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在肺结核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毛昕 李红娜 +2 位作者 吴晨阳 罗丹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322,共3页
目的探讨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在肺结核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2例肺结核临床资料,采用qRT-PCR法、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率的差异。结果qRT-PCR法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 目的探讨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在肺结核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2例肺结核临床资料,采用qRT-PCR法、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率的差异。结果qRT-PCR法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0.56%(58/72)、94.12%(32/34)、96.67%(58/60)、69.57%(32/46)和84.91%(90/106)。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0.83%(51/72)、100%(34/34)、100%(51/51)、61.82%(34/55)和80.19%(85/106)。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肺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高于qRT-PCR法,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则低于qRT-PCR法。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分析:两者的一致性较好。结论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在肺结核病理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与qRT-PCR法一致性较高,且未破坏组织的完整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QRT-PCR RNAscope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状肾细胞癌17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董丽儒 高万峰 +1 位作者 李双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84-1287,共4页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 17例PRCC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4岁(...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 17例PRCC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4岁(18~64岁),肿瘤直径2~7cm。1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行楔形切除保留肾单位手术。pTNM分期:pT1aN0M0患者5例,pT1bN0M0患者12例。镜下见PRCC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构成,被覆单层或假复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或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泡沫样巨噬细胞。组织学分型Ⅰ型11例,细胞呈立方形或短柱状,胞质少,淡染;Ⅱ型6例,细胞高柱状,假复层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Fuhrman分级:Ⅰ级3例,Ⅱ级14例。免疫表型:6例表达CD10,13例表达vimentin,14例表达CK(AE1/AE3),15例弥漫性表达CK7,17例均表达AMACR,17例均不表达CD117、CK34βE12及TFE3。结论 PRCC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肾细胞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确诊时需与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透明细胞PRCC和Xp11.2/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鉴别,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标志物CK7、CD10、vimentin及AMACR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肾细胞癌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6
3
作者 李双 范红敏 +1 位作者 肖菲菲 张雪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8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和HER-2的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4组,并进行随访。结果不同分子...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8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和HER-2的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4组,并进行随访。结果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Luminal A型相比,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短(P<0.05)。应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但实验未能揭示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无病生存期 总生存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珊 董丽儒 +3 位作者 刘爱东 熊艳杰 任会强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及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64例NSCLC组织中EGFR及KRAS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 64例NSCLC中发生EGFR基因突变27例...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及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64例NSCLC组织中EGFR及KRAS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 64例NSCLC中发生EGFR基因突变27例(占42.2%)、KRAS基因突变8例(占12.5%),同时发生EGFR和KRAS基因突变者4例(占6.25%)。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组织学类型及吸烟史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肺腺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肺鳞癌(P<0.01),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 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KRAS基因突变率,EGFR突变率在女性、肺腺癌、不吸烟患者中较高,KRAS基因突变率在腺癌患者中较高,且EGFR和KRAS基因突变可以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EGFR KRAS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4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白洁 李双 +6 位作者 唐慧 王潇飞 毛昕 胡倩岚 张爽 李红娜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minute 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nodules,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以及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3例患者以女性为主(37/43,86%)... 目的探讨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minute 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nodules,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以及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3例患者以女性为主(37/43,86%);年龄范围33~79岁,平均59岁;病灶直径0.5~4 mm,平均1.9 mm;其中单灶31例(72.1%),多灶12例(27.9%);病灶位于右肺29例(67.4%),左肺12例(27.9%),多肺叶2例(4.7%);与肺肿瘤伴发者32例(74.4%)。病灶数目与发病部位具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以及与肿瘤的关系均无相关性(P>0.05)。CT检查部分表现为磨玻璃样或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9/15,60%),部分表现为实性结节(3/15,20%)。镜下病灶沿肺泡间隔分布,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围绕小静脉呈巢状或漩涡状排列,细胞核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且细胞边界不清,部分细胞可见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32/32)弥漫强阳性,CD56(31/32)、PR(27/32)及EMA(24/32)均阳性,CK、TTF-1、S-100、HMB-45、CD34、Syn及Cg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5%。结论MPMN是一种良性病变,常与肺恶性肿瘤伴发,以肺腺癌多见,诊断时需与肺类癌或微小瘤、副节瘤、肺脑膜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检测可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原位病理染色技术诊断肺结核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红娜 毛昕 +3 位作者 徐碧宇 吴晨阳 董丽儒 宋旭东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77-482,共6页
目的:探讨4种常见原位病理检测技术在检测和诊断肺结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疑诊为肺结核的106例患者的石蜡包埋肺组织标本,经临床诊断标准诊断,其中74例为肺结核,32例为非肺结核... 目的:探讨4种常见原位病理检测技术在检测和诊断肺结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疑诊为肺结核的106例患者的石蜡包埋肺组织标本,经临床诊断标准诊断,其中74例为肺结核,32例为非肺结核(包括肺结节病10例,慢性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炎22例)。分别采用4种常见原位病理染色技术(抗酸杆菌染色、金胺O荧光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检测,分析比较4种原位病理检测技术在肺结核组织病理诊断中的诊断效能。结果: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石蜡包埋肺组织标本抗酸杆菌染色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值分别为35.1%(26/74)、100.0%(32/32)和0.246,金胺O荧光染色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值分别为56.8%(42/74)、93.8%(30/32)和0.399,免疫组化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值分别为47.3%(35/74)、100.0%(32/32)和0.351,原位杂交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值分别为78.4%(58/74)、100.0%(32/32)和0.686,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值分别为81.1%(60/74)、100.0%(32/32)和0.721。4种原位病理染色技术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相比,仅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的Kappa值较高(0.686)。结论: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为参照,4种原位病理检测技术中,原位杂交技术与临床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可用于病理组织学形态无法诊断的肺结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病理学 临床 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杂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别乏黏液变异型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
7
作者 倪璐 宋慧茹 +4 位作者 温俊秀 张可心 杨柳 王琦 董丽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0,共3页
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实体型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高级别核、肉瘤样变异和乏黏液变异等特殊类型更加罕见。目前为止MTSCC还没有系统的诊断指南,本文... 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实体型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高级别核、肉瘤样变异和乏黏液变异等特殊类型更加罕见。目前为止MTSCC还没有系统的诊断指南,本文结合文献报道1例高级别乏黏液变异型MTSCC,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乏黏液变异型 高级别核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ι-CA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对ATDC-5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组织相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车鹏程 车轩 +6 位作者 李硕峰 张亚彬 熊艳杰 崔曼 崔菁 姚芳莲 孙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2-1097,共6页
目的:探讨PVA/ι-CA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对ATDC-5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评价其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物理共混技术和反复冷冻-解冻方法,将聚乙烯醇(PVA)和卡拉胶按照一定比例制作成复合支架材料PVA/ι-CA并测定其孔径和... 目的:探讨PVA/ι-CA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对ATDC-5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评价其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物理共混技术和反复冷冻-解冻方法,将聚乙烯醇(PVA)和卡拉胶按照一定比例制作成复合支架材料PVA/ι-CA并测定其孔径和孔隙率。将ATDC-5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观察细胞的黏附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ATDC-5细胞中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甲苯胺蓝检测ATDC-5细胞形态表现;扫描电镜(SEM)下观察细胞生长及细胞外基质(ECM)分泌情况。将ATDC-5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加入空白培养液)和实验组(加入含材料的培养液),MTT法检测支架材料上2组ATDC-5细胞的增殖率。将支架材料植入SD大鼠皮下,评价该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血管化能力。结果:PVA/ι-CA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平均孔隙率为(86.88±3.88)%,平均孔径为20~40μm。HE染色,ATDC-5细胞在支架材料上贴附生长良好,呈多角形,形态饱满;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ATDC-5细胞分泌Ⅱ型胶原蛋白;甲苯胺蓝染色,ATDC-5细胞在支架材料上保持软骨细胞的特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支架材料上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ATDC-5细胞与支架材料共培养7d时,SEM下可见少量细胞呈多角形;培养14d时细胞数量增多,形态饱满、相互融合,伸入材料间形成锚状结构,牢固地黏附于材料表面;培养21~28d时材料上附着的细胞分泌大量的ECM包裹材料;ATDC-5细胞在材料上于7~14d增殖较快,21~28d增殖较慢,实验组增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包埋早期有轻微的炎症反应,随着时间延长而消退;后期有血管化发生,材料降解吸收比较缓慢。结论:PVA/ι-CA支架材料有望成为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聚乙烯醇 卡拉胶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酸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和高糖诱导的人RPE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9
作者 朱德军 邹文青 +2 位作者 曹相枚 王潇飞 陆钊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5-715,共11页
目的探讨阿魏酸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和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8周龄2型糖尿病db/db小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和阿魏酸组,每组15只,另选取15只同周龄db/m小鼠作... 目的探讨阿魏酸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和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8周龄2型糖尿病db/db小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和阿魏酸组,每组15只,另选取15只同周龄db/m小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日采用生理盐水灌胃(5 ml/kg),阿魏酸组采用阿魏酸溶液灌胃(0.05 g/kg),治疗后2个月处死各组小鼠并摘除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CU)、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和表达水平。取人RPE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高糖组和高糖+阿魏酸组,其中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用相应试剂培养24 h。采用活性氧簇(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RPE细胞ROS水平;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各组RPE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采用微丝绿色荧光探针检测各组RPE细胞MCU和微丝荧光强度;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沉默和过表达MCU蛋白水平探讨MCU与p38 MAPK、p-p38MAPK间的调控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PE细胞MCU、p38 MAPK、p-p38MAPK蛋白荧光强度和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细胞间隙增大、排列紊乱,阿魏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阿魏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MCU、p-p38 MAPK和MCU+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阿魏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MCU、p-p38 MAPK和MCU+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组织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阿魏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DMSO组、高糖组和高糖+阿魏酸组细胞ROS荧光强度分别为0.22±0.02、0.22±0.03、0.30±0.02和0.24±0.0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845,P<0.01),其中高糖组细胞ROS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MSO组,高糖+阿魏酸组细胞ROS荧光强度明显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糖组、高糖+阿魏酸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DMSO组,高糖+阿魏酸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高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DMSO组比较,高糖组MCU荧光强度较高,并伴随着细胞微丝减少和变细;高糖+阿魏酸组MCU蛋白荧光强度明显下降,细胞微丝数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DMSO组比较,高糖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和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阿魏酸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和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比较,MCU过表达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MCU shRNA组、MCU过表达+阿魏酸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CU过表达组比较,MCU shRNA组、MCU过表达+阿魏酸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魏酸能够调控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改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和高糖诱导的RPE细胞损伤,其可能通过MCU及p38MAPK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糖尿病 视网膜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叶主动脉瓣伴动脉夹层破裂1例
10
作者 徐碧宇 吴晨阳 +2 位作者 姬艳琦 李莹莹 宋旭东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79,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某男,35岁,因“持续性胸闷18 h”入院。入院后1 h行急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开口及起源正常,左主干、前降支及回旋支正常,可见前降支至右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 1案例1.1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某男,35岁,因“持续性胸闷18 h”入院。入院后1 h行急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开口及起源正常,左主干、前降支及回旋支正常,可见前降支至右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1级;右冠状动脉开口朝上变异,近段次全闭塞,前向血流TIMI1级;结论为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开口朝上变异,冠状动脉分布呈右优势型。遂于右冠状动脉近段植入HELICOS(4.0 mm×22.0 mm)支架1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二叶主动脉瓣 主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状囊性肾细胞癌3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白洁 李双 +3 位作者 杨柳 王琦 倪璐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讨管状囊性肾细胞癌(tubulo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T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T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随访和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TCRCC中,2例男性,1例... 目的探讨管状囊性肾细胞癌(tubulo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T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T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随访和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TC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3岁。肿瘤均位于左肾,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肿瘤分期为pT1,1例为pT3。CT或MRI均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镜下肿瘤完全由大小不等的小管或囊腔组成,囊壁菲薄,仅少量纤维间质分隔。肿瘤细胞呈单层排列,可扁平、立方状、柱状或鞋钉样,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WHO/ISUP核分级:3级),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FH(3/3)均无表达缺失,PAX8(3/3)和P504s(3/3)强阳性,CD10(2/3)、CK7(2/3)、CK19(1/2)和EMA(1/3)部分阳性。2例患者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TCRCC罕见,大部分预后良好,其诊断标准严格,需与其他具有管状囊性结构的肾肿瘤鉴别,确诊需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必要时可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管状囊性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12
作者 毛昕 李红娜 +4 位作者 刘芳 胡倩岚 张爽 唐慧 宋旭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66,共3页
报告1例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患者男,76岁。全身多发斑丘疹40 d。皮肤科检查:口腔黏膜及牙龈多发结节,头、面、四肢及胸背部多发斑丘疹。皮损组织病理:肿瘤细胞主要位于真皮层,并侵及表皮形成溃疡;细胞大小较为一致,弥漫分布,异形性明显,... 报告1例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患者男,76岁。全身多发斑丘疹40 d。皮肤科检查:口腔黏膜及牙龈多发结节,头、面、四肢及胸背部多发斑丘疹。皮损组织病理:肿瘤细胞主要位于真皮层,并侵及表皮形成溃疡;细胞大小较为一致,弥漫分布,异形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100蛋白、CD1a蛋白、朗格汉斯细胞特异蛋白(Langerin)均弥漫阳性。诊断: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治疗:CHOP方案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4个月后去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 肉瘤 淋巴组织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scope技术对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PV E6/E7 mRNA检测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张爽 胡倩岚 +4 位作者 徐碧宇 姬艳琦 吴晨阳 董丽儒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探讨RNAscope技术检测HPV E6/E7 mRNA的表达对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分级诊断的影响。方法收集子宫颈活检组织80例,其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34例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 目的探讨RNAscope技术检测HPV E6/E7 mRNA的表达对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分级诊断的影响。方法收集子宫颈活检组织80例,其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34例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32例,子宫颈炎症标本1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HPV E6/E7 mRNA在炎症组、LSIL组和HSIL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37,P<0.001)。统计分析显示,LSIL组中B型表达模式高于HSIL组、D型表达模式低于HSIL组(P<0.05),两组A型、C型和E型表达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IL组中4种着色模式的阳性率均高于LSIL组,两组的模式③、④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式①、②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 E6/E7 mRNA在HSIL中高表达,且其表达可能反映HPV感染的分期,其分层表达和着色模式为子宫颈病变分级诊断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HPV E6/E7 mRNA RNAsco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miRNA-301a表达对卵巢癌中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曾小芳 熊艳杰 +4 位作者 乌日娜 傅彩虹 张春香 冉淑玲 赵俊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抑制miRNA-301a表达对卵巢癌中SKOV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转染miRNA-301a抑制剂抑制SKOV3细胞中miRNA-301a表达,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PI3... 目的探讨抑制miRNA-301a表达对卵巢癌中SKOV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转染miRNA-301a抑制剂抑制SKOV3细胞中miRNA-301a表达,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PI3K、p-AKT和p-mTOR蛋白水平。结果增殖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显示,抑制miRNA-301a表达能显著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P<0.05),减少p-PI3K、p-AKT、p-mTOR蛋白水平(P<0.05)。结论抑制miRNA-301a表达能有效抑制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其可能通过影响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miRNA-301a SKOV3细胞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酸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德军 王潇飞 +5 位作者 薛中淇 扈晓雯 夏明芳 冶敏 王力 邹文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阿魏酸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HLEC为研究对象,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LEC+DMEM)、DMSO组(HLEC+DMEM+DMSO)、高糖组(HLEC+DMEM+30 mmol·L^-1高糖)、高糖+... 目的探讨阿魏酸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HLEC为研究对象,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LEC+DMEM)、DMSO组(HLEC+DMEM+DMSO)、高糖组(HLEC+DMEM+30 mmol·L^-1高糖)、高糖+阿魏酸组(HLEC+DMEM+DMSO+30 mmo·L^-1高糖+阿魏酸)。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Q-PCR检测p53、Bcl-2、Bax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53、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高糖抑制HLEC的细胞活性,不同浓度阿魏酸干预后,HLEC的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高糖组HLEC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糖+阿魏酸组细胞凋亡率低于高糖组(P<0.05);高糖组p53、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高糖+阿魏酸组p53、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高糖组,而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高糖组(均为P<0.05)。结论阿魏酸可能通过降低Bax和促进Bcl-2表达,进而减轻高糖诱导的HLEC损伤,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白内障发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晶状体上皮细胞 凋亡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及相关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8
16
作者 董丽儒 杨虎 +1 位作者 李双 宋旭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1-255,共5页
背景与目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靶向治疗的靶点,因此检测患者BRAF基因状态对于能否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观察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突变蛋白V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 背景与目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靶向治疗的靶点,因此检测患者BRAF基因状态对于能否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观察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突变蛋白V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DNA测序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54例甲状腺腺瘤和5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中BRAF基因突变及其相关蛋白VE1的表达。结果: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突变率为67.6%,VE1表达率为64.8%,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病理参数间无相关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和BRAF V600E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可以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蛋白的表达与其基因突变的一致性高,可间接有效地反映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状态。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突变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F V600E基因 VE1 甲状腺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葡聚糖基温敏水凝胶预防大鼠腹壁-肠壁再粘连及其对局部TGF-β1和CT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红 李硕峰 +6 位作者 崔菁 张二帅 李景武 熊艳杰 马丽桃 姚芳莲 车鹏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28,共6页
目的:评价木葡聚糖基(mXG)温敏水凝胶对L929鼠成纤维细胞的抗黏附性能,建立粘连松解术后再次粘连动物模型,探讨mXG温敏水凝胶对粘连松解术后再次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目的:评价木葡聚糖基(mXG)温敏水凝胶对L929鼠成纤维细胞的抗黏附性能,建立粘连松解术后再次粘连动物模型,探讨mXG温敏水凝胶对粘连松解术后再次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L929鼠成纤维细胞接种于mXG温敏水凝胶表面,荧光显色检测其在凝胶表面的黏附性能。制备粘连松解术后再次粘连大鼠模型。48只SD大鼠二次损伤完成后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再粘连组,将1mL生理盐水注射于大鼠腹壁和盲肠的创面;商业膜组,将2cm×3cm大小的壳聚糖防粘连膜覆盖于腹壁创面;mXG温敏水凝胶组,将1mL 4%mXG温敏水凝胶注射至腹壁和盲肠的创面,待水凝胶完全形成(3min)后关腹;每组16只。二次术后第7和14天,每组分别处死8只大鼠,对粘连程度进行评分及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TGF-β1和CTGF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可见大量L929鼠成纤维细胞贴壁生长,呈细长的梭形并有伪足的形成;mXG温敏水凝胶组在凝胶表面仅有非常少的L929鼠成纤维细胞,呈圆球状。一次术后所有大鼠均形成了可用钝器分开的粘连区。二次术后第7天,再粘连组形成了4~5分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商业膜组大部分为中度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较多;mXG组大部分大鼠未见粘连发生且盲肠及腹壁开始愈合,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术后第14天,再粘连组大鼠腹腔粘连严重,纤维结缔组织及胶原大量增生;商业膜组形成了接近再粘连组的严重粘连;mXG组有2只大鼠发生轻微粘连,其余均未发生粘连,并且盲肠及腹壁创面恢复良好。术后第7和14天mXG水凝胶组大鼠平均粘连评分明显低于再粘连组和商业膜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GF-β1和CTGF表达水平随大鼠腹膜粘连评分和胶原沉积升高而升高,在再粘连组表达最高,在mXG温敏水凝胶组表达最低。结论:mXG温敏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成纤维细胞黏附性能,可以有效预防粘连松解术后再次粘连的发生,并可减少粘连相关因子TGF-β1和CTGF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葡聚糖基温敏水凝胶 再次粘连 粘连松解术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明胶-果胶仿生网络膜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红 闫志文 +5 位作者 李硕峰 熊艳杰 梁凡 李傲 姚芳莲 车鹏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2,217,共7页
目的:探讨采用壳聚糖、明胶和果胶制备的仿生网络膜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矿化的影响,评价其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仿生学方法,将壳聚糖、明胶和果胶按照一定比例制作成新型仿生网络膜。实验分为对照组(MSCs+常规... 目的:探讨采用壳聚糖、明胶和果胶制备的仿生网络膜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矿化的影响,评价其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仿生学方法,将壳聚糖、明胶和果胶按照一定比例制作成新型仿生网络膜。实验分为对照组(MSCs+常规培养基)、材料组(MSCs+网络膜+常规培养基)和材料+成骨诱导培养基(OS)组(MSCs+网络膜+OS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表现,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生长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MSCs分为阴性对照组和材料组,分别以空白培养液和含材料的培养液培养),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中钙无机物表达情况,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测定细胞中骨钙素(OC)mRNA和骨桥蛋白(OPN)mRNA表达水平。结果:网络膜材料呈半透明薄膜状,倒置相差显微镜下MSCs为短梭形,细胞成簇状聚集生长。SEM下观察,细胞培养第7天可见梭形细胞;培养第14天时细胞数量增多,以伪足状突起锚定于材料表面;培养第21天时,细胞聚集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材料组细胞增殖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网络膜上细胞被染成橘红色。Real time-PCR法,材料组和材料+OS组MSCs中OC mRNA在接种后第7和14天时表达水平较低,第21天时其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达到峰值;OPN mRNA在第7天明显表达,第14天时表达水平达峰值,第21天略有下降;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时间点材料组和材料+OS组细胞中OC mRNA和OP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材料组与材料+O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聚糖-明胶-果胶仿生网络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SC在其表面可正常生长和增殖,在不加诱导剂的情况下可以诱导MSCs表达矿化相关的基因和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明胶 果胶 仿生材料 间充质干细胞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通过上调VEGF表达降低大鼠脑慢性低灌注诱导的微血管损伤 被引量:14
19
作者 唐慧 张文丽 +2 位作者 朱莹 张茜 王瑞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52-1556,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BCCAO)后不同时期脑微血管的病理变化以及生理剂量17-β-雌二醇(E2)替代治疗的影响,探讨E2替代治疗在慢性低灌注诱导的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BCCAO早期:s...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BCCAO)后不同时期脑微血管的病理变化以及生理剂量17-β-雌二醇(E2)替代治疗的影响,探讨E2替代治疗在慢性低灌注诱导的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BCCAO早期:sham(3 d),BCCAO 3 d组,BCCAO 3 d+E2组;BCCAO后晚期:sham(3月),BCCAO 3月和BCCAO 3月并持续给予E2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Ig G的渗漏,电镜技术观察各组血管的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相应sham(3 d或3 m)组相比,BCCAO后3 d、3 m组皮层和海马CA1区可见大量损伤的血管被Ig G免疫染色包围;与BCCAO 3 d组相比,海马CA1区BCCAO 3 m组Ig G在血管周围的染色较弱;连续给予E2可显著降低血管Ig G的渗漏。电镜结果显示BCCAO 3 d和3月组海马CA1区血管周围严重水肿,血管轻度扩张及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给予E2可显著改善血管的超微结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CA1区VEGF的表达于BCCAO后6 h,1 d显著增高,此后显著降低,于3 d达最低;BCCAO 3月时VEGF水平较sham(3月)组显著降低;E2可显著升高BCCAO后3 d或3月海马CA1区VEGF的表达。结论 BCCAO早期即可导致血管结构损伤,这种损伤可持续到BCCAO后3月;生理剂量E2替代治疗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蛋白表达降低BCCAO诱导的血管性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 微血管 IgG VEGF 17-Β-雌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 mRNA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珊 董丽儒 +1 位作者 任会强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 mRNA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NAscope法检测PD-1、PD-L1 mRNA...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 mRNA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NAscope法检测PD-1、PD-L1 mRNA的表达,应用基因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 64例NSCLC患者中,PD-1、PD-L1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40. 6%和35. 9%。PD-1、PD-L1 mRNA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吸烟史、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P>0. 05)。PD-L1 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相关,60岁以上患者PD-L1 mRNA阳性率较高(P <0. 05)。64例NSCLC样本中发生EGFR基因突变27例(占42. 2%),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吸烟史、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P <0. 05)。EGFR基因突变率在女性、无吸烟史、腺癌及高分化患者中突变率高。相关分析显示,PD-L1 mRNA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呈正相关(r=0. 283,P <0. 05)。结论 NSCLC患者PD-L1 mRNA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PD-1 PD-L1 EGFR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