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1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东新赣丘陵岗岭区农业资源特点与农业综合开发 被引量:4
2
作者 孙进 王义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6-60,共5页
江苏东新赣丘陵岗岭区,地貌形态复杂,农业生态条件优劣并存,光热资源充足,但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有效养分贫瘠,水资源短缺,季节性干旱突出。对此必须不断建设以保水为主的工程体系,拦截地表径流,蓄积一切径流水量,增强调... 江苏东新赣丘陵岗岭区,地貌形态复杂,农业生态条件优劣并存,光热资源充足,但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有效养分贫瘠,水资源短缺,季节性干旱突出。对此必须不断建设以保水为主的工程体系,拦截地表径流,蓄积一切径流水量,增强调蓄功能,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坚持植树造林,修筑梯田控制水土流失。实施深耕与培肥土壤技术,建立高效农田生态群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明确资源优势,逐步实现规模开发与产业化过程。这是丘陵岗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岗岭 农业资源 保水 农业综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工程主要模式及分析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宗良纲 卢东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2年第1期30-31,共2页
着重对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现状、典型模式及其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更好地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 江苏省 评价 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工程 模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园土肥管理现状、问题及绿色提质增效途径
4
作者 董彩霞 《落叶果树》 2025年第3期1-6,F0002,共7页
我国梨园普遍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化加剧、施肥结构失衡、养分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笔者系统解析当前梨园土壤及施肥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土壤地力提升、养分最佳管理规律适配、功能微生物助力养分高效的“三位一体”高效施肥原... 我国梨园普遍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化加剧、施肥结构失衡、养分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笔者系统解析当前梨园土壤及施肥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土壤地力提升、养分最佳管理规律适配、功能微生物助力养分高效的“三位一体”高效施肥原则,总结出“有机替代、养根健果、三改两补、水肥耦合、精准调控”为核心技术的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实现地力提升、化肥控量施用和果实品质提升,为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土肥管理 高效施肥原则 绿色提质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炭基纳米硒对猪粪中温和中高温产甲烷及砷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燕云 靳红梅 +5 位作者 龙玉娇 朱宁 王欣 冯彦房 曹云 张晶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8-267,共10页
在消化过程中投加负载微量元素硒(Se)的纳米材料或生物炭基材料,是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效率低以及有害重金属元素富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水热炭化法制得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具体表征分析。基于此... 在消化过程中投加负载微量元素硒(Se)的纳米材料或生物炭基材料,是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效率低以及有害重金属元素富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水热炭化法制得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具体表征分析。基于此,以含砷(以As计,4.43 mg/kg)猪粪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批次厌氧消化试验,探究中温(37℃)和中高温(44℃)两种工艺条件下SeHC对猪粪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及发酵物中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SeHC相对未负载纳米硒的水热炭HC比表面积显著(P<0.05)增加15.1%,表面官能团(N-H、C=O、C-O和C-X)种类更为丰富;通过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监测及Gompertz模型拟合,发现中高温耦合外源SeHC处理组强化厌氧产甲烷效果最佳,SeHC处理组的P’(甲烷生产潜力)和R_(m)(最大产甲烷速率)分别较CK组显著提升72.20%和75.54%,提升率远高于中温条件下;添加SeHC对厌氧消化体系中的砷含量削减效果也最佳,中温下SeHC处理组的砷去除率为5.3%,是CK组的1.86倍,中高温下SeHC处理组的砷去除率为10.7%,是同等温度条件下CK组的3.2倍。综上所述,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耦合中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在同步提高厌氧消化性能和有害物质砷去除方面更具优势,研究结果将为今后水热炭基纳米硒材料功能开发及其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纳米硒 厌氧消化 金属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范 被引量:19
6
作者 宗良纲 卢东 +2 位作者 杨永岗 肖兴基 周泽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4-67,共4页
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对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系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有机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和主要发展方向 ;通过详尽剖析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 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对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系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有机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和主要发展方向 ;通过详尽剖析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旨在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 生态农业 有机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国 可行性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洼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_2动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7
7
作者 曹建华 潘根兴 +2 位作者 袁道先 何师意 林玉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岩溶洼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_2动态的昼夜观测结果说明,岩溶洼地对大气CO_2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并促进岩溶发育;植被的光合呼吸作用是制约大气CO_2日动态直接的因素,而土壤CO_2向大气的排放居次要地位。CO_2是岩溶作用重...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岩溶洼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_2动态的昼夜观测结果说明,岩溶洼地对大气CO_2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并促进岩溶发育;植被的光合呼吸作用是制约大气CO_2日动态直接的因素,而土壤CO_2向大气的排放居次要地位。CO_2是岩溶作用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关注的焦点。碳酸盐岩溶蚀回收大气CO_2的关键是近地面CO_2和水的动态。本文有助于从CO_2动态变化的角度阐明碳酸盐岩溶蚀回收大气CO_2的机理,将为岩溶动力系统和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洼地 岩溶作用 大气 二氧化碳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主要食物含硒量分析及居民硒营养水平评价 被引量:52
8
作者 陈历程 杨方美 +1 位作者 胡秋辉 潘根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7-59,共3页
随机采购南京市农贸市场出售的粮食类食物、动物性食物、水果和蔬菜等,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各种食物的含硒量。结果表明:动物性食物含硒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尤以动物内脏含硒量为最高;禾谷类和豆类食物的含硒量又比水果和蔬菜高... 随机采购南京市农贸市场出售的粮食类食物、动物性食物、水果和蔬菜等,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各种食物的含硒量。结果表明:动物性食物含硒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尤以动物内脏含硒量为最高;禾谷类和豆类食物的含硒量又比水果和蔬菜高,多数食物含硒量小于全国代表值。调查了南京市居民的日常饮食,根据现代营养原理制定了膳食结构,对该膳食结构进行硒营养评价,计算南京市居民日常硒的摄入量、结果表明:南京市居民硒摄入量为30.4μg/d,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硒摄入量的最低限值50μg/d相差甚远,日常膳食不能满足人体对硒的最低需要,开发高效安全的补硒食品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含硒量 摄入量 营养学 膳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和K值图的制作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方便水库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41
9
作者 姜小三 潘剑君 +1 位作者 杨林章 卜兆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本文介绍了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和K值图的制作方法。涉及利用公式法计算该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的参数设置方法,和运用地统计学的协同克里格空间插值的方法进行K值图的编制方法,并对K值图在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生态与环境等方面... 本文介绍了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和K值图的制作方法。涉及利用公式法计算该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的参数设置方法,和运用地统计学的协同克里格空间插值的方法进行K值图的编制方法,并对K值图在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应用作了简要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K值 克里格插值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茶园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宗良纲 周俊 +2 位作者 罗敏 陆丽君 费新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1-64,共4页
通过对江苏20多个典型茶场的调查取样,分析了江苏典型茶园的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总体肥力状况良好,少数茶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茶园土壤施用的有机肥中,菜饼肥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组成合理,重金属含量低... 通过对江苏20多个典型茶场的调查取样,分析了江苏典型茶园的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总体肥力状况良好,少数茶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茶园土壤施用的有机肥中,菜饼肥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组成合理,重金属含量低,适合茶园长期施用。在茶园施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有机肥施用时间偏晚的现象。此外,江苏茶园土壤存在较明显的酸化现象,且有加重趋势。个别茶场的土壤中Pb含量超标需引起重视,否则会导致茶叶中Pb含量超标而影响茶叶质量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环境质量 施肥管理 土壤酸化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的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8
11
作者 周江敏 代静玉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1-735,共5页
采用元素分析,1H—NMR和FTIR研究了3种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并与富里酸(FA)、胡敏酸(H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OM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组成,芳香族物质少,烷基链烃含量少且支链短,分子结构简单;HA含有大量的芳香族... 采用元素分析,1H—NMR和FTIR研究了3种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并与富里酸(FA)、胡敏酸(H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OM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组成,芳香族物质少,烷基链烃含量少且支链短,分子结构简单;HA含有大量的芳香族不饱和物质,烷基链烃含量多且支链长;FA含有大量的羧基官能团。3种土壤HA的结构组成相似,而DOM则变化较大,即桑园土壤DOM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多;水杉土壤DOM烷烃物质和芳香族不饱和物质较多,而碳水化合物相对少;水田土壤DOM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溶性有机质 结构特征 环境条件 富里酸 胡敏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宗良纲 卢东 +2 位作者 杨永岗 肖兴基 周泽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2-154,共3页
简介了有机农业的起源、内涵和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概况以及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阐述了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的战略意义,并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发展前景 有机农业 有机食品 可持续发展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8
13
作者 毕常锐 白志英 +4 位作者 杨訸 李存东 郑金风 李东晓 唐光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1-176,共6页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104基本苗/hm2(D4))。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D3处理的小麦群体合理,叶面积指数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且小麦群体的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优势,最终使得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1和D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和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小麦群体相对较小,农田漏光严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4处理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整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但由于群体相对较大,群体基部透光率较小,小麦群体的净同化率、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最终均导致了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降低。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使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结构和持久的光合同化能力,得到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协调营养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最终使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高达0.5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光能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147)Pm、^(141)Ce、^(147)Nd的环境毒理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陈祖义 刘玉 +3 位作者 程薇 章力干 李辉信 王元兴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55,共4页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的环境行为、生物富集性及其对动物性腺的影响。结果表明 :(1) 14 7Pm、14 1Ce和14 7Nd具有强吸附性 ,易在土壤和底泥中积累 ;(2 )供试的各生物对14 7Pm均具有明显的富集性 ;(3) 14 7Pm、14 1Ce和14 7Nd...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的环境行为、生物富集性及其对动物性腺的影响。结果表明 :(1) 14 7Pm、14 1Ce和14 7Nd具有强吸附性 ,易在土壤和底泥中积累 ;(2 )供试的各生物对14 7Pm均具有明显的富集性 ;(3) 14 7Pm、14 1Ce和14 7Nd在动物体内脏器和组织间呈不均匀分布 ,在骨骼、骨髓、眼、大脑、心脏、脂肪和睾丸中残留量较高 ,且随剂量或摄入时间增加而增加 ,表现了明显的选择性蓄积。其中 ,骨骼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尤为突出 ;14 1Ce在眼中的蓄积高于其它脏器和组织 ;(4 )一次性腹腔注射剂量为 2 0 0mg·kg-1的Ce或Nd对小鼠性腺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小鼠血清中睾酮或孕酮浓度比对照减少 ;虽然随饲料摄入 2 0 0和 80 0mg·(kg·d) -1的Ce ,对小鼠睾酮浓度没有明显影响 ,但精子畸形率升高。探讨了农业应用稀土的环境安全性 ,并就稀土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环境毒理 环境行为 生物富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常用有机物料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理化性质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占新华 周立祥 卢燕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9-624,共6页
以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DOM)为对照,采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实验研究了农业上常用有机物料:猪粪、绿肥和污泥DOM的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土、污泥、猪粪和绿肥DOM含量分别为122,23793,12904,380560mgC/kg.若施用等量有机物料,带入土壤... 以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DOM)为对照,采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实验研究了农业上常用有机物料:猪粪、绿肥和污泥DOM的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土、污泥、猪粪和绿肥DOM含量分别为122,23793,12904,380560mgC/kg.若施用等量有机物料,带入土壤的DOM量最多的应是绿肥.不同有机物料DOM中大分子组分含量高低顺序为:水稻土(51.08%)>猪粪(41.25%)>污泥(23.33%)>绿肥(7.36%);而极性组分含量的顺序则相反,水稻土(10.71%)<猪粪(31.04%)<污泥(31.91%)<绿肥(54.16%).DOM的生物可降解性与DOM的分子量、极性组分含量有关,分子量越大,极性组分含量越低,其越难被降解;反之则易.红外图谱显示DOM中存在醇及苯酚中的-OH、脂肪族饱和C-H、-NH4+、苯环C=C、-NH、多糖类、醇类、羧酸类与酯类C-O及苯环C-H等基团.其非极性基团与极性基团峰高之和的比值顺序显示土壤DOM非极性(1.21)>猪粪DOM(1.12)>污泥DOM(1.11)>绿肥DOM(0.98),紫外图谱也证实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 有机物料 分子量分级 极性 生物可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47
16
作者 曹建华 潘根兴 +1 位作者 袁道先 姜光辉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4-229,共6页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土壤溶解有机碳(DOC)进行了逐月的观测,结果显示DOC是岩溶生态系统中活跃的有机碳组分,在岩溶地区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年中土壤DOC的变化特征表现为3个阶段:(1)3~7月,随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和...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土壤溶解有机碳(DOC)进行了逐月的观测,结果显示DOC是岩溶生态系统中活跃的有机碳组分,在岩溶地区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年中土壤DOC的变化特征表现为3个阶段:(1)3~7月,随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和新陈代谢能力极大提高,土壤溶解有机碳呈升高趋势;(2)8~11月,气温保持较高的水平,但降雨量偏低,土壤干燥,土壤微生物活性极大地减弱,土壤DOC质量分数全年最低;(3)12月至次年2月,随温度的降低,土壤生物活性逐渐降低,土壤DOC呈缓慢升高趋势,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之间存在互为消长的关系。土壤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季节变化与土壤DOC之间存在负相关。文章还提出了岩溶地区土壤碳循环模式及DOC在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有机碳 岩溶作用 碳循环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中游流域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勇 刘朔孺 +2 位作者 于海燕 刘东晓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09-4317,共9页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相对影响。PCA分析表明该区域的主要环境梯度是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引起的溪流物理生境退化程度和水体营养状态。CCA分析发现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流域尺度的关键环境变量是纬度、海拔、样点所在流域大小、森林用地百分比,河段尺度是总氮、总磷、钙浓度、二氧化硅浓度和平均底质得分。偏CCA分析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变异的总解释量为26.4%,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变量分别为总解释量的50%和31%;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且流域尺度环境因子较河段尺度环境因子更为重要,体现了其在溪流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监测和评价中的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尺度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关键变量 相对影响 钱塘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唐秀美 赵庚星 路庆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4,共6页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广饶县耕地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一、二等地占总面积的39.92%;三、四等地占总面积45.75%;五、六等级仅占14.33%。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部的过渡,与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同时受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该研究探索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技术方法,分析了耕地集约利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集约农区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滨海集约农区 耕地 生态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盆栽水稻实验为例 被引量:24
19
作者 吴小庆 徐阳春 陆根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81-2488,共8页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不同氮处理下(0.05、0.15、0.25 g N kg-1)不同水稻品种(锡稻11和武粳4)的盆栽实验为例,以氨挥发、肥料使用量和经济产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TOPSIS法对6个评价对象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分析各对象在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指出施氮量和作物品种都对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从片面追求产量向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评价指标体系 TOPSIS法 层次分析法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旱地小麦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3
20
作者 孙进 王义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55,共3页
江苏淮北丘陵岗岭地区光热资源充足 ,但水资源匮乏 ,季节性干旱突出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寻求适合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农艺措施 ,在东海县岭沙土上进行稻草覆盖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稻草覆盖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 江苏淮北丘陵岗岭地区光热资源充足 ,但水资源匮乏 ,季节性干旱突出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寻求适合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农艺措施 ,在东海县岭沙土上进行稻草覆盖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稻草覆盖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土壤含水率增加 13 .5 %~ 5 9% ,小麦平均增产 12 .5 % ,而且对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旱地小麦 产量 土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