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性化铸瓷复合基台在前牙种植美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9
1
作者 钟倩 周国兴 +5 位作者 光寒冰 戴文雍 邱憬 王国平 朱志军 汤春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1,433,共4页
目的评价个性化铸瓷复合基台在前牙区软硬组织缺损病例中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选择因种植区软硬组织不足而存在基台金属色外露、角度偏差太大、义齿牙冠过长和龈乳头缺失等问题,成品基台修复无法达到完善美学效果的上颌前牙区种植... 目的评价个性化铸瓷复合基台在前牙区软硬组织缺损病例中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选择因种植区软硬组织不足而存在基台金属色外露、角度偏差太大、义齿牙冠过长和龈乳头缺失等问题,成品基台修复无法达到完善美学效果的上颌前牙区种植义齿修复患者52例,在常规可铸金属基台表面复合铸造陶瓷制作个性化基台并完成铸造全瓷外冠,改善牙颈部透黑现象。种植义齿修复后3、6个月复诊,对美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2例患者共制作了63件修复体,均改善了牙颈部透黑现象,收到了较理想的美学效果。观察期内牙龈健康,未见牙龈继续退缩与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结论个性化铸瓷复合基台可有效地改善软硬组织不足患者上颌前牙区种植义齿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义齿 个性化基台 全瓷冠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支持套筒冠式固定可摘修复体在无牙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瑞 汤春波 +3 位作者 周国兴 赵毅 张晓真 杨建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77-980,共4页
目的:探讨种植体支持套筒冠式固定可摘修复体在无牙颌中的应用特点,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12例无牙颌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持套筒冠式固定可摘修复,总共植入种植体82枚,完成上颌无牙颌修复5例,下颌无牙颌修复7例。其中4例采用全瓷结构修... 目的:探讨种植体支持套筒冠式固定可摘修复体在无牙颌中的应用特点,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12例无牙颌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持套筒冠式固定可摘修复,总共植入种植体82枚,完成上颌无牙颌修复5例,下颌无牙颌修复7例。其中4例采用全瓷结构修复,8例采用钴铬合金烤瓷修复。随访1-3年(平均约21个月),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患者满意度评估修复效果。结果:截至2013年8月,1枚种植体松动。1例钴铬合金烤瓷冠崩瓷,12例修复体固位、稳定性均良好,未见修复体折断、松动现象。最近复查时,1例患者的2枚种植体出现边缘骨吸收,分别约为0.8、1.0 mm。其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不明显。结论:种植体支持套筒冠式固定可摘修复应用于无牙颌患者,近期临床效果可靠,满意度高,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固定可摘修复 牙列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覆盖义齿即刻修复下颌牙列缺失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志军 徐淑兰 徐世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92-1493,共2页
目的:总结种植覆盖义齿即刻修复下颌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下颌牙列缺失的患者,于下颌骨两侧颏孔间植入4枚Ankylos种植体,采用Syncone基台完成即刻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结果:随访4~48周,义齿固位力好,咀嚼功能理想,摘戴自如... 目的:总结种植覆盖义齿即刻修复下颌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下颌牙列缺失的患者,于下颌骨两侧颏孔间植入4枚Ankylos种植体,采用Syncone基台完成即刻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结果:随访4~48周,义齿固位力好,咀嚼功能理想,摘戴自如。检查种植体稳定,周围牙龈健康,术后X线检查种植体周未见透射影,颈部无骨吸收。结论:采用Ankylos种植体Syncone基台即刻种植覆盖义齿修复下牙列缺失,近期效果理想,方法简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 牙列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支持的上颌无牙颌固定义齿三维有限元建模 被引量:6
4
作者 董海东 赵毅 +2 位作者 汤春波 周储伟 孙玉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04-1608,共5页
目的:建立种植体支持的上颌无牙颌固定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便分析种植固定桥及上颌骨的应力分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例上颌牙列缺失,牙槽骨中度吸收的志愿者,对其头颅部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 目的:建立种植体支持的上颌无牙颌固定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便分析种植固定桥及上颌骨的应力分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例上颌牙列缺失,牙槽骨中度吸收的志愿者,对其头颅部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完成上颌骨三维实体模型的重建;利用光学测量与平面影像测量相结合的方法 ,完成Bego种植体(L=13 mm、D=4.5 mm)的精确建模;并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完成种植固定桥的建模,为后面的有限元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结果:成功地建立了种植体支持的上颌无牙颌固定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保持原模型力学相似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简化,提高了分析效率和精确性。结论:基于CBCT扫描、三维激光扫描、逆向工程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建立种植体支持的上颌无牙颌固定义齿几何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网格划分生成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并保证了很好的几何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上颌无牙颌 牙种植体 骨界面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过程或上颌窦提升致上颌窦黏膜穿孔17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国兴 吴煜农 +4 位作者 施卫兵 王东苗 丁旭 杜一飞 浦丽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9-881,共3页
目的:探讨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提升时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的对策。方法:2003~2010年间,17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提升时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3例放弃种植;其余14例,采用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1.0~1.5 mm种植,同时... 目的:探讨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提升时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的对策。方法:2003~2010年间,17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提升时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3例放弃种植;其余14例,采用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1.0~1.5 mm种植,同时进行骨引导再生技术加高牙槽嵴1.5~2.0 mm。结果:14例成功完成种植义齿修复,随访1~8年,种植均获成功。结论:只要上颌窦无炎症,术中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没有进一步扩大,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1.0~1.5 mm,进行种植是安全的;通过骨引导再生技术结合骨粉加高牙槽嵴1.5~2.0 mm,总体可增加约2.5~3.5 mm的高度,对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约有4~7 mm高度者,无须在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情况下放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上颌窦提升 骨量不足 骨引导再生技术 黏膜 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颗种植体支持的上颌无牙颌固定义齿应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董海东 汤春波 +1 位作者 周储伟 孙玉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9-663,共5页
目的:分析种植体位置变化时,6颗种植体支持的上颌无牙颌固定义齿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一名牙列缺失、牙槽骨中度吸收的志愿者,对其头颅部进行CBCT扫描,并利用一系列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完成上颌骨三维实体模型的重建。设计8种不同... 目的:分析种植体位置变化时,6颗种植体支持的上颌无牙颌固定义齿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一名牙列缺失、牙槽骨中度吸收的志愿者,对其头颅部进行CBCT扫描,并利用一系列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完成上颌骨三维实体模型的重建。设计8种不同位置种植体支持的固定义齿,建立8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种植体、上颌骨和固定义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远中没有悬臂的模型比有悬臂的模型的应力差值小;8种位点设计的模型都是应力集中在磨牙区种植体,种植体的应力集中点都是种植体颈部,且是偏向于颊侧。种植体的应力都是磨牙>前磨牙>前牙;在8种位点设计的模型中,种植固定义齿和颌骨位移都是集中在前牙区,种植固定义齿的位移是从前牙区向后牙区逐渐变小;8种模型的种植体应力都表现为以压应力为主。模型Ⅰ种植体(位点13、15、17、23、25、27)分散型排列,避免了远中悬臂的设计,6颗种植体的应力分布最均匀。结论:种植体植入位点于13、15、17、23、25、27,是8种方案中最佳的植入位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应力分布 骨界面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on-four”无牙颌种植即刻负重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吴沂蓁 李明 +3 位作者 汪乔那 徐景明 陈冬雷 汤春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39-1343,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标准型"All-on-four"种植即刻负重方法修复无牙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3例伴有后牙区萎缩的单颌或全口无牙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All-on-four"即刻负重方案,于术后48 h内戴入螺丝... 目的 :探讨采用标准型"All-on-four"种植即刻负重方法修复无牙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3例伴有后牙区萎缩的单颌或全口无牙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All-on-four"即刻负重方案,于术后48 h内戴入螺丝固位的一体式聚丙烯酸酯固定桥,其均由4枚种植体支持(2枚倾斜,2枚轴向),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分别于种植体负重后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评估种植体及修复体留存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平均随访20.8个月(6~36个月)。结果:13例患者总共植入60枚种植体,完成15件即刻负重修复体(6件上颌,9件下颌),种植体累计存活率为98.33%,修复体存留率为100%。随访期内,上下颌的倾斜和轴向种植体之间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15.38%)发生了并发症(1例机械并发症和1例生物学并发症)。结论 :根据"All-on-four"方法对无牙颌患者进行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稳定可靠,患者满意度高,但还需大样本量研究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n-four 牙种植体 即刻负重 无牙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骨劈开术在下颌水平骨量严重不足患者牙种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杨益 朱志军 +1 位作者 李明 沈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68-1670,共3页
目的 :探讨二次骨劈开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情况下行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例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行二次骨劈开术,植入19枚种植体,随访6~22个月。结果:19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 目的 :探讨二次骨劈开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情况下行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例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行二次骨劈开术,植入19枚种植体,随访6~22个月。结果:19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且骨结合良好。咬合功能恢复令人满意,种植体周围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二次骨劈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患者种植牙过程中,能有效增加其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二次骨劈开 下颌后牙区 水平向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REE Ⅱ评价2篇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王少烽 彭晓霞 汤春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以口腔医学领域2016年最新发表的2篇临床实践指南为例,分析我国临床实践指南尚存在的局限,为提高我国口腔医学领域临床指南制订和指南更新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Guide Line和... 目的:以口腔医学领域2016年最新发表的2篇临床实践指南为例,分析我国临床实践指南尚存在的局限,为提高我国口腔医学领域临床指南制订和指南更新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Guide Line和医脉通数据库,分别检索于2016年发表的口腔领域英文和中文临床实践指南,采用AGREEⅡ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评价,然后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结果:中文指南只有1篇《显微根管治疗技术指南》,我们选择了美国同期发表的1篇英文指南《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窝沟封闭剂的应用》。对照AGREEⅡ工具6个领域23个条目,《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窝沟封闭剂的应用》符合22个条目的要求,未达要求者为1个条目;《显微根管治疗技术指南》仅符合1个条目的要求,未达到22条目的要求。结论:相对于美国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我国的指南在开发过程中尚未满足循证指南制定的要求,提示我国临床专家在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时应重视临床实践指南开发过程的透明性、方法学严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医学 临床实践指南 AGREE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膜蛋白及其在牙周膜中的生物学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自强 汤春波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1,共4页
骨膜蛋白是一种细胞基质蛋白,是在鼠成骨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具有细胞黏附作用的蛋白质,其为细胞外基质功能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骨膜蛋白表达于胚胎发育阶段和成年机体的多种组织中,如骨、心脏、肺、动静脉及牙周膜等。诸多研究揭示了骨膜... 骨膜蛋白是一种细胞基质蛋白,是在鼠成骨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具有细胞黏附作用的蛋白质,其为细胞外基质功能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骨膜蛋白表达于胚胎发育阶段和成年机体的多种组织中,如骨、心脏、肺、动静脉及牙周膜等。诸多研究揭示了骨膜蛋白参与维持牙周膜细胞功能及调节牙周膜胶原纤维形成过程,能够促进牙周膜细胞黏附、增殖、分化,促进牙周膜细胞成牙周膜样和成牙骨质样作用;在牙周膜胶原纤维形成过程中,骨膜蛋白可和胶原共存,在机械应力刺激下,可维持牙周膜纤维系统完整性。本文基于骨膜蛋白的发现和表达,对骨膜蛋白参与牙周膜生物学功能维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蛋白 细胞基质蛋白 牙周膜 牙周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钛表面二氧化钛纳米管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11
作者 丁思阳 陈宁 沈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26-1430,共5页
目的 :探讨纯钛表面二氧化钛(TiO_2)纳米管改性后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增殖、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评价TiO_2纳米管改性作为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的作用。方法:将实验组钛片进行阳极氧化TiO_... 目的 :探讨纯钛表面二氧化钛(TiO_2)纳米管改性后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增殖、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评价TiO_2纳米管改性作为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的作用。方法:将实验组钛片进行阳极氧化TiO_2纳米管处理,对照组仅进行抛光处理。将hPDLSCs与两组钛材分别复合培养,检测其增殖及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在钛材表面制备了多孔、有序、管径约为100 nm的TiO_2纳米管;实验组hPDLSCs较对照组1 d的增殖活性及4 d的ALP活性没有明显差异;而4、7 d实验组细胞的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而7 d、14 d及21 d实验组细胞ALP活性高于对照组;21 d时,实验组Col-I、OCN、Runx-2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阳极氧化可在钛材表面制备多孔有序的TiO_2纳米管层;且TiO_2纳米管能有效促进hPDLSCs在钛表面的骨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管 钛材 人牙周膜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影响
12
作者 刘雯君 邱憬 +3 位作者 仇颖莹 杨洁 王国平 汤春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7-731,共5页
目的 :研究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影响。方法 :根据钛表面处理方法分为4组:机械抛光组、喷砂组、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的表面形貌,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算双蒸水在试件表面的接触角,... 目的 :研究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影响。方法 :根据钛表面处理方法分为4组:机械抛光组、喷砂组、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的表面形貌,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算双蒸水在试件表面的接触角,检测各组试件表面的润湿性。将试件与变形链球菌共同孵育,采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和扫描电镜观测试件表面粘附细菌的数量和形态。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喷砂-阳极氧化组的钛表面形成微米孔内复合纳米管阵列的微-纳米结构。四组试件表面的接触角为:机械抛光组、喷砂组>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4组试件表面的变形链球菌粘附数量为:阳极氧化组、喷砂-阳极氧化组>喷砂组>机械抛光组。结论:与钛表面纳米管阵列相比,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改性未增加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结构 变形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