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理念及其制度实现 被引量:11
1
作者 蒋悟真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0,共13页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立法促进。通过统合性、高位阶的立法将现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地方性立法予以统筹,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应当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立法促进。通过统合性、高位阶的立法将现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地方性立法予以统筹,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应当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面向合法权益保护、公平发展、扶持激励、规范经营等立法理念。在理解适用中,应正视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所衍生的调整对象平衡、立法价值确立、立法路径选择等立法难点,并依据立法理念进行协调。在制度转化中,民营经济促进法应围绕立法理念提炼、构建基本原则和核心规则,进而形成系统的规范体系,推动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促进法 立法理念 基本原则 合法权益保护 公平发展 扶持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法集资行为的“国家规定”与司法判断标准——以行政犯相关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胡彦涛 刘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5-411,共7页
非法集资类犯罪包括"集资诈骗罪"等刑事犯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行政犯。以"国家规定"为中心,可将非法集资类案件划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型是合法的集资行为,这类集资行为不具有被认为是犯罪的可能;第... 非法集资类犯罪包括"集资诈骗罪"等刑事犯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行政犯。以"国家规定"为中心,可将非法集资类案件划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型是合法的集资行为,这类集资行为不具有被认为是犯罪的可能;第二类型是非法集资行为,该类集资行为面临行政处罚等后果;第三类型是行政犯型非法集资犯罪,该类集资行为被"国家规定"认为是"非法",满足了行政犯型非法集资犯罪的前提条件,司法机关可独立认定该集资是否构成犯罪;第四类型是刑事犯型非法集资类犯罪,该类非法集资案件同"国家规定"无直接关系。互联网金融被"国家规定"即《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确认为合法,不应再被司法机关认为是犯罪。"地方规定"和地方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属于"国家规定",其对于集资性质的认定应该在行政诉讼中受到司法机关的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非法集资 空白罪状 行政犯 国家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彦涛 蒋悟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8-64,共7页
作为承载知识和科研创新的载体,学位论文需要"公开发表"是由其公共属性决定的。但必须明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的"公开发表"仅仅指纸质版学位论文在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等特定场所公... 作为承载知识和科研创新的载体,学位论文需要"公开发表"是由其公共属性决定的。但必须明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的"公开发表"仅仅指纸质版学位论文在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等特定场所公开,并不包括学位论文在公开网络上传播。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允许学位授予单位以数字化形式将学位论文保存在图书馆,但仅对本馆内的读者开放,图书馆以外的人群无权在开放网络中获得数字化的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单位与学位论文作者之间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学位论文不是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因此,学位授予单位不享有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位论文 知识产权 公开发表 网络传播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创新中的非典型担保类型化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睿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76,共18页
金融创新中存在大量通过合同安排构建的非典型担保,其“非典型”表现为既未被《民法典》通过担保体系直接吸收,又未被确认为有名合同,其构成、特征、效力都源于合同约定而非法律规定的“非法定性”。这样可以降低担保制度的约束,更加贴... 金融创新中存在大量通过合同安排构建的非典型担保,其“非典型”表现为既未被《民法典》通过担保体系直接吸收,又未被确认为有名合同,其构成、特征、效力都源于合同约定而非法律规定的“非法定性”。这样可以降低担保制度的约束,更加贴合金融创新对于交易安全、交易效率和风险可评估性的制度需求。《民法典》对担保合同包括“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的兜底性规定,为非典型担保提供与担保制度衔接的规范路径,但担保制度法定性构建的逻辑自洽的闭环与非典型担保约定性形成的开放空间之间无法重合。根据现行担保法体系对这些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非典型担保的兼容性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规则突破型、规则规避型、规则补充型等三种类型,这种类型化的研究能够为非典型担保的系统研究提供体系性框架,实现对不同类型的非典型担保的正确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担保 金融创新 兼容性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管沙盒的法理逻辑与制度展开 被引量:49
5
作者 刘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监管沙盒制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内蕴着金融市场主体从对抗性的“身份”规制向共治性的“契约”治理转变的法理逻辑,并以基于充分合意的测试规则之构建、基于通畅交流的制度供给之完善、基于分配正义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三种形态体... 监管沙盒制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内蕴着金融市场主体从对抗性的“身份”规制向共治性的“契约”治理转变的法理逻辑,并以基于充分合意的测试规则之构建、基于通畅交流的制度供给之完善、基于分配正义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三种形态体现在制度架构中。我国的金融监管理念应当从中汲取养分,树立一种具备开放性、兼容性的包容性监管理念,实现金融公平、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动态平衡以及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良性互动和关系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管沙盒 包容性监管 金融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义关系视角下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被引量:9
6
作者 陈科林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0-176,共17页
目前我国破产法未明确管理人的法律地位,虽然各理论学说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解释力仍有不足。将管理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塑造为信义关系,不仅是规制管理人自由裁量权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信任机制良好运行的重要途径以及平衡协调... 目前我国破产法未明确管理人的法律地位,虽然各理论学说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解释力仍有不足。将管理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塑造为信义关系,不仅是规制管理人自由裁量权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信任机制良好运行的重要途径以及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必然要求。管理人信义关系在受信人、信义关系性质以及信义义务对象上具有特殊性,突出体现为将实现社会利益的义务纳入其信义关系范围。不同程序类型的管理人地位具有异质性,不宜采用统一角色来认定。在清算程序中应将管理人认定为破产财产的代表。在重整程序中应区分不同模式,管理人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可以视为企业董事,债务人自行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应认定为监督人。在和解程序中,管理人在协议形成阶段是协调人,在协议执行阶段可以认定为监督人。应根据不同的管理人法律地位确定管理人信义义务范围,实现管理人法律地位与义务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义关系 系统信任 管理人法律地位 管理人信义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新定位——从附属适用到独立适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詹馥静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9-144,共16页
囿于现有行政规范体系和反垄断刚性执法体系,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只能在有限范围和条件内辅助适用、补充适用。这种附属性定位限缩了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挥,致使反垄断执法和解逐渐沦为象征性、摆设性的制度选择,进而导致反垄断法实... 囿于现有行政规范体系和反垄断刚性执法体系,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只能在有限范围和条件内辅助适用、补充适用。这种附属性定位限缩了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挥,致使反垄断执法和解逐渐沦为象征性、摆设性的制度选择,进而导致反垄断法实施功能受阻、实施效果有限。我国反垄断执法的管制化发展是反垄断执法和解独立适用的内在动因。和解式执法在竞争日益复杂的数字经济市场和规制僵化的管制领域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其自身特性与传统处罚式执法形成了功能互补,填充了刚性执法的空隙,构成反垄断实施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修订的《反垄断法》在推进和解机制的本土化适用上暂未作过多回应。反垄断执法和解的本土践行路径还需要结合其制度属性和应用场域,在规范依据、风险控制和法理内核等方面巩固其独立体系地位,进而实现从附属适用到独立适用的根本性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垄断执法和解 经营者承诺 刚性执法 制度定位 独立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值班律师的角色冲突与整合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0-144,共5页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值班律师制度,理论界将值班律师定位为提供法律帮助的法律援助者,但实际上值班律师却成为推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协助者。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值班律师的差异化定位反映出我国法律援助范式深刻变革中值班律师制...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值班律师制度,理论界将值班律师定位为提供法律帮助的法律援助者,但实际上值班律师却成为推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协助者。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值班律师的差异化定位反映出我国法律援助范式深刻变革中值班律师制度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设置值班律师的权利和义务,利用有限的制度资源回应改革需求。在制度层面破解“值班律师的角色定位”问题,应通过整合值班律师的协助者和帮助人角色,设置值班律师角色转换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法律援助路径,以使得改革后的法律援助制度既能够满足不同的刑事法律援助需求,又能使值班律师融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中,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刑事司法制度自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援助 值班律师 援助者 协助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