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相关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梦樊(综述) 梁新军(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88-691,共4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肺癌的80%以上。尽管近年来NSCLC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所突破,但是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5年生存率仅15%。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肺癌的80%以上。尽管近年来NSCLC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所突破,但是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5年生存率仅15%。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被批准用于治疗肺癌。虽然其具有高效、持久、低毒等优点,但仅少部分NSCLC患者从免疫治疗中持久获益。随着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在NSCLC中的预后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寻找更有效的预后指标成为了NSCLC研究的重点。本综述系统分析TILs在NSCLC免疫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机制、临床证据及评估方法,旨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预后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PTEN蛋白与MMR蛋白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肖诗维 孙文佳 +2 位作者 金苏 岳君秋 郭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EEC)中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模式及其与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5月14日至2023年6月7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湖北肿瘤医院病...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EEC)中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模式及其与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5月14日至2023年6月7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湖北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的EEC、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AH/EIN)及因子宫肌瘤切除子宫的正常子宫内膜共1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EEC组84例、EAH/EIN组17例、对照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组的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和MMR蛋白的表达模式及表达差异,并比较MMR蛋白缺失(MMRd)组和未缺失(MMRp)组EEC中PTEN蛋白异常表达的差异。结果:①PTEN蛋白在121例子宫内膜组织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包括4种模式:正常表达、阴性表达、阳性表达减弱和异质性表达。②PTEN蛋白在EEC组、EAH/EIN组中异常表达率(84.5%、94.1%)高于对照组(10.0%);MMR蛋白在EEC组、EAH/EIN组中MMRd表达率(35.7%、35.3%)高于对照组(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MRd组中PTE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高于MMRp组(96.7%vs.77.8%,P=0.048)。④EEC组中,PTEN蛋白正常表达和异常表达的情况下,MMRd组与MMRp组中不同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淋巴脉管是否侵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辨识PTEN蛋白的异常表达模式并联合MMR蛋白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异型腺体的甄别,EEC中PTEN、MMR蛋白表达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PTEN的异常表达对于MMRd表达EEC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无明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癌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 DNA错配修复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华章 刘智慧 +1 位作者 黎婧 贺彬彬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0-763,共4页
目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选择武汉市2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MDASI-PeriOp-GYN量表、心理一致感量... 目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选择武汉市2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MDASI-PeriOp-GYN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进行调查,随后采用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总得分(31.73±7.26)分;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病种、肿瘤转移、手术方式、术前放化疗、ECOG评分、心理一致感、自我感受负担均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的影响因素,可解释其64.6%的变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病种、手术方式、术前放化疗、ECOG评分、自我感受负担直接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心理一致感和肿瘤转移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还可以通过自我感受负担的中介效应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务人员应加强对卵巢癌、有肿瘤转移、开腹手术、术前接受过放化疗、高ECOG评分、自我感受负担重以及心理一致感水平低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干预,以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症状,提升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围手术期症状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靶向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肖仁哲 王宁 +1 位作者 刘谦 刘玉林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7-551,共5页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许多患者在初诊时即伴有结直肠癌肝转移,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可以更好的缩小肿瘤,从而将无法切除的转移转化为可切除的转移。然而临床上最常用的基于肿瘤直径的RECIST实体瘤...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许多患者在初诊时即伴有结直肠癌肝转移,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可以更好的缩小肿瘤,从而将无法切除的转移转化为可切除的转移。然而临床上最常用的基于肿瘤直径的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在评价靶向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面存在局限性,许多学者在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靶向治疗 预后分析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请您诊断》病例164答案:肺母细胞瘤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梦倩 李珊玫 +4 位作者 郭小芳 陈长春 张照喜 刘玉林 李晓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0,共3页
病例资料 患者,男,72岁,因“咳嗽、咳痰、胸闷痛”入院,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良好,大小便如常,体力、体重无明显变化。入院后气管镜提示镜下四级以上支气管未见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平素服用硝苯地平治疗,血压控制尚可,糖... 病例资料 患者,男,72岁,因“咳嗽、咳痰、胸闷痛”入院,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良好,大小便如常,体力、体重无明显变化。入院后气管镜提示镜下四级以上支气管未见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平素服用硝苯地平治疗,血压控制尚可,糖尿病病史20年,平素服用中药治疗。吸烟40年,平均20支/日。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轻,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S1蛋白在乳腺癌肺转移灶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诗维 金苏 +1 位作者 岳君秋 方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7-972,共6页
目的 分析TRPS1蛋白在乳腺癌和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差异,探讨其在鉴别乳腺癌肺转移灶和原发性肺癌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为乳腺癌369例,原发性肺癌57例(手术切除样本23例,活检样本34例),35例乳腺癌肺转移... 目的 分析TRPS1蛋白在乳腺癌和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差异,探讨其在鉴别乳腺癌肺转移灶和原发性肺癌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为乳腺癌369例,原发性肺癌57例(手术切除样本23例,活检样本34例),35例乳腺癌肺转移灶(手术切除样本3例,活检样本32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RPS1蛋白在所有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 TRPS1在369例乳腺癌中均表达,其中93.2%病例呈弥漫强阳性(≥95%肿瘤细胞核强阳性),6.8%病例肿瘤细胞呈异质性表达,肿瘤类型主要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及化生性癌。57例原发性肺癌中,28.1%病例TRPS1呈阴性,70.2%病例呈异质性表达,表现为强弱不等的核着色或仅局灶核着色,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中均以异质性表达占优势,另在1例(1.7%)肺腺癌活检样本中观察到TRPS1呈弥漫强阳性;35例乳腺癌肺转移灶包括手术切除样本和活检样本,TRPS1均呈弥漫强阳性。TRPS1在乳腺癌肺转移灶和原发性肺癌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RPS1蛋白是乳腺癌的高敏感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但仍然可表达于其他肿瘤如肺癌等,且TRPS1在各种组织学类型肺癌中呈不同程度表达,其在鉴别乳腺癌肺转移灶和原发性肺癌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尚不能作为单一诊断依据,尤其是肺结节小活检组织中,需联合应用多个生物标志物综合判断肿瘤来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从而指导后续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肺转移灶 原发性肺癌 TRPS1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偶联药物在晚期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郭森阳(综述) 黄文钦(综述) +3 位作者 王灵梓(综述) 宋宇航(综述) 郑红梅(综述) 吴新红(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54-1060,共7页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在晚期乳腺癌(advanced breast cancer,ABC)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这一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高效细胞毒性药物的偶联,ADC能够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在晚期乳腺癌(advanced breast cancer,ABC)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这一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高效细胞毒性药物的偶联,ADC能够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在HER2阳性ABC中,恩美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emtansine,T-DM1)和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等ADC已显示出优异的疗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此外,针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ADC如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SG)也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成果。随着ADC的不断研发和优化,以及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ADC在ABC的治疗中有望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ADC在AB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ABC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偶联药物 晚期乳腺癌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在盆底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莹 严虹 +4 位作者 吴若岚 陈璟莉 陈丽 孟杰 刘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讨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能否提升盆底重建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160例盆底重建术病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实验组给予双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 目的:探讨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能否提升盆底重建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160例盆底重建术病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实验组给予双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静评分(Ramsay)、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评分,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时VAS评分显著降低、BCS评分显著增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术后2~24 h内补救镇痛次数显著降低,术后12 h内镇痛满意率显著增高(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头晕、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发生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可有效的提高盆底重建术后镇痛疗效,且不增加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阴部神经阻滞 自控静脉镇痛 盆底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与免疫指标在可切除性结直肠癌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4
9
作者 马祎菲 梁新军 魏少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45-851,共7页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年轻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免疫及炎症介导的抗肿瘤反应尤为重要,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年轻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免疫及炎症介导的抗肿瘤反应尤为重要,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这些系统炎症指标对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作用。此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也已成为研究热点。早在2005年就有研究发现,对于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其肿瘤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与这部分患者的预后相关,往往TIL密度越高其预后越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在不断验证这些结论的同时也在深入探究其机制。传统的TNM分期系统虽已被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但其代表的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不能精确地预测肿瘤患者的死亡及复发风险。有研究建立了个体化的预测模型,利用列线图将预测模型可视化,更高效能地对可切除性结直肠癌的预后进行预测。今后应探讨炎症与免疫指标在可切除性结直肠癌中的预测价值,同时建立更高效能的结直肠癌预后模型,以便对可切除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进行更精准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后 炎症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免疫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病人义乳佩戴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小程 景婧 +2 位作者 王惠芬 严云丽 左杰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61-1464,共4页
综述义乳的作用、佩戴情况、选择时机、材质、类型以及佩戴义乳的影响因素,旨在为病人义乳选择和佩戴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义乳使用率与满意度。
关键词 乳腺癌 义乳 材质 类型 影响因素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纤维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梦婷(综述) 韩光(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695-699,共5页
侵袭性纤维瘤(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韧带样型纤维瘤病、韧带样肿瘤(desmoid tumor,DT)、肌肉腱膜纤维瘤病等。AF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虽然无包膜,局部浸润周围组织,可能是多灶性的,并且在术后易复发,但不易发生转... 侵袭性纤维瘤(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韧带样型纤维瘤病、韧带样肿瘤(desmoid tumor,DT)、肌肉腱膜纤维瘤病等。AF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虽然无包膜,局部浸润周围组织,可能是多灶性的,并且在术后易复发,但不易发生转移。目前,对于AF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积极监测、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与非甾体类药物治疗等。靶向治疗AF在过去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疗效有限,因此通常被应用于其他常规治疗方法失败之后,作为补救治疗手段。但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基础研究的快速进展,一些新的靶向药物越来越多的用于AF的临床治疗,并且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如何预测这些靶向药物对AF治疗的疗效,其治疗机制又是如何,均是目前靶向治疗AF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就AF的靶向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纤维瘤 靶向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牟晶晶 汪铁军 +2 位作者 陈卫东 胡德胜 韩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411,共8页
随着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发生脊柱转移的患者预期寿命延长,提高脊柱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是利用高度适形的放疗计划和图像引导技术,将根治性的放射剂量通... 随着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发生脊柱转移的患者预期寿命延长,提高脊柱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是利用高度适形的放疗计划和图像引导技术,将根治性的放射剂量通过外照射的方式聚焦到肿瘤部位,达到消灭肿瘤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SBRT技术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为更好地治疗脊柱转移瘤,NOMS(neurologic,oncologic,mechanical,and systemic)决策框架的概念被引入临床实践中,它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分离手术、脊柱的稳定和常规分割放疗联合起来,为脊柱转移瘤提供最佳治疗策略。脊柱转移瘤SBRT,局控率高,副作用小,但是需要注意危及器官剂量的限制。该文对NOMS中关于脊柱转移瘤SBRT的一些建议进行解读,为临床肿瘤放射医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SBRT NO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PD-L1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瑶 王满香 +4 位作者 王明伟 张杨鸽龄 金苏 方娜 岳君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PD-L1表达检测的价值。方法建立PD-L1/TTF-1和PD-L1/p40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分析TTF-1和p40阳性癌细胞中PD-L1肿瘤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PD-L1表达检测的价值。方法建立PD-L1/TTF-1和PD-L1/p40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分析TTF-1和p40阳性癌细胞中PD-L1肿瘤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结果TTF-1和p40表达分别定位于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细胞胞核,不表达于免疫细胞,PD-L1定位于肿瘤细胞、免疫细胞或正常上皮细胞胞膜;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可排除进行TPS时非肿瘤细胞的PD-L1染色。结论PD-L1/TTF-1和PD-L1/p40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可有效排除非癌细胞PD-L1染色导致的TPS偏差,准确评估PD-L1的表达,有助于筛选适用于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PD-L1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分泌性癌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文佳 徐鹏飞 +4 位作者 张天铭 王满香 漆楚波 岳君秋 郭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alivary secretory carcinoma,S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SSC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和FISH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SSC均发生于涎腺,包括腮腺9...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alivary secretory carcinoma,S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SSC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和FISH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SSC均发生于涎腺,包括腮腺9例、颌下腺2例和气管小涎腺1例。患者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48岁;肿瘤平均最大径2.4 cm(0.5~5 cm)。SSC镜下形态结构多样,包括巢状、微囊、乳头状、实性和小管状结构。微囊和小管的腔内常充满黏液及嗜酸性胶样分泌物。瘤细胞核多为卵圆形,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胞质丰富嗜酸性。免疫表型:9例CK7呈弥漫胞膜阳性,9例S-100呈弥漫阳性,2例S-100呈部分阳性,8例Mammaglobin呈弥漫胞质阳性,1例Mammaglobin呈部分阳性,2例Mammaglobin呈局灶阳性,5例GATA3呈弥漫胞核阳性。9例行DOG1检测,其中4例呈局灶阳性,1例呈部分阳性,4例呈阴性。6例行pan-TRK检测,其中3例呈弥漫核阳性,1例约10%肿瘤细胞核阳性及核仁阳性,另2例为单纯核仁阳性。5例采用融合探针FISH检测显示有特征性ETV6-NTRK3基因融合。1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相应部位的无痛性肿块,8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8~28.5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SSC属于罕见的头颈部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多为惰性,pan-TRK免疫组化检测可用于初筛,确诊需经FISH或二代测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分泌性癌 NTRK 腺泡细胞癌 分子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行采集技术对颅脑MRI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宁 张彪 +2 位作者 王紫君 张娴 胡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4-521,共8页
目的:探讨集成并行采集技术(iPAT)对颅脑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3.0T磁共振对自制体模和6例健康志愿者(被试组)行颅脑横轴面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 1WI(S1)、T 1-FLAIR(S2)、T 2-FLAIR(S3)和T 2WI(S4),各序列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集成并行采集技术(iPAT)对颅脑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3.0T磁共振对自制体模和6例健康志愿者(被试组)行颅脑横轴面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 1WI(S1)、T 1-FLAIR(S2)、T 2-FLAIR(S3)和T 2WI(S4),各序列分别采用不同缩减因子(R)的2种并行采集技术(GRAPPA和mSENSE)进行扫描。其中体模组4个序列使用的GRAPPA和mSENSE技术均分别采用了6种R值(R=none,2,3,4,5,6),共获得48组图像;被试组4个序列使用的GRAPPA和mSENSE技术均分别采用了3种R值(R=none,2,3),共获得24组图像。基于各组图像,提取4个体模ROI(P-ROI)或4个脑实质ROI(V-ROI)的影像组学特征。计算每个序列图像上每个P-ROI和V-ROI中提取的组学特征在6种(R=none,2,3,4,5,6)和3种缩减因子(R=none,2,3)之间的变异系数(CV=特征均值/标准差),基于CV值对特征的稳定性进行分级(分为十分稳定、稳定、一般和不稳定共4级)。首先,通过CV评价使用不同数量的加速因子对GRAPPA和mSENSE两种并行采集技术提取的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然后,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并行采集技术对不同序列和不同ROI之间组学特征稳定性影响的差异。结果:iPAT及缩减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显著。体模数据中,6种R(none,2,3,4,5,6)时,mSENSE和GRAPPA图像上提取的极稳定特征的占比均低于5%,mSENSE图像的特征稳定性较GRAPPA更差;同时包含3个R值(R=none,2,3)的mSNESE和GRAPPA共6组图像时,4个序列之间(χ^(2)=257.807,P<0.001)及4个P-ROI之间(χ^(2)=87.379,P<0.001)特征稳定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LAIR序列(S2和S3组)能提供更多极稳定的特征;与3组图像(R=none,2,3)相比,6组图像(R=none,2,3,4,5,6)时仅在4个P-ROI之间观察到特征稳定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15,P<0.05)。在被试组中(R=none、2、3),仅在4个V-ROI之间发现特征稳定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42,P<0.001)。结论:集成并行采集技术及缩减因子对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基于GRAPPA提取的组学特征的稳定性要高于mSENSE。组学分析时应尽可能使用并行采集技术及缩减因子(R=2、3)相同的图像,以提高特征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采集 影像组学 纹理特征 稳定性 变异系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