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地表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1
作者 陈炳基 刘益 +3 位作者 朱爱琴 胡立新 刘有胜 应光国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国家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为评估广州市地表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采集了珠江广州段干流及其主要支流14个点位枯水期和丰水期地表水样品,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E-HPLC-MS/M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国家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为评估广州市地表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采集了珠江广州段干流及其主要支流14个点位枯水期和丰水期地表水样品,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E-HPLC-MS/MS)对54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基于风险商(RQ)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两季地表水中共检出18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浓度范围为0~8789 ng·L^(-1),检出浓度最高为双酚A(BPA)和强的松(prednisone),且在所有点位中均检出最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出率和浓度呈现下游高于上游、支流高于干流,以及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的趋势。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珠江干流点位的生态风险为低风险,但石井和猎德等纳污支流中,壬基酚(4-NP)和双酚S(BPS)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存在中、高风险,且丰水期的生态风险水平高于枯水期。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新污染物监测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珠江 地表水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城市受纳河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
2
作者 韦丽妮 刘珊 +3 位作者 赵建亮 吴念念 徐茹 刘源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4,共1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地表径流所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涌作为道路径流的主要受纳水体,正面临着显著的污染输入压力,对其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大型底栖动物因对环境变化的高敏感性,常被作为水体生态健康状况的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地表径流所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涌作为道路径流的主要受纳水体,正面临着显著的污染输入压力,对其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大型底栖动物因对环境变化的高敏感性,常被作为水体生态健康状况的指示生物,能够有效反映城市河涌的生态扰动水平。本研究以广州市3类典型道路类型(城中村道路、高速公路、普通道路)所对应的受纳河涌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2年9月(平水期)、2023年2月(枯水期)、2023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10月(平水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通过分析不同道路类型受纳河涌中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10目15科,其中节肢动物门占据优势地位,其次为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摇蚊科与颤蚓科等典型耐污种在样点中广泛分布,说明研究区域河涌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胁迫。从季节变化来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和平均丰度在平水期相对较高,而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则明显下降,这一趋势可能与水动力条件及摇蚊属季节性丰度变化相关,平均生物量则受软体动物门的影响,在丰水期达到最高值。在空间分布上,城中村道路受纳河涌的物种数、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所对应的河涌,这可能与其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和污水处理措施较为合理有关。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 M)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2022年平水期表现出较好生态状况,但随后呈下降趋势,反映出河涌生态系统可能正面临持续退化。不同河涌间的比较显示,城中村受纳河涌的多样性相对较高。生物完整性指数(BI)与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均表明研究区域的总体水质状况不佳,表明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冗余分析(RDA)表明,溶解氧(DO)、pH和总磷(TP)是影响底栖动物丰度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其中DO的解释贡献率最高(36.9%),表明其在调控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核心作用。相比之下,水环境因子对生物量的解释并不显著,说明生物量变化可能更多受到种间关系、栖息地结构或其他未监测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道路类型所驱动的城市地表径流对受纳河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显著影响,强调了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控制措施在河涌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为城市水体生态修复与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纳河涌 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多样性 道路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典型食用鱼中4类卤代芳香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和摄入风险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莉娜 李会茹 +2 位作者 彭平安 刘明洋 胡建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73,共15页
卤代芳香类化合物(HACs)具有环境普遍存在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各种毒性,其污染和风险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华南地区5种常见鱼肉中4类典型HA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鱼肉中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呋喃(PCDD/Fs)、类二噁英多氯联苯... 卤代芳香类化合物(HACs)具有环境普遍存在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各种毒性,其污染和风险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华南地区5种常见鱼肉中4类典型HA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鱼肉中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呋喃(PCDD/Fs)、类二噁英多氯联苯(DL-PCBs)、多溴代二苯并二噁英/呋喃(PBDD/Fs)和总二噁英类(dioxins)毒性当量(TEQ)的平均值±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0.0680±0.3230)pg·g^(-1)(0~2.21 pg·g^(-1))、(0.118±0.124)pg·g^(-1)(0.000451~0.528 pg·g^(-1))、(0.139±0.164)pg·g^(-1)(0.00882~0.917 pg·g^(-1))和(0.325±0.366)pg·g^(-1)(0.0409~2.30 pg·g^(-1))(以单位湿质量计),均低于欧盟规定的鱼肉中dioxins的TEQ限值;5种鱼中桂花鱼的总TEQ和摄入风险最高,其次是鳗鱼和鲶鱼,鲈鱼最低,但种类间并无显著差异。鱼肉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0.347±0.297)ng·g^(-1)(0.0191~1.40 ng·g^(-1))(以单位湿质量计)与国内外相比中等偏低,种类变化顺序为三文鱼>鳗鱼>鲈鱼>桂花鱼>鲶鱼。鱼肉中的PCDD/Fs以高氯代PCDDs为主,可能源于污染饲料和五氯酚/五氯酚钠的使用;DL-PCBs以PCB-118和PCB-105为主,主要源于其商业品和金属冶炼过程;PBDEs的来源包括其商业品和高溴PBDEs脱溴降解;PBDD/Fs以高溴PBDFs为主,其污染与PBDEs密切相关。华南地区居民通过膳食鱼肉摄入4类HACs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值分别为6.56×10-6~2.87×10-5和0.0314~0.114,其中儿童风险值高于青少年和成人。PBDD/Fs对总TEQ和摄入风险的贡献(平均45.6%)远高于其他HACs,其生物体污染和风险值得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芳香化合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二噁英/呋喃 多氯联苯 多溴联苯醚 致癌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环境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思思 张波 +3 位作者 李星颖 辛蕾 应光国 陈长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5-1116,共12页
随着环境数据的迅速增加,机器学习已成为环境分析检测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为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创新,该综述简要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常见算法和软件平台,并通过全面的文献分析,重点总结了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展环境分析检测研究的... 随着环境数据的迅速增加,机器学习已成为环境分析检测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为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创新,该综述简要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常见算法和软件平台,并通过全面的文献分析,重点总结了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展环境分析检测研究的最新进展。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环境分析检测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常规环境质量指标检测、环境(非)靶向检测分析、微(纳)塑料分类识别、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溯源研究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指出目前机器学习在样品采集和前处理部分研究领域、新技术整合、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型可解释性和可信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最后,提出了机器学习方法在未来环境分析检测中可能的应用方向,进一步推动和扩展机器学习在该领域的应用。该综述可为环境分析检测及其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和管理决策者提供指导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分析化学 环境检测 机器学习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优化超参数的空时融合压缩残差网络在风速区间预测中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伍耘 葛佳敏 +2 位作者 王文烨 李小勇 车亮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针对风电场规划中风速的高随机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样本空时融合压缩残差网络点预测(spatio-temporal integration and compression deep residual,STiCDRS)模型。该模型旨在深入挖掘风速序列中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以提升点预测精度... 针对风电场规划中风速的高随机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样本空时融合压缩残差网络点预测(spatio-temporal integration and compression deep residual,STiCDRS)模型。该模型旨在深入挖掘风速序列中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以提升点预测精度。首先,采用空时融合压缩残差网络点预测模型得到点预测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新颖的空时融合压缩残差网络区间(STiCDRS-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STiCDRS-GPR)预测模型得到风速的区间预测结果,进而得到更为可靠的风速概率预测结果。该模型采用贝叶斯优化方法进行超参数选择,确保超参数的高效自动化调优。最后,使用内蒙古地区风电场的风速数据集,将STiCDRS模型与传统经典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模型,所提STiCDRS-GPR模型在风速预测中具有更高的点预测精度、适宜的预测区间以及可靠的概率预测结果,充分展示了其在风速预测领域的良好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预测 时序卷积网络 STiCDRS模型 GPR区间预测 贝叶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卡班化学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体产物及其毒性变化规律
6
作者 廖合 彭展潼 +2 位作者 张慧 刘小源 杨滨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82,共8页
三氯卡班广泛用作个人护理品的杀菌添加剂,在污水处理厂以及各种水环境中广泛检出。本文研究了杀菌剂三氯卡班与4种典型氧化剂次氯酸(HClO)、臭氧(O_(3))、羟基自由基(·OH)和高铁酸钾(Fe(Ⅵ))的去除特性、毒性变化规律以及反应副... 三氯卡班广泛用作个人护理品的杀菌添加剂,在污水处理厂以及各种水环境中广泛检出。本文研究了杀菌剂三氯卡班与4种典型氧化剂次氯酸(HClO)、臭氧(O_(3))、羟基自由基(·OH)和高铁酸钾(Fe(Ⅵ))的去除特性、毒性变化规律以及反应副产物。研究结果表明三氯卡班只能够被HClO、O_(3)和·OH氧化降解,不与Fe(Ⅵ)反应。当三氯卡班的去除率为90%时,4种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以·OH>O_(3)>HClO>>Fe(Ⅵ)的顺序依次降低。然而,HClO在反应溶液中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暴露量,降解三氯卡班时所需剂量最少。HClO氧化降解三氯卡班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增加了对绿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的毒性,而O_(3)和·OH不仅能有效地去除三氯卡班而且还可以等量地降低对绿藻的毒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和液质联用仪鉴定出HClO氧化降解三氯卡班反应过程中主要生成四氯碳酰苯胺和五氯碳酰苯胺,且具有比母体化合物更强的藻类毒性效应。本研究为有效控制水环境中杀菌剂三氯卡班及其氧化副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卡班 氧化剂 氧化降解 产物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纤维素滤纸的制备及其在水体中回收卡西酮类药物的应用
7
作者 孙中辉 罗帅 +4 位作者 赵嘉辉 刘博 杨滨 游洪宇 赖华杰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8-208,共11页
本研究以(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4-乙烯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采用两步法对纤维素滤纸进行化学改性,通过硅烷化和巯基-烯点击反应成功制备改性纤维素滤纸;利用改性纤维素滤纸化学结构中碳链的疏水作用、π-π共轭和静电相互作用,对水... 本研究以(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4-乙烯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采用两步法对纤维素滤纸进行化学改性,通过硅烷化和巯基-烯点击反应成功制备改性纤维素滤纸;利用改性纤维素滤纸化学结构中碳链的疏水作用、π-π共轭和静电相互作用,对水相中6种卡西酮类药物进行提取和回收;将使用后的改性纤维素滤纸利用不同的洗脱溶剂进行处理,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对洗脱液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pH值=6.0时,改性纤维素滤纸对6种卡西酮类药物的回收效果最佳,回收率在71.5%~107.7%之间;最佳洗脱溶剂为体积分数3%的氨水/甲醇溶液;此外,改性纤维素滤纸在重复使用5次后,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滤纸 化学改性 卡西酮类药物 提取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体内微/纳塑料的成像和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8
作者 袁珑 严诸颖 +5 位作者 郝放 王震宇 袁宪正 杨晓帆 陈涛 严秀平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8-1800,共13页
环境中的微/纳塑料可通过跨介质过程进入生物体内,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威胁。生物体内微/纳塑料的精准成像与定量是评估其环境风险与健康威胁的前提。该文在收集本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微/纳塑料体内成... 环境中的微/纳塑料可通过跨介质过程进入生物体内,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威胁。生物体内微/纳塑料的精准成像与定量是评估其环境风险与健康威胁的前提。该文在收集本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微/纳塑料体内成像与定量研究进行总结,揭示成像和定量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随后从模式生物的角度,系统综述了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及微生物与细胞中微/纳塑料成像和定量分析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不同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并对生物体内微/纳塑料成像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展望,以推进微/纳塑料的分析方法研究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成像分析 定量分析 模式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广州段干支流地表水中药物和杀生剂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
9
作者 区晖 刘益 +3 位作者 汤志杰 胡立新 刘有胜 应光国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1-2012,共12页
药物和杀生剂类化合物属于新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会产生潜在危害.珠江广州段是重要的水源地,为摸清广州市地表水中药物和杀生剂的污染特征和环境风险,采集珠江干流广州段、流溪河、石井河、猎德河和沙河等重... 药物和杀生剂类化合物属于新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会产生潜在危害.珠江广州段是重要的水源地,为摸清广州市地表水中药物和杀生剂的污染特征和环境风险,采集珠江干流广州段、流溪河、石井河、猎德河和沙河等重要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地表水样品,采用固相萃取-高分辨质谱技术,靶向定量检测了39种药物和杀生剂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两季共检出31种药物和杀生剂,检出浓度范围为0.01—893 ng·L^(−1).检出率和浓度相对较高的是避蚊胺(DEET)、氯咪巴唑(Climbazole)和非诺洛芬(Fenoprofen).药物和杀生剂检出率和检出浓度呈现支流高于干流,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的特征,说明这2类新污染物可能主要受降雨和面源污染输入影响.生态风险评价显示,珠江广州段干流整体风险较低,但三氯生(TCS)、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避蚊胺(DEET)等在支流河涌存在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杀生剂 地表水 污染水平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玉米淀粉发酵废水脱氮研究
10
作者 郑旭文 陈振国 +2 位作者 汪晓军 周松伟 范俊豪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5-182,共8页
采用两级沸石曝气生物滤池(ZBAF)-厌氧氨氧化(ANAMMOX)组合工艺处理玉米淀粉发酵废水厌氧处理后的出水,探究ZBAF亚硝化特性及组合工艺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进水NH_(4)^(+)-N和COD分别为500~1200 mg/L和300~500 mg/L的条件下,一级ZBA... 采用两级沸石曝气生物滤池(ZBAF)-厌氧氨氧化(ANAMMOX)组合工艺处理玉米淀粉发酵废水厌氧处理后的出水,探究ZBAF亚硝化特性及组合工艺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进水NH_(4)^(+)-N和COD分别为500~1200 mg/L和300~500 mg/L的条件下,一级ZBAF处理后废水平均COD降至151.5 mg/L,COD去除率为62.1%;在二级ZBAF中通过沸石的吸附与解吸作用,反应器能维持较高游离氨(FA)水平,由此保证了较高的氨氧化菌(AOB)活性且有效抑制了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O_(2)^(-)-N积累率(NAR)稳定高于97%,O_(2)^(-)-N产率(NPR)最高达0.73 kg/(m^(3)·d),出水O_(2)^(-)-N与NH_(4)^(+)-N质量比为1.03~1.27,实现了部分亚硝化,为后续ANAMMOX反应供应了合适基质比例的进水;ANAMMOX反应器处理后出水NH_(4)^(+)-N、TN、COD平均分别为31.3、97.9、36.7 mg/L,最高TN去除负荷(NRR)达1.54 kg/(m^(3)·d),实现了高效脱氮,经分析可知反应器内同时发生了厌氧氨氧化和异养反硝化反应。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组合工艺中不同装置内的主要功能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变化,好氧异养菌(Rubellimicrobium和Stenotrophomonas)、AOB(Nitrosomonas)、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Kuenenia和Candidatus Brocadia)分别为一级ZBAF、二级ZBAF和ANAMMOX反应器中的优势菌属,且ANAMMOX反应器同时存在反硝化菌属Paracoccus和De⁃nitratisoma,进一步印证了组合工艺的高效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发酵废水 生物脱氮 沸石 部分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某化肥企业7200m^(3)/d初期雨水处理工程实例
11
作者 李炳辉 袁延磊 +3 位作者 黄孝家 郭训文 汪晓军 陈振国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53-156,共4页
根据贵州黔南州某化肥企业初期雨水的进水水质特点和排放标准,采用“格栅+沉砂+调节+两级AO+除磷絮凝沉淀+生物滤池”组合处理工艺。介绍了工艺技术路线、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运行效果及成本分析。项目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除磷... 根据贵州黔南州某化肥企业初期雨水的进水水质特点和排放标准,采用“格栅+沉砂+调节+两级AO+除磷絮凝沉淀+生物滤池”组合处理工艺。介绍了工艺技术路线、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运行效果及成本分析。项目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除磷脱氮效果优良,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指标COD、氨氮、总磷、总氮、SS等均优于设计指标,达到了《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580-2011)表3直接排放限值要求,其中总磷执行《贵州省涉磷企业水污染物总磷特别排放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雨水 两级AO 除磷脱氮 生物滤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氧化铁红废水的工程研究
12
作者 杨俊锋 陈振国 +4 位作者 郑旭文 章裕 李嘉懿 周松伟 汪晓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6,共9页
本研究针对物化预处理后的氧化铁红高氨氮废水,构建了工程尺度的厌氧氨氧化系统(CANON).在为期165d的连续运行过程中,CANON系统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其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TNRE)分别达90%和80%.Spearman分析和SHAP特征... 本研究针对物化预处理后的氧化铁红高氨氮废水,构建了工程尺度的厌氧氨氧化系统(CANON).在为期165d的连续运行过程中,CANON系统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其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TNRE)分别达90%和80%.Spearman分析和SHAP特征重要性分析揭示了水质参数及环境参数对TNRE的影响.微生物群落分析揭示了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显著变化,优势厌氧氨氧化菌从Candidatus Anammoxoglobus过渡到Candidatus Kuenenia(相对丰度13.22%),优势氨氧化细菌为Nitrosomonas(相对丰度1.27%).此外,本研究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对TNRE的预测准确率超过了99.9%,并在实际应用中对新数据点的预测准确度达到98%.本研究为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工程化应用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氧化铁红废水 微生物群落 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锰活化氧气产生活性氧的种类、动力学及反应机制
13
作者 李佳宁 袁艺博 +6 位作者 张峻达 李宁 郭钦 余扬逸 黄倩倩 魏西鹏 江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铁/锰硫矿物广泛存在于缺氧地下环境中,铁(Fe)、锰(Mn)和硫(S)元素的循环过程控制着地下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氧气(O_(2))扰动下,铁硫矿物可通过双电子路径还原O_(2),产生活性氧(ROS),但锰硫矿物与O_(2)反应产生ROS的反应过... 铁/锰硫矿物广泛存在于缺氧地下环境中,铁(Fe)、锰(Mn)和硫(S)元素的循环过程控制着地下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氧气(O_(2))扰动下,铁硫矿物可通过双电子路径还原O_(2),产生活性氧(ROS),但锰硫矿物与O_(2)反应产生ROS的反应过程还不清楚。以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锰硫矿物硫化锰(MnS)为研究对象,探究MnS活化O_(2)产生ROS的种类、动力学原理及反应机制。结果表明,MnS可以活化O_(2)产生大量ROS,包括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氢(H_(2)O_(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相同条件下,MnS/O_(2)体系中产生·OH累积量高达389.0μmol/L,其产量分别为相同浓度马基诺矿(FeS)和黄铁矿(FeS_(2))体系的4.4、149.6倍;O_(2)首先被MnS提供的单电子还原,产生O_(2)^(·-),继而再获得一个电子,生成H_(2)O_(2);溶解性Mn2+催化O_(2)/H_(2)O_(2)产生·OH的效率比较低,但结构态Mn(Ⅱ)可以高效催化H_(2)O_(2)产生·OH,因此,非均相催化H_(2)O_(2)是产生·OH的重要途径;溶解性的S^(2-)将电子传递至高价态的Mn(Ⅲ)/Mn(Ⅳ),促进了结构态Mn(Ⅱ)的再生,强化了Mn(Ⅱ)/Mn(Ⅲ)电子循环,进而提升了·OH的产生效率;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MnS/O_(2)体系3 h内对5 mg/L苯酚的降解效率高达97.4%,表明利用MnS活化O_(2)具有较好的环境修复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锰 氧气 羟基自由基 过氧化氢 结构态Mn(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链长度咪唑氯盐离子液体的生态毒性与生态风险评价
14
作者 陈晓雯 杨锐 +4 位作者 朱晓辉 温韬 刘有胜 党垚 陈德翼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4-322,共9页
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因其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研发和能源等领域。目前研究发现离子液体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和环境风险。本研究以不同烷基链长度的咪唑氯盐离子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文献毒性数据(斑马鱼、大型蚤... 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因其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研发和能源等领域。目前研究发现离子液体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和环境风险。本研究以不同烷基链长度的咪唑氯盐离子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文献毒性数据(斑马鱼、大型蚤及绿藻的LC_(50)),利用种间关系估计模型(interspecies correlation estimation,ICE)结合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法推导其生态风险阈值,并利用NORMAN数据库中报道的实际环境浓度开展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利用ICE-SSD模型,得到短链离子液体(IMI-2、IMI-4和IMI-6)的PNEC值大于100μg·L^(-1),长链离子液体(IMI-12、IMI-14和IMI-16)的PNEC值小于0.1μg·L^(-1);(2)烷基链长度是影响咪唑氯盐离子液体毒性和风险的关键因素,HC_(5)和PNEC值随烷基链长度增加呈现指数下降趋势;(3)短链离子液体的环境浓度在ng·L^(-1)到10μg·L^(-1)水平,目前尚处于低风险水平(RQ<0.1)。上述研究结果为离子液体的生态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种间关系估计模型 生态风险评价 物种敏感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溴联苯醚、六溴环十二烷和四溴双酚A在环境中污染现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5
作者 吴玉丽 肖羽堂 +4 位作者 王冠平 石伟 孙临泉 陈艳芳 李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403,共20页
作为最主要的三大传统溴系阻燃剂(BFRs),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四溴双酚A(TBBPA)具有半挥发性、环境持久性和远距离传输性,目前在全球各种环境介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毒理学研究表明,PBDEs、HBCD、TBBPA均具有明显... 作为最主要的三大传统溴系阻燃剂(BFRs),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四溴双酚A(TBBPA)具有半挥发性、环境持久性和远距离传输性,目前在全球各种环境介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毒理学研究表明,PBDEs、HBCD、TBBPA均具有明显的生物毒性和致癌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本文简要概述了PBDEs、HBCD、TBBPA的使用现状,综述了全球范围内非生物体(灰尘、水体、土壤、沉积物、污泥)和生命体内(植物、动物、人体)等3种传统BFRs的污染水平、特征、暴露途径和毒性,并讨论了当前存在问题,最后对PBDEs、HBCD、TBBPA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六溴环十二烷 四溴双酚A 非生物体 生命体 污染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和人体中氯代/溴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污染来源、分析方法和污染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明洋 李会茹 +3 位作者 宋爱民 胡建芳 盛国英 彭平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42-1855,共14页
氯代/溴代多环芳烃(Cl/Br-PAHs)是一类具有与二噁英和多环芳烃(PAHs)相似结构和致癌效应的新兴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其环境行为归趋和潜在风险受到了高度重视.本研究以"Cl-PAH*"OR"Br-PAH*"OR"H-PAH*"OR&quo... 氯代/溴代多环芳烃(Cl/Br-PAHs)是一类具有与二噁英和多环芳烃(PAHs)相似结构和致癌效应的新兴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其环境行为归趋和潜在风险受到了高度重视.本研究以"Cl-PAH*"OR"Br-PAH*"OR"H-PAH*"OR"chlorinated PAH*"OR"brominated PAH*"OR"halogenated PAHs"OR"chlor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OR"brom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OR"haloge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为主题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并着重对环境/人体中Cl/Br-PAHs污染来源、污染特征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截止2021年1月,环境/人体中Cl/Br-PAHs的相关文献共计225篇.这些研究表明:Cl/Br-PAHs主要来源于废弃物焚烧、汽车尾气排放、金属冶炼、电子垃圾拆解等热过程和光化学反应过程;目前已在全球各类环境介质中被检出,并表现出持久存在性、长距离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Cl/Br-PAHs被证实具有与其母体PAHs相似甚至更强的毒性,但目前对其形成机理和环境行为尚不明确,也尚未有统一有效且精准的分析方法,已报道的化合物种类十分有限,总体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结合目前Cl/Br-PAHs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在其高通量精准筛查分析、源排放指纹识别追溯、环境迁移转化行为及潜在风险上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溴代多环芳烃 芳香受体效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入海排污口选址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华坚 周劲风 +2 位作者 李岚 侯雪鹏 黄锐雄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97-1502,共6页
基于纳污海域整体环境容量研究,结合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构建了入海排污口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环境风险和工程经济共3个要素7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珠海市某石化工业污水处理厂为例... 基于纳污海域整体环境容量研究,结合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构建了入海排污口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环境风险和工程经济共3个要素7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珠海市某石化工业污水处理厂为例,首先根据周边海域环境现状进行排污口位置初选,确定了3个初选点位;然后构建研究区域水环境数学模型,采用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海洋环境容量;最后通过各项评价指标计算与比选,从环境/经济费用效益角度实现入海排污口选址优化。该研究丰富了入海排污口选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可为加强和规范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排污口 选址优化 海洋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现状与环境污染分析 被引量:69
18
作者 马兆嵘 刘有胜 +1 位作者 张芊芊 应光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32,共12页
农用塑料薄膜(农膜)作为设施农业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业增产和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农膜使用量巨大且逐年不断增加,20多年来年使用量已增长4.05倍,从1991年的64.2万t增长到2017年的252.8万... 农用塑料薄膜(农膜)作为设施农业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业增产和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农膜使用量巨大且逐年不断增加,20多年来年使用量已增长4.05倍,从1991年的64.2万t增长到2017年的252.8万t。农膜的长期大量使用和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已导致“白色污染”加剧。本文介绍了农膜种类、组成成分和使用状况,分析了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生态效应。提出了农膜的生产标准制定、正确使用以及有效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是降低农膜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对农膜环境污染防控和构建农业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塑料薄膜 使用量 残膜污染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环境污染综述 被引量:25
19
作者 蓝敏怡 李会茹 +2 位作者 胡立新 杨愿愿 应光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6-210,共25页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是食品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与食品直接接触时易释放大量化学品和添加剂,且废弃后会分解成粒径小的微塑料,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健康风险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针对食品包装塑料中有害化学品向食品中的释放...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是食品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与食品直接接触时易释放大量化学品和添加剂,且废弃后会分解成粒径小的微塑料,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健康风险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针对食品包装塑料中有害化学品向食品中的释放迁移过程、微塑料及其中化学品的环境污染过程等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常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用途及其中的化学物质,详细总结了食品包装塑料自身及其中化学品的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健康毒性效应,并据此提出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今后的控制措施及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食品包装 微塑料 食品安全 生态效应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OPEs)的环境污染特征、毒性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廖梓聪 李会茹 +2 位作者 杨愿愿 胡立新 应光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3-1215,共23页
随着溴系阻燃剂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其主要替代物有机磷酸酯(OPEs)在近年来的生产和使用量均呈现快速增长.但作为塑料添加剂,OPEs与材料间无化学键束缚,极易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释放进入环境.目前,OPE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已在全球各地的... 随着溴系阻燃剂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其主要替代物有机磷酸酯(OPEs)在近年来的生产和使用量均呈现快速增长.但作为塑料添加剂,OPEs与材料间无化学键束缚,极易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释放进入环境.目前,OPE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已在全球各地的污水、自来水及其它各类环境介质和人体中广泛检出,包括极地地区,表现出长距离迁移能力,因此,其环境污染和毒性迅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其环境行为和潜在风险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近15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综述了OPEs在各类环境介质和人体中的污染特征和现状、迁移转化行为、毒性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OPEs在全球环境中普遍存在,可通过室内灰尘接触、呼吸、食物链传递等途径被生物体和人体吸收,并表现出内分泌干扰、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等多种毒性效应;OPEs在生物体/人体中可被转化为低取代的二酯、单酯等代谢产物,但目前对其代谢转化途径尚不明确.鉴于OPEs生产使用历史悠久,用途广泛且用量巨大,污水处理去除效率有限,其环境行为过程和机理以及由此导致的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值得引起持续关注.此外,OPEs种类繁多,化合物之间性质差异较大(lg K_(OW)=-0.65—9.49),目前报道中所采用的前处理及仪器分析方法均有所侧重,缺乏统一全面的标准分析方法,无法同步分析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所有OPEs及其代谢转化产物,不同实验室间的数据可比对性也比较差,如何建立OPEs及其代谢产物的全分析方法也是目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阻燃剂 增塑剂 新兴污染物 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