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腺癌早期多种标志物检测试剂的开发与验证
1
作者 赵刘诺贝 张晓梅 +4 位作者 许萌 贾岩 陈浩 杨靖 于晓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2-978,共7页
目的:鉴于食管腺癌(EAC)现有临床标志物在早期诊断能力上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开发多种血清蛋白标志物检测试剂,并初步验证这些标志物对于EAC的检测能力。方法:收集48例EAC患者和同期33例健康对照(HC)血清样本,通过液相芯片技... 目的:鉴于食管腺癌(EAC)现有临床标志物在早期诊断能力上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开发多种血清蛋白标志物检测试剂,并初步验证这些标志物对于EAC的检测能力。方法:收集48例EAC患者和同期33例健康对照(HC)血清样本,通过液相芯片技术分析患者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IL-8水平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一指标和4个指标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SCCA、Cyfra21-1、HGF和IL-8检测范围分别为0.24~1000 ng/ml、45.72~100000 pg/ml、21.95~16000 pg/ml和0.61~10000 pg/ml。液相芯片技术与临床化学发光免疫技术(r=0.9494,P<0.0001)和ELISA技术(r=0.9551,P<0.0001)均有强相关性。与HC组相比,EAC组血清中SCCA和HGF显著升高(P<0.01),IL-8显著降低(P<0.05),Cyfra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EAC组血清中HGF显著高于HC组(P<0.01)。ROC曲线显示,单个指标中HGF对早期EAC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4项标志物组合的AUC为0.857,均优于临床标志物SCCA(AUC=0.604)和Cyfra21-1(AUC=0.515)。结论:液相芯片技术被用于联合检测人血清中SCCA、Cyfra21-1、HGF和IL-8,在EAC早期诊断中,4种标志物联合使用的诊断效能优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SCCA和Cyfra21-1,这得益于液相芯片技术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特点。因此,这种联合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有望为EAC的早期诊断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腺癌 液相芯片 早期蛋白标志物 体外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MYCBP2促进膀胱癌淋巴管癌栓形成的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戴胤 李秋燕 陈长昊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9-1148,共10页
目的探讨在淋巴转移阳性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 MYCBP2在增强膀胱癌细胞黏附能力介导淋巴管癌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评估其临床相关性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在淋巴转移阳性膀胱癌组... 目的探讨在淋巴转移阳性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 MYCBP2在增强膀胱癌细胞黏附能力介导淋巴管癌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评估其临床相关性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在淋巴转移阳性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的circRNA,并进一步通过扩大临床样本验证其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circBank生物信息网站预测其编码能力,免疫共沉淀结合银染实验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编码短肽。通过RNA pulldown、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B实验探究circMYCBP2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亚基H(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 subunit H,EIF3H)相互作用介导翻译及调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的转录,进而促进脉管癌栓形成的分子机制。接着通过在体外构建过表达和敲低circMYCBP2的膀胱癌细胞,结合跨内皮细胞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验证circMYCBP2编码的短肽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高通量测序和临床大样本实验分析证实circMYCBP2在淋巴转移阳性的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体外实验证实过表达circMYCBP2能显著促进膀胱癌细胞跨越淋巴管内皮细胞。机制上,circMYCBP2通过IRES依赖机制结合EIF3H编码MYCBP2-227aa,过表达MYCBP2-227aa后VCAM-1的信使RNA(message RNA,mRNA)稳定性增加,进而增强UM-UC-3细胞侵袭能力。结论circMYCBP2通过EIF3H介导的IRES依赖翻译机制编码短肽MYCBP2-227aa,该短肽的表达影响VCAM-1的表达水平和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充分阐述了circMYCBP2在淋巴管癌栓形成及淋巴转移中发挥的重要生物学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膀胱癌的早期淋巴转移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淋巴管癌栓 circRNA翻译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C delta1基因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3
作者 何剑辉 杨国奋 +1 位作者 蔡木炎 谢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0-544,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LC delta1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LC delta1在223例上皮性卵巢肿瘤(183例卵巢癌和对照组4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LC del...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LC delta1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LC delta1在223例上皮性卵巢肿瘤(183例卵巢癌和对照组4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LC delta1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结果】在有效检测的197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标本中,大多数(25例,80.6%)交界性肿瘤呈现正常表达,而在卵巢癌中,多数(91例54.8%)肿瘤出现PLC delta1的过度表达,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而且PLC delta1在卵巢癌中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患者年龄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01)。【结论】PLC delta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可能是未来检测卵巢癌的一种有价值的新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PLC delta1 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消融治疗肾脏肿瘤
4
作者 李文全 黄金华 +4 位作者 高飞 顾仰葵 周芳坚 韩辉 鹿连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治疗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手术难以切除的10例复杂性肾癌和肾错构瘤。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定期...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治疗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手术难以切除的10例复杂性肾癌和肾错构瘤。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定期随访复查患者肝肾功能和双肾影像学表现,监测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经平均每人3次消融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治疗区病灶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全部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其中2例患者顽固性血尿症状消失,1例反复包膜下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尿瘘、肠瘘、出血、针道转移等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用于手术难以切除的肾脏良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消融 无水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11q13区FGF3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与扩增 被引量:2
5
作者 蒋林芳 谢丹 +1 位作者 吴秋良 肖柳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3-96,共4页
背景与目的:人类染色体11q13区存在FGF3和cyc linD1等多个癌基因;然而,FGF3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异常及其作用,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FGF3基因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 背景与目的:人类染色体11q13区存在FGF3和cyc linD1等多个癌基因;然而,FGF3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异常及其作用,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FGF3基因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GF3在30例卵巢腺瘤、2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80例卵巢癌中的表达与扩增情况,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全部卵巢良性腺瘤和交界性肿瘤呈FGF3蛋白阴性反应;16%(13/80)的卵巢癌出现FGF3阳性表达,而且卵巢癌中FGF3蛋白表达与肿瘤FIGO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23%的FIGOⅢ/Ⅳ期的卵巢癌出现FGF3蛋白阳性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FIGOⅠ/Ⅱ期的肿瘤(4%,P=0.037)。FISH结果显示,只有1%的卵巢癌出现FGF3基因扩增;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腺瘤均未观察到FGF3基因的扩增。结论:FGF3蛋白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有参考价值的分子标记;FGF3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部分卵巢癌的浸润转移过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FGF3基因扩增不是其编码蛋白表达上调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FGF3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麻醉方式对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温丽丽 林文前 +3 位作者 招伟贤 李国才 白晓晖 肖建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3-165,共3页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Ⅰ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Ⅱ组),各20例。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后气管插...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Ⅰ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Ⅱ组),各20例。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后气管插管,术中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调节输注速率维持T1≤5%。记录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率、3h时用药量,恢复指数、停药至TOF比值为0.9的时间。结果与初始输注速率比较,两组持续给药30~180min期间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率下降(P<0.05),且Ⅰ组输注速率显著低于Ⅱ组,总体平均输注速率较Ⅱ组减少28%。但120min后两组输注速率无明显变化。两组恢复指数、停药到TOF比值为0.9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维持恒定肌松水平,七氟烷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均能呈时间依赖性增强其肌松作用,输注120min时达最大程度,且前者的增强效应大于后者,但对肌松恢复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式阿曲库铵 七氟烷 丙泊酚 瑞芬太尼 输注 神经肌肉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胡祖荣 陈祥楠 +4 位作者 黎昆伟 曾维安 贾杰 吴友欢 邓显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0-351,共2页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3月间,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829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同期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9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3月间,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829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同期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9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的差异。结果镇痛组胎心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6%vs12%,P<0.05),催产素使用率镇痛组高于对照组;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不增加剖腹产率、器械助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结论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影响;虽能增加催产素使用率及胎心异常发生率,但无明显影响分娩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镇痛 硬膜外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食管癌围术期肺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陆霄云 曾维安 +2 位作者 林文前 陈秉学 何伟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手术所致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限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乌司他丁组(n=20)。乌司他丁组按5000U/kg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于手术前(T1),术中恢复双肺通气后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手术所致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限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乌司他丁组(n=20)。乌司他丁组按5000U/kg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于手术前(T1),术中恢复双肺通气后10min(T2)、24h(T3)、48h(T4)各监测时点抽取静脉血3ml,并于T1和T2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ml。用ELISA法测定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IL-8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T2、T3、T4时点的血浆及T2时点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及IL-8浓度均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乌司他丁组IL-6、IL-8增高幅度较C组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存在炎性反应,乌司他丁可抑制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及IL-8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外科学 手术并发症 乌司他丁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托啡诺抑制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 被引量:9
9
作者 尧新华 曾维安 +5 位作者 卿朝辉 肖珍科 周朴 王保 陈陈燕 鲁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92-993,共2页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芬太尼抑制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拟在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全麻诱导前5min,布托啡诺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40μg/kg,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4μg/kg。全麻诱导...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芬太尼抑制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拟在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全麻诱导前5min,布托啡诺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40μg/kg,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4μg/kg。全麻诱导时,两组均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为4μg/ml的丙泊酚,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记录全麻诱导前7min(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3min(T3)和10min(T4)各时点MAP、HR,并于T0、T2、T4时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芬太尼组T1、T4时HR比T0时明显减慢(P<0.05),且芬太尼组T1时HR明显慢于布托啡诺组(P<0.05);两组气管插管前后及两组间比较,MAP、血浆E和N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布托啡诺和芬太尼均可以有效地抑制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与芬太尼相比,布托啡诺对心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芬太尼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口服倍他乐克对于麻醉诱导丙泊酚的用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维安 欧阳汉栋 +4 位作者 李强 陈祥楠 冯文娟 蒋艳波 陆霄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术前口服倍他乐克对麻醉诱导时丙泊酚的用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全麻病人(ASAⅠ~Ⅱ)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第一组为实验组(B组),术前口服倍他乐克50mg,第二组为对照组(C组)给予安... 【目的】本研究探讨术前口服倍他乐克对麻醉诱导时丙泊酚的用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全麻病人(ASAⅠ~Ⅱ)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第一组为实验组(B组),术前口服倍他乐克50mg,第二组为对照组(C组)给予安慰剂;以30mg﹒kg-1﹒h-1的恒速灌注丙泊酚至BIS达到50,记录病人入睡时和BIS=50时丙泊酚的用量以及插管前后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和心输出量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入睡时丙泊酚的用量:B组是(1.35±0.22)mg﹒kg-1;C组是(1.60±0.24)mg﹒kg-1,组间差异P<0.01;BIS=50时的丙泊酚的用量:B组是(1.71±0.27)mg﹒kg-1;C组是(1.98±0.24)mg﹒kg-1;组间差异P<0.01;B组插管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程度较C组小(P<0.05),插管过程中心静脉压和心输出量组间变化差异不大。【结论】术前口服倍他乐克50mg减少麻醉诱导丙泊酚的用量,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乐克 丙泊酚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CD_(80)和CD_(86)表达对鼻咽癌进展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蔡曼波 冯启胜 +2 位作者 陈丽珍 邵建永 曾益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686-2690,共5页
背景CD(80)和CD(86)是T淋巴细胞活化的重要共刺激分子,肿瘤细胞可通过低表达或缺失共刺激分子发生免疫逃逸。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对鼻咽癌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03年12月经中山大学肿瘤防... 背景CD(80)和CD(86)是T淋巴细胞活化的重要共刺激分子,肿瘤细胞可通过低表达或缺失共刺激分子发生免疫逃逸。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对鼻咽癌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03年12月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诊断为鼻咽癌并有相应临床随访资料的鼻咽癌组织标本557例。患者均初次诊断且未进行任何治疗,随访时间2~114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生转移113例,死亡2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80)和CD(86)表达,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及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CD(80)和CD(86)表达与鼻咽癌患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CD(80)和CD(86)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在肿瘤间质很少表达。557例患者中CD(80)低表达组309例,CD(80)高表达组248例;CD(86)低表达组470例,CD(86)高表达组87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D(80)低表达组与CD(80)高表达组鼻咽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51,P=0.060);CD(80)低表达组与CD(80)高表达组鼻咽癌患者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1,P=0.019)。CD(86)低表达组与CD(86)高表达组鼻咽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8,P=0.330;χ~2=0.662,P=0.416)。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80)高表达组鼻咽癌患者发生转移复发及死亡的风险高于CD(80)低表达组(P〈0.05);CD(86)低表达组与CD(86)高表达组鼻咽癌患者发生转移复发及死亡的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鼻咽癌组织中CD(86)表达与间质中CD68+巨噬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s=0.103,P=0.01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D(80)高表达与鼻咽癌患者预后差有关,增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未发现CD(86)表达与鼻咽癌患者进展及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抗原 CD80 抗原 CD86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式对高龄肺癌手术后恢复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伟雄 曾维安 +3 位作者 许梅曦 陆霄云 陈祥楠 戎铁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观察3种不同的镇痛方式对高龄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康复的影响、镇痛效果及患者对术后镇痛方式的满意程度,以探讨最佳的镇痛方式。【方法】选择60例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年龄>60岁),随机分成3组:肌肉注射吗啡镇痛组,... 【目的】观察3种不同的镇痛方式对高龄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康复的影响、镇痛效果及患者对术后镇痛方式的满意程度,以探讨最佳的镇痛方式。【方法】选择60例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年龄>60岁),随机分成3组:肌肉注射吗啡镇痛组,静脉自控镇痛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连续3d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满意程度、术后康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检测术后3d患者的肺活量动脉血气,连续监测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结果】硬膜外自控镇痛组镇痛效果、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另外两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另外两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的患者术后床上活动的时间明显早于另外两组,并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肺功能的康复治疗。【结论】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具有镇痛效果良好,能主动配合医护工作者进行早期肺功能的康复治疗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肺肿瘤 肺叶切除术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在宫颈锥切手术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伟雄 古模发 +1 位作者 曾维安 李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52-253,共2页
[目的]观察官颈病变患者行宫颈锥切手术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最佳的适合宫颈锥切术的麻醉方式。[方法]选择40例宫颈锥切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为全凭静脉组,即小剂量的咪唑安定复合微泵输注迪施宁(国产... [目的]观察官颈病变患者行宫颈锥切手术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最佳的适合宫颈锥切术的麻醉方式。[方法]选择40例宫颈锥切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为全凭静脉组,即小剂量的咪唑安定复合微泵输注迪施宁(国产异丙酚)+瑞芬太尼;Ⅱ组为腰麻组,两组术中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呼吸循环情况,观察二组患者术中的麻醉效果、Bjs值及有无发生呼吸抑制,患者对麻醉方式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手术过程顺利,静脉组患者术中安睡,术中无知晓,术后10 min内清醒,对答准确,术后不用留置尿管,术后1 h均能起床活动,术者及患者对麻醉方式的选择满意。但有5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经面罩吸氧或经鼻置鼻咽通气管立即均能解决。腰麻组患者有10例病人术中强烈要求镇静,术后均需留置尿管,术后6 h需去枕平卧。术后2-4 h双下肢有麻木感,术者及患者对麻醉方式的选择欠满意。[结论]]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确切,但静脉组患者术中安睡,无术中知晓,术后不用留尿管,术后清醒快且彻底,术后能早期活动及无不适感。故全凭静脉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但术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若出现呼吸抑制时应及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麻醉 宫颈锥切术 异丙酚 瑞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 被引量:6
14
作者 尧新华 曾维安 +6 位作者 刘继云 肖珍科 周朴 王保 陈陈燕 卿朝辉 鲁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全麻诱导时,A组、B组、C组分别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为0.3、0.5、0.7ng/mL的舒芬太尼2min后...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全麻诱导时,A组、B组、C组分别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为0.3、0.5、0.7ng/mL的舒芬太尼2min后,均输注效应室靶浓度为4μg/mL的异丙酚,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记录全麻诱导前1min(T1)、气管插管后1min(T2)、3min(T3)、10min(T4)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于T1、T2、T4时点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结果】(1)A组T2时点MAP、HR比T1时点明显升高(P<0.05),C组T2、T3、T4时点MAP明显低于A组(P<0.05),C组T2、T3时点HR明显低于A组(P<0.05),C组T3、T4时点MAP低于B组(P<0.05);(2)A组T2时点血浆AD和NA浓度较T1时点明显升高(P<0.05)、较B组高(P<0.05)、较C组高(P<0.05)。【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其中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5ng/mL复合异丙酚效应室浓度4μg/mL靶控输注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二异丙酚 插管法 气管内 心血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组织中clusterin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检测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国奋 李晓明 +2 位作者 谢丹 朝葵 蔡鹏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74-676,共3页
目的:探讨clusterin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制作86例卵巢癌的组织芯片,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方法,检测卵巢癌中clusterin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目的:探讨clusterin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制作86例卵巢癌的组织芯片,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方法,检测卵巢癌中clusterin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在组织芯片中,73例卵巢癌成功进行了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其中38例(52%)出现clusterin蛋白的过度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的卵巢癌中,clusterin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lus-terin蛋白过度表达多见于临床晚期(Ⅱ期及以上)的卵巢癌。另外,clusterin过度表达的肿瘤多呈现低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AI),而clusterin正常表达的肿瘤,则大多数表现为高AI值(P<0.05)。结论:clusterin蛋白在卵巢癌中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密切正相关,与肿瘤细胞凋亡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clusterin基因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7
16
作者 卜庆 黄慧强 +4 位作者 林旭滨 蔡清清 高岩 王潇潇 周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侵袭性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1994~2008年间,我院收治的AHSCT治疗后长期随访的侵袭性T-NHL36例,初治11例(30.6%),复发11例(30.6%)和难治...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侵袭性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1994~2008年间,我院收治的AHSCT治疗后长期随访的侵袭性T-NHL36例,初治11例(30.6%),复发11例(30.6%)和难治性病例14例(38.9%)。病理类型包括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6例(44.4%)、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8例(22.2%)和外周T非特异型淋巴瘤5例(13.9%)。【结果】3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38.7个月,预计1年、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6%,46%和46%。预计中位总生存时间54月,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58%,49%。移植后17例(48.6%)患者复发,4例患者仍带瘤生存。移植前为难治性病例和骨髓侵犯是本组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的因素。主要Ⅲ~Ⅳ度不良反应为发热、口腔溃疡;1例治疗相关死亡。【结论】AHSCT常规化疗后治疗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但复发率仍偏高,值得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AOx方案治疗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蔡清清 高岩 +5 位作者 周颖 卜庆 林旭滨 王潇潇 林泽晓 黄慧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DHAOx方案(地塞米松、大剂量阿糖胞苷、奥沙利铂)治疗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近年采用DHAOx±R方案(地塞米松20mg/d静脉滴注d1~4;阿糖胞苷2000mg/m23h静... 【目的】探讨DHAOx方案(地塞米松、大剂量阿糖胞苷、奥沙利铂)治疗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近年采用DHAOx±R方案(地塞米松20mg/d静脉滴注d1~4;阿糖胞苷2000mg/m23h静脉滴注,12h重复一次d2;奥沙利铂130mg/m22h静脉滴注d1;加或不加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375mg/m2,d0)治疗20例复发和难治性NHL患者,其中6例缓解后接受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超大剂量化疗。客观疗效评定参照1998年美国和国际淋巴瘤专家组制定的NHL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不良反应评价按照WHO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分为0-Ⅳ度。【结果】20例患者共化疗47疗程,接受DHAOx方案13例(65%),DHAOx+R方案7例(35%),20例均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55%(11/20),完全缓解率(CR)35%(7/20),既往接受过含铂类方案的患者再次接受DHAOx±R方案亦有效。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下降和血小板下降,Ⅲ~Ⅳ级的中性粒细胞下降占35%(16/47),其中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性发热占17%(8/47);Ⅲ~Ⅳ级的血小板下降占20%(9/47);轻度的外周神经毒性占17%(8/47)。中位随访12个月(1~32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均为70.6%。【结论】DHAOx治疗复发难治NHL有效率与传统DHAP方案(地塞米松、大剂量阿糖胞苷、顺铂)相似,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在更大宗病例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学疗法 DHAOx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鞘内阿米洛利及混合可乐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祥楠 邢蔚 +4 位作者 曾维安 欧阳汉栋 李强 王培宗 刘先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鞘内阿米洛利及混合可乐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能。【方法】102只SD大鼠,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成17组(n=6):对照组、阿米洛利组、可乐定组、混合药物组、拮抗组等。鞘内置管后7d制作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 【目的】探讨大鼠鞘内阿米洛利及混合可乐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能。【方法】102只SD大鼠,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成17组(n=6):对照组、阿米洛利组、可乐定组、混合药物组、拮抗组等。鞘内置管后7d制作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L模型)。建立疼痛模型前(基础值)、建立疼痛模型后1,3,5,7d及鞘内给药后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应阈值。计算各药物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的可信区间。使用Isobolographic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鞘内单独注射阿米洛利(12.5~100μg)或可乐定(0.5~10μg)可产生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P<0.05);鞘内阿米洛利和可乐定混合,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鞘内育亨宾(20μg)预处理可以拮抗鞘内阿米洛利、可乐定及阿米洛利混合可乐定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P<0.05)。【结论】鞘内单独注射阿米洛利、可乐定可以产生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鞘内注射阿米洛利可以增强可乐定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阿米洛利 可乐定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期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切除范围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鹏飞 刘均澄 +10 位作者 甄子俊 刘卓炜 高远红 朱佳 王娟 路素英 孙斐斐 张飞 蔡瑞卿 郭晓芳 孙晓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568-1572,共5页
目的:探讨4期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stoma,NB)原发肿瘤手术切除程度与生存率的关系,分析不同手术切除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96例4期N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灶手术切... 目的:探讨4期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stoma,NB)原发肿瘤手术切除程度与生存率的关系,分析不同手术切除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96例4期N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灶手术切除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未手术或仅活检或手术切除&lt;50%的原发肿瘤;B组:手术切除50%~90%的原发肿瘤;C组:手术切除&gt;90%的原发肿瘤;D组:手术肉眼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结果:96例4期NB患者,3年PFS和OS分别为32.8%和36.7%。A组24例,B组10例,C组23例,D组39例。A组和B组间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C组和D组间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但C组+D组生存率高于A组+B组,3年PFS分别为42.2%和17.8%(P 〈0.001)。结论:4期NB原发肿瘤90%以上完全切除联合化疗和(或)放疗可提高生存率,少量肉眼残留或镜下残留并不影响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4期 手术 生存率 切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EB病毒DNA拷贝数检测在鼻咽癌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莹莹 曹卡加 +3 位作者 洪明晃 陈明秋 李小波 徐本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005-2008,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 EBV DNA)拷贝数在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的16例鼻咽癌转移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化疗。化疗方...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 EBV DNA)拷贝数在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的16例鼻咽癌转移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以PF为主,辅以TP方案。每2个疗程化疗后外周静脉采血并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血浆EBV 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化疗后,EBV DNA下降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基本一致,一致率达80%以上;升高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高度一致,一致率达100%。而EBV DNA始终为0者,或在治疗过程中降为0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不一致。根据疗效分为PR、SD、PD三组,将化疗前后E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进行分析,三组分别为-4.63±2.5、-2.25±2.3、3.23±0,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血浆EBV DNA检测可作为评价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的一项血清学指标,与影像学联合应用可提高鼻咽癌疗效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鼻咽癌 EB病毒DNA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