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影像学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病变范围评估性能的比较
1
作者 瞿颖 黄越 +2 位作者 李明卉 孙畅 王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8-809,共12页
目的:比较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ultrasonography,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种常规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或DCIS伴微浸润(DCIS with microinvasion,DCIS... 目的:比较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ultrasonography,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种常规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或DCIS伴微浸润(DCIS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病灶大小方面的效能,探讨其辅助临床管理保乳患者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证实的DCIS/DCIS-MI患者的病例资料,将3种影像学检查评估的病灶大小与“金标准”病理学大小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和Bland-Altman法对不同成像方式进行准确性、一致性的评价。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评估准确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亚组分析。最后,探索分析导致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假阴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63例DCIS/DCIS-MI患者。测量均值偏差方面,MRI多高估(+3.5 mm)病灶,而MG(-2.5 mm)和US(-1.4 mm)低估。一致性分析提示MRI与病理结果相关性最强(r=0.853),95%一致性界限(95%limits of agreement,95%LOA)范围最窄(-1.73~2.44 cm),优于MG(r=0.561)及US(r=0.614)。McNemar准确性分析提示MRI准确性高于US和MG(P <0.05),而二者联合使用后准确性与MRI相当(P=0.9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确诊时年龄>60岁(OR=0.322)、肿瘤直径16~40 mm(OR=3.019)和≥41 mm(OR=6.146)显著影响MG评估准确性(P <0.05)。肿瘤直径16~40 mm(OR=2.270)和≥41 mm(OR=4.237)及导管扩张征(OR=1.728)显著增加US评估误差风险(P <0.05)。中重度乳腺背景实质强化(OR=2.139)和非肿块样强化灶(OR=2.655)显著增加MRI评估误差风险(P <0.05)。亚组分析提示,肿瘤直径≤15 mm,3种影像学检查评估效能相近;直径16~40 mm,宜选择超声;直径≥41 mm,宜选择MRI。此外,HER2表达状态(OR=0.100)及Ki67表达水平(OR=0.297)是影响MG检出病灶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结论:术前MRI检查有助于指导DCIS/DCIS-MI患者实现精准保乳,尤其病灶直径≥41 mm时。在基层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可推行超声联合乳腺X线检查。对于HER2和Ki67低表达的患者,术前乳腺X线评估时应注意假阴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肿瘤大小 乳腺X线摄影 超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C1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2
作者 丁峰 喻夏飞 +4 位作者 朱妍慧 杨君哲 吴娴 刘晓安 邹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2,共8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1A(structural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 1A,SMC1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S... 目的:探讨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1A(structural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 1A,SMC1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SMC1A m RNA在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1—12月间48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MC1A的表达,并评估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通过下调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SMC1A表达,检测其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对TCGA相关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提示,SMC1A m 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并与乳腺癌的预后紧密相关。临床样本验证也表明,SMC1A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并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化程度相关。siRNA介导的SMC1A下调在MCF-7细胞中显著提升了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及Bax的表达,降低了Bcl2的表达。结论:SMC1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的进展及病理分化有关。初步机制研究表明,SMC1A的表达调控可能对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SMC1A 细胞凋亡 癌症基因组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监测定位腋窝淋巴结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心培 查海玲 +6 位作者 平洁怡 张曼琪 刘薇 陈锐 王珏 查小明 栗翠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5-852,共8页
目的:联合超声和腋窝转移定位淋巴结,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ly LN-positive,cN+)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NST)后腋窝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的情况。方法:... 目的:联合超声和腋窝转移定位淋巴结,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ly LN-positive,cN+)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NST)后腋窝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的情况。方法:选取88例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测试组或验证组。所有患者于NST前,选取超声图像上最可疑且由病理活检证实为转移的淋巴结,在超声引导下置入1枚定位钛夹。对测试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风险评分模型。结果:腋窝pCR率为48%(42/88)。以NST前激素受体状态、超声提示异常淋巴结的分级和分级的变化、定位淋巴结皮质厚度变化为独立因素,建立危险评分模型。在-13~-9分和1~10分时,测试组腋窝pCR率分别为100%和0。测试组和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1(95%CI=0.868~0.994)和0.762(95%CI=0.576~0.947)。结论:基于超声和定位淋巴结的风险评分模型准确预测了cN+的乳腺癌患者NST后的腋窝淋巴结状态。危险评分-13~-9时腋窝淋巴结转移假阴性率为0%,这部分患者能够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及一系列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超声 腋窝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栗翠英 巩海燕 +10 位作者 凌立君 杜丽雯 苏彤 蒋燕妮 王聪 邓晶 彭晓静 李奥 许迪 王水 王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00-1805,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的良恶性超声造影表现及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 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527个乳腺病灶(BI-RADS 3-5类)进行检查,分析乳腺病灶的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类型及参...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的良恶性超声造影表现及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 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527个乳腺病灶(BI-RADS 3-5类)进行检查,分析乳腺病灶的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类型及参数等指标,再次判定肿块的BI-RADS分类,以BI-RADS 4A类判定可疑恶性,并与术后病理及粗针穿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27例乳腺肿块中良性肿块254例,恶性肿块273例;(2)肿块内部血管走行紊乱、边缘见放射状增强、造影后范围增大、是否高增强、边界是否清晰等在良恶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性及非向心性增强、是否充盈缺损在良恶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射状增强内部弱于周边,穿入及扭曲血管、造影后范围增大及周边放谢增强OR较高(46.84、14.89、11.06);(4)时间强度曲线类型:本组病例对203个结节进行了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时间-强度曲线类型分布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恶性与正常组织差值及良性与正常组织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常规超声ROC曲线下面积US检查为0.767,两者联合应用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的BI-RADS分类较单纯常规超声更为准确,对结节进行更准确的BI-RADS分类,减少了部分不必要的活检,可更好地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 乳腺 BI-RADS 时间-强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崇梅红 王水 +3 位作者 查小明 刘晓安 凌立君 肇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0-225,共6页
目的:比较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联合不同生物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乳珠蛋白(humanmammaglobin,hMAM)、小黏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 目的:比较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联合不同生物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乳珠蛋白(humanmammaglobin,hMAM)、小黏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的生物标志物CK19、hMAM、SBEM的表达情况,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人群)进行检测以确定CK19、hMAM、SBEM在外周血中的基础表达水平,检测9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hMAM、SBEM表达情况。结果: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CK19、hMAM、SBEM均有表达,Ct值分别为13.87、34.47、20.14;40例对照组人群中有1例表达CK19,另有1例表达hMAM,未检测到SBEM表达;9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中CK19表达率49%、hMAM表达率34%、SBEM表达率13%,联合CK19、hMAM、SBEM阳性率为56%。结论:运用多标志物(CK19、hMAM、SBEM)联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癌外周血CTC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特异性并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循环肿瘤细胞 细胞角蛋白19 乳珠蛋白 乳腺小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乳腺肿块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谢克飞 肇毅 +2 位作者 查小明 刘晓安 郑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26-1228,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ultrasound-guided core needle biopsy,US-CNB)在乳腺肿块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210例患者1 241个乳腺肿块US-CNB的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US-CNB在乳腺肿块诊...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ultrasound-guided core needle biopsy,US-CNB)在乳腺肿块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210例患者1 241个乳腺肿块US-CNB的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US-CNB在乳腺肿块诊疗中价值。结果:1 241个乳腺肿块组织中US-CNB病理诊断乳腺癌970例,术后病理组织诊断乳腺癌1 000例,CNB病理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7%,阴性预测值为100%,假阴性率为3%,正确指数为0.97,诊断符合率为97.58%。约登指数为0.97,Kappa值为0.975 8。结论 :US-CNB灵敏度高,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高,且安全有效,对指导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 超声引导 空芯针穿刺活检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栗翠英 林红军 +5 位作者 叶新华 陈偲 陈琳 李奥 汪惠宁 孙小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56-126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常规超声(US)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99个乳腺病灶(BI-RADS 3-5)进行检查,分析乳腺病灶的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等指标,判定肿块的BI-RADS分...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常规超声(US)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99个乳腺病灶(BI-RADS 3-5)进行检查,分析乳腺病灶的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等指标,判定肿块的BI-RADS分类,以BI-RADS 4B判定恶性,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病理良性58例,恶性41例,US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100%,特异度55.17%,CEUS联合US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97.56%,特异度91.23%。肿块内部血管走行紊乱、边缘见放射状增强、造影后范围增大等在良恶性间差异有意义(P<0.05),时间强度曲线参数(Peak、TTP、AUC)恶性与正常组织差值及良性与正常组织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间仅Pea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良性与正常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US联合US检查对乳腺肿块的BI-RADS分类较单纯US更为准确,可更好地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常规超声 乳腺 BI—RA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Tracp5b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凤良 凌立君 +2 位作者 沈恩超 刘晓安 王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02-705,共4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糖类抗原-153(CA-153)及癌胚抗原(CEA)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8例健康女性、26例无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癌骨... 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糖类抗原-153(CA-153)及癌胚抗原(CEA)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8例健康女性、26例无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Tracp5b、CA-153及CEA水平。结果:乳腺癌骨转移组的血清Tracp5b水平较无骨转移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racp5b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为78.13%,特异性为86.36%;CA-153的敏感性为37.50%,特异性为77.27%;CEA的敏感性为21.88%,特异性为84.09%;Tracp5b的敏感性较CA-153、CE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cp5b可以作为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血清标记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糖类抗原-153 癌胚抗原 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扩张器在乳腺癌即刻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史京萍 葛小静 +9 位作者 夏添松 周文斌 侯祚琼 刘晓安 査小明 凌立君 肇毅 陈琳 王水 章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90-1691,共2页
目的 :介绍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扩张器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即刻乳房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本院2013-2014年10例行保留皮肤或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切除术后,应用背阔肌肌瓣或肌皮瓣联合扩张器进行即刻乳房重建病例,术后分次注水扩张,维持... 目的 :介绍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扩张器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即刻乳房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本院2013-2014年10例行保留皮肤或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切除术后,应用背阔肌肌瓣或肌皮瓣联合扩张器进行即刻乳房重建病例,术后分次注水扩张,维持6个月以上,二期手术将扩张器更换为硅凝胶假体,完成乳房重建。结果:10例乳房再造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扩张器或假体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外观效果满意。结论: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扩张器的即刻乳房重建手术对乳腺癌患者安全可行,手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房重建 扩张器 背阔肌肌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病灶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薇 巩海燕 +3 位作者 查海玲 凌立君 邓晶 栗翠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33-1536,共4页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在乳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1例患者共计252个病灶同时进行常规超声联合CEUS与DCE-MRI检查,...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在乳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1例患者共计252个病灶同时进行常规超声联合CEUS与DCE-MRI检查,对肿块增强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CEUS、DCE-MRI诊断乳腺肿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采用Kappa值考察CEUS与DCE-MRI评估病灶的一致性,252个病灶均有手术病理结果。结果:252个病灶中,恶性病灶150个(59.5%),良性病灶102个(40.5%)。CEUS的ROC曲线下面积0.872,灵敏度80.4%,特异度94.0%;DCE-MRI的ROC曲线下面积0.907,灵敏度83.3%,特异度98.0%。CEUS和DCE-MRI诊断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种检查手段在鉴别肿块良恶性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49)。结论:在超声探测到目标病灶基础上,常规超声联合CEUS与DCE-MRI在诊断乳腺病灶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成为DCE-MRI的可替代检查方法,为优化检查手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动态增强MRI 乳腺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月经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钱超 周文斌 +2 位作者 赵志泓 黄中晶 王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80-1282,共3页
目的:研究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对月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44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闭经的比例、时间以及月经恢复的比例和时间。其中78例接受FEC方案,66例接受TE方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化疗致闭经(CIA)及月经... 目的:研究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对月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44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闭经的比例、时间以及月经恢复的比例和时间。其中78例接受FEC方案,66例接受TE方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化疗致闭经(CIA)及月经恢复的相关性。结果:126例(87.5%)患者出现CIA,其中107例(84.9%)停经出现在前3个疗程后;≤40岁患者C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40岁的患者(P<0.05),化疗方案及激素受体状态对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6例出现CIA的患者中共有74例(58.7%)恢复月经,中位时间为化疗结束后5个月;年龄及激素受体状态对CIA的恢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是预测CIA出现和月经恢复的指标。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服用三苯氧胺对月经恢复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化学疗法 内分泌治疗 闭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化酶抑制剂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露 王珏 +1 位作者 薛旦旦 何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9-272,280,共5页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折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70例为治疗组,未接受任何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89例为对照组。收集骨折相关资料,并以5年用药期为界...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折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70例为治疗组,未接受任何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89例为对照组。收集骨折相关资料,并以5年用药期为界,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发生率及风险。同时,在治疗组患者中,分析相关临床风险因素对骨折发生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总骨折发生率分别为12.86%(9/70)和1.12%(1/89),5年用药期间的骨折发生率分别为10.00%(7/70)和1.12%(1/89),5年用药期过后,治疗组8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骨折,而对照组19例患者无一例发生骨折。治疗组患者的骨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3,0.018,0.026)。治疗组患者总骨折发生风险和5年用药期间的骨折发生风险高于对照组(P=0.008,0.026)。治疗组患者中,个人骨折史和骨折家族史是增加骨折发生的临床风险因素。结论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骨折发生率和骨折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因此,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使用AI防治乳腺癌时,要全面评估骨折发生的风险,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芳香化酶抑制剂 绝经后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在乳腺癌局部精准治疗中的新进展:联合免疫治疗未来可期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文斌 谢晖 +1 位作者 丁强 王水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98-704,共7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治疗以手术为主。目前,早期乳腺癌的诊治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要创新的方法来减少创伤和改善预后。随着乳腺癌治疗手段创新性研究的深入,乳房和腋窝的非手术治疗成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热...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治疗以手术为主。目前,早期乳腺癌的诊治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要创新的方法来减少创伤和改善预后。随着乳腺癌治疗手段创新性研究的深入,乳房和腋窝的非手术治疗成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热点。微波消融作为一种微创的精准局部治疗方式,具有消融迅速、操作方式简易、术后并发症较少等特点,目前已尝试用于治疗早期乳腺癌,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此外,有研究报道,早期乳腺癌经微波消融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激发体内抗原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该免疫效应可能与微波消融后肿瘤抗原的大量释放有关。乳腺癌单用免疫治疗效果差,有研究者提出通过联合免疫治疗增强消融免疫效应的方案,但其具体疗效仍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随着对于微波消融引起体内免疫效应的研究深入,微波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有望成为全新的精准治疗策略和理念。本文对微波消融在乳腺癌局部精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局部治疗 微波消融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鼠李糖β常春藤甙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凋亡 被引量:3
14
作者 成琳 夏添松 +5 位作者 周文斌 梁秀清 薛金秋 石靓 王莹 丁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6-451,共6页
目的:观察D-鼠李糖β常春藤甙(简称D药)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研究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其抗肿瘤机制。方法:不同浓度D药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 48 h后,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D-鼠李糖β常春藤甙(简称D药)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研究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其抗肿瘤机制。方法:不同浓度D药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 48 h后,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D药作用MCF-7、MDA-MB-231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结果:20、30、40μg/ml D药作用细胞48 h后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加。20μg/ml D药作用细胞48 h后,pPI3K、p-AKT蛋白表达减少,而总PI3K、总AKT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I3K抑制剂LY294002通过抑制细胞p-AKT的表达,从而增加D药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D药可以通过抑制PI3K的磷酸化,进而影响磷酸化AKT的表达,最终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鼠李糖β常春藤甙 乳腺癌 凋亡 PI3K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yrphostins AG1478对内分泌耐药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甄林林 朱旬 +2 位作者 郑伟 王萱仪 武正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30-533,共4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探讨EGFR抑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三苯氧胺(TAM)耐药的乳腺癌细胞(T-MCF-7)。研究EGFR抑制剂Tyrpho...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探讨EGFR抑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三苯氧胺(TAM)耐药的乳腺癌细胞(T-MCF-7)。研究EGFR抑制剂TyrphostinsAG1478对T-MCF-7细胞的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进行细胞生长抑制试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方法分析EGFR及其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MCF-7细胞在持续给予TAM(10-7mol/L)处理6个月后获得耐药细胞T-MCF-7。与MCF-7细胞相比,T-MCF-7对AG1478的敏感性增高。AG1478可使T-MCF-7细胞周期阻滞,增殖指数下降,凋亡率增加;对T-MCF-7细胞的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水平无影响,但使其磷酸化-ERK1/2水平下降,降低了EGFR下游信号通路的活性水平。结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给予TAM长期处理后,更依赖于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EGFR抑制剂可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活性,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G寡核苷酸促进Toll样受体9的表达增强乳腺癌细胞侵袭 被引量:1
16
作者 史京萍 夏添松 +3 位作者 丁强 刘晓安 査小明 王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61-1163,1178,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对其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系TLR9的表达状况,以CpG寡核苷酸刺激不同乳腺癌细胞株后,检测TLR9表达的变化、体外侵袭能力的变化以...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对其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系TLR9的表达状况,以CpG寡核苷酸刺激不同乳腺癌细胞株后,检测TLR9表达的变化、体外侵袭能力的变化以及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表达TLR9而MCF-7不表达。CpG寡核苷酸处理后MDA-MB-231的TLR9表达增高,且侵袭能力进一步增强;MCF-7的该受体表达情况和侵袭能力均无明显变化。侵袭能力的增加不是源自于细胞活性的增强。结论:TLR9在高侵袭的乳腺癌细胞系中表达,其表达的增加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TOLL样受体9 侵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ADC图全容积RO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肿块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的价值 被引量:13
17
作者 余雅丽 王晓 +5 位作者 查小明 王思奇 娄鉴娟 邹启桂 王聪 蒋燕妮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7-994,共8页
目的:基于基线期ADC图全容积ROI特征提取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探讨其对肿块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94例女性患者纳入研究,并按照7∶3的比... 目的:基于基线期ADC图全容积ROI特征提取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探讨其对肿块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94例女性患者纳入研究,并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66例)和验证组(28例)。所有患者在NAC后采用Miller-Payne(M-P)病理分级系统评估疗效,其中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者14例(14.9%)。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NAC前、后的的临床资料及NAC前3.0T MRI检查资料。采用ITK-SNAP软件获得肿瘤的容积ROI,并采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序贯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特征选择方法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进行降维分析,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Radscore)。采用ROC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综合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基于ADC图全容积RO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PCR,在训练组中的AUC和符合率分别为0.87(95%CI:0.75~0.99)和0.848,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85(95%CI:0.71~1.00)和0.821。决策曲线显示,风险因素的概率阈值为10%~80%时,影像组学模型增加了更多的临床收益。结论:基于基线期ADC图全容积ROI影像组学模型对肿块样乳腺癌NAC后疗效(病理评估)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表观扩散系数 影像组学 全容积感兴趣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微钙化X线特征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丽钰 娄鉴娟 +5 位作者 王思奇 邹启桂 肇毅 王聪 徐祎 蒋燕妮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37-1241,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微钙化X线特征判断DCIS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8年8月在本院经钼靶定位穿刺微钙化病灶并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101例,搜集101例患者的乳腺钼靶及病理资料,将... 目的:探讨通过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微钙化X线特征判断DCIS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8年8月在本院经钼靶定位穿刺微钙化病灶并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101例,搜集101例患者的乳腺钼靶及病理资料,将钙化形态分为细小多形性组与非细小多形性组,将钙化分布分为群集分布组与非群集分布组,分析钙化表现与ER、HER2、ER/HER2亚型、Ki-67表达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细小多形性组与非细小多形性组中DCIS的ER(χ2=0.571,P=0.450)、HER2(χ2=0.019,P=0.890)、ER/HER2亚型(Fisher精确检验,P=0.214)、Ki-67(χ2=2.129,P=0.145)表达及病理分级(χ2=2.021,P=0.155)构成均无显著差异。在群集分布组与非群集分布组中DCIS的ER(χ2=17.460,P<0.001)、HER2(χ2=13.305,P<0.001)、ER/HER2亚型(Fisher精确检验,P<0.001)、Ki-67表达(χ2=8.117,P=0.004)及病理分级(χ2=17.241,P<0.001)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DCIS钙化分布特征与ER、HER2、ER/HER2亚型、Ki-67表达及病理级别具有相关性,为预后评估能够提供参考,钙化为群集分布的DCIS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 乳腺 乳腺钼靶 微钙化 雌激素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病理分级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胸苷激酶1对乳腺癌辅助诊断及术后化疗效果评估的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袁子育 刘晓安 +2 位作者 凌立君 肇毅 王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1,TK1)检测对乳腺癌辅助诊断及术后化疗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ECL)检测48例乳腺肿瘤患者的血清TK1水平,并对其中随访1~3个月的14例术后化疗的血清TK1水平进行检...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1,TK1)检测对乳腺癌辅助诊断及术后化疗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ECL)检测48例乳腺肿瘤患者的血清TK1水平,并对其中随访1~3个月的14例术后化疗的血清TK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0例完成4~6个周期化疗后的血清TK1降低并接近正常人水平,4例血清TK1未降反升。随访1年后,有1例发生骨转移。结论:血清TK1水平反映细胞增殖,与病灶大小有一定相关性,连续跟踪结果有利于对乳腺癌治疗效果的辅助诊断,对临床监视肿瘤疗效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胸苷激酶1 乳腺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分类和诊治进展 被引量:50
20
作者 胡玥 奚佩雯 +3 位作者 石靓 吴靓 周文斌 丁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9-773,共5页
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多见于年轻女性,男性患者也有个别报道。NPM主要分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 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多见于年轻女性,男性患者也有个别报道。NPM主要分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3大类,其中以PDM和GLM最常见。鉴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较为棘手,易与炎性乳癌相混淆,治疗后反复发作是该病的特点,也是其难治的原因,甚至部分患者因此切除乳房,身心受到重大创伤。本文结合现有报道,针对NPM临床诊疗中的分类、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哺乳期乳腺炎 导管周围乳腺炎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