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农业生态学》教改探索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桂葵 冯远娇 +2 位作者 贺鸿志 谈凤笑 黎华寿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5-1039,共5页
在多年《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创新能力为主线,立足多元化教学主体,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时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 在多年《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创新能力为主线,立足多元化教学主体,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时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可归纳为:(1)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生产实践;(2)基于教学主体多元化的多元教学模式的灵活选择;(3)开设《农业生态学》综合大实验和田间综合训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4)生态学理论知识与农业生态实践的合理平衡;(5)设置多种交流平台,方便学生随时与教师互动。教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法是适用于生态学和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较为成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辩论在《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银宝 王燕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2,共3页
论文初步总结了课堂辩论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丰富专业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提供参考。组织《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课堂辩论时,首先教师须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辩题,并说明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 论文初步总结了课堂辩论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丰富专业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提供参考。组织《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课堂辩论时,首先教师须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辩题,并说明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在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堂辩论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出现无价值辩论现象;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辩论双方做适当点评,并要求学生书面总结此次辩论的收获。在《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中应用课堂辩论式教学后,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辩论 家畜环境卫生学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85
3
作者 宁川川 王建武 蔡昆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5-181,共7页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但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但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机肥施用对农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并对有机肥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对策。研究表明,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水平、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缓解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特性,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然而有机肥(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的长期过量施用会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加大作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风险,另外,有机肥还可能促进土壤温室气体(CO2,CH4等)的排放,加重温室效应。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有机肥的管理,选择安全优质的有机肥(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含量低),建立有机肥施用的配套技术,改革施肥方式,适时适地施肥,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尽量降低有机肥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土壤肥力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重金属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泰乐菌素残留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谦 邹永德 +1 位作者 马保华 吴银宝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泰乐菌素是中国养殖业广泛使用的抗菌促生长类兽用抗生素之一,它进入畜禽体后,其原形和代谢产物会随畜禽粪尿进入环境,与环境微生物产生互作效应,由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介质中泰乐菌素残留现状,然后综述了泰乐菌素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 泰乐菌素是中国养殖业广泛使用的抗菌促生长类兽用抗生素之一,它进入畜禽体后,其原形和代谢产物会随畜禽粪尿进入环境,与环境微生物产生互作效应,由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介质中泰乐菌素残留现状,然后综述了泰乐菌素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效应。目前畜禽生产中使用的泰乐菌素是泰乐菌素A、B、C和D的混合物,其中泰乐菌素A占80%以上,因此泰乐菌素A也是泰乐菌素在环境中残留的主要形式,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泰乐菌素A可转化为泰乐菌素B、C和D,而且已有研究表明在畜禽粪便、污水、土壤及水体等环境介质中均检测到泰乐菌素A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土壤中残留的泰乐菌素可与微生物产生互作效应,即一方面泰乐菌素可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在受到泰乐菌素胁迫时会产生和传播耐药基因以及可降解泰乐菌素微生物等。笔者还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乐菌素 土壤微生物 互作效应 耐药基因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两品种玉豆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李冬琴 陈桂葵 +2 位作者 郑海 黎华寿 李小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6,共6页
利用水培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两种(优选和特选)玉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株高、植株生物量、根构型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抑制了两种玉豆的株高、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 利用水培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两种(优选和特选)玉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株高、植株生物量、根构型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抑制了两种玉豆的株高、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总体积,且对特选玉豆的抑制程度大于优选玉豆;镉胁迫使两种玉豆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持续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则呈现低浓度增加高浓度下降的趋势;特选玉豆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呈低浓度增加高浓度下降趋势,但优选玉豆的CAT活性则持续增强,且特选玉豆的MDA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的变化幅度都大于优选玉豆,但优选玉豆的POD活性大于特选玉豆。上述结果说明优选玉豆对镉胁迫的耐性高于特选玉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玉豆 生长 根构型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村垃圾产生特征及处理方式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高海硕 陈桂葵 +3 位作者 黎华寿 骆世明 段雄伟 刘亚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45-1452,共8页
为了了解目前广东省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33个县(市、区)中的256个行政村为调查对象,每村随机选取10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农村垃圾中来源于生活性垃圾占60.13%,来源于生产性垃圾占39.8... 为了了解目前广东省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33个县(市、区)中的256个行政村为调查对象,每村随机选取10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农村垃圾中来源于生活性垃圾占60.13%,来源于生产性垃圾占39.87%;生产性垃圾中主要是种植业垃圾和工业垃圾,各占32.87%和29.73%。各地区农村垃圾产量差异较大,在调查区县中,人均垃圾总产生量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东莞和中山的村庄,最少的是揭阳和梅州的村庄。从全省来看,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随意处置,占37.89%,其次是由乡(镇)派车外运统一进行处理,占25.78%,在珠三角和粤北的韶关则主要是由乡(镇)派车外运统一处理。以农户为单位产生的垃圾来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1.58%农户的垃圾主要来源于生活废弃物,8.16%农户垃圾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废弃物。农户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最高的是东莞0.82kg.d-1,其次是广州0.75kg.d-1,最低的是茂名和清远,均为0.31kg.d-1;38.86%的农户的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是随意堆放,57.76%的农户生活垃圾是收集堆放的,收集堆放方式中有31.64%是填埋处理,19.06%是焚烧处理,7.06%是生物处理。为了实现各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农村垃圾应该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地组合选用垃圾处理处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农村 垃圾 垃圾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组分及其污染特性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段雄伟 高海硕 +2 位作者 黎华寿 骆世明 陈桂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86-1492,共7页
对广东省韶关地区的始兴、仁化和江门地区的新会、鹤山4县(市)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含水率、肥效指标以及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类含量高达62.62%,主要包括厨余尘土和草叶,其次是非堆... 对广东省韶关地区的始兴、仁化和江门地区的新会、鹤山4县(市)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含水率、肥效指标以及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类含量高达62.62%,主要包括厨余尘土和草叶,其次是非堆肥类中的易燃类垃圾(木竹、纸、布、塑料等),平均含量为总量的29.97%,金属、玻璃以及砖瓦石等难以降解类的垃圾含量占6.61%,电池以及农药化肥包装袋等污染类垃圾的含量占0.81%;韶关地区农村垃圾中的可堆肥类组分明显高于江门地区的相应组分,而江门地区农村垃圾中塑料的含量明显高于韶关;可堆肥类垃圾含水率较高,而其他组分含水率相对较低;各区域农村垃圾中N、P、K和有机质的含量都符合垃圾农用的营养元素标准;各区域农村生活垃圾中各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并可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说明广东省的农村生活垃圾农用是可行的和安全的。结合各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将农村垃圾回馈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如堆肥处理或发酵产生沼气等,不但可减少垃圾污染,而且还可实现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农村 生活垃圾 垃圾组分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花生和田菁秸秆还田的化感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秦俊豪 贺鸿志 +3 位作者 黎华寿 顾忱 彭阳洋 韩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41-1947,共7页
采用盆栽模拟实验研究了具化感作用的芝麻(Sesamum indicum)、花生(Arachis hypogaea)和田菁(Sesbania cannabina)秸秆全株还田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和黄瓜(Cucumis sativus)生长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采用盆栽模拟实验研究了具化感作用的芝麻(Sesamum indicum)、花生(Arachis hypogaea)和田菁(Sesbania cannabina)秸秆全株还田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和黄瓜(Cucumis sativus)生长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旨在评价秸秆还田释放养分与化感作用对后茬作物幼苗生长效应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后茬作物幼苗生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种作物秸秆还田促进幼苗生长的大小顺序为花生秸秆>田菁秸秆>芝麻秸秆>对照,其中芝麻秸秆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最大,而花生和田菁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贡献值远远高于另两种处理。3种秸秆还田均对后茬作物幼苗生长和土壤养分具有促进作用,其释放的养分因子占主导作用,而化感作用并未明显表现出阻碍后茬作物幼苗生长。可能原因在于秸秆还田后导致较高pH和土壤养分利于植物生长,并影响了秸秆化感物质的活性和化感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物量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竹草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5
9
作者 赖长鸿 颜增光 +4 位作者 廖博文 李松蔚 贺鸿志 黎华寿 陈桂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8-1193,共6页
以皇竹草茎秆为原料,在限氧控温(300、500、700℃)条件下制备生物炭,研究该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其对Cr(Ⅵ)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皇竹草生物炭的产率下降,而灰分、p H呈上升趋势;电镜扫描(SEM)观察可见不同热... 以皇竹草茎秆为原料,在限氧控温(300、500、700℃)条件下制备生物炭,研究该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其对Cr(Ⅵ)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皇竹草生物炭的产率下降,而灰分、p H呈上升趋势;电镜扫描(SEM)观察可见不同热解温度下所制备的生物炭结构相似,均具多孔和管状结构,但在700℃条件下所制备的生物炭相对300℃下制备的生物炭孔壁变薄,且孔壁有附着物,切面有突起结构。三种温度下制备的皇竹草生物炭对溶液中的Cr(Ⅵ)都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且500、700℃下制备的生物炭比300℃下制备的生物炭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在0~1 h之间,三种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铬的吸附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快速增加,当吸附至1 h时,基本达到饱和状态,随后吸附量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皇竹草 热解温度 Cr(Ⅵ) 吸附特性 电镜扫描(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3种豆科灌木生物量分配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冬琴 曾鹏程 +1 位作者 陈桂葵 黎华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39,共7页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南方常用绿化与护坡豆科灌木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和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生物量分配、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3种灌木的生...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南方常用绿化与护坡豆科灌木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和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生物量分配、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3种灌木的生物量下降,根冠比增加;干旱胁迫可提高3种灌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山毛豆和望江南在中度干旱下效率最高,猪屎豆在轻度干旱下最高;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3种灌木的脯氨酸(Pro)含量持续上升,望江南和猪屎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也逐渐增加,但山毛豆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干旱胁迫降低了3种灌木的叶绿素含量,并影响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猪屎豆;3种灌木的抗旱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望江南>山毛豆>猪屎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灌木 干旱胁迫 抗旱能力 生物量分配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植物田菁的化感效应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秦俊豪 温莹 +5 位作者 李君菲 徐超 黄丽颖 郑家坤 曹巧滢 黎华寿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4-529,共6页
实验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原位提取的田菁(Sesbania cannabina)淋溶液和田菁秸秆模拟还田对不同类型受体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的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旨在从化感作用角度... 实验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原位提取的田菁(Sesbania cannabina)淋溶液和田菁秸秆模拟还田对不同类型受体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的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旨在从化感作用角度综合评价田菁作为绿肥栽培时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原位提取的田菁淋溶液和模拟还田的田菁秸秆(根、茎、叶)对发育初期的受体植物三叶鬼针草、稗草和萝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于稗草的抑制效果表现最强;然而对于受体植物生长的土壤,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此外田间野外调查进一步证实了田菁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因此,合理利用田菁秸秆资源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还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促进了土壤的代谢,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菁 化感作用 原位提取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三价砷对生菜的生态毒性及其生物积累 被引量:9
12
作者 赖长鸿 刘亚玲 +2 位作者 贺鸿志 黎华寿 陈桂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1-836,共6页
为研究无机三价砷As(Ⅲ)对生菜的生态毒性及其生物积累,采用生菜种子发芽试验和土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生理特性以及生菜砷含量等方面研究了生菜对无机砷污染的响应。种子发芽试验表明,随着As(Ⅲ)浓度的升高,生菜... 为研究无机三价砷As(Ⅲ)对生菜的生态毒性及其生物积累,采用生菜种子发芽试验和土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生理特性以及生菜砷含量等方面研究了生菜对无机砷污染的响应。种子发芽试验表明,随着As(Ⅲ)浓度的升高,生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逐渐减低,当As(Ⅲ)浓度高于1 mg·L-1时,显著抑制生菜种子的萌发,其抑制比例大于6.67%。土培盆栽试验表明:当土壤中添加的As(Ⅲ)浓度高于50 mg·kg-1时,生菜的株高和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当土壤中添加的As(Ⅲ)浓度升至200 mg·kg-1时,生菜的株高只有对照组的86.07%,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则只有对照组的72.39%和72.73%;随着土壤砷浓度的升高,生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高浓度的砷可导致生菜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随着土壤砷含量的升高,生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砷含量也明显增加,其范围分别介于0.39~2.15 mg·kg-1和1.18~2.56 mg·kg-1,当土壤砷含量高于14.98 mg·kg-1时,生菜可食用部分的砷含量超出了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限值标准0.5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三价砷 生菜 生态毒理 生物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氯酸盐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桂葵 骆世明 +2 位作者 贺鸿志 张泽民 黎华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460-5469,共10页
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0.2、2.0和4.0mmol/kg 3种浓度下高氯酸盐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吸收主要养分元素氮、磷、钾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氯酸盐对水稻生长的抑制程度随高氯酸盐处理浓度的增高而加重,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0.2、2.0和4.0mmol/kg 3种浓度下高氯酸盐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吸收主要养分元素氮、磷、钾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氯酸盐对水稻生长的抑制程度随高氯酸盐处理浓度的增高而加重,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水稻的受害症状也越来越明显,到分蘖期时,3个浓度组对赣糯香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3.08%、33.39%和39.03%,对IR65598-112-2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18%、21.07%和34.97%。(2)各浓度处理组(赣糯香0.2mmol/kg组除外)都显著抑制了两品种水稻的分蘖。(3)各浓度处理组水稻始穗时间都比对照组晚,其中高浓度处理组晚了1个月。(4)IR65598-112-2对高氯酸盐的胁迫表现出更早的反应和对低浓度污染物的敏感性,而赣糯香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抗性。(5)高氯酸盐对水稻根部的伤害比对地上部的伤害更严重。(6)高氯酸盐处理减少了水稻各器官的生物量,降低了水稻各器官中养分元素总氮和总磷的总积累量。研究表明,高氯酸盐污染可抑制两品种水稻的生长和分蘖,延迟其发育,降低水稻对养分元素的积累,其植物毒性效应与污染物的浓度、处理的延续时间、水稻品种及不同植物器官都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氯酸盐 水稻 生长发育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和猪粪肥对铜污染土壤中蕹菜生长及铜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璇 郭雄飞 +2 位作者 陈桂葵 黎华寿 贺鸿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3-918,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5%质量的生物炭、5%猪粪肥单独或联合施用于外源Cu污染(0、200、400 mg·kg^(-1))土壤,对蕹菜生长和5种形态Cu含量(Tessier提取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分含量不高的Cu污染红壤中,施用猪粪肥能够显著提高蕹菜生...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5%质量的生物炭、5%猪粪肥单独或联合施用于外源Cu污染(0、200、400 mg·kg^(-1))土壤,对蕹菜生长和5种形态Cu含量(Tessier提取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分含量不高的Cu污染红壤中,施用猪粪肥能够显著提高蕹菜生物量(平均比CK提高56.4%),并促进蕹菜对Cu的吸收和累积;施用生物炭能降低蕹菜含铜量(平均比CK降低21.1%);单施猪粪肥或联合施用(5%猪粪肥+5%生物炭)的蕹菜含铜量比对照(CK)分别增加了40.2%、31.7%(200 mg·kg^(-1))和27.5%、38.8%(400 mg·kg^(-1));未添加外源Cu污染时,土壤中铜的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各形态Cu含量随处理不同差异显著,其中单施猪粪肥的土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u、单施生物炭的土壤中有机物结合态Cu、二者混施的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u与其他形态Cu含量相比均有明显增长的趋势。联合施用猪粪肥及生物炭处理的蕹菜生物量虽比单施猪粪肥的蕹菜生物量略有降低,但与单施猪粪肥相比,钝化土壤重金属的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污染土壤 蕹菜 生物炭 铜污染猪粪肥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氯酸盐和铬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段雄伟 刘亚玲 +2 位作者 黎华寿 贺鸿志 陈桂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通过室内模拟控制试验,研究了高氯酸盐和铬单一及复合污染在不同时间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处理前期,随着高氯酸盐、铬及其复合污染浓度的增加,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单一高氯酸盐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 通过室内模拟控制试验,研究了高氯酸盐和铬单一及复合污染在不同时间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处理前期,随着高氯酸盐、铬及其复合污染浓度的增加,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单一高氯酸盐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中、高浓度的六价铬单一处理及其复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与污染物浓度表现出明显的低促高抑的关系;单一高氯酸盐处理在第2 d显著促进了土壤蔗糖酶活性,单一铬、高氯酸盐与铬复合处理在第8 d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四种土壤酶活性逐渐恢复,到第30 d基本都趋于对照组水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高氯酸盐与铬的单一及其复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真菌的数量。高浓度处理组在实验前期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但到第30 d时,其数量基本已恢复至对照水平。研究表明,高氯酸盐和铬污染在初期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土壤中耐性菌群的富集生长,土壤酶活性会逐渐恢复到正常,其中细菌和放线菌在这两种污染物的修复中起着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氯酸盐 六价铬 土壤酶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介导番茄青枯病抗性的土壤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玉婷 林威鹏 +1 位作者 范雪滢 蔡昆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所产生的青枯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茄科类作物的细菌性土传病害。传统的防治方法,如培育抗性品种、轮作、药剂防治等均存在一定的局限。而硅作为一...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所产生的青枯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茄科类作物的细菌性土传病害。传统的防治方法,如培育抗性品种、轮作、药剂防治等均存在一定的局限。而硅作为一种作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在提高植物适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均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易感青枯病的番茄品种"台湾红圣女"作为试验材料,利用i TRAQ(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硅和/或青枯菌接种对番茄青枯病抗性及土壤蛋白质组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mol L-1硅处理能显著降低番茄青枯病的病情指数,增强抗病性。基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硅和/或青枯菌处理对土壤蛋白质组的研究表明,在鉴定的30个土壤蛋白质中,有29个蛋白差异表达显著(上调≥1.2倍,下调≤0.8倍差异)。青枯菌侵染诱发22个土壤蛋白下调表达,5个上调表达。在不接菌的条件下,硅处理有5个土壤蛋白上调,19个蛋白下调;而接菌条件下则有8个蛋白上调,14个蛋白下调。将这29个差异蛋白进行GO基因功能分类结果显示,硅和/或青枯菌处理主要影响生理代谢过程以及核酸结合蛋白。硅对番茄青枯病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改变微生物的代谢能力,调控与抗性代谢、蛋白质的合成与翻译、信号转导以及免疫系统过程和胁迫响应有关蛋白的表达,影响钙离子信号转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病 定量蛋白质组学 i TRAQ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宝山尾矿库区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17
作者 黄飞 王泽煌 +1 位作者 蔡昆争 蔡一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01-1708,共8页
为阐明大宝山槽对坑尾矿坝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了过滤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ρ(Cu)、ρ(Zn)、ρ(Cd)和ρ(Pb)分... 为阐明大宝山槽对坑尾矿坝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了过滤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ρ(Cu)、ρ(Zn)、ρ(Cd)和ρ(Pb)分别高达7.228、41.190、0.178和0.377 mg/L,其中p H和Eh(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重金属含量的重要因素.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沿河流断面呈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Cu和Cd污染较为严重.从尾矿库N1采样点至河流下游N4采样点处,重金属沿水流方向呈现溶解态向悬浮态和沉积态迁移特征,而Cu的迁移行为有所不同.据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各重金属Igeo(地累积指数)顺序为Cu〉Cd〉Zn〉Pb,Cu和Cd的Igeo平均值分别为4.552和1.605,属重度污染和偏中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明,各重金属危害程度为Cu〉Cd〉Pb〉Zn,Cu和Cd的Eri(潜在生态危险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93.3和143.0,均属强生态危害级别.两种方法均表明Cu和Cd为主要风险元素.该研究区域的RI(生态危害指数)为163.1~576.6,平均值为356.6,属强生态危害级别,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该区域污染防治和风险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山尾矿库区 重金属污染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生物消毒对土壤改良、青枯菌抑菌及番茄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伍朝荣 黄飞 +2 位作者 高阳 毛一航 蔡昆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73-1180,共8页
针对目前作物集约化和单一化种植所造成的土壤连作障碍以及退化问题,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生物消毒(土壤中添加2%的米糠、麦麸、茶籽麸后覆盖塑料薄膜,以不添加物料不覆盖为对照)对土壤特性、防控青枯病、番茄生长及产... 针对目前作物集约化和单一化种植所造成的土壤连作障碍以及退化问题,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生物消毒(土壤中添加2%的米糠、麦麸、茶籽麸后覆盖塑料薄膜,以不添加物料不覆盖为对照)对土壤特性、防控青枯病、番茄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土壤生物消毒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土壤生物消毒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温度、pH和电导率,降低土壤Eh,显著减少土壤中97.27%~99.14%青枯菌数量;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而对全磷和全钾影响不显著。不同土壤生物消毒处理能显著降低青枯病发病率29.41%~42.65%。此外,土壤生物消毒显著提高番茄叶片F_v/F_m,对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影响不显著;显著增加番茄株高(16.90%~29.15%)和产量(41.41%~56.25%);果实糖酸比、可溶性糖含量也有所增加。以添加麦麸的生物消毒在提高pH、防控青枯病及提高产量的效果最佳。综合来看,作为一种非化学土壤消毒方法,土壤生物消毒在改良土壤、防控土传病害青枯病和促进番茄生长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消毒 青枯病 土壤养分 光合特性 番茄生长 番茄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再力花单、间作系统中作物对镉胁迫的叶绿素荧光响应及镉积累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梁开明 傅玲 +1 位作者 章家恩 杨滔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41,共7页
【目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在单、间作模式下叶片光系统Ⅱ(PSⅡ)对镉(Cd)胁迫的响应以及2种植物的镉吸收积累特征.【方法】使用PAM-2500便携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HNO3-HClO4... 【目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在单、间作模式下叶片光系统Ⅱ(PSⅡ)对镉(Cd)胁迫的响应以及2种植物的镉吸收积累特征.【方法】使用PAM-2500便携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HNO3-HClO4湿法消解处理样品,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组织Cd的含量.【结果和结论】随Cd浓度增加,水稻Fv/Fm、YII、qP和rETR显著下降,qN和NPQ显著升高,表明PSⅡ光合活性受到Cd胁迫抑制,接受光强过高的情况下叶片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过剩的光能以减弱PSⅡ的光抑制.YNO显著升高,表明高浓度Cd处理对水稻的PSⅡ造成损害,导致光反应中心吸收的光量子以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份额增加.而相同浓度处理下再力花的Fv/Fm、YII、qP、rETR降幅明显低于水稻,同时叶片YNPQ升高,但YNO稳定在较低水平,表明其调节性能量耗散机制发挥主要作用,PSⅡ光合活性受抑制程度相对较低.间作下水稻的根、茎、叶Cd含量低于单作.同一Cd浓度的间作模式下,再力花Cd积累总量显著高于水稻.以上结果表明,再力花对高浓度Cd胁迫有较强的耐受性,与水稻间作能降低水稻植株Cd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力花 水稻 间作 叶绿素荧光 CD胁迫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空心菜-土壤系统中六价铬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桂葵 李志鹏 +2 位作者 陈恋 刘明中 黎华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8-502,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条件下六价铬在土壤和空心菜之间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结果发现,酸雨处理显著提高了空心菜体内铬的含量,其中空心菜地下部的铬含量显著高于其地上部;空心菜在100mg·kg-1的铬处理下仍然可以正常生长...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条件下六价铬在土壤和空心菜之间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结果发现,酸雨处理显著提高了空心菜体内铬的含量,其中空心菜地下部的铬含量显著高于其地上部;空心菜在100mg·kg-1的铬处理下仍然可以正常生长,但当土壤中的铬达到200mg·kg-1时,空心菜生长数天后即全部死亡;添加到土壤中的六价铬97.0%以上已经转化成其他形态而留在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而迁移的铬量很少,但是酸雨处理促进了铬向植物的迁移,其迁移量是无酸雨时的2.6~5倍;酸雨条件下的空心菜对铬的富集能力提高了,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对铬的富集系数分别是无酸雨条件下的2.2和4.6倍。该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增加了作物尤其是根部吸收铬的风险,会进一步加重铬污染地区的农产品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空心菜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