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力电子应用系统项目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8
1
作者 胡玮 李洵 +2 位作者 吴桐 杨风开 李承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1,共5页
基于电子信息类学生对电的产生、传输和电能变换等知识缺乏了解,对电与磁两方面知识的掌握不平衡等问题,对工程科学学院低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一门以电力电子应用系统为核心的项目训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发电–输变电–... 基于电子信息类学生对电的产生、传输和电能变换等知识缺乏了解,对电与磁两方面知识的掌握不平衡等问题,对工程科学学院低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一门以电力电子应用系统为核心的项目训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发电–输变电–动力系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各类电力电子应用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补充其对磁场及电磁转换方面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该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中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信息 电力电子应用系统 项目训练课程 课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光子学--光子学理论与技术在免疫可视化与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智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55-1055,共1页
回顾免疫学发展史,每一次研究手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免疫学科的发展.近10多年来,光学分子成像技术飞速发展,以其多色、时空动态、高分辨、跨尺度等优点,为直观可视化描述机体内复杂的细胞与分子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免疫... 回顾免疫学发展史,每一次研究手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免疫学科的发展.近10多年来,光学分子成像技术飞速发展,以其多色、时空动态、高分辨、跨尺度等优点,为直观可视化描述机体内复杂的细胞与分子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免疫学的系统化整合性研究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要真正解决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需要依赖于多学科的密切交叉与合作.在此背景之下,免疫光子学这一交叉学科悄然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技术 免疫学 光子学 可视化 应用 治疗 分子事件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免疫的活体显微光学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巧雅 黄松林 +1 位作者 骆清铭 张智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56-1065,共10页
光学分子成像技术是在活体复杂的组织区域环境内细胞形态、运动与功能研究的最佳手段之一,极大地推进了免疫学的发展.肝脏是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也被视为一个免疫器官.解析肝脏免疫基本特性和功能,对防治肝脏疾病以及全身性... 光学分子成像技术是在活体复杂的组织区域环境内细胞形态、运动与功能研究的最佳手段之一,极大地推进了免疫学的发展.肝脏是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也被视为一个免疫器官.解析肝脏免疫基本特性和功能,对防治肝脏疾病以及全身性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活体可视化研究肝脏区域生理或者病理状态下免疫应答,提供关键事件的多细胞参与及其彼此交互的时空动态信息,能极大地丰富对肝脏独特免疫反应的认知.本文将重点阐述目前活体肝脏成像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例如多光子激发显微成像与转盘共聚焦成像在肝脏免疫中的应用,并展望活体肝脏成像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子激发显微成像 转盘共聚焦成像 活体腹窗 肿瘤肝转移 急性肝损伤 局灶性肝损伤和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形态重建工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诗玮 全廷伟 +5 位作者 周航 李安安 付玲 龚辉 骆清铭 曾绍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75,共10页
近年来,分子标记和显微光学成像技术的系列突破,使得单细胞分辨的全脑尺度神经群落成像成为现实.然而,现有神经元形态重建工具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海量数据的产生速度,难以满足现阶段成像数据的分析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分析了神... 近年来,分子标记和显微光学成像技术的系列突破,使得单细胞分辨的全脑尺度神经群落成像成为现实.然而,现有神经元形态重建工具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海量数据的产生速度,难以满足现阶段成像数据的分析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分析了神经元形态重建工具发展滞后的原因,简述现有半自动和全自动神经元形态重建工具的特点和最新发展,并结合现有工具的特点分析其向高通量、高准确度重建工具发展时面临的挑战.最后,我们对未来形态重建工具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形态 高通量 神经群落 全脑尺度 神经元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平台的工件台残余切屑检测方法
5
作者 闫世宇 何岭松 +2 位作者 尤若 高志强 罗瀛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9-94,共6页
针对工件台上的残余切屑会对工件的装夹和加工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平台的工件台残余切屑检测方法,手机负责图像的获取和处理。首先对没有切屑的标准照片进行裁剪和预处理以得到感兴趣区域,将感兴趣区域作为模板同待检测... 针对工件台上的残余切屑会对工件的装夹和加工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平台的工件台残余切屑检测方法,手机负责图像的获取和处理。首先对没有切屑的标准照片进行裁剪和预处理以得到感兴趣区域,将感兴趣区域作为模板同待检测照片进行图像匹配。对匹配结果和感兴趣区域添加掩膜,然后做差分运算,利用浮动阈值对差分结果进行阈值分割,将得到的二值图像进行形态学开运算以去除伪切屑,获得实际切屑的信息。最后通过计算面积判断是否有残余切屑,再将判断结果以指令的形式反馈给机械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工件台是否存在残余切屑,实现了检测的自动化,有效保证了工件的加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屑检测 图像处理 手机平台 工件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