
作者 潘化平 金宏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75-1079,共5页
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后70%—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2]。应用推拿治疗脑卒中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灵枢.九针论》中就有... 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后70%—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2]。应用推拿治疗脑卒中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灵枢.九针论》中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运动功能障碍 肌肉运动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 控制策略 神经肌肉系统 肌肉骨骼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肌肉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运动性疲劳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慧 潘化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46-1249,共4页
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是脑卒中后自觉疲劳、乏力或能量缺乏而影响自主活动的一种主观感受。PSF在卒中患者中很常见、重要但经常被忽略,其发病率高达30%一76%[1],持续时间可达2年以上[2],是卒中后患者康复的最大障碍之... 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是脑卒中后自觉疲劳、乏力或能量缺乏而影响自主活动的一种主观感受。PSF在卒中患者中很常见、重要但经常被忽略,其发病率高达30%一76%[1],持续时间可达2年以上[2],是卒中后患者康复的最大障碍之一,可影响到患者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会增加死亡率。PSF的概念在1999年被提出,2003年De Groot MH[3]”首次提出了诊断标准:即在过去的1个月中持续2周时间,每天或几乎每天出现明显的疲劳、能量减少或需要增加休息,其疲劳程度与最近的体力活动水平不相称,再加上以下任意3条:①睡眠或休息难以改变或恢复。②动机保留而效率下降。③自我感觉需要克服这种活力的不足。④由于疲劳影响日常生活/任务。⑤活动后乏力要持续数小时。⑥对疲劳感的明显关注。PSF的评估、诊断、临床分型等尚无明确标准,Tseng By[4]等认为运动性疲劳(exertion fatigue)和慢性疲劳状态(chronic fatigue)是PSF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脑卒中后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诊治 能量缺乏 PSF 自主活动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