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1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园土肥管理现状、问题及绿色提质增效途径
2
作者 董彩霞 《落叶果树》 2025年第3期1-6,F0002,共7页
我国梨园普遍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化加剧、施肥结构失衡、养分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笔者系统解析当前梨园土壤及施肥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土壤地力提升、养分最佳管理规律适配、功能微生物助力养分高效的“三位一体”高效施肥原... 我国梨园普遍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化加剧、施肥结构失衡、养分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笔者系统解析当前梨园土壤及施肥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土壤地力提升、养分最佳管理规律适配、功能微生物助力养分高效的“三位一体”高效施肥原则,总结出“有机替代、养根健果、三改两补、水肥耦合、精准调控”为核心技术的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实现地力提升、化肥控量施用和果实品质提升,为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土肥管理 高效施肥原则 绿色提质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炭基纳米硒对猪粪中温和中高温产甲烷及砷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燕云 靳红梅 +5 位作者 龙玉娇 朱宁 王欣 冯彦房 曹云 张晶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8-267,共10页
在消化过程中投加负载微量元素硒(Se)的纳米材料或生物炭基材料,是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效率低以及有害重金属元素富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水热炭化法制得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具体表征分析。基于此... 在消化过程中投加负载微量元素硒(Se)的纳米材料或生物炭基材料,是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厌氧消化效率低以及有害重金属元素富集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水热炭化法制得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具体表征分析。基于此,以含砷(以As计,4.43 mg/kg)猪粪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批次厌氧消化试验,探究中温(37℃)和中高温(44℃)两种工艺条件下SeHC对猪粪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及发酵物中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SeHC相对未负载纳米硒的水热炭HC比表面积显著(P<0.05)增加15.1%,表面官能团(N-H、C=O、C-O和C-X)种类更为丰富;通过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监测及Gompertz模型拟合,发现中高温耦合外源SeHC处理组强化厌氧产甲烷效果最佳,SeHC处理组的P’(甲烷生产潜力)和R_(m)(最大产甲烷速率)分别较CK组显著提升72.20%和75.54%,提升率远高于中温条件下;添加SeHC对厌氧消化体系中的砷含量削减效果也最佳,中温下SeHC处理组的砷去除率为5.3%,是CK组的1.86倍,中高温下SeHC处理组的砷去除率为10.7%,是同等温度条件下CK组的3.2倍。综上所述,水热炭基纳米硒SeHC耦合中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在同步提高厌氧消化性能和有害物质砷去除方面更具优势,研究结果将为今后水热炭基纳米硒材料功能开发及其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纳米硒 厌氧消化 金属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主要食物含硒量分析及居民硒营养水平评价 被引量:52
4
作者 陈历程 杨方美 +1 位作者 胡秋辉 潘根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7-59,共3页
随机采购南京市农贸市场出售的粮食类食物、动物性食物、水果和蔬菜等,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各种食物的含硒量。结果表明:动物性食物含硒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尤以动物内脏含硒量为最高;禾谷类和豆类食物的含硒量又比水果和蔬菜高... 随机采购南京市农贸市场出售的粮食类食物、动物性食物、水果和蔬菜等,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各种食物的含硒量。结果表明:动物性食物含硒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尤以动物内脏含硒量为最高;禾谷类和豆类食物的含硒量又比水果和蔬菜高,多数食物含硒量小于全国代表值。调查了南京市居民的日常饮食,根据现代营养原理制定了膳食结构,对该膳食结构进行硒营养评价,计算南京市居民日常硒的摄入量、结果表明:南京市居民硒摄入量为30.4μg/d,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硒摄入量的最低限值50μg/d相差甚远,日常膳食不能满足人体对硒的最低需要,开发高效安全的补硒食品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含硒量 摄入量 营养学 膳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茶园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宗良纲 周俊 +2 位作者 罗敏 陆丽君 费新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1-64,共4页
通过对江苏20多个典型茶场的调查取样,分析了江苏典型茶园的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总体肥力状况良好,少数茶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茶园土壤施用的有机肥中,菜饼肥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组成合理,重金属含量低... 通过对江苏20多个典型茶场的调查取样,分析了江苏典型茶园的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总体肥力状况良好,少数茶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茶园土壤施用的有机肥中,菜饼肥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组成合理,重金属含量低,适合茶园长期施用。在茶园施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有机肥施用时间偏晚的现象。此外,江苏茶园土壤存在较明显的酸化现象,且有加重趋势。个别茶场的土壤中Pb含量超标需引起重视,否则会导致茶叶中Pb含量超标而影响茶叶质量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环境质量 施肥管理 土壤酸化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147)Pm、^(141)Ce、^(147)Nd的环境毒理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祖义 刘玉 +3 位作者 程薇 章力干 李辉信 王元兴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55,共4页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的环境行为、生物富集性及其对动物性腺的影响。结果表明 :(1) 14 7Pm、14 1Ce和14 7Nd具有强吸附性 ,易在土壤和底泥中积累 ;(2 )供试的各生物对14 7Pm均具有明显的富集性 ;(3) 14 7Pm、14 1Ce和14 7Nd...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的环境行为、生物富集性及其对动物性腺的影响。结果表明 :(1) 14 7Pm、14 1Ce和14 7Nd具有强吸附性 ,易在土壤和底泥中积累 ;(2 )供试的各生物对14 7Pm均具有明显的富集性 ;(3) 14 7Pm、14 1Ce和14 7Nd在动物体内脏器和组织间呈不均匀分布 ,在骨骼、骨髓、眼、大脑、心脏、脂肪和睾丸中残留量较高 ,且随剂量或摄入时间增加而增加 ,表现了明显的选择性蓄积。其中 ,骨骼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尤为突出 ;14 1Ce在眼中的蓄积高于其它脏器和组织 ;(4 )一次性腹腔注射剂量为 2 0 0mg·kg-1的Ce或Nd对小鼠性腺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小鼠血清中睾酮或孕酮浓度比对照减少 ;虽然随饲料摄入 2 0 0和 80 0mg·(kg·d) -1的Ce ,对小鼠睾酮浓度没有明显影响 ,但精子畸形率升高。探讨了农业应用稀土的环境安全性 ,并就稀土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环境毒理 环境行为 生物富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的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8
7
作者 周江敏 代静玉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1-735,共5页
采用元素分析,1H—NMR和FTIR研究了3种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并与富里酸(FA)、胡敏酸(H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OM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组成,芳香族物质少,烷基链烃含量少且支链短,分子结构简单;HA含有大量的芳香族... 采用元素分析,1H—NMR和FTIR研究了3种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并与富里酸(FA)、胡敏酸(H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OM主要由碳水化合物组成,芳香族物质少,烷基链烃含量少且支链短,分子结构简单;HA含有大量的芳香族不饱和物质,烷基链烃含量多且支链长;FA含有大量的羧基官能团。3种土壤HA的结构组成相似,而DOM则变化较大,即桑园土壤DOM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多;水杉土壤DOM烷烃物质和芳香族不饱和物质较多,而碳水化合物相对少;水田土壤DOM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溶性有机质 结构特征 环境条件 富里酸 胡敏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被引量:20
8
作者 宗良纲 卢东 +2 位作者 杨永岗 肖兴基 周泽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2-154,共3页
简介了有机农业的起源、内涵和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概况以及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阐述了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的战略意义,并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发展前景 有机农业 有机食品 可持续发展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中游流域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勇 刘朔孺 +2 位作者 于海燕 刘东晓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09-4317,共9页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相对影响。PCA分析表明该区域的主要环境梯度是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引起的溪流物理生境退化程度和水体营养状态。CCA分析发现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流域尺度的关键环境变量是纬度、海拔、样点所在流域大小、森林用地百分比,河段尺度是总氮、总磷、钙浓度、二氧化硅浓度和平均底质得分。偏CCA分析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变异的总解释量为26.4%,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变量分别为总解释量的50%和31%;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且流域尺度环境因子较河段尺度环境因子更为重要,体现了其在溪流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监测和评价中的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尺度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关键变量 相对影响 钱塘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8
10
作者 毕常锐 白志英 +4 位作者 杨訸 李存东 郑金风 李东晓 唐光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1-176,共6页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104基本苗/hm2(D4))。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D3处理的小麦群体合理,叶面积指数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且小麦群体的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优势,最终使得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1和D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和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小麦群体相对较小,农田漏光严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4处理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整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但由于群体相对较大,群体基部透光率较小,小麦群体的净同化率、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最终均导致了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降低。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使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结构和持久的光合同化能力,得到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协调营养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最终使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高达0.5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光能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盆栽水稻实验为例 被引量:24
11
作者 吴小庆 徐阳春 陆根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81-2488,共8页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不同氮处理下(0.05、0.15、0.25 g N kg-1)不同水稻品种(锡稻11和武粳4)的盆栽实验为例,以氨挥发、肥料使用量和经济产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TOPSIS法对6个评价对象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分析各对象在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指出施氮量和作物品种都对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从片面追求产量向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评价指标体系 TOPSIS法 层次分析法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唐秀美 赵庚星 路庆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4,共6页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广饶县耕地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一、二等地占总面积的39.92%;三、四等地占总面积45.75%;五、六等级仅占14.33%。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部的过渡,与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同时受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该研究探索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技术方法,分析了耕地集约利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集约农区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滨海集约农区 耕地 生态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常用有机物料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理化性质特征 被引量:15
13
作者 占新华 周立祥 卢燕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9-624,共6页
以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DOM)为对照,采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实验研究了农业上常用有机物料:猪粪、绿肥和污泥DOM的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土、污泥、猪粪和绿肥DOM含量分别为122,23793,12904,380560mgC/kg.若施用等量有机物料,带入土壤... 以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DOM)为对照,采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实验研究了农业上常用有机物料:猪粪、绿肥和污泥DOM的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土、污泥、猪粪和绿肥DOM含量分别为122,23793,12904,380560mgC/kg.若施用等量有机物料,带入土壤的DOM量最多的应是绿肥.不同有机物料DOM中大分子组分含量高低顺序为:水稻土(51.08%)>猪粪(41.25%)>污泥(23.33%)>绿肥(7.36%);而极性组分含量的顺序则相反,水稻土(10.71%)<猪粪(31.04%)<污泥(31.91%)<绿肥(54.16%).DOM的生物可降解性与DOM的分子量、极性组分含量有关,分子量越大,极性组分含量越低,其越难被降解;反之则易.红外图谱显示DOM中存在醇及苯酚中的-OH、脂肪族饱和C-H、-NH4+、苯环C=C、-NH、多糖类、醇类、羧酸类与酯类C-O及苯环C-H等基团.其非极性基团与极性基团峰高之和的比值顺序显示土壤DOM非极性(1.21)>猪粪DOM(1.12)>污泥DOM(1.11)>绿肥DOM(0.98),紫外图谱也证实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 有机物料 分子量分级 极性 生物可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邬建红 潘剑君 +3 位作者 葛序娟 曹罗丹 李炳亚 陈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183,共6页
通过土壤样品室内培养法测定菜园、桃园、水田及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和3种土壤有机碳组分,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库各库大小及周转速率,探讨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 通过土壤样品室内培养法测定菜园、桃园、水田及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和3种土壤有机碳组分,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库各库大小及周转速率,探讨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日矿化速率差异主要在培养前期,表现为菜园>桃园>水田>旱地,后期差异减小且保持平稳。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小,菜园、桃园、水田分别为其2.61,2.50,1.63倍。由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参数发现,活性碳库(C_a)所占总有机碳(TOC)比例最小,且与易氧化碳(ROC)、颗粒态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桃园外,缓效性碳含量(Cs)均低于惰性碳含量(Cr),且ROC、POC、LFOC亦与Cs具有显著相关性。活性碳库周转速率(Ka)和缓效性碳库周转速率(Ks)仅与LF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具有显著相关性,故可用LFOC/TOC来指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缓效性碳库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矿化 三库 周转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多层次利用模式探讨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颖 赵言文 +2 位作者 丁美 籍春蕾 王春梅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3-396,共4页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如何推进秸秆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分析了江苏省秸秆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秸秆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及需要贯彻的原则,探讨了秸秆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有针对性地...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如何推进秸秆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分析了江苏省秸秆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秸秆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及需要贯彻的原则,探讨了秸秆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预测了秸秆利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多层次利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循环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旱地小麦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3
16
作者 孙进 王义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55,共3页
江苏淮北丘陵岗岭地区光热资源充足 ,但水资源匮乏 ,季节性干旱突出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寻求适合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农艺措施 ,在东海县岭沙土上进行稻草覆盖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稻草覆盖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 江苏淮北丘陵岗岭地区光热资源充足 ,但水资源匮乏 ,季节性干旱突出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寻求适合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农艺措施 ,在东海县岭沙土上进行稻草覆盖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稻草覆盖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土壤含水率增加 13 .5 %~ 5 9% ,小麦平均增产 12 .5 % ,而且对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旱地小麦 产量 土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主要广场的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支建江 刘勇 张明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9-724,共6页
研究调查了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24个星级广场乔、灌木的物种组成,观赏习性(观花、观果、观叶、观形),应用频率及重要值等。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广场木本植物种类较丰富,共有53科91属124种(包括种以下单位),其中:乔木类62种... 研究调查了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24个星级广场乔、灌木的物种组成,观赏习性(观花、观果、观叶、观形),应用频率及重要值等。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广场木本植物种类较丰富,共有53科91属124种(包括种以下单位),其中:乔木类62种,灌木类52种,藤本类6种,竹类4种,但乡土树种应用偏少,骨干树种较单调,观赏植物配植不尽如人意。建议增加观花观果植物、芳香植物及南京市市树市花在南京城市广场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观赏习性 生态特征 城市广场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地环境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秋会 席运官 +4 位作者 王磊 宗良纲 张怀志 徐爱国 肖兴基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生产者和管理者的高度关注。简要分析农产品产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对农产品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分析表明,...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生产者和管理者的高度关注。简要分析农产品产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对农产品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分析表明,农产品产地环境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农产品质量的高低,为做好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质量评估、保护及产地环境质量的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环境 农产品质量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产量 营养品质 安全品质 产地环境 质量评估 保护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东方 吴以中 +1 位作者 宗良纲 陈曦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7期36-38,61,共4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乌兰浩特地区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索对农田土壤污染物进行判定和识别,并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状况进行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土壤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揭示土壤污染物相...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乌兰浩特地区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索对农田土壤污染物进行判定和识别,并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状况进行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土壤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揭示土壤污染物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可对定量化的土壤复合污染研究或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说明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农田土壤 污染物 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森林生态系统对岩溶环境的适应与调节 被引量:44
20
作者 周运超 潘根兴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7-52,共6页
通过对贵州茂兰森林区岩溶作用下森林生态特点的研究表明 ,岩溶山区由于岩溶作用导致了地貌、土壤、水分等状况的特异性 ,其森林生态系统行为对岩溶作用也作出了相应的响应 ,如森林生态系统虽然生物多样性、物种的特有性仍然较好 ,但物... 通过对贵州茂兰森林区岩溶作用下森林生态特点的研究表明 ,岩溶山区由于岩溶作用导致了地貌、土壤、水分等状况的特异性 ,其森林生态系统行为对岩溶作用也作出了相应的响应 ,如森林生态系统虽然生物多样性、物种的特有性仍然较好 ,但物种以钙生性、旱生性为主 ,生产力低下 ,森林生态系统主要通过诸如无性更新、不间断随时更新等方式来适应严酷的岩溶环境。因此要保持和恢复岩溶石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其首要的基础研究问题是岩溶作用影响下森林植物的生境胁迫的机制及其动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响应 生境胁迫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