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部位皮内注射DC疫苗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余兰芳 郑素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15-16,共2页
目的比较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腹股沟和腋窝淋巴结富集区皮内注射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接受DC疫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按入院治疗先后分成腹股沟组和腋窝组各15例,分别在腹股沟淋巴结富集区和腋窝淋巴结富集区... 目的比较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腹股沟和腋窝淋巴结富集区皮内注射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接受DC疫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按入院治疗先后分成腹股沟组和腋窝组各15例,分别在腹股沟淋巴结富集区和腋窝淋巴结富集区皮内注射DC疫苗。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及CD4+/CD8+比值,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及疼痛程度。结果注射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时腹股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腋窝组(P<0.01)。两组DC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8+、NK细胞及CD4+/CD8+高于注射前(均P<0.01)。结论DC疫苗两种部位皮内注射均能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但腹股沟淋巴结注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化疗 DC疫苗 皮内注射 免疫功能 腹股沟 淋巴结 腋窝 外周血淋巴细胞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肿瘤干细胞抗辐射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邱琪 孙苏平 +2 位作者 汪建林 于静萍 孙志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6-331,共6页
目的 :探讨食管肿瘤干细胞的抗辐射特性。方法 :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分离食管肿瘤干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NS398(2.5、5.0、10.0、20.0、40.0、80.0μmol/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克隆形成... 目的 :探讨食管肿瘤干细胞的抗辐射特性。方法 :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分离食管肿瘤干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NS398(2.5、5.0、10.0、20.0、40.0、80.0μmol/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亲本细胞和细胞球的增敏效应,成球实验分析NS398联合X线照射对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NS398对亲本细胞和细胞球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20μmol/L NS398作用后,亲本细胞Do、Dq和SF2值均减小(P<0.05),放射增敏比(sensitization enhancement ratio,SER)为1.17;20μmol/L NS398作用后,细胞球Do、SF2减小(P<0.05),SER为1.12。照射使ECA109细胞成球率增加(P<0.05)。NS398联合X线照射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细胞成球率显著降低(t=7.01,P<0.01),亲本细胞和细胞球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降低(t=10.15,P<0.01;t=3.225,P<0.05)。结论 :细胞球的增敏效应小于亲本细胞,具有抗辐射特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肿瘤干细胞 细胞球 NS398 抗辐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拟态在胃癌研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耿茜(综述) 束永前(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1-625,共5页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独立于内皮细胞的血管样结构,通常存在于需要血管生长的实体肿瘤中。VM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VM的存在可能是胃癌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同时靶向VM...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独立于内皮细胞的血管样结构,通常存在于需要血管生长的实体肿瘤中。VM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VM的存在可能是胃癌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同时靶向VM治疗将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胃癌 抗血管生成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结肠鳞状细胞癌为首发表现的Lynch综合征1例
4
作者 章坤 徐克群 +3 位作者 周晓莉 庄少华 顾文贤 程羽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1-1034,共4页
以结肠鳞状细胞癌为首发表现的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较为罕见,国内外仅有2例Lynch综合征伴有肠鳞状细胞癌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以结肠鳞状细胞癌为首发表现的LS,以期提高临床对于LS中少见的结肠鳞状细胞癌的认识。
关键词 结肠肿瘤 LYNCH综合征 鳞状细胞癌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铂、羟基喜树碱为主方案治疗晚期胃癌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友良 周民 +1 位作者 陈涛 钱科卿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90-591,共2页
关键词 胃癌 草酸铂 羟基喜树碱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凋亡乳腺癌细胞负载的DC体内激发Th1型免疫反应 被引量:5
6
作者 朱玉兰 钱科卿 +4 位作者 高海燕 许凌云 钱琦 陆晓 宁永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免疫热休克凋亡乳腺癌细胞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后体内免疫状态的变化,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介素-4(rhIL-4)诱导DC;将患者自...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免疫热休克凋亡乳腺癌细胞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后体内免疫状态的变化,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介素-4(rhIL-4)诱导DC;将患者自体肿瘤细胞热休克后诱导其凋亡并负载自体DC。对10例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进行1个疗程(4次)的DC免疫治疗。结果: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中IL-2、IL-12、IFN-γ和TNF-α水平治疗后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热休克凋亡乳腺癌细胞负载的DC体内可激发Th1型免疫应答,增强机体抗瘤能力,同时无明显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树突状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9
7
作者 余兰芳 郑素华 陶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1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其他化疗药物进行治疗,给药前做好心理护理,给药时密切监护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5例骨髓瘤患者中有4例完全缓解(26.7%),11例部分缓解(77....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1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其他化疗药物进行治疗,给药前做好心理护理,给药时密切监护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5例骨髓瘤患者中有4例完全缓解(26.7%),11例部分缓解(77.3%)。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感觉异常、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患者均完成药物治疗。结论对于应用硼替佐米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只有给予足够重视并及时处理,才能保证治疗安全;而耐心、细致的护理对于硼替佐米治疗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药物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瘤素M联合达卡巴嗪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的增殖 被引量:2
8
作者 叶珩 戚春建 钱科卿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抑瘤素M(OSM)联合达卡巴嗪(DTIC)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体外分别采用MTT法和FCM法检测达卡巴嗪单药以及联合OSM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Hochest染色法检测达卡巴嗪单药以及联合OS...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抑瘤素M(OSM)联合达卡巴嗪(DTIC)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体外分别采用MTT法和FCM法检测达卡巴嗪单药以及联合OSM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Hochest染色法检测达卡巴嗪单药以及联合OSM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细胞核形态学变化,研究OSM联合DTIC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将黑色素瘤细胞B16接种于小鼠,观察OSM、DTIC及DTIC联合OSM治疗对小鼠的成瘤性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中OSM、DTIC或DTIC联合OSM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1.2±2.3%,25.3±4.6%和32.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32±0.42%,10.64±2.13%和15.86±2.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学上,DTIC联合OSM可明显引起细胞核破碎增加;在体内实验中,DTIC相对于对照组能明显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DTIC联合OSM能增加DTIC的抑瘤作用。结论:OSM联合DTIC体外可以明显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瘤素M 达卡巴嗪 黑色素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L-6水平的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民 肖溶 +5 位作者 岑岭 陈涛 杨建和 姜乃可 章艳 王锡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33-1435,1443,共4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IL-6的含量与其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及IL-6含量,并观察其与MM的临床分期、肿瘤量分级的关...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IL-6的含量与其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及IL-6含量,并观察其与MM的临床分期、肿瘤量分级的关系,及对病情预后判断的预测意义。结果:MM患者血清中的VEGF及IL-6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01)。Ⅰ期、Ⅱ期MM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Ⅲ期患者(P<0.001),Ⅰ期与Ⅱ期患者间血清VEGF含量亦呈显著性差异(P<0.001);随着临床分期增加,MM患者血清IL-6水平呈递增趋势,各期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L-6及VEGF水平在临床参数Hb、β2-MG异常组高于其正常组(P<0.05),提示与瘤细胞负荷相关。结论: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和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6可能与MM的疾病进程有关,其水平升高是MM的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兰芳 孙志琴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3期27-29,共3页
目的总结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护理要点。方法6例采用HyperCVAD/MA方案治疗的患者,给药前做好心理护理,给药过程中及给药后密切监护,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对... 目的总结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护理要点。方法6例采用HyperCVAD/MA方案治疗的患者,给药前做好心理护理,给药过程中及给药后密切监护,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黏膜炎、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后均完成药物治疗。结论重视并及时处理改良Hyper-CVAD/MA方案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对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和患者安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改良Hyper-CVAD MA方案 药物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生物荧光法在乳腺癌化疗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11
作者 朱玉兰 王勇 +1 位作者 戚春建 钱科卿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71-874,共4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在乳腺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方法:应用ATP-TCA法,检测50例乳腺...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在乳腺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方法:应用ATP-TCA法,检测50例乳腺癌标本体外对6种常用化疗药物和3种联合化疗方案的敏感性。结果:组织标本的可评估率为92%,多柔比星(ADM)联合紫杉醇(PTX)对乳腺癌细胞在体外抑制率最高,为95.3%;其次为ADM联合氟尿嘧啶(5-FU)为90.7%,多西他赛(TXT)为72.5%,PTX为70.7%,ADM为50.0%;甲氨蝶呤(MTX)联合5-FU为19.5%,MTX为9.8%。此外,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结论:ATP-TCA法操作简便,敏感性好,可能对临床个体化疗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敏感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负载肺癌细胞抗原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勇 张科 +4 位作者 童继春 钱科卿 史央 陆俊欢 时宏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建立自体热休克凋亡肺癌细胞抗原制备、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以及抗原负载方法,为制备DC肿瘤疫苗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手术切除的肺癌新鲜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热休克后用白桦脂酸诱导其凋亡制备成细胞抗原;采用... 目的:建立自体热休克凋亡肺癌细胞抗原制备、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以及抗原负载方法,为制备DC肿瘤疫苗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手术切除的肺癌新鲜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热休克后用白桦脂酸诱导其凋亡制备成细胞抗原;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经GM-CSF与IL-4体外诱导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负载细胞抗原后制备成DC肿瘤疫苗,并对DC疫苗的形态、数量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肿瘤细胞抗原得率:(13.68±1.30)×106/g组织;平均凋亡率:(93.79±2.31)%;(2)imDC平均得率为(9.37±0.83)×106/(118.77±12.56)×106个PBMC,活率>95%;imDC表型分析: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87.45±3.42)%、(87.16±1.08)%、(2.80±1.52)%、(5.64±1.56)%、(5.11±1.09)%;(3)DC疫苗平均得率为(5.75±0.69)×106/(9.37±0.83)×106个imDC,活率>95%,DC疫苗表型: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92.73±1.21)%、(89.35±2.31)%、(86.80±1.23)%、(69.53±7.21)%、(94.92±1.48)%。结论:该方法稳定、安全、可靠,可制备出具有成熟DC表型的肿瘤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肺癌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