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江苏省冬小麦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尤新媛 胡正华 +5 位作者 张雪松 申双和 番聪聪 黄进 李琪 张琪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期243-249,共7页
近年来,江苏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冬小麦产量的增长。研究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对于采取有效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苏省1981—2010年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资料,利用作物... 近年来,江苏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冬小麦产量的增长。研究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对于采取有效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苏省1981—2010年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资料,利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分析近30年江苏省冬小麦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WDI值在冬小麦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江苏北部高于南部,2个地区的CWDI多年均值在年代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20世纪90年代是剧烈波动期。从各等级干旱发生站次数的年代变化来看,30年里冬小麦拔节至抽穗期的干旱发生站次数为持续增加趋势,其他3个生育阶段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峰值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说明30年里旱情总体在加重,最严重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有所缓和。干旱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总体为由苏南向苏北逐渐增大。在冬小麦各生育阶段,苏北的赣榆区、徐州市、宿迁市是干旱频率的高值区,干旱频率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而降低。江苏省冬小麦生长中后期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徐州市更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须加强对干旱灾害的预警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时段修正双源模型估算南京地区冬小麦生育期蒸散量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春伟 曾勰婷 邱让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0-87,共8页
冬小麦是南京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模拟冬小麦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并研究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可为冬小麦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该文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实际测定值分析了冬小麦ET变化规律,分别采用单源模型(Penman-Monteith,... 冬小麦是南京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模拟冬小麦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并研究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可为冬小麦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该文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实际测定值分析了冬小麦ET变化规律,分别采用单源模型(Penman-Monteith,PM)和双源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SW)模拟不同时期冬小麦ET,并探讨分时段修正SW模型的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T对气象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生育初期,冬小麦的ET逐步增加,进入越冬期则逐步降低并保持在较低水平。返青期和拔节期ET迅速增加,开花和成熟期又保持稳定。2011-2012和2013-2014年分时段采用SW模型估算整个生育期冬小麦的蒸散量比整个生育期采用单一估算模型能够减小模拟平均绝对误差0.01~0.04 mm/h。小麦乳熟成熟期采用最小气孔阻力150 s/m计算的修正SW模型可以比整个生育期用单一最小气孔阻力的SW模型降低冬小麦蒸发蒸腾量的估算平均绝对误差0.03~0.13 mm/h。冬小麦蒸发蒸腾量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与净辐射、空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等环境因素决定系数顺序为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风速。这表明南京地区冬小麦蒸发蒸腾量主要决定因素为净辐射。该研究能够为冬小麦蒸散量的模拟方法以及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蒸腾量 模型 作物 南京地区 冬小麦 Penman-Monteith模型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作物系数法和PM模型估算南京地区玉米田蒸发蒸腾量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春伟 吴心语 邱让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17,共6页
蒸发蒸腾量(ET)是农田水平衡中的重要环节,ET的准确估算有助于提高农田水分管理水平。在测定农田小气候、土壤蒸发和玉米生长旺季液流量基础上,比较了单作物系数法(Kc法)、双作物系数法(Kcb法)、不同冠层阻力计算的Penman-Monteith模型(... 蒸发蒸腾量(ET)是农田水平衡中的重要环节,ET的准确估算有助于提高农田水分管理水平。在测定农田小气候、土壤蒸发和玉米生长旺季液流量基础上,比较了单作物系数法(Kc法)、双作物系数法(Kcb法)、不同冠层阻力计算的Penman-Monteith模型(PM1和PM2法)估算南京地区玉米田ET的适用性,并对玉米整个生育期ET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液流法和土壤蒸发测定的总ET为基准,PM1方法估算的夏玉米ET误差最小,与实际测定ET的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和一致性指数(d)分别为0.52、0.8 mm/d和0.48。以PM1模型估算的夏玉米全生育期ET为310mm,日均ET为3.16mm/d,最大值出现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整体变化呈单峰型。ET与气象因素响应顺序为净辐射>饱和水汽压>温度>风速。本研究可为优化玉米田水资源管理和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蒸腾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作物系数法 液流量 土壤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鲁西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瑞英 任崇勇 +2 位作者 张翠翠 刘涛 江晓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4-260,共7页
根据鲁西南地区1961—2010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了该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及年际的光、热、水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 根据鲁西南地区1961—2010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了该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及年际的光、热、水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6℃/10a、53.8(℃.d)/10a、83.5(℃.d)/10a,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其次是春季,并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发生突变,无霜期以1.9 d/10a的速率延长,表明自突变后热量资源处于丰富阶段;光照资源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尤其以夏、秋、冬季的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光照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发生突变,其中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减少的倾向率分别为208.4MJ/(m2.10a)、112.1 h/10a;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不明显,呈略微增加趋势,年际和季节间分布不均,春季和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呈增加趋势,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暴雨日数增多。鲁西南地区总体的农业气候变化存在以"热量资源丰富,光照资源欠缺、水资源不充足"为主要特点的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变化特征 趋势 鲁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南京市用水量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浏琳 陈家栋 张方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1,共4页
分析南京市用水量现状,合理预测南京市用水量,掌握未来用水需求,对南京市水资源的长远规划和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对南京市2009~2019年用水量分析表明,工业、农业用水在南京市总用水量中比重较大,对总用水量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 分析南京市用水量现状,合理预测南京市用水量,掌握未来用水需求,对南京市水资源的长远规划和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对南京市2009~2019年用水量分析表明,工业、农业用水在南京市总用水量中比重较大,对总用水量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与Elman神经网络的组合模型预测南京市各区及全市总用水量。结果表明,灰色Elman神经网络模型对2009~2019年南京市全市总用水量的预测效果良好,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5%,预测结果的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为1.55%;在南京市2019年各区用水量预测中,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8.5%,效果较好。可见所用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南京市用水量,对有效控制区域用水量,实现“四水四定”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灰色Elman神经网络 组合模型 用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增温对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苏海报 陈昆 +3 位作者 江晓东 陈彰宇 李侃 甘维金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1期144-147,共4页
以扬麦13和徐麦31为试验材料,采用开放的田间增温系统对冬小麦进行全生育时期夜间增温处理,模拟气候变暖增温情景,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夜间增温使冬小麦物候期提前,总生育时期天数缩短,且对偏... 以扬麦13和徐麦31为试验材料,采用开放的田间增温系统对冬小麦进行全生育时期夜间增温处理,模拟气候变暖增温情景,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夜间增温使冬小麦物候期提前,总生育时期天数缩短,且对偏暖年型的影响更为显著。夜间增温使冬小麦穗长、总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下降,不孕小穗数增加,不利于穗粒数形成,同时夜间增温使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产量的三要素共同下降,导致了冬小麦的减产,且在偏暖年型下,减产幅度更大。另外,夜间增温条件下,强筋冬小麦产量的减幅大于弱筋冬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夜间增温 冬小麦 生长发育过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萍还田和稻田养萍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7
作者 朱彤 张敏 +1 位作者 尹斌 姚元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41,共6页
红萍和紫背浮萍均为优质的生物绿肥,稻萍还田是一种绿色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从而替代或减少氮肥的使用,但红萍和紫背浮萍还田对氨挥发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目前未知。为了明确稻萍还田对稻田氨挥发和产量的影... 红萍和紫背浮萍均为优质的生物绿肥,稻萍还田是一种绿色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从而替代或减少氮肥的使用,但红萍和紫背浮萍还田对氨挥发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目前未知。为了明确稻萍还田对稻田氨挥发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两种绿肥还田(红萍和紫背浮萍)及放养红萍,共5种处理,检测整个稻季的氨挥发日通量及总量、水稻的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及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红萍和紫背浮萍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稻季氨挥发总量(P<0.05),红萍还田和紫背浮萍还田的增幅分别为25%和50%,而稻田养萍处理可使稻季氨挥发总量减少26.7%;(2)红萍和紫背浮萍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籽粒产量,分别为当地常规施肥处理籽粒产量的1.54和1.64倍,稻田养萍处理可使水稻产量增加14.8%。综上所述,稻萍还田使稻田产量上升,但增加了氨挥发量,而稻田养萍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减少稻田氨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紫背浮萍 稻萍还田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数据源及分辨率对HEC-HMS水文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高玉芳 陈耀登 +1 位作者 蒋义芳 彭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4-630,共7页
DEM数据源及分辨率会影响流域特征参数的提取,进而影响水文模拟结果。将ASTER 30 m DEM、SRTM 90 m DEM及基于ASTER 30 m DEM的40 m、50 m、60 m、70 m、80 m、90 m重采样DEM作为HEC-geo HMS模型输入,提取流域特征,采用HEC-HMS模型,以... DEM数据源及分辨率会影响流域特征参数的提取,进而影响水文模拟结果。将ASTER 30 m DEM、SRTM 90 m DEM及基于ASTER 30 m DEM的40 m、50 m、60 m、70 m、80 m、90 m重采样DEM作为HEC-geo HMS模型输入,提取流域特征,采用HEC-HMS模型,以西笤溪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2011年6月和2011年8—9月的两场降雨径流过程中,DEM数据源和分辨率对水文模拟输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径流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拟合都较好,模型确定性系数都大于0.82,但是单峰的洪水模拟效果总体更好,基于SRTM 90 m的模型确定性系数比基于ASTER 30 m DEM、重采样90 m DEM的模型确定性系数都大。基于重采样DEM的模型确定性系数变化较大,而且与分辨率的变化呈非线性关系。在HEC-HMS的模拟中,基于ASTER 30 m DEM和基于SRTM 90 m DEM的模拟输出结果相对误差相差3%~5%,基于SRTM 90 m DEM和基于重采样90 m DEM的模拟输出结果相对误差相差2%~4%,基于重采样DEM的模拟输出结果相对误差相差最大达到了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ASTER 30m SRTM 90m 重采样 HEC—HMS模型 径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不同大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娄运生 黄岩 +5 位作者 李永秀 张晶 曹畅 朱婷婷 蒋铭皓 康汉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5,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不同生育期3个大麦(Hordeum vulgare)品种光合和蒸腾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自然光)和辐射增强(辐照强度14.4 kJ.m-2.d-1)2个UV-B辐射水平。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明显抑制大麦光合作用和蒸腾作...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不同生育期3个大麦(Hordeum vulgare)品种光合和蒸腾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自然光)和辐射增强(辐照强度14.4 kJ.m-2.d-1)2个UV-B辐射水平。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明显抑制大麦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对照相比,UV-B辐射增强可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对胞间CO2摩尔分数基本没有影响。不同大麦品种对UV-B辐射增强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单2号对UV-B辐射增强较为敏感,而苏啤4号较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品种 UV-B辐射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CO2摩尔分数 蒸腾速率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砷对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仁英 沈孝辉 +5 位作者 张耀鸿 周志高 谢晓金 李映雪 徐向华 覃郑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7-1074,共8页
通过砷胁迫下水稻种子发芽和水培试验,测定了不同水稻品种发芽率、根长及芽长等萌发指标及光合生理指标,分析了不同水稻品种耐砷性差异。结果表明,砷浓度<0.6 mg·L-1时,促进了大部分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及芽和根的生长,当砷浓度达... 通过砷胁迫下水稻种子发芽和水培试验,测定了不同水稻品种发芽率、根长及芽长等萌发指标及光合生理指标,分析了不同水稻品种耐砷性差异。结果表明,砷浓度<0.6 mg·L-1时,促进了大部分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及芽和根的生长,当砷浓度达到0.8mg·L-1以上时则显著抑制了发芽率及芽和根的生长(P<0.05),但出现抑制作用的起始砷浓度因水稻品种不同而具有差异。武运粳24、镇稻16和两优6326发芽率抑制作用的砷起始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水稻品种。砷浓度逐渐升高时,宁粳1、南粳44、镇稻16、武运粳24和两优6326的根和芽的生长明显优于其他水稻品种,但当砷浓度达到最大值(3.0 mg·L-1)时,根和芽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且根所受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芽。除宁粳1和南粳44外,短时间砷胁迫没有显著降低其他水稻品种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短时间砷胁迫使得大部分水稻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但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则显著下降。不同品种水稻对砷的耐性具有显著差异,这为耐砷水稻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发芽率 光合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硅对土壤-水稻系统中磷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仁英 沈孝辉 +4 位作者 谢晓金 徐向华 李映雪 黄文秋 霍云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3-428,共6页
磷是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在土壤中磷易被土壤固定从而使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10%~25%,因此人们力争寻找各种途径以提高磷的当季利用率。
关键词 水稻 积累 铁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硅期对砷污染土中水稻体内磷砷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仁英 李苏霞 +5 位作者 谢晓金 徐向华 沈孝辉 王荐 张婍 李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0-1056,共7页
水稻砷污染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如何降低水稻砷污染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水稻盆栽试验,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向土壤中施入100 mg·kg-1的硅肥,通过不同时期土壤溶液中的磷、砷和硅的动态变化以及水稻各部位的磷和砷... 水稻砷污染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如何降低水稻砷污染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水稻盆栽试验,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向土壤中施入100 mg·kg-1的硅肥,通过不同时期土壤溶液中的磷、砷和硅的动态变化以及水稻各部位的磷和砷的含量及分布来研究不同施硅期对水稻砷磷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硅期影响水稻不同部位的生物量、砷含量和磷含量。分蘖期施硅,水稻饱粒质量和结实率最大,其中水稻饱粒质量比对照高52.4%,其次为开花期和灌浆期施硅。分蘖期施硅,水稻籽粒中的砷含量最低。同时,开花期和灌浆期施硅与幼苗期施硅相比,显著降低了籽粒中的砷含量(P<0.05)。然而,不同施硅期并未显著影响茎叶、根和谷壳中的砷含量(P>0.05)。分蘖期施硅显著增加了水稻谷壳中的磷含量,减少了水稻籽粒和根中的磷含量,但对茎叶的磷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水稻的生长,土壤溶液中的砷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土壤溶液中的磷和硅含量呈降低趋势。除了水稻移栽后146 d外,不同施硅期对其他采样时期的土壤溶液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施硅期显著影响了大部分采样时期的土壤溶液硅含量(P<0.05)。不同施硅期未显著影响土壤溶液中的磷含量(P>0.05)。综上可知,在分蘖期施入100 mg·kg-1的硅肥,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并降低水稻对砷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氯苯在土壤中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翠英 王艳玲 蒋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4,共6页
六氯苯(HCB)是环境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土壤是HCB的主要贮存场所,研究土壤中HCB的迁移转化规律对揭示其环境效应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综述了土壤中HCB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土壤中累积的HCB不断向大气挥发而造成空... 六氯苯(HCB)是环境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土壤是HCB的主要贮存场所,研究土壤中HCB的迁移转化规律对揭示其环境效应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综述了土壤中HCB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土壤中累积的HCB不断向大气挥发而造成空气污染;土壤对HCB的吸附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速率;HCB通过多种化学键与土壤形成结合残留,暂时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厌氧条件下,HCB可发生还原脱氯降解,使其毒性和持久性大大降低。本文最后展望了关于土壤中HCB迁移转化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六氯苯 迁移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与人体舒适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韩玮 苏敬 王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0-384,共5页
为研究城市人体舒适度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明确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城市因子,该文首先利用1981-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气象数据,研究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了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城市因子。研究... 为研究城市人体舒适度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明确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城市因子,该文首先利用1981-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气象数据,研究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了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城市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冷不舒适日数均呈减少趋势,热不舒适日数均呈增加趋势,舒适日数变化不大。城市化综合水平与冷不舒适日数倾向率之间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与热不舒适日数倾向率之间相关不显著。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舒适度的最主要城市因子为总人口数量,其次为建成区面积、总用电量、公共交通实有车辆、人均绿地面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 模糊综合评判 灰色关联分析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鱼眼影像技术反演不同株型水稻的冠层结构参数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凝 吕川根 +1 位作者 姚克敏 张晓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43-1451,共9页
快速、可靠、精确地评估植被冠层结构参数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探明鱼眼影像在水稻冠层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冠层结构的水稻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带有鱼眼镜头的数码相机在冠层的8个... 快速、可靠、精确地评估植被冠层结构参数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探明鱼眼影像在水稻冠层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冠层结构的水稻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带有鱼眼镜头的数码相机在冠层的8个不同高度分别拍摄冠层影像,通过对影像的预处理提取冠层间隙度参数,根据冠层内辐射环境与冠层结构之间的定量化关系,利用Beer-Lambert定律反演水稻冠层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和平均叶倾角(mean leaf angle, MLA)。研究结果表明,鱼眼影像反演的LAI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为1.2~1.5,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RE)为18.6%~22.5%,仅比人工测定结果低估7.6%~13.1%,优于 Sunscan 的测定结果。反演的MLA与人工测定结果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205**, RMSE为11.7°176;, RE为16.1%。研究结果表明,鱼眼影像反演水稻冠层结构是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眼影像 水稻 冠层结构参数 叶面积指数 平均叶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叶面积指数变化对蒸散和产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柳艺博 胡正华 +2 位作者 李琪 张雪松 张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6-1215,共10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伴随植树造林/再造林等工程实施,我国北方地区叶面积指数(LAI)近年来变化明显。但有关植树造林等引起的LAI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卫星遥感LAI数据和生态过程模型(BEPS)评价了2000—2014年北方地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伴随植树造林/再造林等工程实施,我国北方地区叶面积指数(LAI)近年来变化明显。但有关植树造林等引起的LAI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卫星遥感LAI数据和生态过程模型(BEPS)评价了2000—2014年北方地区LAI变化对蒸散和产水量的影响。首先评价了北方地区LAI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去趋势"法去除LAI变化趋势而仅保留其年际变化;而后分别基于原始和去趋势后LAI序列驱动BEPS模拟北方地区蒸散;最后基于两种情景比较分析LAI变化对蒸散和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地区LAI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占北方地区面积的20.2%,其中LAI显著升高和显著降低地区面积分别占18.8%和5.5%。在像元尺度上,LAI升高会促进蒸散并降低产水量,LAI降低则相反。在区域尺度上,LAI升高分别对蒸散和产水量产生了显著的正负效应;LAI变化对水循环影响取决于研究区覆盖范围和研究区内LAI升高和降低的比例。考虑到LAI升高对产水量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和北方地区的缺水危机,未来植树造林活动或许应该考虑更多集中于南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蒸散 产水量 生态过程模型 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混交林碳水通量模拟及其对冠层分层方式的响应--耦合的气孔导度-光合作用-能量平衡模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施婷婷 高玉芳 +1 位作者 袁凤辉 Takeshi Ohta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630-4640,共11页
利用Leuning建立的耦合的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和能量平衡方程,以将冠层分成多层的方式,包括Gaussian五点积分法、将冠层平均分为多层的方法,逐层计算温带混交林的碳水通量,最后累加至冠层尺度,以模拟CO2和H2O通量。该模型以常规气象观测... 利用Leuning建立的耦合的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和能量平衡方程,以将冠层分成多层的方式,包括Gaussian五点积分法、将冠层平均分为多层的方法,逐层计算温带混交林的碳水通量,最后累加至冠层尺度,以模拟CO2和H2O通量。该模型以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作为驱动变量,计算出冠层与大气之间的碳水交换,与涡动相关系统的通量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冠层分层方式对多层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从3个温带混交林通量站涡动相关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度来看,中国长白山站CBS、韩国GDK和日本MMF站点的能量平衡比率(EBR)分别为0.76、0.66和1.07,居于国际同类观测范围(0.34—1.2)的中上水平,因此,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较为可靠。从碳水通量的日变化来看,用Gaussian五点积分法将冠层分为五层的模型能较好的模拟碳水通量的"单峰形"日变化趋势。夜间Fc为负值且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表明生态系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从日出开始Fc逐渐变为正值,表明生态系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Fc在中午时分达到最大值,下午Fc逐渐减小,日落之后又回复到夜间的负值。H2O通量的日变化曲线与CO2通量相似,且模拟值与涡动相关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多层模型中,对冠层采用不同的分层方法,对碳水通量模拟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以Gaussian五点积分法将冠层分为五层的方法作为对照,分别将冠层平均分为2、5、10、20层的方法得到的碳水通量与其进行比较。从平均值来看,分层越多,H2O通量模拟值越低,而CO2通量模拟值越高。不同的分层方法产生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层的辐射吸收、温湿度、风速等环境要素的垂直廓线差异,且叶片光合作用对光的响应是非线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能量平衡 蒸散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9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艳莲 居为民 柳艺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2-344,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显著降低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速率,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化,其估算结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同因子的贡献尚不清晰。为此,利用遥感驱动的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显著降低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速率,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化,其估算结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同因子的贡献尚不清晰。为此,利用遥感驱动的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模拟分析了1981—2019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价了大气CO_(2)浓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氮沉降、气候变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变化的贡献。1981—2019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平均值分别为115.3、51.3和2.7 Pg·a^(-1)(以碳质量计,下同),上升速率分别为0.47、0.21和0.06 Pg·a^(-1)。全球大部分区域GPP和NPP显著增加,NEP显著上升(p<0.05)的区域明显少于GPP和NPP。1981—2019年,全球NEP累积为105.2 Pg,森林、稀树草原及灌木、农田和草地的贡献分别为76.4、15.8、9.4和3.6 Pg。CO_(2)浓度、LAI、氮沉降和气候变化各自对NEP的累积贡献分别为58.4、20.6、0.7和-43.6 Pg,全部4个因子变化对NEP的累积贡献为39.8 Pg,其中CO_(2)浓度上升是近40 a全球陆地生态系统NEP上升的主要贡献因子,其次为L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通量 叶面积指数 氮沉降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茎干直径微变化制定苹果灌溉制度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春伟 康绍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754-4762,共9页
茎干直径的动态微变化是研究植物体水分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利用测树器监测西北旱区盛果期苹果树茎干直径微变化规律,根据监测记录获得茎干直径日最大值(MXTD)、茎干直径日最大收缩量(MDS)数据,并探讨茎干直径微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 茎干直径的动态微变化是研究植物体水分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利用测树器监测西北旱区盛果期苹果树茎干直径微变化规律,根据监测记录获得茎干直径日最大值(MXTD)、茎干直径日最大收缩量(MDS)数据,并探讨茎干直径微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为茎干直径微变化用于指导精确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晴天或多云天气下,苹果树茎干直径在每天的7:00或8:00时刻达到一天最大值,在16:00左右达到一天的最小值,茎干直径年增长量与果实产量成反比例关系。整个生育期MXTD呈先快速增加后平稳的变化特征。2010年MDS与茎干水势(φstem)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0.76***,n=14),这表明MDS可以反映苹果树的水势状况。生育后期的MDS对环境因素响应比生育前期敏感,全生育期MDS与气象因素的决定系数大小顺序为日最大水汽压差(VPDmax)>日最高温度(Tmax)>净辐射(Rn)。茎干直径微变化规律可以反映西北旱区盛果期果树的水分状况,可以为果园灌溉制度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干直径微变化 茎干直径日最大收缩量 苹果树 环境因子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渭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凝 高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20877-20880,共4页
采用陕西48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20 cm口径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资料,分析了陕西渭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渭河流域近30年来区域蒸发量呈现升高趋势,尤其是1993~2002年陕北区域增加明显,在季节变化中以秋季蒸发... 采用陕西48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20 cm口径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资料,分析了陕西渭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渭河流域近30年来区域蒸发量呈现升高趋势,尤其是1993~2002年陕北区域增加明显,在季节变化中以秋季蒸发量的下降趋势尤为显著,而春、夏和冬季蒸发量呈现上升趋势;导致陕西渭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降水量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20cm蒸发皿 蒸发量 气候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